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考语文必刷试卷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含解析)(共21页DOC).doc
-
资源ID:79951570
资源大小:214.50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河南省中考语文必刷试卷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含解析)(共21页DOC).doc
最新资料推荐文言文阅读专题必刷试卷1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共10分)(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二)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史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幽鹿攸伏。幽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轫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攻:建造。亟(jí):急。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幽鹿:母鹿;攸:同“所”。濯(zhuò)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灵沼:池名。於(w):赞叹词;轫(rn),满。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15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名之者谁 有仙则名(陋室铭)B水落而石出者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D晦明变化者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A命名,取名 / 出名; B露出 / 从长出; C都是“欢乐,快乐”的意思; D明亮 / 英明。故选C。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答案】山中的野味和野菜(菜蔬),杂乱地(杂七杂八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的酒宴。【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句中“蔌”意思是“菜蔬”,“杂然”意思是“杂乱的样子”,“陈”意思是“摆开”。据此翻译即可。17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语段(一)中众人从太守游而乐表现在哪些地方?(3分)【答案】乐在野味,无论是酒肉,还是鱼菜都是就地取材,不用别求,虽简朴却也丰盛;乐在野趣,虽没有高雅的音乐,但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野趣,也是很快乐的。【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文段一中人们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有二:一是“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宴会中的酒菜都是就地取材,虽然简单但是另有一番情趣。二是“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宴会中的取乐项目没有高雅的音乐,只是人们的尽兴而为,这是一种野趣。据此理解作答。18语段(一)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意”到底在哪里呢?语段(二)中,孟子对梁惠王说的一番话也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孟子的“意”又是什么呢?请结合两段选文分别说一说。(3分)【答案】醉翁之意: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民之乐。孟子的意:仁慈的统治者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残暴专制的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其结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悟。文段一中作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情趣”不仅仅是在酒上,文中第二段写了山间的美景,所以这是“山水之乐”,第三段写到了太守和游人宴饮的场景,这是“宴酣之乐”,最后作者点明中心“太守之乐其乐”,这是“乐人之乐”。文段二中孟子的“意”指的是“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意思是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告诫君主要体恤百姓,爱民如子,这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尊敬,自己才能得到快乐。【参考译文】(二)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观赏着鸿雁麋鹿,一面问道:“贤人对此也感受到快乐吗?”孟子答道:“只有贤人才能感受到这种快乐,不贤的人纵然拥有珍禽异兽,也不会(真正感受到)快乐的。诗经上说:文王规划筑灵台,基址方位细安排,百姓踊跃来建造,灵台很快就造好。文王劝说不要急,百姓干活更积极。文王巡游到灵囿,母鹿自在乐悠悠,母鹿肥美光泽好,白鸟熠熠振羽毛。文王游观到灵沼,鱼儿满池喜跳跃。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池,但人民却高高兴兴,把他的台叫做灵台,把他的池沼叫做灵沼,为他能享有麋鹿鱼鳖而高兴。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汤誓中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人民要跟他同归于尽,(他)纵然拥有台池鸟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到快乐吗?”必刷试卷2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10分)(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二)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己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大弟、九弟上等之资乎?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有删减)(注)王荆公: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归震川:明代学者归有光。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手自笔录 自非亭午夜分(三峡)B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生于忧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益慕圣贤之道 香远益清(爱莲说)D言和而色夷 春和景明(岳阳楼记)【答案】C【解析】C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都是“更加”之意。A前者“亲自,自己”,后者“如果”。B前者“担心”,后者“祸患”。D前者“温和”,后者“和煦”。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答案】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诋”:诋毁。“骄”:表示骄傲。“岂”:难道。“余”:我。17语段(一)作者写先达“未尝稍降辞色”“叱咄”的用意是什么?(3分)【答案】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对老师的恭敬和求师态度的诚恳,突出自己求学的艰苦。【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文中写“先达”“未尝稍降辞色”“叱咄”的用意是表现作者求师的诚恳和恭敬,反衬“我”的志趣所在并写出“我”求师的艰难。结构上为下文“我”的“色愈恭,礼愈至”埋下伏笔。18语段(一)和语段(二)都有劝勉的意味。两个语段中作者劝勉他人的方式有什么共同之处?劝勉他人的目的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相同:都以己为例,现身说法;不同:语段(一)作者勉励马生珍惜优越的读书条件,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语段(二)作者勉励弟弟们要有恒心,不间断地学习,最终定能学有所成。【解析】比较阅读。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一问的相同点,可从都以亲身实例说理角度作答。二问,劝勉他人的目的可分别从勉励马生珍惜优越的读书条件而勤奋学习和勉励弟弟们学习要持之以恒的角度作答。【参考译文】(二)学问是没有穷尽的,总以有恒为主。兄长往年没有恒心,近年略好,但还没有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没有一天间断。每天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至少二十页,多不论。