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气温与等温线的判读专题.pptx

    • 资源ID:80069191       资源大小:1.17M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气温与等温线的判读专题.pptx

    大气与气候气温与等温线第1页/共51页考纲考情(1)根据等温线的数值递变规律判断南北半球。(2)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温差大小及分析原因。(3)根据等温线走向特点分析影响因素。(4)根据等温线弯曲分布情况来判断下垫面状况(海陆差异、地势起伏、洋流分布等)。等温线图的判读主要根据图上等温线的疏密和弯曲分布情况来判断气温的变化规律,根据气温(水温)分布特点来分析影响因素。第2页/共51页第3页/共51页 全球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极端值均出现在大陆上。7月世界最热的地方位于北纬2030的大陆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为全球炎热中心;1月北半球寒冷中心位于西伯利亚。世界极端最低温值出现在南极大陆上。第4页/共51页温度带划分作物熟制农业生产特色热带积温8 000,全年都是无霜期和生长期一年三熟热带经济作物:天然橡胶、椰子等亚热带积温4 5008 00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一年两熟(为主)一年三熟水田耕作,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等暖温带积温3 4004 500,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旱作农业,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棉花、花生等中温带积温1 6003 400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水稻等,牧区范围大 寒温带积温1 600,生长期和无霜期短一年一熟林业为主高寒区大部分地区积温在2 000以下一年一熟高寒农牧业、河谷农业、阳光农业第5页/共51页(1)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2)海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3)地形地势。山地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4)洋流。暖流对流经地区有增温作用,寒流有降温作用。(5)人类活动。如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等。要点一气候的衡量因素(重点)考点一:世界气温考点一:世界气温(P21)一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第6页/共51页二.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气温的分布受纬度、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等温线分布因此也存在差异,具体图文分析如下(注:m、n为纬度,mn,t1t2t3t4):第7页/共51页第8页/共51页 (1)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这是全球等温线分布的基本趋势,它是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影响因素:纬度位置 (2)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比较明显,这是因为海洋对气温起了调节作用,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影响因素:海陆分布 (3)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在地势起伏较大的高山地区比较明显,这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结果。影响因素:地形怎样判读等温线的走向?第9页/共51页例1:我国部分地区的等温线图,完成下列问题。第10页/共51页(1)图A、图B等温线分布图反映的季节分别是()A春季夏季B夏季秋季C秋季春季 D冬季夏季(2)图A中等温线大致呈_走向,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东部地区等温线发生弯曲,主要受_影响。(3)图B中等温线中部密集,主要影响因素是_。D东西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第11页/共51页三气温的水平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三气温的水平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P21注意笔记注意笔记)等温线特征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全全球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行无论无论7月还是月还是1月,月,气温都是从低纬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纬度纬度因素因素)北北半半球球等温线较曲折。等温线较曲折。1月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低纬)凸出;海洋上凸出;海洋上则向北则向北(高纬高纬)凸出,凸出,7月正好相反月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海洋热海陆分布、海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陆热力性质差异异第12页/共51页等温线特征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南半南半球球等温线较平直等温线较平直同一纬度,气温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差别小海陆分布海陆分布(海海洋面积广阔洋面积广阔)同纬同纬度度地带地带气温比同纬度低,气温比同纬度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等温线向低纬凸出高原、山地的气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气温较高地形地形(地势高地势高低低)气温比同纬度高,气温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气温降寒流经过气温降低;暖流经过气低;暖流经过气温升高温升高洋流洋流第13页/共51页我我国国冬季等温线密冬季等温线密集,集,1月月0等等温线大致经过温线大致经过秦岭秦岭淮河一线淮河一线冬季,南北温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温度越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纬度纬度因素因素)、冬季风、冬季风(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夏季等温线稀夏季等温线稀疏疏夏季普遍高温,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南北温差不大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北方北方白昼时间长白昼时间长)(P185注意笔记)等温线特征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第14页/共51页例2:下面两图中的虚线为一月0 等温线,读图回答问题。第15页/共51页(1)分析乙图中一月0 等温线的大致走向,完成下表。位置位置走向走向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西北段西北段(西部沿海西部沿海)海洋海洋(洋流洋流)西南段西南段(中部地区中部地区)西北东南走西北东南走向向(与海岸线与海岸线平行平行)东段东段(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位置位置走向走向主要影主要影响因素响因素西北段西北段(西部沿西部沿海海)南北走向南北走向(与海岸线平行与海岸线平行)海洋海洋(洋流洋流)西南段西南段(中部地中部地区区)西北东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与海与海岸线平行岸线平行)地形地形东段东段(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东西走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与纬线平行)纬度纬度第16页/共51页(2)两图所示的50N地区,甲与乙比较,甲图该地区冬季气候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原因。甲图中50 N地区冬季(较乙相应地区)更加温暖湿润。原因:甲区域地处西风带,西部沿海有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地形以平原为主,有利于暖湿的海洋气流深入内陆,使甲区域较乙区域受海洋影响大,所以冬季温暖湿润。第17页/共51页 日变化:一般情况下,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4:00)左右。气温日较差: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平原(山谷)山地(山峰);晴天阴天。年变化:(注意:回归线之间赤道附近地区为双波型:最高为月、月,最低为月、月。)地面性地面性地面性地面性质质质质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最强月最强月最强月最强月气温最气温最气温最气温最高月高月高月高月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最弱月最弱月最弱月最弱月气温最气温最气温最气温最低月低月低月低月年较差年较差年较差年较差北半球北半球北半球北半球大陆大陆大陆大陆北半球北半球北半球北半球海洋海洋海洋海洋月月月月月月月月大大月月月月月月月月小小四四.气温的时间变化 取决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滞后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与年变化。(P20)气温年较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高纬度低纬度。第18页/共51页分析影响某地昼夜温差的因素(P20)地势高低(海拔):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下垫面性质(海陆、植被):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纬度位置:低纬度大于高纬度季节:夏季大于冬季第19页/共51页(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D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解析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故A错;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故C错;山谷冬季日温差约11,夏季日温差约13,故D错。答案B例3:读图,回答(1)(2)题。