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pptx

    • 资源ID:80037113       资源大小:4.01M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pptx

    前言前言本标准代替GB/T 8484-2002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和GB/T 16279-1997建筑外门保温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影响建筑物室内环境质量的建筑外门窗抗结露因子检测内容;明确了对于有保温要求的其他类型门、窗和玻璃可参照执行;删除了热阻的定义;增加了抗结露因子的定义;增加了热流系数的定义;增加了玻璃门的定义;对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指标值进行调整、合并;第1页/共38页增加了玻璃门、外窗抗结露因子的分级规定;增加了抗结露因子检测原理、检测装置与试件安装、检测程序的规定,以及抗结露因子CRF值的计算方法;根据与建筑门窗能效标识相协调的原则,对检测装置的冷、热箱空气温度设定范围进行了修改;增加了规范性附录“热流系数标定”(见附录A);增加了规范性附录“抗结露因子试验测点布置”(见附录C);增加了资料性附录“玻璃传热系数检测方法”(见附录E);增加了资料性附录“窗框传热系数检测方法”(见附录F)。第2页/共38页1.1.范围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筑外门、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外门、外窗(包括天窗)传热系数和抗结露因子的分级及检测。有保温要求的其他类型的建筑门、窗和玻璃可参照执行。第3页/共38页2.2.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4132-1996绝热材料与相关术语 GB/T 13475建筑构件稳态热传递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第4页/共38页3.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 3.1 3.1 门窗传热系数门窗传热系数(K)door and window thermal transmittance 表征门窗保温性能的指标。表示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外门窗两侧空气温差为1K,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传热量。3.2 3.2 热导率热导率()thermal conductance 在稳定传热状态下,通过一定厚度标准板的热流密度除以标准板两表面的温度差。3.3 3.3 抗结露因子抗结露因子()condensation resistance factor 预测门、窗阻抗表面结露能力的指标。是在稳定传热状态下,门、窗热侧表面与室外空气温度差和室内、外空气温度差的比值。第5页/共38页 3.4 总的半球发射率总的半球发射率()()total hemispherical emissivity 表面的总的半球发射密度与相同温度黑体的总的半球发射密度之比。同义词:辐射率、黑度。3.5 热流系数热流系数(M)thermal current coefficient 在稳定传热状态下,标定热箱中箱体或试件框两表面温差为1K时的传热量。3.6 玻璃门玻璃门 glass door 玻璃为主要构成材料的外门。第6页/共38页4.4.分级分级 4.1 4.1 外门、外窗传热系数分级外门、外窗传热系数K值分为10级,见表1。第7页/共38页4.2 玻璃门、外窗抗结露因子分级玻璃门、外窗抗结露因子CRF值分为10级,见表2第8页/共38页5.5.检测方法检测方法 5.15.1原理5.1.1 5.1.1 传热系数检测原理 本标准基于稳定传热原理,采用标定热箱法检测建筑门、窗传热系数。试件一侧为热箱,模拟采暖建筑冬季室内气候条件,另一侧为冷箱,模拟冬季室外气温和气流速度。在对试件缝隙进行密封处理,试件两侧各自保持稳定的空气温度、气流速度和热辐射条件下,测量热箱中加热器的发热量,减去通过热箱外壁和试件框的热损失(两者均由标定试验确定,标定试验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除以试件面积与两侧空气温差的乘积,即可计算出试件的传热系数K值。第9页/共38页5.1.2 5.1.2 抗结露因子检测原理抗结露因子检测原理 基于稳定传热传质原理,采用标定热箱法检测建筑门、窗抗结露因子。试件一侧为热箱,模拟采暖建筑冬季室内气候条件,同时控制相对湿度不大于 20%;另一侧为冷箱,模拟冬季室外气候条件。在稳定传热状态下,测量冷热箱空气平均温度和试件热侧表面温度,计算试件的抗结露因子。