自七月起,到现在已经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都用朱笔加圈点批注。虽然很忙,也要完成当天功课,不因昨天耽搁了,今天补做,也不因明天有事,今天预先做。弟弟们如果能这样有恒,那四弟虽是中等的天分,也应当有所成就,何况六弟、九弟是上等天分呢?必刷试卷3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10分)(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褻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二)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则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予曰:“匪特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斯言得无定论?(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肮脏:高亢刚直的样子。人主:君主。屈:使屈服。语:告诉。迂:迂腐。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莲,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B亭亭净植 植:栽种C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染:沾染(污秽)【答案】B【解析】B.错误,植:树立。故选B。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答案】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鲜:少。闻:听说。17语段(一)中菊和莲所象征的两类人,他们的生活态度有何不同?(3分)【解析】菊象征隐士,他们有着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出世态度,有逃避现实的归隐态度。而莲所象征的君子所本着身在世俗,却坚守清廉的生活态度,其生活态度更为积极。【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根据“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得知菊,迎风斗霜,独放幽香,象征孤高自傲、避居山林的“隐逸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退世归隐;莲,清劲坚贞,卓然独立,象征举止端庄、人格高尚的“君子”,洁身自好、不甘屈服于世俗的高尚情操。莲相比菊来说其生活态度更为积极向上。18两个语段中所写的牡丹的形象有何不同?(3分)【答案】语段(一)中所写的牡丹是富贵者的形象,语段(二)中所写的牡丹性格刚直,有名士风范。【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中“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写出牡丹是富贵者的形象,是反面形象。(二)中“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则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则是赞美牡丹高亢刚直,不屈服的正面形象。必刷试卷4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10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注释)世子:即太子。稼穑: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夺:抢占。黎庶:百姓。傅说:人名,商王时名相。1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B吾与徐公孰美/孰视之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门庭若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答案】D【解析】A.“朝”解释为:朝廷/朝见; B.“孰”解释为:谁,哪一个/同“熟”,仔细。C.“美”解释为:美丽/认为美丽; D.“若”解释为:像。故选D。16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答案】几个月之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解析】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进”,进谏;“期年”,一年;“虽”,即使。17语段(甲)中齐王从“王之蔽甚矣”到“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3分)【答案】齐王接受邹忌的劝谏并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国家强大。【解析】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原因。结合“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概括出:齐王接受邹忌“广开言路”的建议,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国家强大,所以“战胜于朝廷”。18劝谏和教育是一门艺术,邹忌和唐太宗规劝方式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两个文段的内容具体分析。【答案】共同点:以小见大。分析:邹忌在劝谏齐王时以自己和徐公比美的经历来设喻(进行类比),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事比国事,言词委婉地进行劝说,从而说明直言不易、君王易受蒙蔽的道理。太宗教育儿子则是从生活的小事中引出治国的大道理,循循善诱。【解析】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甲文类比设喻,用家事类比国事进行劝谏。乙文由生活中的吃饭、乘马、乘舟、休息等小事,分别提出提倡休养生息、体恤百姓(对百姓施行仁政)、善于纳谏等治国大道理来教育孩子。故共同点是:两人都是从小事引出大事。必刷试卷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10分)(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注:斧铖:古时用以杀死犯人的斧子。汤镬:指把人投入开水锅中煮死。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答案】(1)同“避”,躲避;(2)这样的思想,指舍生取义。【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辟”通“避”,躲避;“是心”是古今异义词,“这样的思想”的意思。16翻译句子。(2分)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答案】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如使(假如,假使)、欲(想,想要)、甚(超过)、于(比)、凡(凡是,一切)、可以(可以用来)、得生(保全生命)、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17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请结合语段(甲)内容举例说明。(3分)【答案】语段(一)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取意浅近,既使道理易于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解析】考查对写作手法(论证方法)的理解。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甲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和“熊掌”来类比“生”和“义”,既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同时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表达上看,既使深刻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又富有文学色彩。据此理解分析作答。18语段(乙)能否作为语段(甲)的论据?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答案】能。语段(乙)中苏武在面对李陵的劝降时宁愿死去也不愿投降,体现了语段(一)舍生取义的观点。【解析】考查论点(观点)与论据的关系。论点(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论据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甲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乙文叙写的故事是:在面对李陵的劝降时,苏武宁愿死去也不愿投降,这正是“舍生取义”的表现。所以,语段(乙)是能作为语段(甲)的论据的。必刷试卷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窃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咤之。弗信。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于是苏秦并相六国。(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改动)(注释)说:劝说,说服。少:轻视,贬低。