第20页/共51页(2)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解析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约4时左右,此时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答案C第21页/共51页例4:(2010河北保定)读甲乙两地冬夏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第22页/共51页(1)图中表示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日变化曲线的是()ABCD(2)形成同一地区冬夏气温日较差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B冬夏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差异C降水的季节变化D昼长的季节变化第23页/共51页【剖析】本题组考查气温日变化及其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等知识,属于核心知识、基本能力型考查题。气温日较差变化规律是:一般夏季变化大于冬季,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图中甲地日较差小于乙地,则甲地气候的海洋性大于乙地,两条曲线中,日较差大于,故表示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日变化曲线。任何地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都要大于冬季,而落于地平线时太阳高度都为零,则夏季太阳高度日变化要大于冬季,故冬夏气温日较差不同。【答案】(1)B(2)B第24页/共51页例5:(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根据材料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第25页/共51页第26页/共51页【命题立意】该题以某区域地形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为背景,表面上是考查湖泊对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影响,实质上是考查地形、纬度位置等对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容易答错的题目。第27页/共51页【参考答案】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日变化(日较差)较大,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第28页/共51页在对流层内,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递减率为6/千米。若出现对流层局部气温的实际垂直递减率低于理论垂直递减率,即某一高度气温高于正常值,称为逆温。逆温的成因有辐射逆温(多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形逆温(常发生于盆地和谷地中)、平流逆温和锋面逆温等。五.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P19)第29页/共51页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80C -50C -10C 20C 温度/C5012高度/Km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_、密度和_。温度大气运动状况第30页/共51页层次特 点原 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0.6对流动动显著(对流层厚度:低纬1718、中纬1012、高纬89千米)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著平流层起初气温变化小,30千米以上气温迅速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臭氧吸收紫外线上热下冷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高层大气底部温度垂直递减,上部垂直递增底部对流运动,上部平流运动存在若干电离层(80500千米),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氧原子吸收紫外线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第31页/共51页(1)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低纬厚,高纬薄;夏季厚,冬季薄。一般低纬可达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仅89千米。(2)水汽、固体杂质几乎全部在对流层,因此天气现象只发生在该层。第32页/共51页例6:(2011全国)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均20千米/小时。据此完成(1)(3)题。第33页/共51页(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2)正午前后()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第34页/共51页(3)该区域可能位于()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大气垂直运动状况。首先读图,图中甲乙丙三地近地面气温大致相等,高空气温甲地小于乙地,乙地和丙地相差不大,因此垂直运动即对流运动最旺盛的是甲地;受自西向东气流的影响,丙地比乙地稳定。故图中三地甲地对流最旺盛,丙地最稳定。第35页/共51页第(2)题,本题考查计算能力和天气变化。根据计算,正午前后,高空冷气流运动到乙地上空,此时乙地近地面和高空气温差增大,垂直运动显著,出现强对流天气。受冷空气影响,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分别由乙地指向甲地和丙地,甲地为东北风,丙地出现西北风。第(3)题,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根据图中的地形判断,该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为丘陵地形,且该地分布有湖泊,由此判断该区域可能位于东南丘陵地区。【答案】(1)D(2)B(3)D第36页/共51页【补充知识】:逆温(P19注意笔记)、什么是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C,称为逆温现象。、逆温现象与大气的垂直运动:降温变化率小于0.6C-大气较稳定降温变化率大于0.6C-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第37页/共51页逆温产生的原因:1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第38页/共51页第39页/共51页2空气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第40页/共51页3.下沉逆温: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地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不利的影响。第41页/共51页4锋面因素: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第42页/共51页5.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第43页/共51页逆温的利弊:无论那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对大气有一定的影响。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对流层大气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稳定,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易产生大雾天气,使能见度变坏,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弊端:污染物以及有害气体不易扩散,加剧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有利于雾的形成,影响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运输。第44页/共51页利: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第45页/共51页 例7: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强烈的地方,在城市地域中,人类改变了自然环境面貌,影响了城市气候,引发了影响人类生存的城市环境问题。下图为某市区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形态和该市4月份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第46页/共51页(1)根据“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形态图”,分析该城市主要空气污染来源位于()AI BII C D(2)观察该市4月份气温垂直分布图,判断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该市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甲 B乙C丙 D丁(3)若该地气温由甲图逐渐演变到丁图所示状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锋面气旋过境 B冷空气南下C连续阴雨 D台风影响答案:(1)A (2)A (3)B第47页/共51页练习: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第48页/共51页(1)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甲B乙C丙D丁(2)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台风过境晴朗无云的夜晚冷空气南下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锋过境连续阴雨A B C D第49页/共51页(3)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A山地 B谷地 C平原 D丘陵解析:根据图像中甲、乙、丙、丁四图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判断该图表示逆温现象,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甲图气温是随海拔上升而不断递减,因此可以判断乙、丙、丁存在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对流运动;乙图从近地面开始出现逆温,丙图逆温层进一步上升,丁图逆温从近地面开始渐渐地消失,这种逆温层的出现可能与地形、辐射、平流、锋面等原因有关;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演变易发生在谷地。答案:(1)A(2)C(3)B第50页/共51页感谢您的观看。第51页/共51页

    注意事项

    本文(气温与等温线的判读专题.pptx)为本站会员(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