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检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检测)一、选择题1.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清朝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强化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使隐匿人口的现象减少 D.使赋税形式开始由实物向货币转变2.清史稿·食货志记载:“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将丁银随地起征。”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人身的控制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解决了清朝的人地矛盾D.废除了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财产税3.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其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过于强大B.中国的社会性质C.南京国民政府的策略失误D.中外民族矛盾过于深刻4.从2018年10月1日起,我国的个税起征点从3 500元提高到5 000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也于2019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对此认识正确的有()A.个人所得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B.只要有收入,就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C.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D.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5.汉书·严安传记载:“(秦朝)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由此可见秦朝()A.徭役、兵役繁重 B.刑罚严酷C.赋税沉重 D.人民工作勤劳6.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泰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亡的教训7.一条鞭法的实施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其“赋役折银”的做法,在后世得到了沿用和发展。采取这一做法的根源是()A.农牧民族的交融 B.商品经济的发展C.白银的大量流入 D.全国人口的激增8.经过不断改革,20世纪90年代,我国形成了内资企业适用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外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在“内外有别”的税制下,虽然内外资企业的法定名义税率统一为33%,但由于外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实际税负仍然是“内重外轻”的“双轨制”运行模式。这反映出当时我国()A.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B.经济体制开始转轨C.企业的经营权逐渐放宽D.税制改革亟待深化9.清朝雍正帝在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基础上,把人丁税平均分摊到田亩中,实行“摊丁入亩”,按占有土地的数量征税。此次赋役制度改革()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B.说明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10.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由此可见()A.古代官吏贪腐的根源是赋役制度 B.赋税收入决定了历代王朝的兴衰C.中国古代赋税内容始终过于繁杂 D.赋役制度改革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农负担1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须由中英双方协定;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进一步明确规定:关税“综算货价为率,每百两征银二两五钱”;1861年清政府颁布通商各口统共章程,规定各国商人与英商享有同等关税特权。这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清政府主动加快开放进程 D.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12.据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先后进行了“均田分力”“与民分货”的赋役制度改革。这些改革()A.实践了儒家“仁政”思想 B.促进了小农生产组织的形成C.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 D.推动了铁犁牛耕技术的产生13.“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国的积极影响在于()A.有利于推行土地私有制度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14.叶茵的田父吟中写道:“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27年,刚刚成立的国民政府迫于经济上的迫切需求,发起关税自主运动,广大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西方列强面对日益高涨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浪潮,不得不作一些让步,南京国民政府遂开始了关税改革。1928年7月,美国首先承认中国关税自主。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其后国民政府多次修订关税税则,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学产品、机器等货物的进口税率。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从1928年的13 400万银元上升到1931年的33 800万银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在3亿银元左右。摘编自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进行关税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培育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汉高祖四年,初为算赋,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明邱濬大学衍义补汉民凡在官三十二年,自二十三以上为正卒(正式兵员),每一岁当给郡县官一月之役。其不役者,为钱二千入于官以雇庸者(代替服役的人)。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康熙说:“政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于是在1712年,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摘编自何平清代赋税政策研究:1644184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役制度改革的原因,并概括汉朝赋役制度的特点。(2)与材料一相比,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赋役制度改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赋役制度改革的认识。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一条鞭法将赋役合并,用银征收,清朝“摊丁入亩”则将丁银固定化,这种赋税制度演变有助于放松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2.A解析:材料“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将丁银随地起征”是对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描述,这一政策放松了国家对农民人身的控制,故A项正确。3.B解析:中国要想真正恢复关税自主权,必须把帝国主义彻底赶出中国,取得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即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选B项。4.D解析: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社会稳定,故D项正确。5.A解析:材料“丁男被甲,丁女转输”反映出秦朝徭役、兵役十分繁重,故选A项。6.D解析: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在于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故选D项。7.B解析:明朝采取“赋役折银”的做法的根本原因是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故选B项。8.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内外资企业的法定名义税率是统一的,但外资企业享受了税收优惠,我国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在实际上并不统一,这不利于内资企业的发展,说明我国的税制改革亟待深化,故D项正确。9.C 10.D11.A 解析: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中关于关税的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A项正确;B项是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排除;C项中“主动加快开放”的说法错误,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D项错误。12.B 13.C14.D 解析:题干材料“但求一熟偿逋债”反映了封建社会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二、非选择题15.答案:原因:民族意识觉醒,主权意识增强;民族工业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和提升形象、巩固统治的需要。积极影响:增加了国家关税收入;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16.答案:(1)原因:汉初社会动荡,诸侯发动叛乱,农民流离失所,经济衰败,社会矛盾尖锐。特点:轻徭薄赋;赋役征收因年龄而异;以庸代役。(2)变化:汉朝田租和人头税分开征收,而清朝从固定人头税到把丁税纳入田赋中统一征收,征收更加简便。认识:赋役制度改革要与时俱进;赋役制度改革要关注民生,注重减轻人民负担;赋役制度改革要简化税种、简化征收手续。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