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7篇)34546.pdf

    • 资源ID:79840733       资源大小:1.20M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7篇)34546.pdf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7 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篇 1 教学重点 了 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二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2.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教师明确:1.(略)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3.(略)(二)教师补充介绍: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 30 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三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思考问题: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四 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五 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板书设计 诗经三首 题解:1.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风、雅、颂;赋、比、兴。2.各诗内容:氓 家庭生活;无衣 军旅生活;静女 爱情生活。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篇 2 一、教学目标 1、采用默读的方式,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能够用表格的形式归纳内容要点。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3、试着站在小鲁迅和大鲁迅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1、试着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美好与快乐。(二)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笔下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不是枯燥无味,而是快乐的。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朗读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要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课文比较长,学生初步学习默读,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和足够的默读时间,教师也要耐心等待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总是怀念美好的童年,童年的快乐、童年的苦涩、童年的惊心动魄。大作家鲁迅被誉为“民族魂”,他有过怎样的童年时光?让我们阅读课文,看看小时候的鲁迅玩些什么,学些什么,想些什么。他和你有相似的地方吗?设计意图引发共鸣,激发阅读兴趣。(二)默读感知 1、默读提示。默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式,与朗读相比,默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默读时,请大家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可以猜读或者暂时跳过去。默读有字数的要求,每分钟要到达五百字。我们可能暂时还到不了这个速度,但可以试着使用这种读书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2、默读课文。本文共两千五百多个字,大约需要五六分钟。设计意图教师明确默读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归纳能力。3、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结构。(1)本文的题目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过文章,再看看题目,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文章标题用“从到”的句式,点明全文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个是自由玩耍的地方,一个是读书学习的地方。)(2)请你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3)文章是怎么把这两个部分连接起来的?(文章采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即课文第九段。)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结构,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为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做好准备。(三)内容探究:百草园我的乐园 1、写一写。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内容要点,并写在下面的表格里。预设: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第 1 课时)提示:学生梳理内容要点容易遗漏,教师提醒学生逐段梳理。难点可能在情感的概括,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完善此表。2、比一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哪里的生活有乐趣?设计意图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形成对照,乍看当然是百草园有乐趣。顺利引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3、找一找。“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预设:景物之乐:看看、摸摸、听听、爬爬、吃吃、捉虫子、拔何首乌等。人事之乐:“我”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但从没有见过美女蛇。“我”跟闰土的父亲学捕鸟,“我”却不大能用。4、读一读。(1)场景再现美女蛇的神秘奇异。朗读这段文字,哪些内容是长妈妈在讲?哪些是小鲁迅在听?长妈妈为什么给小鲁迅讲这个故事呢?想象这个画面。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领会、体验当年小鲁迅听长妈妈讲故事的时候,无尽的想象带来的快乐。(2)内心展现雪地捕鸟的惊心动魄。雪地捕鸟是百草园生活中的一件大乐事。你能体会一下小鲁迅雪地捕鸟时的心情变化吗?读书时,请你用声音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教师带学生重点学习雪地捕鸟过程中动词的准确适用,抓住关键词句做分析。设计意图提示学生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感受捕鸟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期待、紧张、兴奋、遗憾,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5、议一议。请你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百草园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示例:概括性词语:有趣。依据: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了乐趣。碧绿的菜畦,看着就让人喜欢了;紫红的桑椹,味道一定美极了;还有低唱的小虫子,声音多么美妙。更有趣的是荒草中有美女蛇,下过雪还可以捕鸟,这是一个有趣的百草园。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了解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梳理和概括的能力。