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0篇.docx

    • 资源ID:80189202       资源大小:33.20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0篇.docx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0篇新课标下我们应该怎么设计教学?这是很多教师的共同深思的问题。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函数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函数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函数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函数值。 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函数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函数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函数,n是自变量 2、n是函数,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函数,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2) (3)(4) (5)(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与都有意义。 (3)小题的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同理(4)小题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第(5)小题,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的被开方数是。 同理,第(6)小题也是二次根式,是被开方数,小结: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函数的解析式是整数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学没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片面地认为,凡是分母,只要即可。教师可将解题步骤设计得细致一些。先提问本题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求出使函数成立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次根式的问题也与次类似。 但象第(4)小题,有些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将答案写成或。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方程的两根用“或者”联接,在这里就直接拿过来用。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讲清“且”与“或”。说明这里与是并且的关系。即2与-1这两个值x都不能取。 例2、自行车保管站在某个星期日保管的自行车共有3500辆次,其中变速车保管费是每辆一次0.5元,一般车保管费是每次一辆0.3元。 (1)若设一般车停放的辆次数为x,总的保管费收入为y元,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估计前来停放的3500辆次自行车中,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试求该保管站这个星期日收入保管费总数的范围。 解:(1) (x是正整数, (2)若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则收入在1225元至1330元之间 总结: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得实际问题有意义。这样,就要求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函数,当自变量时,相应的函数y的值是。60叫做这个函数当时的函数值。 例3、求下列函数当时的函数值: (1)(2) (3)(4) 注:本例既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体会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以此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二)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了有关函数的概念。在研究函数关系时首先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因此,要求大家能掌握解析式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能求出其相应的函数值。另外,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业:习题13.2A组2、3、5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课后反思 篇二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由于语言缺陷的原因,这一点对聋生来说比较困难,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1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容量恰当,重点突出,体现内容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有序性; 2重视启发,活跃思维,方式、方法多样,选择适当;教学环节紧凑、合理; 3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有效。 4教学结构组合优化,优质高效。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篇三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一)教学环境 在我们着手进行课题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式与策略研究的研究开始后,大家齐心协力探索、研究方法,组内各种分层招数可谓是百花齐放,为此我代表课题组上了一节分层教学的展示课,以供同仁观摩点评,为促进数学教学的分层设计向更好的方向前行作贡献。 (二)学生情况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韩庄镇不同的自然村,由于小学地域的不同,所以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很多学生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因此这种情况特别适合分层教学。 (三)教材情况 本课是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第24章圆第2节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一个课时:直线和圆相切的情况。学生已经有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以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的认识,本节课研究直线与圆的特殊位置关系相切,将相切从位置到数量的逻辑自然过渡,进而引出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重点是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难点是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性质定理证明中反证法的理解。 二、案例内容设计及说明 环节一:复习引入 通过回顾旧知再次加深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全班集体朗读中体会d与r的关系,并顺势将位置关系量化这一问题显化,同时自然引出特殊情况相切 环节说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数学概念在朗读中更能逐渐理解其本质,因此不光语文需要朗读,数学也要朗读。而且针对我班学困生上课听不懂,不会做的现象,这样来设计复习方式更能调动我班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也是这个环节分层的体现。 环节二:新知探究 活动 1、引导学生从直线与圆相切的位置及数量关系上来深入探究,通过动态演示来理解一条直线何时变成圆的切线。 环节说明:上节课得到的圆与直线相切是数量上的关系,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确位置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切线的判定。但是引导很重要,从两个方面去观察:直线经过哪里?与圆的半径有什么位置关系?需要老师点拨。并要等待学生来总结,不能操之过急。分层体现1对观察的结果分别让两位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再让中等程度的学生来总结;体现2对定理的数学表达让全体学生写在练习本上,老师选择展示,并修改;体现3对总结出的判定进行朗读。 2、将判定的题设和结论互换后的探究。 