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甘肃省玉门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深度自测模拟题.docx
-
资源ID:79860991
资源大小:27.8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甘肃省玉门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深度自测模拟题.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qin),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是实践了列宁主义路线的。B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chéng)。C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qing)热忱,而是冷冷清清,莫不关心,麻木不仁。D他不鄙薄(báo)技术工作,是一个纯萃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旷。B而荷叶铺满了河面,破切地等待着雨点。C但是,人们受够了冷洌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D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微公益,就是指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B随着“好奇号”探测器的侦测,火星是个没有生命存在的不毛之地,这一原有观念正随着新的发现而慢慢改变。C20l6“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D他在选择高考志愿的第一志愿学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异思迁。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成为首个集夏奥、冬奥举办地于一身的城市。B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C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左右,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D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我在此次演讲中的不足。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补写出下列诗文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_,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 )_,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_,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_,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_,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_,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_,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已亥杂诗)(2)默写王安石的登飞来峰。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释】虞人:管理山泽的官。焉之:到哪里。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太丘舍去_(2)去后乃至_(3)元方入门不顾_(4)魏文侯与虞人期猎_2翻译下面句子。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名著朝花夕拾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五猖会鲁迅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1用简练的文字概括选文内容。2围绕“五猖会”,“我”的心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请根据文章脉络,理一理,依次写出“心情变化”的关键词。3划线句子的两个比喻,新颖生动,形象有趣。请任选其一,结合具体词句,赏析其比喻之妙。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这一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人在江南而神驰故乡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在字里行间。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和暖,船行平稳而快速。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D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2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所蕴含的哲理。六、语言表达(共10分)下面出自课文语段的语句顺序已被打乱,请按正确顺序重新排列,把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 _七、作文(共40分)以“人和动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要求:(1)语句通顺,描写要生动具体,注意抒发真情实感。(2)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