抗结露因子是由试件框表面温度的加权值或玻璃的平均温度与冷箱空气温度(tc)的差值除以热箱空气温度(th)与冷箱空气温度(tc)的差值计算得到,再乘以100后,取所得的两个数值中较低的一个值。第10页/共38页5.2 5.2 检测装置5.2.1 5.2.1 检测装置主要由热箱、冷箱、试件框、控湿系统和环境空间五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1-热箱;2-冷箱;3-试件框;4-电加热器;5-试件;6-隔风板;7-风机;8-蒸发器;9-加热器;10-环境空间;11-空调器;12-控湿装置;13-冷冻机;14-温度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第11页/共38页5.2.2 5.2.2 热箱5.2.2.1 5.2.2.1 热箱内净尺寸不宜小于2100mm2400mm(宽高),进深不宜小于2000mm。5.2.2.2 5.2.2.2 热箱外壁结构应由均质材料组成,其热阻值不得小于3.5K/W。5.2.2.3 5.2.2.3 热箱内表面的总的半球发射率值应大于0.85。第12页/共38页5.2.35.2.3 冷箱5.2.3.15.2.3.1 冷箱内净尺寸应与试件框外边缘尺寸相同,进深以能容纳制冷、加热及气流组织设备为宜。5.2.3.25.2.3.2 冷箱外壁应采用不吸湿的保温材料,其热阻值不得小于 3.5 K/W,内表面应采用不吸水、耐腐蚀的材料。5.2.3.35.2.3.3 冷箱通过安装在冷箱内的蒸发器或引入冷空气进行降温。5.2.3.4利用隔风板和风机进行强迫对流,形成沿试件表面自上而下的均匀气流,隔风板与试件框冷侧表面距离宜能调节。5.2.3.55.2.3.5 隔风板应采用热阻值不小于1.0 K/W的挤塑聚苯板,隔风板面向试件的表面,其总的半球发射率值应大于0.85。隔风板的宽度与冷箱内净宽度相同。5.2.3.65.2.3.6 蒸发器下部应设置排水孔或盛水盘。第13页/共38页5.2.4 5.2.4 试件框 5.2.4.15.2.4.1 试件框外缘尺寸应不小于热箱开口部处的内缘尺寸。5.2.4.25.2.4.2 试件框应采用不吸湿、均质的保温材料,热阻值不小于7.0 K/W,其密度应为2040kg/m3。5.2.4.35.2.4.3 安装试件的洞口:a)安装外窗试件的洞口不应小于1500mm1500mm。洞口下部应留有高度不小于600mm、宽度不小于300mm的平台。平台及洞口周边的面板应采用不吸水、导热系数不大于0.25W/(m K)的材料。b)安装外门试件的洞口不宜小于1800mm2100mm。洞口周边的面板应采用不吸水、导热系数小于0.25W/(m K)的材料。第14页/共38页5.2.5 5.2.5 环境空间5.2.5.15.2.5.1 检测装置应放在装有空调设备的试验室内,保证热箱外壁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差小于 1.0K。试验室空气温度波动不应大于0.5K。5.2.5.25.2.5.2 试验室围护结构应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热稳定性,应避免太阳光透过窗户进入室内。试验室墙体及顶棚内表面应进行绝热处理。5.2.5.3 5.2.5.3 热箱外壁与周边壁面之间至少应留有500mm的空间。第15页/共38页5.3 5.3 感温元件的布置 5.3.1 5.3.1 感温元件5.3.1.15.3.1.1 感温元件采用铜康铜热电偶,测量不确定度应不大于0.25K。5.3.1.25.3.1.2 感温元件为铜康铜热电偶,铜康铜热电偶必须使用同批生产、丝径为0.20.4mm的铜丝和康铜丝制作。铜丝和康铜丝应有绝缘包皮。5.3.1.35.3.1.3 铜康铜热电偶感应头应作绝缘处理。5.3.1.45.3.1.4 铜康铜热电偶应定期进行校验。校验方法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第16页/共38页5.3.2 5.3.2 铜康铜热电偶的布置5.3.2.1 5.3.2.1 空气温度测点 a)应在热箱空间内设置两层热电偶作为空气温度测点,每层均 匀布4个测点。b)冷箱空气温度测点应布置在符合GB/T 13475规定的平面内,与试件安装洞口对应的面积上均匀布9点。c)测量空气温度的热电偶感应头,均应进行热辐射屏蔽。d)测量热、冷箱空气温度的热电偶可分别并联。5.3.2.2 5.3.2.2 表面温度测点 a)热箱每个外壁的内、外表面分别对应布6个温度测点。b)试件框热侧表面温度测点不宜少于20个。试件框冷侧表面温 度测点不宜少于14个点。c)热箱外壁及试件框每个表面温度测点的热电偶可分别并联。d)测量表面温度的热电偶感应头应连同至少100mm长的铜、康铜引线一起,紧贴在被测表面上。粘贴材料的总的半球发射率值应与被测表面的值相近。5.3.2.3 5.3.2.3 凡是并联的热电偶,各热电偶引线电阻必须相等。各点所代表被测面积应相同。第17页/共38页5.4 5.4 热箱加热装置 5.4.1 5.4.1 热箱采用交流稳压电源供加热器加热。检测外窗时,窗洞口平台板至少应高于加热器顶部50mm。