环节说明:反证法在过三点做圆时已有所涉及,所以在这里用反证法证明切线的性质时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就行,不要进行过多的引申,否则淡化了主题。分层体现1讨论交流时采取师傅和徒弟在同一组,师傅负责解释证明的方法;体现2数学语言的书写让学生自己写并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环节三:巩固和应用 通过判断题加深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理解。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解决几何解答证明题,并由学生书写证明步骤。 环节说明:判断题中设置了3道小题,并给出了反例,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定理的意义。这里教学的分层体现在针对反例来问学困生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说出违背了所需条件的哪一条,强化切线判定条件在这部分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例题的分析采取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与环节二中的分组一样,分层体现在“师带徒”弄清解题思路,师傅增强了解题的逻辑性,更严密,徒弟学会了解题的分析,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在有思路的前提下,全班安静书写步骤。还可以展示在投影下,由学生来评判书写的是否清楚。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中,除了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判定和性质外,将相关的判定和性质做一归纳很有必要,“在不断的总结中收获、进步”不是吗?同时提出下节课要学习的相关性质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说明:在小结的分层中判定由程度稍差点的学生总结,哪怕照着书上找都行,并进行诵读,使其再次熟知所学知识。在性质的总结中,老师抛出两条本节未涉及的性质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思考证明,在下节课时可由学生简要发表见解并证明。 环节五:拓展练习 通过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点拨学生圆中常用辅助线的做法,分情况添加恰当的辅助线。这两个练习旨在拓展尖子生的思维。 环节六:作业布置 通过分层布置,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巩固练习。 环节说明:作业 1、重点面向学困生考察其掌握基础的程度。作业 2、针对待优生夯实基础的基础上,提高其运用能力。作业 3、是设计的培优计划,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实际上本节课中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是为了便于应用而对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改写得到的一种形式,而圆的切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仅仅要求学生再次感受反证法,并不要求会应用,所以本节的设计在分层中很注重理解和感知,通过互帮互助和朗读感知达到难点的突破,另外圆是学生学习.白话文baihuawen白话文.cn的第一个曲线形,由直线形到曲线形,在知识上是一个飞跃,本节利用图形运动变化过程发现其中图形的性质,做好了知识前后的衔接,同时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发挥出了知识的迁移作用。类比也是本节课所用到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在教授过程中难度的控制非常适当,分层的影子处处可见。纵观整节课的分层之处进入都很自然,也落到了实处,但分层效果的检测没有体现出来,这也是遗憾之处。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四 一。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组成不等式组的不等式必须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2)从数量上看,不等式的个数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每个不等式在不等式组中的位置并不固定,它们是并列的。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组: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就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这个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就叫解不等式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先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或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也就是得到了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数轴表示: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知识点 1、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应记住下面的规律: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有等号的画实心原点,无等号的画空心圆圈; 2、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先画同各个不等式的解集,找出公共部分即为不等式的解集。公共部分也就各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重合部分; 3、。我们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化简成最简不等式组后进行分类,通常就能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成如上四类。 说明:当不等式组中,含有“”或“”时,在解题时,我们可以不关注这个等号,这样就这类不等式组化归为上述四种基本不等式组中的某一种类型。但是,在解题的过程中,这个等号要与不等号相连,不能分开。 四。求一些特解:求不等式(组)的正整数解,整数解等特解(这些特解往往是有限个),解这类问题的步骤:先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借助于数轴,找出所需特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考点分析】 (1)考查不等式组的概念; (2)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以及在数轴上的表示; (3)考查不等式组的特解问题; (4)确定字母的取值。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知识点误区】 (1)思维误区,不等式与等式混淆; (2)不能正确地确定出不等式组解集的公共部分; (3)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组解集时,混淆界点的表示方法; (4)考虑不周,漏掉隐含条件; (5)当有多个限制条件时,对不等式关系的发掘不全面,导致未知数范围扩大; (6)对含字母的不等式,没有对字母取值进行分类讨论。 内容简介 篇五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学习者分析: 篇六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同类项的定义。 合并同类项法则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经历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公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验证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每一部分知识并不是孤立的。 3、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方法与经验。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丰富有趣拼的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 1、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拼图验证公式的过程,使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难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公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情景设置: 你已知道的关于验证公式的拼图方法有哪些?(教师在此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回想前面拼图。) 