(四)情感探究: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 1、三味书屋失去乐园的怀恋和恐惧。(1)朗读课文第九段: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可“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2)说说作者内心的情感。预设:文章说“不知道为什么”,然后三个“也许是因为”的连用,从一个小孩子的心里猜测,写出了我后悔在百草园里淘气、搞破坏,更害怕去那个陌生的地方。把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当做朋友,全是深切的怀恋。2、三味书屋“后园”里的偷来的快乐。(1)三味书屋枯燥无味。有同学说感受到三味书屋的生活很枯燥。示例:概括性词语:枯燥。依据:在第九段中,作者用三个“也许”表明自己被送到三味书屋是因为干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学生问老师“怪哉”老师也不会告诉学生,就只是让学生读书,在这里的生活真是枯燥得很。(2)三味书屋你怎么看?示例:概括性词语:快乐。依据: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可以偷偷跑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大家就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然后是听着老师入神的读书声而继续游戏。这里虽然没有百草园自由,但也有快乐。3、三味书屋真正的快乐在哪里?(1)默读“我就只读书终于到七言”。挖掘书屋生活真正的快乐。(2)学业的进步才是真正的快乐。预设:“我就只读书”的生活也快乐:学习生活很充实,老师对“我”的态度从“严厉”到“好”起来,读的书多起来,对课的字也加起来,“终于到七言”。学业的进步是一个学生真正源于内心深处的快乐。设计意图这段文字,是老师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内容。读懂此处,恐怕才算明白了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真情感:快乐、自豪而又怀恋,对老师也很有感激之情。4、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1)假如你是小鲁迅,你觉得百草园的生活有趣味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味呢?(2)假如你是大鲁迅呢?设计意图在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以后,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感受作者传达的美好情感,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五)课堂小结 每个长大了的人,都对童年的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温暖而又快乐。愿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童年放在记忆中好好珍藏。(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语:按照田字格规范抄写,注意笔顺。2、默读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注意阅读的速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并把课文内容讲给父母、亲人听。设计意图 1、重视汉字的书写规范。2、熟习默读,了解文章大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篇 3 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教学难点: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 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 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 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三、预习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土地平旷(kung)刘子骥(j)诣太守(y)间隔(jin)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 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n)陌)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垂髫(tio)2、字词翻译:缘:沿着。缤纷:繁多的样子。甚:很。复:继续。欲:想要。尽:到头。仿佛:隐隐约约。才:仅仅。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的小路。黄发:指老人。垂髫(ti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3、古今词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关联词语)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篇 4 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3、背诵重点章句:11、16 章、13、23 章、13、24 章、17、13 章。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板书:中庸不偏不易中和常行 2、阅读 6、29 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 xi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可见,中庸亦非常人所能轻易企及,当以发愤求之。三、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1、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 17、13 章、13、24 章、17、24 章: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好好先生理解为中庸。根据大家的生活体验,你心目中的好好先生应是怎样的形象?请作举例说明。生:我印象中的好好先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和事佬”:做事不肯得罪人,两面讨好;因他善能取悦于人,并能博得周围人们的认同。这些人活得吃香,活得自在。如有的班干部就是好好先生,对同学的错误视而不见、隐瞒不报,而对老师的盘问巧于周旋应付,装作一付尽责尽职的模样,既不开罪同学,又给老师留得好印象。简直是圆滑之极!师:说得好,你对好好先生可谓知之甚深。孔子把这些好好先生称之为“乡原”,并深恶而痛嫉之,视之为道德的破坏者。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乡原,德之贼也”(17、13 章)?生 1:我认为,好好先生能有一定的市场,是由于周围的人被他的假象所迷惑,看似有德,实则无德。生 2:乡原者的“好”,是不讲原则的好,是圆滑的好,有时简直是不讲道德!若以这些人为道德的楷模,确有乱德“之嫌”!师(总结):孟子也认为“乡原”者,“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意思是说好好先生最能掩蔽自己的罪恶,以致令人无法举出事实来诽谤他,也找不到缺点来讥讽他。“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由此可见,乡原者是同流合污,媚世伪善之辈,以“无德”伪装为“有德”,甚至乱德惑众,确实是“道德的破坏者”。我们认清了好好先生的本来面目,那么据有中庸之德的君子该有怎样的表现呢?在13、24 章中,子贡问孔子“乡人皆好(恶)之”,这样的人可否定论为“善(恶)者”,孔子均以“未可也”予以否定,你是如何理解的?请发表你的见解。生 1:一乡的人都喜欢他,如果乡人都是好人,那么此人必是大好人无疑;如果乡人都是恶人,那么此人必是大恶人无疑。同样道理,一乡的人都厌恶他,如果乡人都是好人,那么此人必是大恶人无疑;如果乡人都是恶人,那么此人必是大好人无疑。所以,不能仅凭此来评判是否为好人、恶人。生 2:我不同意这个看法。首先,“乡人皆好(恶)之”,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好人,应该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一个恶人,应该是善者恶之,不善者好之。惟有这样,才符合生活的逻辑。师:说得好。朱熹曾说“一乡之人,若宜有公论,然亦各自为类,以为好恶。”一乡之人应有好人坏人之分,不过是比例的大小而已。一乡之人都喜欢他,好人喜欢他,恶人也喜欢他,此人便有与恶人同流合污之嫌,或有“苟容”恶人之举,便讨得恶人之欢心。