5.4.2 5.4.2 计量加热功率Q的功率表的准确度等级不得低于0.5级,且应根据被测值大小转换量程,使仪表示值处于满量程的70%以上。5.5 5.5 控湿装置 5.5.1 5.5.1 采用除湿系统控制热箱空气湿度。保证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热箱内相对湿度小于20%。5.5.2 5.5.2 设置一个湿度计测量热箱内空气相对湿度,湿度计的测量精度应为 3%。5.6 5.6 风速5.6.1 5.6.1 冷箱风速应使用热球风速仪进行测量,测点位置与冷箱空气温度测点位置相同。5.6.2 5.6.2 不必每次试验都测定冷箱风速。当风机型号、安装位置、数量及隔风板位置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测量。第18页/共38页5.7 5.7 试件安装 5.7.1 5.7.1 被检试件为一件。试件的尺寸及构造应符合产品设计和组装要求,不得附加任何多余配件或特殊组装工艺。5.7.2 5.7.2 试件安装位置:表面应位于距试件框冷侧表面50mm处。5.7.3 5.7.3 试件与试件洞口周边之间的缝隙宜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条填塞,并密封。5.7.4 5.7.4 试件开启缝应采用透明塑料胶带双面密封。5.7.5 5.7.5 当试件面积小于试件洞口面积时,应用与试件厚度相近,已知热导率值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填堵。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两侧表面粘贴适量的铜康铜热电偶,测量两表面的平均温差,计算通过该板的热损失。5.7.6 5.7.6 当进行传热系数检测时,宜在试件热侧表面适当部位布置热电偶,作为参考温度点。5.7.7 5.7.7 当进行抗结露因子检测时,应在试件窗框和玻璃热侧表面共布置20个热电偶供计算使用。热电偶的设置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第19页/共38页第20页/共38页第21页/共38页5.8 5.8 检测条件5.8.1 5.8.1 传热系数检测 5.8.1.1 5.8.1.1 热箱空气平均温度设定范围为1921,温度波动幅度不应大于0.2K。5.8.1.25.8.1.2 热箱内空气为自然对流。5.8.1.35.8.1.3 冷箱空气平均温度设定范围为-19-21,温度波动幅度不应大于0.3K。5.8.1.4 5.8.1.4 与试件冷侧表面距离符合GB/T 13475规定平面内的平均风速为3.00.2m/s。注:气流速度系指在设定值附近的某一稳定值。第22页/共38页5.8.2 5.8.2 抗结露因子检测5.8.2.15.8.2.1 热箱空气平均温度设定为200.5,温度波动幅度不应大于0.3K;5.8.2.2 5.8.2.2 热箱空气为自然对流,其相对湿度不大于20%。5.8.2.35.8.2.3 冷箱空气平均温度设定范围为-200.5,温度波动幅度不应大于0.3K。5.8.2.45.8.2.4 与试件冷侧表面距离符合GB/T 13475规定平面内的平均风速为3.00.2m/s。5.8.2.55.8.2.5 试件冷侧总压力与热侧静压力之差在010Pa范围内。第23页/共38页5.95.9 检测程序 5.9.15.9.1 传热系数检测5.9.1.15.9.1.1 检查热电偶是否完好。5.9.1.2 5.9.1.2 启动检测装置,设定冷、热箱和环境空气温度。5.9.1.35.9.1.3 当冷、热箱和环境空气温度达到设定值后,监控各控温点温度,使冷、热箱和环境空气温度维持稳定。达到稳定状态后,如果逐时测量得到热箱和冷箱的空气平均温度 t h和 t c每小时变化的绝对值分别不大于 0.1和 0.3;温差 1和 2每小时变化的绝对值分别不大于 0.1K和 0.3K,且上述温度和温差的变化不是单向变化,则表示传热过程已达到稳定过程。5.9.1.45.9.1.4 传热过程稳定之后,每隔 30min测量一次参数 th、tc、1、2、3、Q,共测六次。5.9.1.5 5.9.1.5 测量结束之后,记录热箱内空气相对湿度,试件热侧表面及玻璃夹层结露或结霜状况。第24页/共38页5.9.2 5.9.2 抗结露因子检测 5.9.2.15.9.2.1 检查热电偶是否完好。5.9.2.25.9.2.2 启动检测设备和冷、热箱的温度自控系统,设定冷、热箱和环境空气温度。5.9.2.35.9.2.3 调节压力控制装置,使热箱静压力和冷箱总压力之间的净压差在 010Pa范围内。5.9.2.45.9.2.4 当冷、热箱空气温度达到设定值后,每隔 30min测量各控温点温度,检查是否稳定。如果逐时测量得到热箱和冷箱的空气平均温度 t h和 t c每小时变化的绝对值与标准条件相比不超过0.3,总热量输入变化不超过2%,则表示抗结露因子检测已经处于稳定状态。5.9.2.55.9.2.5 当冷、热箱空气温度达到稳定后,启动热箱控湿装置,保证热箱内的空气相对湿度 不大于 20%。