新课讲解: 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得出:c2=a2+b2他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他是这样分析的,如图所示: 教师接着在介绍教材第94页例题的拼法及相关公式 提问:还能通过怎样拼图来解决以下问题 (1)任意选取若干块这样的硬纸片,尝试拼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并写出相应的等式; (2)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b的二次三项式,如a2+4ab+3b2 试用拼一个长方形的方法,把这个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 这个问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和拼图,教师在这要引导适度,不要限制学生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在拼图过程中进行交流合作 了解学生拼图的情况及利用自己的拼图验证的情况。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及让学生讲解验证公式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整理结论。 小结: 从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说的进行全面的总结。) 学生回答 a(b+c+d)=ab+ac+ad (a+b)(c+d)=ac+ad+bc+bd (a+b)2=a2+2ab+b2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制作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拼图、思考、交流经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三)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篇九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 多媒体演示: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大人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 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梳理与补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问题概念辨析 1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 设问2:能否举例说明?由学生自学,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比如: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设问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吗?由学生自学再讨论 老师点拨:由x50÷得x75说明x任意取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集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50的解,50,x50÷都设问2: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由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交流 老师点拨: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4解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解不等式?由学生回答 老师强调:解不等式是一个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老师再适当点拨,加深理解 (四)数形结合,深化认识 问题1: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的解集那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x75呢?问题2:如果在数轴上表示x 75,又如何表示呢?由老师讲解,注意规范性,准确性老师适当补充:“”与“”的意义,并强调用“”或“”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 75就是不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数轴的直观让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进一步加深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 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它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心得,不断积累学习经验 (六)布置作业,课外反馈 教科书第119页第1题,第120页第2,3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六、目标检测设计 1填空 下列式子中属于不等式的有_ x +7 x y + 2 = 0 5x + 7 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区分不等式、等式与代数式,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 a与5的和小于7 a的与b的3倍的和是非负数 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它的周长不超过160cm,求x满足的条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既要正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大于(小于)、非负数(正数或负数)、不超过(不低于)”等等,正确选择不等号,又要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实际意义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能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3、通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讲解,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 知识结构:本小节先回顾了小学学过的字母表示的两种实例,一是运算律,二是公式,从中看出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进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教学重点分析:教科书,介绍了小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一个是运算律,一个是常用公式,上述两种例子应用广泛,且能很好地体现用字母表示数所具有的简明、普遍的优越性,用字母表示是数学从算术到代数的一大进步,是代数的显著特点。运用算术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小学学生的思维方法 ,现在,从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渗透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上是一个质的飞跃。对代数式的概念课文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用实例形象地说明了代数式的概念。对代数式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1)从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抽象思维的开始,体现了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明、普遍的优越性。 (2)代数式中并不要求数和表示数的字母同时出现,单独的一个数和字母也是代数式。如:2,m都是代数式。 等都不是代数式。 3、教学难点分析: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的数量关系,即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一定要理清代数式中含有的各种运算及其顺序。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引起误会为出发点。 如:说出代数式7(a-3)的意义。 分析 7(a-3)读成7乘a减3,这样就产生歧义,究竟是7a-3呢?还是7(a-3)呢?有模棱两可之感。代数式7(a-3)的最后运算是积,应把a-3作为一个整体。所以,7(a-3)的意义是7与(a-3)的积。 4、书写代数式的注意事项: (1)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或者字母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乘号简写作“·”或省略不写,同时要求数字应写在字母前面。 如3×a ,应写作3.a 或写作3a ,a×b 应写作3.a 或写作ab 。