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B所以动心忍性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C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D而后喻 学而不思则罔【答案】A【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所以/所以; B.用/凭借; C.同“弼”,辅佐/违背; D.表顺承/表转折。故选A。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答案】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然后(这样以后)”“忧患(忧愁祸患)”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17(甲)文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是人”指的是什么人?(3分)【答案】“是人”是指【甲】文中的六位名人,又指那些承担重任或能够承担重任的人。【解析】此题考查代词的理解。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都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后才有所成就的。“是人”中的“是”是“这样的”意思,是代词,指代文章开头所列举的这六个人以及像他们一样能够承担重任的人。18(乙)文中的事例能作为证明(甲)文观点的事实论据吗?为什么?(3分)【答案】能。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符合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解析】本题考查事实论据的运用。能否做甲文的事实论据,要看能否有力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乙文通过写苏秦游说受挫,发奋读书,终为六国之相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必刷试卷7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10分)(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二)潞安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节选自聊斋志异)(注释)潞安:县名。 郡关:州府。 扫腰橐:扫,清理。橐,钱袋。冲衢:交通要道。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得:二者不可得兼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B甚:所欲有甚于生者可爱者甚蕃(爱莲说)C与:蹴尔而与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D已: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答案】D【解析】A.前者“能够”;后者“领会”。 B.前者“超过”;后者“很,特别”。 C.前者“给”。后者“和”。 D.都是“停止”之意。故选D。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答案】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莫”:没有。“甚”:超过。“得”:能够。第二个“生”:求得生存。17语段(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对比论证。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或: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解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一定要读懂文句的大意。“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明显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18语段(一)(二)都是围绕“义”字展开的,说说其中观点的共同点。(3分)【答案】共同点:都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行为。两个阅读文段中都围绕“舍生取义”观点展开的,语段(一)中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而语段(二)中则通过对一只“义犬”忠诚护住财物的叙述,表达出对动物身上体现出的“义”字的肯定与颂扬之情。在某种意义上,二者是相通的。【解析】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语段(一)通过类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了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人们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使本文论点通俗易懂。而语段(二)中则通过对一只“义犬”忠诚护住财物的叙述,表达出动物身上也能体现出的“义”字。所以两文都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行为。必刷试卷8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10分)(一)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二)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选自朱国桢藩国名臣(注)埒:等同,齐等。矱:尺度。朴:同“扑”,打人的器具。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以中有足乐者 故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C同舍生皆被绮绣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D烨然若神人 其翼若垂天之云【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一词多义。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A.因为/凭借; B.暖和/和顺; C.旅舍/舍弃; D.像/像。故选D。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答案】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寓”,寄居;“逆旅”,旅店;“日”,每天;“食”,给吃。17语段(一)中描写“穷冬”“烈风”“大雪”有怎样的作用?(3分)【答案】通过描写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精神。(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结合所给的句子,来分析其在描写方法上的作用。从文中“穷冬”“烈风”“大雪”这几个词语,可以看出是环境描写。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侧面表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突出他不怕吃苦的求学精神。18语段(一)提到“同舍生”,语段(二)提到“敏少年”,写作手法相同吗?作用是什么?(3分)【答案】手法不同。语段(一)运用对比手法,将“同舍生”和“余”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余”学习条件之苦,进而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表明学业能否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于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语段(二)运用衬托手法,用“敏少年”衬托赵准的好学和不服输的精神。(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此题分析文言文的表现手法。文言文的表现手法有:比兴、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用典等。语段一“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将同舍生与作者进行对比,突出作者缊袍敝衣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的精神,这是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明能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主观努力,与外在的学习环境没有关系。语段二“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用“敏少年”“日记数千言”来衬托赵准的刻苦学习不服输的精神。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所以写作手法不同。必刷试卷9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10分)(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二)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