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课前导学-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
-
资源ID:80275760
资源大小:700.19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口迁移课前导学-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
1.2 人口迁移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前导学【知识速递】一、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 范围内发生改变。2国际人口迁移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图,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以前:以 、大批的移民为主,从欧洲迁移到以美洲和 为主的国家和地区。(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 国家流向 国家;定居移民减少, 的人口增多。3国内人口迁移(1)概念:在 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2)古代: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维持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3)新中国成立以来(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 ;山区迁往 ;农村迁往 ;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种类因素自然环境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有时自然灾害也会起作用经济 、交通和通信等社会政策、 、战争和宗教等【问题驿站】1历史上国际人口迁移的影响2国内人口迁移的意义3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4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5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习题演练】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非洲迁往西亚D.从欧洲迁往非洲2.若该图表示近年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河南C.从新疆流往内地D.从湖北流往重庆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D.甲地优美的环境读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4.人口净流出最多的省区是( )A.四川B.河南C.广西D.江苏5.新疆是民工净流人较多的省区,其吸引民工流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资源开发B.气候条件优越C.棉花采摘D.生活水平较高流动人口在进入首次流入地后,会进一步在不同流入地、同一流入地的不同空间之间流动。下图为“我国流动人口初次流动阶段和当前流动阶段空间流向统计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6.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为( )A.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 东北地区B.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C.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D.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7.与初次流动阶段相比,当前流动阶段( )A.人口就近流动为主B.人口跨区域流动的比例上升C.人口流动趋势减缓D.区域内部流动比例保持最高8.导致人口流动总体特征未发生根本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生活成本B.居住条件C.自然环境D.经济格局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925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172万人。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0.8%,小学文化程度占13.7%,初中文化程度占56%,高中文化程度占17.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6%。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外流,尤其是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乡村病”日趋严峻,一些村落逐渐走向衰败甚至消亡,给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1)运用“推拉理论”,试从推力角度简析促使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2)在农村人口外流背景下,推测可能出现的“乡村病”。(3)试从政府角度为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出谋划策。答案以及解析【知识速递】一、1.国际或本国;2.(1)集团性、大洋洲;(2)发展中;发达;短期流动;3.(1)一国;(4)沿海;平原;城市;民工流二、 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三、 【问题驿站】1.开发了新大陆,建立了一些移民国家,促进了人种、文化的交流。2.促进了国土资源的开发、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等。3.4.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5.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习题演练】1.答案:C解析: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故西亚石油资源丰富,经济较非洲发达,故人口由非洲迁往西亚地区。故选C。2.答案:A解析:农民工的流动主要是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的,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因此人口主要是有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入经济发达地区,故选A。3.答案:A解析:现阶段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经济水平高的地区生活条件好、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高,人口的迁入率较高,故选A。4.答案:A解析:根据图例可知,箭头粗细代表迁出人口的多少,据图可知,四个选项中人口净流出最多的省区是四川省,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5.答案:A解析:A.新疆矿产资源丰富,但是人口稀少,因而吸引民工大量流入,故A正确;B.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故B错误;C.虽然新疆是重要的棉花产区,但是相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棉花采摘人口比重较低,因而棉花采摘具有季节性,故C错误;D.该省区经济欠发达,生活水平较低,故D错误。故选A。6.答案:A解析:读我国流动人口初次流动阶段和当前流动阶段空间流向统计图,发现甲地在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阶段,均是最大的流入地,推断甲地应具有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较大,我国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应为甲地。乙地人口流动少,且只有丙地在初次流动中有人口流入,当前流动中,只有本地人口流动,推测乙地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数量较少,应为我国的西部地区。丙地初次流动,主要流入甲地、乙地,同时发生本地流动,根据我国四个区域的分布,丙地距离甲地东部地区和乙地西部地区相对较近,因此为中部地区。丙地在初次流动主要为流入甲地东部地区和丙地中部地区,同时发生本地流动,在当前流动中,主要流入甲地东部地区,推测丙地距离东部地区更近,因此为东北地区。A正确,BC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A。7.答案:A解析:读我国流动人口初次流动阶段和当前流动阶段空间流向统计图,并结合上题结论,初次流动中,东部地区流入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在当前流动中,仅在本地流动;东北地区在初次流动中流入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在当前流动中,只流入东部和东北地区,均体现就近流动为主,A正确。读图发现,东部地区流入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在当前流动中,仅在本地流动,跨区域流动比例下降,其他地区初次流动比例大,跨区域多,在当前流动中,跨区流动大大减少,B错误。读图发现,初次流动甲、乙和丁的数值均小于当前流动,因此人口流动总体趋势加快,C错误。读图可知,乙、丙和丁地流入甲地比例均显著高于内部流动,D错误。A正确,BC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A。8.答案:D解析:根据上题可知,四地中,流入甲地比例最高,东部地区经济发达,D正确;东部地区生活成本高,城市发展中存在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如大气污染、住房紧张等,因此ABC均错误。故本题选D。9.(1)答案:农村人口增长快,土地资源压力大;经济落后,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水平低;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收入不稳定;非农就业机会少;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较差;交通不便。解析:农村人口数量多,人地矛盾尖锐;农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经济发展不稳定;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就业机会少;交通不便,对外联系不便,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质量而从农村流向城市。(2)答案: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众多,社会问题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农村劳动力短缺,加快农村衰落;村庄建设用地空废,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解析: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外流,年轻人口外流,造成乡村年龄老龄化;造成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引发农村严重的社会问题;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进一步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村庄建设用地空废化,加速农村衰落。(3)答案:推动非农产业发展,为当地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对返乡创业人员的政策支持;积极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强化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解析:农村非农就业机会少,收入不稳定,因此要推动非农产业发展,提供就地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加大对返乡创业人员的政策支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教育服务短缺,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强化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