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010版.pptx

    • 资源ID:80097260       资源大小:3.09MB        全文页数:91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010版.pptx

    BCG:牛型结核杆菌(有毒株):牛型结核杆菌(有毒株)胆汁胆汁-甘油甘油-马铃薯培养马铃薯培养 1313年,年,230230次传代次传代 减毒株(减毒株(BCG)基因型变异:基因型变异:BCG 表型变异:细菌表型变异:细菌L L型型第1页/共91页遗传性变异(基因型变异genotypic variation):基因结构发生改变非遗传性变异(表型变异phenotypic variation):受环境条件影响 变异(variation)第2页/共91页基因型和表型变异的比较基因型和表型变异的比较基因型变异基因型变异表型变异表型变异基因结构基因结构 变化变化 未变未变可逆性可逆性 不或极少不或极少 可逆可逆稳定性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涉及细菌数涉及细菌数不受影响不受影响 受影响受影响 个别个别 全体全体第3页/共91页*细菌的变异现象1.形态结构的变异(形态结构的变异(morphological variation)2抗原性变异(抗原性变异(antigenic variation)3菌落变异(菌落变异(colony variation)4毒力变异(毒力变异(virulence variation):):如如白白喉喉棒棒状状杆杆菌菌的的白白喉喉毒毒素素的的获获得得、卡卡介介苗苗的的研研制制成成功功(13年,年,230代);代);5耐药性变异(耐药性变异(drug-resistant variation)第4页/共91页第一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第5页/共91页相关遗传物质:染色体(chromosome)、质粒(plasmid)、转位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第6页/共91页 细菌染色体:dsDNAdsDNA,3.23.25105106 6 bpbp 复制快:10105 5 bp/minbp/min 无组蛋白,无内含子,为连续基因 单倍体:突变后更易表现第7页/共91页质粒(plasmidplasmid):复制能力转移能力整合能力相容性丢失或消除 第8页/共91页质粒(plasmid)的定义:为闭合环状双链DNA、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遗传性状、能够自我复制的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Definition:Extrachromosomal genetic elements that are capable of autonomous replication(replicon)第9页/共91页PLASMIDS Plasmids are extrachromosomal genetic elements capable of autonomous replication.An episome is a plasmid that can integrate into the bacterial chromosomeClassification of Plasmids(质粒的分类)Transfer properties Conjugative plasmids Nonconjugative plasmids Phenotypic effects Fertility plasmid(F factor)Bacteriocinogenic plasmids.Resistance plasmids 7 factors).第10页/共91页1质粒按所编码生物学性状种类分五类:致育质粒/F质粒(fertility plasmid)耐药质粒(drug-resistance plasmid 毒力质粒/Vi质粒(virulence plasmid)细菌素质粒(bactericin plamid)代谢质粒(metabolism)第11页/共91页2Plasmid的特点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可以存在多copy,与replication of chromosome同步的称为紧密型,不相关者称为松弛型;编码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如sex pilus(Fertility plasmid)、细菌素、毒素和耐药性等;可自行丢失与消除:不是细菌生长所必需;转移性:可通过转化、接合和转导等作用进行细菌间传递;质粒的相容性和不相容性:几种不同plasmid同时共存于一个细菌内成为相容性compatibility;反之,称为incompatibility。第12页/共91页3 3、转位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transposable element):1 1)ISIS (insertion insertion sequencesequence):):75015507501550 bpbp 两端重复序列,与插入有关 中心序列有转位酶基因第13页/共91页2 2)TnTn(transposontransposon):):200025000200025000 bpbp 两端为IS IS 中心序列有与转位无关基因 如:毒素基因、耐药基因等第14页/共91页Transposable Genetic ElementsDefinition:Segments of DNA that are able to move from one location to anotherProperties“Random”movementNot capable of self replication(not a replicon)Transposition(移位)mediated by 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TransposaseTransposition may be accompanied by duplication第15页/共91页Types of Transposable Genetic ElementsInsertion sequences(IS)Definition:Elements that carry no other genes except those involved in transpositionNomenclature(命名法)-IS1Structure Importance MutationPlasmid insertionPhase variationTransposaseABCDEFGGFEDCBA第16页/共91页Types of Transposable Genetic ElementsTransposons(Tn)Definition:Elements that carry other genes except those involved in transpositionNomenclature(命名法)-Tn10StructureComposite(复合的)Tns Importance Antibiotic resistanceIS ISResistance Gene(s)IS ISResistance Gene(s)第17页/共91页细菌变异的机制:1、基因突变2、基因的转移和重组3、细菌DNA损伤的修复第18页/共91页Mechanism of bacterial variationGene mutationGene transfer and recombination Transformation(转化)Conjugation(接合)Transduction(转导)L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转换)Protoplast fusion(原生质体融合)第19页/共91页第二节 基因突变第20页/共91页影印平板:自发的,随机的,非诱导的药物仅起选择作用突 变(Mutation)的定义: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的变异可传于后代。