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8篇】.docx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8篇】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P12-13例8和“练一练”,练习三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际大 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升和5毫升的量杯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6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回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以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立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6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习三第8、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三第10题。 学生观察,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这些木块摆放的情况,瑞得出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5题和思考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二、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三、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四、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五、小结: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作业:练习五38。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整理总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3、通过交流整理与复习的不同思路,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三幅“奥运会”会徽旗帜图:分别是长3厘米、宽5厘米;长3厘米、宽3.8厘米;长4厘米、宽3.7厘米。 师:你认为哪幅图最匀称? 学生交流。 师:能不能用数学语言描述长与宽的关系? 学生交流。 出示课题:比的整理与复习。 二、回顾知识,整理归纳 1、回顾知识,合作梳理 (1)师: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把所学有关比的知识用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学生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2)师谈话:对于这一部分知识,你认为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的? 学生交流:类推的方法。 2、沟通联系,主体内化 师:请小组讨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联系和区别?请用表格的形式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师: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请大家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 全班交流。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判断 (1)比的前项与后项可以是任意数。 ( ) 追问: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 :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使学生明确足球赛中出现的“2 :0”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比。 (2)小强身高1米,他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 ( ) (3)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4)比的前项增加5,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要增加5。 ( ) (5)8:4化成最简整数比是2。 ( ) (6)盐占盐水的1/20,盐与水的比是1:20。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交流师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我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8人,体育老师拿来14个篮球,怎样分公平呢? 学生解决,集体订正答案。 师生总结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特点、解题思路、检验方法。 把人数改成男生有18人,女生有18人可以怎样解答?你发现什么? 3、实际运用 张叔叔和李叔叔、王大伯三家合资办厂,由于他们齐心合力,经营有道,一年下来,除去缴纳税款、发工资和其他费用,获得利润14万元。该怎么分配这些利润。 现在同学们四人一组,也像他们一样围在一起,商量商量如何分配这14万元的利润。教师巡回,作适当的指导。 四、全课总结,升华提高 今天我们复习了比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解决问题的事例还很多,说说看比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00,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00,+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P19例12和“练一练”,练习四第9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 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 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2 (1)挂图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 (2)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3、小结:你能说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你能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释为什么1升=1000毫升呢?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练一练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练习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班内交流。 出示练习四第10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出示练习四第13题。 学生读题,思考:两个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两个长方体的什么?独立完成,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4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分数乘以整数的算式题。 2浸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教具准备 1自制两套三层复式投影片。 2投影图片3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出示投影一) 1口算: 问:怎样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5个12是多少? (2)3个14是多少? 列式: (1)1212121212或125 (2)141414或143 题中的两个式子哪个简便?(125,143) 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5个12是多少? 3个14是多少?) 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吗?(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这是整数乘法的意义,它对于分数乘法适用吗? (二)讲授新课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多少块?(投影) 2份。) 听回答,老师边重复边投影(三层复式投影片)。 把一块蛋糕(出示一个圆)平均分成9份(覆盖平均分的9份),取其中2份(覆盖2份是红色的)。 (3)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问: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相同。) 问:为什么?(三个加数相同。) 问:这个算式你们学过吗?它是什么数乘以什么数?(分数乘以整数。)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 师:分数乘以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观察上面两个算式,并说出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 练一练(投影片二) 看图写算式。 根据意义列式。 看算式说意义。 2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1)推导法则。 我们了解了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你想知道怎样计算吗? 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边加上虚线框。) (2)根据上面方法试算下面各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用投影反馈。) 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几个式题的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 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应用法则计算。 有不一样的吗?强调结果化成带分数。 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写算式。 第3页的第1题,看图写算式。(填书上) 行间巡视,注意: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 4口算: 5判断:(打手势)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是什么?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能约分要约分,结果是假分数,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确定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它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法则,难点是法则的推导。在设计教案中,以突出重点为中心,教法与内容设计要服务于中心。 2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3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在课堂上,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还有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已经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六年级学生能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去拓展,去学习更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逆向思维,能根据具体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 、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 )千克。 、梨的重量是( )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 、钢笔比毛笔少了( )元。 、毛笔是( )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 ,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 (1)卖了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运来苹果X千克。 x36=20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1)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1)25 25÷ 20 答:略。 三、小结 1、今天学习了两道应用题,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32页的内容及做一做,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 2、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回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哪些特殊形状?你能在生活中找出具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2、欣赏日常生活中圆锥形的物体,介绍圆锥,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锥。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认识圆锥的特征 学习方式:独立学习、组织交流 学习任务 1、取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通过观察,认识圆锥的顶点、面。 (1)圆锥有一个顶点和两个面,一个底面,一个侧面。 (2)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讨论、交流,认识圆锥的高。 (1)圆锥的高在哪里?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 【活动二】测量圆锥的高与圆柱和圆锥的区别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学习任务 1、出示圆锥形教具,引导:像这样的物体,它的高看得见吗?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它高多少呢?你有办法吗? 2、小组讨论,动手合作测量圆锥体的高。 3、汇报测量的步骤及测量结果。 4、课件演示测量高的过程,注意:测量时,圆锥的底面要水平地放;上面的平板要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5、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你们知道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6、动手操作转动一根贴有直角三角形硬纸的木棒。 7、说说各自的发现。 8、交流圆锥和圆柱的联系与区别。 提问:圆锥和圆柱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三、达标测评 1、完成课本第32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的几何图形上标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再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2、完成课本第35页练习六的第1题。 投影出示课本上各个物体的图片,指名说说每个物体由哪些图形组成。 3、完成课本第35页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课本上连一连,再进行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顶点:1个 面:2个 侧面(曲面) 底面(圆) 高: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只有1条)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