一乡之人都厌恶他,恶人厌恶他,本应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为“好人”一个。然而好人也厌恶他,此人便有“乖世戾俗之嫌。善人不之好,见其无可好之实。”可见,中庸者决非是同流合污之徒、阿世媚俗之辈,是持有是非原则之人。学生齐读 17、24 章,一起来体味有是非原则的君子之所恶。师:乡原者奉行无原则的机械调和的处世方法,而中庸者不这样(“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兼有一定的是非原则,正如我们在第八课4、3 章所学“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板书:好人、恶人是非原则 2、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1、16 章,4、10 章:师:子张才高意广,为人进取,敢作敢为,而流于冒进;子夏笃信谨守,不敢作为,而流于退缩。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意为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你觉得办事“过”与“不及”,哪一种更好,更接近于成功?请发表各自的见解。生 1:我觉得“不及”胜“过”一筹。譬如看病吃药,如果一个病人吃药“过量”,便会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而用药“不及”,不过是延缓病愈时间而已,并未对身体造成伤害。此类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生 2: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应是“过”高一着。譬如下棋时,如能深思熟虑,想上个七招八招的,肯定比想不了一招二招的人要下得好。无庸讳言,一个聪明人就比一个愚笨者要好得多。生 3:我也不同意你的观点。一个人智力的好坏,是由先天的因素所决定,智愚是人的智质程度,与中庸无关。因为中庸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你不该牛头不对马嘴的。生 4:我觉得“中庸”一点来讲,“过”好还是“不及”好,应看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简单下一结论 为此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探讨“过”与“不及”的关系究竟谁更胜一筹。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为激烈,许多同学也说得言之凿凿。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态度,当子贡问他“然则师愈与”时,孔子毫不犹豫地下了一个结论:“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与做得不够,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没有做好。好比射箭,你发力太大,把箭射得很远,远远越过“鹄的”,或你发力太小,把箭射得过近,远远不及“鹄的”,这射得“过”与“不及”,其本质是相同的:皆是不中“鹄的”。为人处世时如何做到中道呢?孔子认为应“无过、无不及”,是为适中的原则。接下来,请大家齐声朗读 4、10 章,进一步体味君子的中庸之道。师:联系课文注释,请思考君子在为人处世时,如何来体现中庸之道的?生:君子“义之与比”,以义为处世的准则,既不亲近谁(“无适”),也不疏远谁(“无莫”),以此显示中庸。板书:无过、无不及适中原则 无适、无莫 四、布置作业:1、尝试背诵 11、16 章、13、23 章、13、24 章、17、13 章。2、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鲜”“原”“贼”“过”“适”“莫”“之”“而”等)。中庸之道知识点 教材要点概要:“无道”(武力、战争、刑名、阴谋等方式)的政权无法长治久安,虽能得逞于一时,但只会使社会越来越坏、越来越乱 孔子认为只有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他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这是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2、指导意见要点概要:统治者需要有良好的修养,他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其身正,不令而行等)统治者做好榜样,有感召力,才能让民众团结在自己身边(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也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丧和祭祀,他认为统治者要“节约而爱人”反对横征暴敛,要减轻赋税,还富于民,藏富于民;主张上下各得其份(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一、重要思想陈述 1、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保守;“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了客规律,都偏离了中道而走向了极端。孔子认为立脚点应该是仁义之道。强调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中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强调取两用中,温和处事。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强调“权”的重要性。“权”是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2、和而不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3、“中庸”与“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庸之道随堂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至:到达 B、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适:亲近 C、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由:遵循,遵从 D、乡原,德之贼也原:通“愿”,谨慎老实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必也狂狷乎君子亦有恶乎 B、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狷者有所不为也 C、恶勇而无礼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D、师与商也孰贤子曰:“未可也。”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无适也,无莫也 B、乡原,德之贼也 C、然则师愈与 D、不得中行而与之 4、下列加点的字其中与“必也狂狷乎”中的“狂狷”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A、博我以文 B、孰能为之大 C、曾皙后 D、风乎舞雩 5、名句填空。(4 分)(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_。”(2)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_。”阅读与鉴赏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篇 5 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二、教学新课: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2、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学生合作学习 10 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3、重点解读: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4、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五、布置作业:1、背诵这两首词。2、练习第一二题。武陵春教学片断实录 一、课前绸缪 师:我们古人写“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让我们回忆一下,从你所知道的诗词当中搜寻,总结一下,古人通常是通过哪些物象来写愁的?用诗词来证明。生:用月亮来表现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生: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生: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生:用水来表现愁。