第21页/共91页突变与选择第22页/共91页 突变的性质:l自发性和不对应性l稀少性:突变率,1010-6-61010-9-9l可诱发性l独立性l稳定性l可逆性:回复突变与抑制突变第23页/共91页相关感念:1.1.突 变(MutationMutation):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的变异可传于后代。2.2.野生型株:某种菌株在自然环境下大多数所具有的表现型菌株称为野生型株(wild type strainwild type strain)。3.3.突变后的菌株称为突变型株(mutantmutant)。4.4.回复突变:野生型株发生突变称为正向突变,若经再次突变又恢复到原来的性状,称为回复突变第24页/共91页突变型细菌及其分离:耐药性突变型 药敏试验 营养缺陷突变型 营养物质筛选 条件致死性突变型 温度敏感试验 发酵阴性突变型 乳糖发酵试验 第25页/共91页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第26页/共91页概念:1.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或基因交换:外源性的遗传物质(供体菌染色体DNA片段、可转移的质粒DNA及噬菌体基因)由供体菌转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2.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被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称为重组根据DNA片段的来源及交换方式不同,将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分为: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 等转移:供菌提供DNADNA;受菌接受DNADNA重组:受菌获得供菌DNADNA第27页/共91页类型类型 基因来源基因来源 转移方式转移方式 转化 供菌 受菌摄入 接合 供菌 通过性菌毛转导 供菌 噬菌体媒介 溶原性转换 噬菌体 前噬菌体第28页/共91页传代1 1、转化(transformation)(transformation):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供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游离游离DNADNA供体菌供体菌DNADNA供体菌供体菌DNADNA(转化因子)(转化因子)第29页/共91页TransformationDefinition:Gene transfer resulting from the uptake of DNA from a donor.Factors affecting transformation1.DNA size and stateSensitive to nucleases(核酸酶)2.Competence of the recipient(Bacillus,Haemophilus,Neisseria,Streptococcus)Competence factors(感受态因子)Induced competence(诱导感受态)3.环境因素:Ca2+、Mg2+、cAMP等,维持DNA的稳定性、促进转化第30页/共91页第31页/共91页第32页/共91页第33页/共91页第34页/共91页第35页/共91页小鼠体内肺炎链球菌的转化试验第36页/共91页2 2、接合(conjugationconjugation)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DNA)从供菌转移给受菌。接合性质粒主要包括:F F质粒、R R质粒、ColCol质粒和毒力质粒第37页/共91页ConjugationDefinition:Gene transfer from a donor to a recipient by direct physical contact between cellsMating(交配)types in bacteriaDonorF factor(Fertility factor)F(sex)pilusDonorRecipientRecipientLacks an F factor第38页/共91页F F质粒的接合 第39页/共91页Physiological States of F FactorIntegrated(Hfr)Characteristics of Hfr x F-crossesF-rarely becomes Hfr while Hfr remains HfrHigh transfer of certain donor chromosomal genesF+Hfr第40页/共91页Physiological States of F FactorAutonomous with donor genes(F)Characteristics of F x F-crossesF-becomes F while F remains FHigh transfer of donor genes on F and low transfer of other donor chromosomal genesHfrF第41页/共91页Mechanism of Hfr x F-CrossesDNA transferOrigin of transferRolling circle replicationHomologous(同源)recombination Pair formation Conjugation bridgeHfrF-HfrF-HfrF-HfrF-第42页/共91页Mechanism of F x F-CrossesDNA transferOrigin of transferRolling circle replication Pair formation Conjugation bridgeFFFFFF-FF-第43页/共91页ConjugationSignificanceGram-bacteriaAntibiotic resistanceRapid spreadGram+bacteriaProduction of adhesive material by donor cells 第44页/共91页F+、Hfr、F三种菌都具有性菌毛第45页/共91页R R质粒的接合R R质粒由耐药传递因子(RTFRTF)和耐药决定因子(r r决定因子)组成。RTFRTF的功能与F F质粒相似,可编码性菌毛的产生和通过接合转移;r r决定因子编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r r决定因子上有多个TnTn连接相邻是造成多耐的原因。