5.9.2.65.9.2.6 热箱内的空气相对湿度 满足要求后,每隔 5min测量一次参数 t h、t c、t1、t 2、t 20、共测六次。5.9.2.75.9.2.7 测量结束之后,记录试件热侧表面结露或结霜状况。第25页/共38页5.105.10 数据处理 5.10.15.10.1 传热系数5.10.1.15.10.1.1 各参数取六次测量的平均值。5.10.1.2 5.10.1.2 试件传热系数 K值 W(m K)按下式计算:第26页/共38页5.10.2.10.2 抗结露因子 5.10.2.15.10.2.1 各参数取六次测量的平均值。5.10.2.25.10.2.2 试件抗结露因子值按下列公式计算:第27页/共38页 其中,其中,tctc为冷箱的空气平均温度,为冷箱的空气平均温度,1010为温度的修正系数,为温度的修正系数,0.40.4为温度修正系数为温度修正系数取取1010时的加权因子。时的加权因子。5.10.2.35.10.2.3 试件的框热侧表面平均温度的加权值试件的框热侧表面平均温度的加权值tf f由14个规定位置的内表面温度平均值(tfpfp)和 4个位置非确定的、相对较低的框温度平均值(tfrfr)计算得到。第28页/共38页6.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委托和生产单位。b)试件名称、编号、规格、玻璃品种、玻璃及两层玻璃间空气层 厚度、窗框面积与窗面积之比。c)检测依据、检测设备、检测项目、检测类别和检测时间,以及报告日期。d)检测条件:热箱空气平均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冷箱空气平均温度和气流速度。e)检测结果:传热系数:试件传热系数K值和保温性能等级;试件热侧表面温度、结 露和结霜情况;抗结露因子:(试件的值CFRg与CFRf中较低值)和等级;试件玻璃表面(或框表面)的抗结露因子值(CFRg与CFRf中的另外一个数值),以及tf、tfp、W、tg的值;试件热侧玻璃表面和框表面的温度、结露情况。f)测试人、审核人及负责人签名。g)检测单位。第29页/共38页附录 A(规范性附录)热流系数标定 A1 A1 标定内容标定内容 热箱外壁热流系数 M1和试件框热流系数 M2。A2 A2 标准试件标准试件 A2.1 标准试件应使用材质均匀、不透气、内部无空气层、热性能稳定的材料制作。宜采用经过长期存放、厚度为 50mm2mm左右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其密度为 20 kg/m322kg/m3。A2.2 标准试件热导率 W(m K)值,应在与标定试验温度相近的温差条件下,采用单向防护热板仪进行测定。第30页/共38页A3 A3 标定方法标定方法 A3.1 单层窗(包括单框单层玻璃窗、单框中空玻璃窗和单框多层玻璃窗)及外门 A3.1.1 标准试件安装用与试件洞口面积相同的标准试件安装在洞口上,位置与单层窗(及外门)安装位置相同。标准试件周边与洞口之间的缝隙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条塞紧,并密封。在标准试件两表面分别均匀布置 9个铜-康铜热电偶。A3.1.2 标定标定试验应在与保温性能试验相同的冷、热箱空气温度、风速等条件下,改变环境温度,进行两种不同工况的试验。当传热过程达到稳定之后,每隔 30min测量一次有关参数,共测六次,取各测量参数的平均值,按下面两式联解求出热流系M1和M2。第31页/共38页第32页/共38页A3.2 A3.2 双层窗 A3.2.1A3.2.1 双层窗热流系数 M1值与单层窗标定结果相同。A3.2.2A3.2.2 双层窗的热流系数 M2应按下面方法进行标定:在试件洞口上安装两块标准试件。第一块标准试件的安装位置与单层窗标定试验的标准试件位置相同,并在标准试件两侧表面分别均匀布置 9个铜-康铜热电偶。第二块标准试件安装在距第一块标准试件表面不小于 100mm的位置。标准试件周边与试件洞口之间的缝隙按A3.1要求处理,并按 A3.1规定的试验条件进行标定试验,将测定的参数Q、1、2、3及标定单层窗的热流系数 M1值代入式(A1),计算双层窗的热流系数M2。A3.3A3.3 两次标定试验应在标准板两侧空气温差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进行,1和 1的绝对值不应小于 4.5K,且|1-1|应大于 9.0K,2、2尽可能相同或相近。A3.4A3.4 热流系数 M1和 M2应每年定期标定一次。如试验箱体构造、尺寸发生变化,必须重新标定。A3.5A3.5 新建门窗保温性能检测装置,应进行热流系数 M1和 M2标定误差和门、窗传热系数 K值检测误差分析。第33页/共38页yyy第34页/共38页第35页/共38页第36页/共38页第37页/共38页感谢您的观看!第38页/共38页

    注意事项

    本文(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pptx)为本站会员(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