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未来学校23595.pdf
AI+时代的未来学校 人工智能就是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引导我们去思考关于我们自己和世界的新事物。随着“人机大战”阿尔法狗的再次获胜,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在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一方面应该注意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也要必须始终坚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不能让机器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教育的价值。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今天这种教育的发展方向,随着这种变革来培养相应的人才,教学和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实现人的社会过程。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必须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实现,仅仅依靠人与机器之间的言语无法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而学校则是一个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未来学校是以现实的学校为基础的,它通过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形成的,从人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学习与教学观念、评价观念、家庭与学校观念、软硬件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未来学校将是我们教育未来的一项重要工程。一、什么是 AI+时代未来学校“未来学校”这个词始于 2006 年,是费城学区和微软为改变美国过时的学校模式而设立的一所学校。这所未来学校的基本目标是将教学过程与科技深度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 21 世纪的工作方式非常接近,从而消除阻碍学生从学校到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也就是为高校和社会输送符合时代需要的毕业生1。在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中将未来学校定义为,这所学校将突破时间、空间、内容、教师等限制,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更好地提高全民素质,以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社会竞争。而笔者认为,虽然,未来学校是现阶段学校变革链中的一个进步的节点,它应该是现阶段学校的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新的层次和一个新的面貌。随着现阶段 1 张生,曹荣.“AI+”时代未来学校的建设框架与内容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05):38-40.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加快了未来学校变革的步伐和步伐,而且也加快了学校的结构的变革,为当今学校的功能重组提供了一种可能,但是,未来学校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叠加的过程,并可能促进基因突变,未来学校是一个打破学校围墙、相互交融、开展以个人成长为重点的综合性活动、跨界整合、实施私人定制、在线和离线学习、评估和描述增长轨迹的场所。未来学校的重点是“面向儿童、人文关怀、技术援助、国际标准、适度推进”。总之,不管未来学校的定义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出,未来学校是面向未来的一个崭新的教育机构,是能够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的。二、AI+时代未来学校的新特征 未来学校是一种人工智能的新兴事物,在我国刚刚起步,它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几种新特征:一是未来学校具有新的培养目标。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已不再适用当今快速的发展。有研究表明,信息素养是人们有效融入未来信息社会的前提,是自我提升的基本技能,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手段。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国也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终身学习与合作”。由此可见,未来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强调信息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不断促进学生整体和综合发展。二是未来学校将会具有新的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随着传统教学结构的瓦解,“人工智能教育”将从教学信息化向学习信息化转变。教学模式将会充满人文关怀,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种需要,打破传统课堂的课时固定安排,也将会跨越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为每个学生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模式。未来学校的教室适合师生共同创造,师生将新技术融入课堂学习,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电子学习终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为构建适合学生创新的课堂管理机制提供了条件。未来的学校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多元化、个性化的课堂氛围。三是未来学校会产生新型的师生关系。虽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网络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它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师教学的模式。在未来学校中,教师充当“听者”或“向导”,而学生则不再仅仅是作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也将会是协作者,是提出不同问题和解决不同问题的发起者。学习将会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生态模式,师生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而是问题解决的“合作者”、建构问题的“共同体”、“学习型朋友”共同发展的关系。知识的获取已不再是教师和学生的唯一目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成为未来课堂的核心。2 总之,未来学校是基于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新期望,它是信息技术所涵盖的教育机构,未来学校的培养目标、教与学、课堂、教师、师生关系等具有适应未来时代发展的新特征。三、如何构建 AI+时代未来学校 1.提升未来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学要创造一个真实的实践空间。在教育领域,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从而共同完成一个教学目标群体。一个好的教育需要有好的老师。而作为未来学校的教师则应该是学习空间的建设者,必须要善于学会对课程进行开发和整合,还要能够不断地学习和完善自己,能够积极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优化自身的教学,创新未来学校的组织和管理,做到与学生共同发展。3 2.不断变革和创新课程体系 未来学校的课程应构建完整的育人体系,目标应是进行学生界定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个性化的创新与融合的课程结构。未来的课程将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所有学生不再使用相同的学习内容,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学校要优化和改革教材内容,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学校价值主张,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3.加强“家校联动”“家校联动”是指家庭与学校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育人,创造有效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2 吴景松.新技术与大数据创建未来学校N中国教育报,2014(11).3 张新民.论未来学校的教师素质及养成J.教育科学论坛.2016(09).下接受优质教育。更好地掌握知识,适应社会。4学校作为建立共同学习主体的重要场所,不仅在学生之间学习和成长,而且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相互学习和提高。家长和公民也支持和参与学校改革,共同学习和成长。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建设,可以极大地促进未来学校的发展。4.自主的教学模式 未来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仅包括讲授、研究、探究、问题教学等现代课堂教学模式,还包括情境探究、游戏化、讨论、物理体验、虚拟现实组合-远程协作等模式。5未来学校一方面需要调整教室的物理空间,打破传统的工厂教室布局,充分利用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丰富的媒体技术来装备教室,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资源,定期为学生使用移动互联设备,充分利用课堂环境中提供的设备和资源,可以改善学习环境,丰富新的学习和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目前,虽然一些地方和学校已经在筹办未来学校的成立,在工作层面上也有一些经验探索,但对未来学校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国家对于未来学校的定义、理论、机制、结构和制度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未来学校还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总之,未来的学校是个性化的、多样化的、一体化的、开放的和无边界的。未来学校为未来而教,学生为未知而学习。当前,我们必须要适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改变现阶段的教育模式,培养出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才,培养出未来型的人才。而未来学校刚好符合这一需求,它将改变传统的固定教学安排和教学模式,从根本上重新定义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比较灵活和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以便于更好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为未来的社会输出未来型的人才。参考文献:1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R.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2016.2吕文清.未来学校内涵、本质及其发展导向思考(上)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6,(8):7-12.4 张生,曹荣.“AI+”时代未来学校的建设框架与内容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05):38-40.5 张兰,钟乐艳.未来学校未来教师J.教育科学论坛,2016,(13):72-74.3李蓓,夏英.建未来学校迎学校未来成都市实验小学“未来学校”建设思考与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16,(7):65-67.4朱婕,陈雅.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以美国 CFF 计划和巴西“未来学校”项目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6,(7):40-46.5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6张生,曹荣.“AI+”时代未来学校的建设框架与内容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05):38-40.7张兰,钟乐艳.未来学校未来教师J.教育科学论坛,2016,(13):72-74 8吴景松.新技术与大数据创建未来学校N中国教育报,2014(11).9张新民.论未来学校的教师素质及养成J.教育科学论坛.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