第46页/共91页第47页/共91页Structure of R FactorsRTFConjugative plasmidTransfer genesTn 9Tn 21Tn 10Tn 8RTFR determinantR determinantResistance genesTransposons第48页/共91页3 3、转导(transductiontransduction)是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菌中去,使受菌获得新的性状。普遍性转导 :以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发生在裂解期,转移的 DNADNA为供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 局限性转导 :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发生在溶原期,供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第49页/共91页、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generalized transduction):普遍性转导的细菌整合未整合完全转导流产转导细菌DNA第50页/共91页、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restricted transduction):又称特异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specialized transduction)前噬菌体 galbiogalbio 正常脱离galbio 断裂和再接bio gal断裂和再接galbio 偏差脱离第51页/共91页区别要点区别要点普遍性转导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局限性转导基因转导的发生基因转导的发生时期时期裂解期裂解期溶原期溶原期转导的遗传物质转导的遗传物质供菌染色体供菌染色体DNADNA任何部位或质粒任何部位或质粒噬菌体噬菌体DNADNA及供及供菌菌DNADNA的特定部的特定部位位转导的后果转导的后果完全转导或流产完全转导或流产转导转导受体菌获得供体受体菌获得供体菌菌DNADNA特定部位特定部位的遗传特性的遗传特性转导频率转导频率受体菌的10-7 10-4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第52页/共91页4 4、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lysogenic conversion)是侵入细菌的噬菌体在溶原期可以前噬菌体形式在细菌内与细菌的染色体发生重组,导致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溶原性细菌可因此而获得新的性状。(如白喉毒素、致热外毒素、肉毒毒素和毒素)第53页/共91页5 5、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protoplast fusion)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失去细胞壁而变为原生质体后进行融合(聚乙二醇可促使二种原生质体间的融合),在此期间染色体可发生重组。第54页/共91页第四节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第55页/共91页第4.14.1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第56页/共91页一、抗菌药物概念 1.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antibacterial agents)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antibioticsantibiotics)和化学合成的药物。2.2.抗生素(antibiotic agentsantibiotic agents):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特异病原微生物的产物。抗生素分子量小,低浓度就能发挥其生物活性,有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两类。第57页/共91页二、抗菌药物的种类(一)按抗菌药物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1.-内酰胺类(-lactam)化学结构中含有-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内酰胺抗生素分子侧链的组成形式多样,形成了抗菌谱不同、临床药理学特性各异的多种不同-内酰胺抗生素。目前临床使用的主要包括6种:第58页/共91页青霉素(penicillin)类:青霉素G、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西林)、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替卡西林)等。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类:第1代:头孢氨苄(先IV)、头孢唑啉(先V)、头孢拉定(先VI);第2代:头孢呋辛、头孢孟多等;第3代:对多种-内酰胺酶稳定,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头霉素:如头孢西丁(即头霉甲氧噻吩)。单环-内酰胺类:如氨曲南、卡卢莫南。碳青霉素烯类:亚胺培南、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合用称泰能。-内酰胺酶抑制剂:如舒巴坦、克拉维酸(棒酸)。第59页/共91页2.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红霉素、螺旋霉素、罗红霉素、交沙霉素、阿奇霉素等。3.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4.四环素类(tetracycline)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等。5.氯霉素类(chloramphenic)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6.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 磺胺类:磺胺嘧啶(SD)、复方新诺明(SMZco)甲氧苄啶(TMP)等。喹诺酮(fluroqinolone)类:包括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等。7.其他 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杆菌肽、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等第60页/共91页(二)按生物来源分类1.细菌产生的抗生素 如多粘菌素和杆菌肽。2.真菌产生的抗生素 如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现在多用其半合成产物。3.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放线菌是生产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其中链霉菌和小单孢菌产生的抗生素最多。