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应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数字与数字相乘一般仍用“×”号。 (2)代数式中有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 (3)含有加减运算的代数式需注明单位时,一定要把整个式子括起来。 5、对本节例题的分析: 例1是用代数式表示几个比较简单的数量关系,这些小学都学过。比较复杂一些的数量关系的代数式表示,课文安排在下一节中专门介绍。 例2是说出一些比较简单的代数式的意义。因为代数式中用字母表示数,所以把字母也看成数,一种特殊的数,就可以像看待原来比较熟悉的数式一样,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只是另外还要考虑乘号可能省略等新规定而已。 6、教法建议 (1)因为这一章知识大部分在小学学习过,讲授新课之前要先复习小学学过的运算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小学数学与初中代数的衔接,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概念,首先要给学生多举例子(学生比较熟悉、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代数式,理清代数式中的运算和运算顺序,才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从而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普遍性、简明性,也为列代数式做准备。 (3)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老师可选用一些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老师在讲解第一节之前,一定要对全章内容和课时安排有一个了解,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只有这样,我们老师才能教给学生系统的而不是一些零散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自然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5)因为是新学期代数的第一节课,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好印象,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怎么才能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呢?首先,你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比,英语口语好的老师,可以用英语做一个自我介绍,然后为学生说一段祝福语。第二,上课时尽量使用多种语言与学生交流,其中包括情感语言(眉目语言、手势语言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 7、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难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在小学我们曾学过几种运算律?都是什么?如可用字母表示它们? (通过启发、归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五种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2)乘法交换律 a·b=b·a; (3)加法结合律 (a+b)+c=a+(b+c);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分配律 a(b+c)=ab+ac 指出:(1)“×”也可以写成“·”号或者省略不写,但数与数之间相乘,一般仍用“×”; (2)上面各种运算律中,所用到的字母a,b,c都是表示数的字母,它代表我们过去学过的一切数 2(投影)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5千米,步行要3小时,骑车要1小时,乘汽车要0.25小时,试问步行、骑车、乘汽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若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表示速度,你能用s与t表示吗? 4(投影)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厘米,则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用I厘米表示周长,则I=4a厘米;用S平方厘米表示面积,则S=a2平方厘米) 此时,教师应指出:(1)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或数的关系,简明的表示出来;(2)在公式与中,用字母表示数也会给运算带来方便;(3)像上面出现的a,5,15÷3,4a,a+b,s/t 以及a2等等都叫代数式。那么究竟什么叫代数式呢?代数式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 1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单独的一个字母以及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学习代数,首先要学习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明确代数上的意义 2举例说明 例1 填空: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_册; (2)温度由t下降到2后是_; (3)棱长是a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立方厘米; (4)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千克 (此例题用投影给出,学生口答完成) 解:(1)12n; (2)(t-2); (3)a3; (4)(1+10%)m 例2 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解:(1)2a+3的意义是2a与3的和;(2)2(a+3)的意义是2与(a+3)的积; (5)a2+b2的意义是a,b的平方的和;(6)(a+b)2的意义是a与b的和的平方 说明:(1)本题应由教师示范来完成; (2)对于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如第(1)小题也可以说成“a的2倍加上3”或“a的2倍与3的和”等等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m与n的和除以10的商; (2)m与5n的差的平方; (3)x的2倍与y的和; (4)的立方与t的3倍的积 分析:用代数式表示用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要注意:弄清代数式中括号的使用;字母与数字做乘积时,习惯上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四、课堂练习 1填空:(投影) (1)n箱苹果重p千克,每箱重_千克; (2)甲身高a厘米,乙比甲矮b厘米,那么乙的身高为_厘米; (3)底为a,高为h的三角形面积是_; (4)全校学生人数是x,其中女生占48%?则女生人数是_,男生人数是_ 2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投影) 3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x与y的和; (2)x的平方与y的立方的差; (3)a的60%与b的2倍的和; (4)a除以2的商与b除3的商的和 五、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提出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叫代数式? 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代数式实际上就是算式,字母像数字一样也可以进行运算;在代数式和运算结果中,如有单位时,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六、作业 1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的a,b,c,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张强比王华大3岁,当张强a岁时,王华的年龄是多少? 3飞机的速度是汽车的40倍,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3 ,若汽车的速度是千米/时,那么,飞机与自行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4a千克大米的售价是6元,1千克大米售多少元? 5圆的半径是R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6用代数式表示: (1)长为a,宽为b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2)宽为b米,长是宽的2倍的长方形的周长; (3)长是a米,宽是长的1/3 的长方形的周长; (4)宽为b米,长比宽多2米的长方形的周长28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0篇.docx)为本站会员(麒***)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