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 6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新人教版(共3页DOC).doc
-
资源ID:79960004
资源大小:162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二年级数学下册 6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新人教版(共3页DOC).doc
最新资料推荐有余数除法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两方面进行说课。教学思路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对教材的理解生活中,我们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正好分完”和“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就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就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部分内容是表内乘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因此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的例1是复习以前学过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着重对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进行教学。这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教学。例1、例2承载两部分知识:一是感受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二是学习竖式的写法。学生的分析学生已经学过表内除法,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并且在生活中有动手平均分物品的经验。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通过操作、观察,对比、想象等活动来理解有余数的意义,并且通过自学来探究竖式的写法是可行的。对教材的处理为了更好的把握知识的脉络,我把例1和例2安排在第一课时。这节课教学承担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次,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物品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层次是通过具体抽象出除法竖式的写法。我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年组研究的主题“采取有效策略,解决教材重点”,分为两部分进行教学。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有效操作,在两种不同结果的操作中,(一种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引发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感知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其次,组织学生在理解除法含义的基础上有效自学。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实效,给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强。最后,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竖式的写法,学生的思维有直观到抽象,从而达到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结合具体情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掌握用竖式表达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探究意识。重点:1.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掌握笔算方法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难点:比算方法。二、教学设计为了能更好地落实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设计了“情境导入,操作体验,建立概念,尝试笔算,巩固练习”五个环节。1.情境导入,引出问题新课开始,我创设学生利用花盆布置教室以情境,教材上给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我认为这样做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就改变情境图呈现,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既复习了表内除法的意义,又为学习有余数除法做好铺垫。2.操作体验,建立表象具体情境引入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想一想,摆一摆,得出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建立表象,逐步由表象感悟出有余数除法。3.尝试笔算,探究方法学生在学习了有余数除法意义后,鼓励学生尝试笔算,然后引发学生自学,有效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自学能力。4.应用拓展,巩固提升此环节,我设计了基础练习笔算,尝试练习,根据填空的结果列算式笔算,拓展练习,口算等环节。这样有层次的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二一年七月三十日2021年7月30日星期五21: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