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红霉素、两性霉素B等。第61页/共91页根据对病原菌的作用靶位,将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分为四类。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多粘菌素)3.抑制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4.抑制核酸代谢:叶酸代谢;核酸合成(喹诺酮、磺胺类)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62页/共91页表表4-1 4-1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酮康唑环丝氨酸利福平红霉素制霉菌素杆菌肽甲氧苄胺嘧啶四环素类两性霉素B B万古霉素磺胺药氯霉素多粘菌素类-内酰胺类核酸合成细胞蛋白合成细胞膜渗透性细胞壁第63页/共91页抑制胞浆外交叉联接过程(青霉素、头孢菌素)抑制胞浆膜阶段粘肽合成(万古霉素、杆菌肽)抑制胞浆内粘肽前体的形成(磷霉素、环丝氨酸)1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第64页/共91页 -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抑制肽聚糖合成所需的转肽酶反应,阻止肽聚糖链的交叉连结,使细菌无法形成坚韧的细胞壁。-内 酰 胺 抗 生 素 可 与 细 胞 膜 上 的 青 霉 素 结 合 蛋 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PBP)共价结合。该蛋白质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当PBPs与青霉素结合后,导致了肽聚糖合成受阻。可以抑制转肽酶活性,使细菌的细胞壁形成受阻。第65页/共91页 有两种机制:某些抗生素分子(如多粘菌素类)呈两极性,亲水端与细胞膜蛋白质部分结合,亲脂端与细胞膜内磷脂结合,导致细菌胞膜裂开,胞内成分外漏,细菌死亡。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胞膜上固醇类结合,酮康唑抑制真菌胞膜中固醇类的生物合成,均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菌胞膜缺乏固醇类,故作用于真菌的药物对细菌无效。2 2.损伤细胞膜的功能,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第66页/共91页氨基糖苷类 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抑制药四环素类-30S30S亚基抑制药氯霉素林可霉素类 50S50S亚基抑制药大环内酯类3.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抗生素可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作用部位及作用时段各不相同。结果细菌蛋白质合成受到干扰。第67页/共91页4 4.抑制核酸(DNA/RNADNA/RNA)合成喹诺酮类:作用于DNA回旋酶,抑制细菌繁殖。利福平(RFP):与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结合,抑制mRNA的转录。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化学结构相似,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二氢叶酸合成减少,影响核酸的合成,抑制细菌繁殖。TMP抑制细菌的二氢叶酸还原酶 抗生素可通过影响细菌核酸合成发挥抗菌作用。第68页/共91页影响叶酸代谢(TMP)TMPTMP与磺胺药合用(复方新诺明)有协同作用 第69页/共91页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总结图示第70页/共91页第4.2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第71页/共91页细菌的耐药性 的相关概念:概念:耐药性(drug resistance):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对抵抗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表示。临床上通常以该药物的治疗浓度,即该药物常用量在血清中的浓度与该药物对细菌的MIC的相对关系而定。第72页/共91页 遗传学上把细菌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一)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固有耐药性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固有耐药性细菌称为天然耐药性细菌,其耐药基因来自亲代,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性,存在于其染色体上,具有种属特异性。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固有耐药性始终如一并可预测。一、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第73页/共91页(二)获得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1.获得耐药性概念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耐药性表型。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作用方式为接合、转导或转化。可发生于染色体DNA、质粒、转座子等结构基因,也可发生于某些调节基因。*在在原原先先对对药药物物敏敏感感的的细细菌菌群群体体中中出出现现了了对对抗抗菌菌药药物物的的耐耐药药性性,这这是是获获得耐得耐药性与固有耐药性的重要区别。药性与固有耐药性的重要区别。*影响获得耐药性发生率有三个因素:1、药药物物使使用用的的剂剂量量;2 2、细细菌菌耐耐药药的自发突变率的自发突变率;3 3、耐药基因的转移状况耐药基因的转移状况第74页/共91页(1)染色体突变:所有的细菌群体都会发生自发的随机突变,频率很低,其中有些突变赋予细菌耐药性。(2)可传递的耐药性(突变基因水平转移方式:接合、转导、转化)2 2.获得耐药性基因突变类型第75页/共91页二、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包括:钝化酶的产生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主动外排机制 细菌自身代谢状态改变等其他机制第76页/共91页1 1、产生钝化酶使抗菌药物失效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是耐药菌株产生的、具有破坏或灭活抗菌药物活性的某种酶,它通过水解或修饰作用破坏抗生素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如分解青霉素的酶或改变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结构的酶。