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周末限时训练一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C.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性格D. 虽有槁暴 “有”通“又”,表示重复或继续 C “生”同“性”,天性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B.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识渊博D.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C博学:广泛地学习3.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六艺经传)B. 顺风而呼则群聚而笑之C.水为之,而寒于水(比)不拘于时(表被动)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 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之)B. 都表修饰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A. 登高而招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C.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吾从而师之 D 意动用法,其它为形作名。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6.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不拘于时 C.而耻学于师 D.师不必贤于弟子 B7.对下列的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句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A. 文句的不理解,疑难问题的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这是明智的。B.不理解文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向老师学习,或者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这是明智的。C.文句的不理解,疑难问题的不能解决,或者向老师学习,或者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明智的的地方。D.不理解文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明智的地方。 D 8.下列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的著作,全书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B.“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借助记叙、说明或议论来阐明作者的见解,寄寓某种道理,如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师说等。C.韩愈,字退之,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因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D.“六艺经传皆能习之”,其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是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人物的事迹的著作。D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所描述的现象一样。(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则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5)论语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在荀子劝学篇中,也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6)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阅读课文下面语段,完成1013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皆出于此乎 其:表揣测,大概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一定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哪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越发B.固:本来1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者,是指求学的人,与今天的专家学者意思不同。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末尾的停顿为读,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的统称。B应是“一句话末尾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12.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C.作者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D.本文论述了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论述过程中,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在从师学习问题上的愚妄态度,阐明了自己对师生关系的见解。摆事实、讲道理,很有说服力。C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年龄大小的区别,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是故”1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1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分)(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与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这是多么奇怪啊!(“之”“不齿”“乃”“其”各1分)14. 给下面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A.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B.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C.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D.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C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译文:通晓六经旨意,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增强道德修养,劝勉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我充实。父亲兄长是不能够长期依赖的,家乡邦国是不能够常保无事的,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周济你时,就需要求助自己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教育是国运之本,是支撑国家发展的坚强基石,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而且承担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这不仅需要教师们强化责任担当、提升个人修养。以好老师的形象滋润学生心田、深入群众心间,( ),把尊师重教落实到行动上来。教师是高尚的职业,长期以来,我国的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 ,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要维护教师队伍的纯洁和神圣,要对有辱教师职业的人或行为予以惩治,以法治精神守护这片净土。强化教师准入制度,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切实加强待遇保障,提升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为师道尊严 。 让更多优秀人才 ,善为良师。完美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的体制机制,提升教师社会地位,让尊师重教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承担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而且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B. 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承担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而且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C. 不仅教师这份职业承担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而且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D. 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而且承担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B A项,成分残缺,“由于使得”不能同时出现。C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引导的两个分句主语都是“教师这份职业”,主语应放在关联词前。D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家庭”后“民族”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很必要B.还需要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C.全社会还需要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D.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还需要让全社会广泛了解B 根据上文“不仅需要”可知,括号内的句子宜用“还需要”,排除A项;C、D两项,转换了主语,与上一句不连贯。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呕心沥血 保驾护航 乐为人师 蔚然成风 B.苦心孤诣 遮风挡雨 好为人师 蔚然成风 C.呕心沥血 遮风挡雨 好为人师 靡然成风 D.苦心孤诣 保驾护航 乐为人师 靡然成风A 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多形容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形容教师工作的辛苦应该用“呕心沥血”。保驾护航:保驾,保卫帝王,保卫皇帝;护航,护送航行。泛指保护某事物。遮风挡雨:遮挡风雨,比喻起保护作用。对象多为人。结合语境,此句应用“保驾护航”。乐为人师:乐意做老师,喜欢教育工作。好为人师: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喜欢以教育者自居。“好为人师”含有贬义,此句应选“乐为人师”。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了一种良好风气。靡然成风:指群起效尤而成风气,多指坏事物。从感情色彩上来看,应选“蔚然成风”。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荀子作为孔子之后最大的教育家,对学以成人有深切论述。荀子主张性恶,就是为了强调_ ;以劝学为著作的第一篇,也是要突出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实生活中那些故步自封、自以为是的人恰恰缺少 。相反,学习越努力的人,越能意识到自己的知识贫乏、本领不足。参考答案: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学”的重要地位持续学习的意识(意思对即可)解析:第空,由前面的“学以成人”“性恶”及后面对学习重要性的论述,可知应填“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第空,将劝学列为第一篇,显然是为了突出学习的重要地位;第空,由前面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及“故步自封、自以为是的人恰恰缺少”可知,应填“持续学习的意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