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胭脂泪,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生:用酒来表现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生: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生:用梧桐来表现愁。李后主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生:用山来表现愁。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生:李白、杜甫用头发来表现愁。李白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师:这样看来。只要诗人词人的心境是郁愁的,天地万物都会被感染上愁绪,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这个道理。诗人们愁肠百结,所以百般写愁。我们再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具体抒发愁绪的。师:诗人们抒发自己的愁绪。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一是直抒胸臆。老师说诗词句,大家说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师:“巴山夜雨涨秋池。”生: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直抒胸臆。师:“杨花落尽子规啼”、“东风无力百花残”。生: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师:“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生:直抒胸臆。师:通过具体物象来写愁,或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让澎湃的情潮溢出心堤。我们今天再学一首婉约词武陵春,看看李清照又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愁苦的。二、背景介绍。绍兴五年,李清照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武陵春这首词。这时她已经 53 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凉,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感情。三、朗读指导。(示范朗读)四、研读 师: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生:愁。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生:从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来写愁。生:扣住细节来写愁。生:运用新奇的比喻来写愁。生: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师板书 描摹动作神态 扣住细节愁新奇比喻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五、欣赏 师:“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将尽)的季节。师:是人怜花乎?还是花怜人?生:众说不一。师:你们说的都说得通。但老师认为是人花相惜,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种理解更生动些。注意赏析的时候要融情于景。师:“日晚倦梳头”,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这句话采用含蓄手法,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为什么词人倦于梳头呢?用对称句来赏析。师:红颜已老。生:韵华已逝。师:丈夫不在。生:知己难觅。师:对生活失去信心,生:对现实充满失望。师:所以词人懒于晨妆。师:“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请美好的回忆来反衬现实的孤苦。要求句式对称。师:以前:夫唱妇随,郎才女貌。朝看日出。生:晚数星星。师:短锄栽花。生:长诗佐酒。师:以前夫妇俩携手游天下名山,生:并肩读千古奇文。师:说不尽的美好,道不完的甜蜜,然而,这一切都不在了,只有山川依旧。请用晏殊的词句来表达这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觉。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师:“欲语泪先流”,欲说无语,欲诉无人,唯有借两行热泪倾泻心中的无限哀愁。那夺眶而出的眼泪,是内心万重忧愁的外在表露。师:“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哀愁本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说说这三句是怎样把作者的心情写得一波三折的?生:“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一波三折,耐人寻味。六、师总结、生朗读品味。七、拓展延伸 想一想还有哪些写愁的诗句,请找出来背一背,并说明其特点。武陵春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下面问题。(7 分)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上阕一个“”字写出了作者心绪不宁,无心做事的愁苦心情;下阕作者通过“”“”和“只恐”六个字凸显了词人一波三折的心绪,层层虐心,这样的构思与表现手法堪称新鲜奇特。(3 分)(2)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愁”名句,请作简要赏析。(4 分)答:答案:(1)(3 分)倦,闻说,也拟 (2)(4 分)运用形象的比喻,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2 分),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2 分)。(或:作者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2 分),形象写出了愁思的浓重(2 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篇 6 卖炭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第一首诗的体裁是什么?第二首诗的体裁是什么?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第二首诗中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明确:绝句 律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2.导入:再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一篇乐府诗体裁的文章是什么?木兰诗。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3.简介白居易(择要写入幻灯片)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幻灯片显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4.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5.串讲课文(讨论式)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5 回答)什么叫“宫市”呢?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读:“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问:“一尺雪”说明什么?明确:雪大,路必难行。这两句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卖炭翁的?行动。问:“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明确:说明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衣食”的愿望,卖炭心切。问:“碾冰辙”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冰冻路滑道难走,车速必然很慢。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教案(7篇)34546.pdf)为本站会员(得**)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