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昆山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点睛提升提分卷.docx
-
资源ID:79909567
资源大小:28.59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昆山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点睛提升提分卷.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公孙衍(yn) 丈夫之冠(gun)B畎亩之中(qun) 曾益其所不能(céng)C冀州之南(jì) 惩山北之塞(sài)D无穷匮(kuì) 按辔徐行(pèi)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斑斓 乾坤 引吭高歌 锐不可挡B草窠 缅怀 熙熙攘攘 藏污纳垢C频临 甲胄 天翻地覆 再接再厉D料峭 狼籍 摩肩接踵 迥乎不同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他处心积虑地克服了许多困难。B在教练眼中,他是一个遵守纪律的队员;在老师眼中,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的学生。C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D五一节假日,外出度假的游客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B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火了,孩子们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C身在边缘之人往往能欣赏到一些不为人知的独一无二的独特景观。D通过他一辈子的奋斗,使他的生活状况大为改观。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根据下面的提示语填空。(1)_,白云千载空悠悠。(崔灏黄鹤楼)(2)山随平野尽,_。(李白渡荆门送别)(3)_,老木苍波无限悲。(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4)夕日欲颓,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5)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6)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7)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作者描写了边塞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_ ,_ 。(8)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三峡,完成下面小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康乐以来 从容自若B相与步于中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日俱增C每至晴初霜旦 至石之半 无微不至D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一见如故2把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3从全文看,文末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4三峡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写水前都先写了山,请简要分析两个语段写山的不同目的。【链接材料】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袁山松宜都山川记)【注】践跻(j):登临。崿:山崖。萧森:树木错落耸立的样子。离离:茂盛的样子。习:熟悉。信宿:两宿。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藤野先生鲁迅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jiàn,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1根据第段的拼音写出汉字。油光可jiàn _2请用一句话完整概括选文第(9)(14)段的主要内容:3选文第两段划直线句是对藤野先生的_描写,作用是_。4选文段中加点字“这样”指代_5分析选文第段的作用:_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叙述清国留学生白天赏樱花、傍晚学跳舞意在表明留学生活丰富多彩。B鲁迅先生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与本文所要表现的爱国感情无关。C鲁迅先生写自己在仙台受到医专职员的种种优待与表现藤野先生关联不大。D鲁迅先生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事件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D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六、语言表达(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2)两小题。今年母亲节,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表达对母亲的祝福和感谢,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大习惯向母亲当面表达感情。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伴母亲。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是给别人看的。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在第二段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两段文字衔接自然。请你就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洁。七、作文(共40分)以下两个作文题目,请任选一题写作。 (1)题目:他(她、它)让我感到_ (2)学校的课堂上,有迷惘,更有明朗,智慧的我们一起探究品尝;实践的园地里,有恐慌,更有荣光,团结的我们一起合作担当;生活的蓝天下,有忧伤,更有欢畅,热情的我们一起体验分享成长路上,需要我们同担风雨,共享阳光。请以我们一起来为题,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