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
资源ID:80236656
资源大小:45.08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5 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科学知识。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习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教学重难点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科学知识。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习有条理地说明事理。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最热的季节。 处署:“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二、 作者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三、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四、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翩然( pin ) 孕育( yùn )簌簌( sù ) 刺槐( huái )萌发( méng ) 农谚( yàn )衰草( shui ) 连翘( qiáo )载途( zài ) 销声匿迹( xio )( nì )2.解释下面的词语。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次第:一个挨一个地。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五、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六、全文分析(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作答)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明确: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 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 形象的感受。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例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次序能否打乱? 明确: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不能打乱顺序。这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我国北方的同一地区,杏花二月开,桃花三月开。布谷鸟鸣叫之时,正是割麦种稻之时。同时也照应了后面一句“花香鸟语”。 3. 课文第三自然段与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三自然段是对第一、二自然段所列现象的深入发掘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4.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到十天左右”,句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明确:不能。“左右”对十天进行了限定,表示一个大概的数字,如果去掉就变成一个确切的数字,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5.“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介绍说明。6.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呢?明确:因为一般人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都比内陆暖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此时举一个例子,存在偶然性,说服力不强,举两个例子增强了说服力。7.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又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强调了研究物候学的最终目的。七、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小组推选一位学生作答。)1.课文7-10自然段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度由大到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体现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晰,不能打乱。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明确:本文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整体看,文章的思路是:自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八、本文主旨大自然的语言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九、文本特色1.用语典雅、生动、准确本文语言典雅、生动。如开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贴切。用“翩然”写燕子归来,写出了燕子轻盈灵动的姿态:用“簌簌”写秋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了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叶子颜色逐渐变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简练、典雅、生动,富有表现力。同时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2.思路清晰,结构分明全文共分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第一部分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生产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部分也与文章结尾相互照应;第三部分写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一部分写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再次突出了“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相照应。全文思路清晰,结构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课后作业课文开头以概括性的语言,描述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请仿照这一段,写出你对秋天(或其他季节)的印象。200字左右。答案:立秋过后,气温渐渐从炽热转为凉爽,天空变得高远,树叶开始变黄,秋风吹来,叶子像金色的蝴蝶随风飘舞,一会儿聚在一起,一会儿又各自散开。再过几天,大雁排着“人”字形的队伍,唱着进行曲,振翅飞向南方。花园里,菊花次第开放,红的如火,白的像雪,黄的赛金,送来了阵阵芬芳。田野里,棉花笑咧了嘴,谷子笑弯了腰,高粱扬起火红的脸庞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不远处,农民伯伯在收获庄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6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