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新课标II)(含解析).docx
-
资源ID:80173802
资源大小:599.95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4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新课标II)(含解析).docx
2014年高考真题地理(新课标II)解析版第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图1)据此完成12题 1. 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答案:D 解析:关键词“目的”,排除A,B;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地价地租高,城市周边农民建“握手楼”是为了增加收入,故选D。2. “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断扩大答案:B 解析:“握手楼”说明楼距小,拥挤,环境不理想,排除A.C; “握手楼”已经位于城市周边,与城区扩大关系不大。故排除D;“握手楼”有市场,说明市中心的地价地租高。故选B,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图2)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据此完成35题 3. 甲国位于(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答案:D 解析:根据经度向西减小,说明是西经度,判断美洲,结合纬度与北部是海洋,可判断为南美洲北部的委内瑞拉。4. 2011年6月21日,该订单的首批产品从徐州发货。这一日,徐州与甲国首都相比( )A.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 B.徐州的白昼较短 C.两地正午物影方向相同 D.两地日出方位角相同答案:A 解析:6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徐州约34°N,距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约10.5°;甲国首都约10°N,距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约13.5°,故A正确。直射点在北半球,徐州昼长夜短,B错。两地正午物影徐州在北,甲国在南,C错;日出方位角(日出方位偏离正东方的角度) 赤道地区日出方位角的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度数相等,赤道以外的其它地区,日出方位角的度数大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度数。纬度越高偏离角度越大,故徐州(约34°N)的日出方位角大于甲国首都(约10°N),D错。5. 该批产品运往甲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 )A.好望角 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麦哲伦海峡答案:C 解析:从徐州到甲国最近航线越过太平洋,从太平洋西岸直抵东岸,经过巴拿马运河到达。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完成67题。6. 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A.塔里木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答案:A 解析:“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干旱地区蒸发量大,故选A塔里木河流域位于新疆干旱地区。 7.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 )A.水田改旱田 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 答案:C 解析:“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覆膜后,光照强,农作物蒸腾水比重最高,而且还能保湿,损失少;水田改旱田蒸腾水的比重不会提高,植树造林不可取,森林需水量大,不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修梯田主要改变地形,涵养水源,但蒸腾水的比重不会高于覆膜。故选C。图3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3,完成89题 图38. 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答案:B 解析:特有动物的种属比例大,说明受外界影响小,故选B。 9. 科伦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 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位置,推断该地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有喜暖动物。又因为有秘鲁寒流经过的降温影响,所以耐寒的企鹅也有适合其生存的环境。图4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4,完成1011题 10. 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盛行西风 地形抬升 暖流增湿 反气旋活跃A. B. C. D.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位置,推断该岛位于南太平洋的新西兰南岛,该纬度位置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以及西部山地迎风坡的抬升作用,使岛屿西南部降水多,故选A。附近是寒流影响地区,故错,反气旋气流下沉,干燥少雨,故错。11. 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是( )A.水田农业 B.迁移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畜牧业答案:D 解析:该地为温带海洋气候区,热量不足,适合多汁牧草生长,故选D。 第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没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答案:(1)(8分)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2)(6分)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3)(8分)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解析:(1)分析沼泽成因,需要从水的来源与水的去处方面考虑;水的去处,包括下渗、蒸发,排水的河道等方面分析。(2)河流的含沙量与流经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有关;与流速有关,流速大则侵蚀力强,含沙量大;而流速与地形落差有关(既河床比降),落差大,则流速快,含沙量大。结合叶尼塞河与鄂毕河流经地区比较,可得答案。(3)鱼类资源的分布,主要受生存环境与饵料的影响。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8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答案:(1)(6分)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6分)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3)(4分)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4)(8分)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成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1)环境质量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根据材料“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可知开发历史较短,人口稀少,所以对环境的影响较弱。故可知答案。(2)三江平原病虫害少与当地环境不利于害虫越冬与存活繁衍有关。(3)根据材料“土壤肥沃。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施肥量少,自然原因土壤肥沃,人为原因技术投入,精准施肥,故施肥量少。(4)根据材料,首先分析“绿色”原因环境好,虫害少、施肥施农药少;其次分析“米都”,产量大,商品率高。请考生在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2(10分)旅游地理 某学习小组在探讨“老工业区如何转型”的活动中,发现德国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等工业遗产资源,开发了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和工业化历史,具有独特观光、休闲等功能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 提出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资源,并设计老工业区工业遗产旅游项目。答案:工业遗产资源: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等建筑,一级生产设备、公益、流程、管理等工业遗产和遗迹。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参观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遗迹工业遗产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原生产生活实景;体验原生产流程等;在由老厂房改造成的餐厅、酒吧、画廊等场所消费、休憩。 解析:根据材料“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等工业遗产资源,”推测工业遗产资源: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等建筑,一级生产设备、公益、流程、管理等工业遗产和遗迹。根据“开发了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和工业化历史,具有独特观光、休闲等功能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推出旅游项目:参观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遗迹工业遗产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原生产生活实景;体验原生产流程等;在由老厂房改造成的餐厅、酒吧、画廊等场所消费、休憩。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福建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图9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答案: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6月相对集中,期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解析:根据图示,先概括总体特点:各月均有发生,但不均匀;具体:夏多冬少。地质灾害的发生诱因多种,但在福建山区多年平均资料可推测,主要诱因是降水;6月锋面雨带位于南方,降水较多;7月雨带位于北方,该地受副高控制,降水较少。44.(10分)环境保护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只左右,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池,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祸动物猎杀等。保护对策:在迁徙路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解析: 动物迁徙途中不断死亡的原因:动物生存迁徙环境被破坏;食物被污染或不足;人类或天敌猎杀。保护措施与原因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