第77页/共91页 -内酰胺酶:特异性水解打开药物分子结构中的-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活性,又称灭活酶(inactivated enzyme),由染色体和质粒介导。分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类和青霉素类。在G杆菌中有两种:超广谱-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lactamase,ESBL)和AmpC-内酰胺酶。重要的钝化酶有以下几种:第78页/共91页第79页/共91页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由质粒介导,其机制是通过羟基磷酸化、氨基乙酰化或羧基腺苷酰化作用,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失去抗菌作用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由质粒编码产生该酶,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去抗菌活性。第80页/共91页 导致与抗生素结合的有效部位发生变异,影响药物的结合,对抗生素不再敏感,这种改变使抗生素失去作用位点和亲和力降低,但细菌的生理功能却正常。如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导致对-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极低导致耐药。2 2、药物作用靶位的结构和数量改变 抗菌药不易与细菌结合第81页/共91页3 3、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 细菌细胞壁的障碍和/或外膜通透性的改变将严重影响抗生素进入细菌内部到达作用靶位发挥抗菌效能,耐药屏蔽也是耐药的一种机制。如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F)是细菌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可保护细菌逃逸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又如细胞膜上微孔缺失时,亚胺培南不能进入胞内而失去抗菌作用。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通透性比其他G菌差是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固有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第82页/共91页4 4、主动外排机制药物被泵出菌体外 已发现数十种细菌外膜上有特殊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药物主动外排使菌体内抗菌药浓度下降,难以发挥抗菌作用导致耐药,主动外排耐药机制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有关。主动外排系统示意图第83页/共91页 1).改变代谢途径 细菌可通过改变代谢途径逃避抗菌药物作用,如呈休眠状态的细菌或细菌营养缺陷菌均可出现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耐磺胺药的细菌自身产生PABA或直接利用叶酸转化为二氢叶酸。2).产生拮抗剂 细菌也可以通过增加生产代谢颉颃剂来抑制抗生素,从而获得耐药性。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增加对氨基苯甲酸产量,从而耐受磺胺类药物的作用。5 5、其他第84页/共91页三、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无直接关系。不合理用药形成了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少量的耐药菌株适应并生存下来,并不断扩大。第85页/共91页第4.3节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第86页/共91页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制定抗生素用药常规,教育医务工作者和病人规范化用药,供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参考。严格根据适应证选用药物 病人用药前应尽可能进行病原学检测,并进行药敏试验,作为调整用药的参考。按药物的药动学特性,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用药疗程应尽量缩短,一种抗菌药物可以控制的感染则不任意采用多种药物联合。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预防应用和联合用药,避免滥用。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原则:第87页/共91页 2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对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予隔离,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带菌情况,以免传播医院内感染。第88页/共91页3 3.加强药政管理 加强细菌耐药性的检测,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网,掌握本地区、本单位重要致病菌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资料,及时提为临床供信息。必须规定抗菌药物凭处方供应。农牧业应尽量避免供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或用于牲畜的治疗,以避免对医用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细菌耐药性一旦产生后,在停用有关药物一段时期后敏感性有可能逐步恢复第89页/共91页 4 4.研发新的抗菌药物 根据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及其与抗菌药物结构的关系,改造化学结构,使其具有耐酶特性或易于透入菌体。寻找和研制具有抗菌活性,尤其对耐药菌有活性的新抗菌药物;同时针对耐药菌产生的钝化酶,寻找有效的酶抑制剂。5 5.破坏耐药基因 随着细菌基因组研究的进展,学者们发现通过破坏耐药基因可使细菌恢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性质粒在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可筛选用于人体的质粒消除剂或防止耐药性转移的药物。6.6.研究质粒消除剂7.7.抗菌药物的轮休第90页/共91页感谢您的观看!第91页/共91页

    注意事项

    本文(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010版.pptx)为本站会员(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