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
-
资源ID:80331020
资源大小:90.23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docx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仁慧汪曾祺小时候,我的母亲盼我能长命百岁,让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庵里的住持我已经记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师父。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仁慧是个能干人。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别的施主家想来也是如此。观音庵的咸菜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祖母收了咸菜,道一声:“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槁。窗福上尘土堆积的福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玉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我的祖母隔一阵就要到观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那天总要在观音庵吃一顿素斋。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日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二师父对仁慧这样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尤其使二师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学会了放焰口。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从来没有尼姑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她要学。善因寺常做水陆道场,她去看了几次,大体能够记住。她去请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铁桥。铁桥听说一个尼姑想学放焰口,很惊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她。她学会了,就找了本庵几个聪明尼姑和别的庵里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轻尼姑,学起放焰口来。起初只是在本庵演习。咳,还真像那么回事。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参观,你别说,这十几个尼姑的声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癞猫嗓子要好听得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辫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议论。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解放。土改。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还俗?嫁人?”仁慧摇头。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行踪不定。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面、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摘编自小说家)【注】放焰口:旧指人死后请和尚做佛事,和尚向口吐火焰的饿鬼施食,以使亡灵不受伤害。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描写二师父终日端坐禅房,对仁慧设素筵不以为然,对仁慧学放焰口不能容忍,塑造了一个循规蹈矩、呆板木讷的佛门女子形象。B. “解放”、“土改”,言简义丰,跳跃性极大,暗示了时代的巨大变迁,同时为仁慧后续的故事提供了社会背景。C. 仁慧请工匠修理了观音庵的屋瓦窗根,除草养花,为香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是仁慧将观音庵经营得有声有色最重要的举措。D. 小说结尾部分两次提到仁慧“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表现了她心无挂碍、生活无忧的状态。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点出“二师父”,接着描写观音庵的衰败景象,是为了引出主人公仁慧,并以二师父的无用反衬仁慧的能干。B. 小说先后通过祖母捐赠灯油钱、隔一阵到观音庵看看、散生日都在观音庵过等情节,从侧面烘托了仁慧这一人物形象。C. 小说既有对事件的总体勾勒,也有对细节的生动描写,比如小说着力描写的仁慧“放焰口”时所穿的色泽鲜丽的服饰。D. 小说语言典雅华丽,句式整散结合,将仁慧的一生叙写得有滋有味,体现了汪曾祺“淡而有味”散文化小说的语言风格。8. 请概括小说中仁慧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文章能否将文中有关“香蕈饺子”的细节描写删掉?为什么?【答案】6. C 7. D 8. 深谙世俗人情。她勤到施主家走动,给施主送咸菜,得到施主们的回报。勇于变革、善于经营。她打破世俗偏见,在庵里设素筵,学放焰口。豁达洒脱。对于有关她的谣言,“一笑了之”;把创办的素菜馆交给别人经营,自己“云游四方”。 9. 不能删,理由:丰富了小说内容,增添了内容的生活味和情趣性。作品从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展现香蕈饺子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效果,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香蕈饺子的鲜美和特色为观音庵吸引了更多香客,增加了庵内收入,使观音庵发展得更兴盛。也为观音庵被没收后,仁慧成功开了一家素菜馆做铺垫。进一步表现仁慧的能干。香蕈饺子的鲜美令施主们惊叹,也使仁慧在观音庵以及后来在镇江开办素菜馆获得成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这是仁慧将观音庵经营得有声有色最重要的举措”说法错误。仁慧将观音庵经营得有声有色最重要的举措应该是为施主们提供素筵以及学会放焰口。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小说语言典雅华丽,句式整散结合”说法有误。小说语言不是典雅华丽,而是平实质朴、生活化;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也不够典型。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中的“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参观”分析,可知仁慧主动到施主家走动,构建人情联系,用咸菜拉近关系,为庵里搭建人脉,又能得到施主们的回报施舍,表明她深谙世俗人情。根据“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规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辫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分析。可知仁慧勇于打破世俗偏见,率领尼姑们学习放焰口,并获得成功,这让观音庵有了名声,气象兴旺,生机蓬勃,仁慧的这些做法表明她勇于变革。根据“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荒荒凉凉的,连个坐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西、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分析,可知仁慧做大庵里香蕈饺子特色饮食,办素席增加了庵里收入,翻新了庵堂殿舍,优化了环境,表明仁慧具有善于经营的能力。根据“有许多关于仁慧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对于有关她的谣言,“一笑了之”;“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把创办的素菜馆交给别人经营,自己“云游四方”,表明其豁达、自由、超脱。当然还可以根据“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华山住几天”“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生意很好”可知,仁慧能顺势而变,适应能力强。言之成理即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不能删,理由:丰富了小说内容增添了内容的生活味和情趣性方面:文中“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等作品从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展现香蕈饺子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效果,生动,形象,丰富小说内容,增强小说可读性。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方面:“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日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等情节为后来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表现主人公性格方面:“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可知,仁慧创办以香蕈饺子为特色的菜馆也让观音庵红火了起来,后来观音庵被没收后,仁慧在镇江又成功开起素菜馆,进一步突出仁慧能干的形象。江西省上饶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好处很多,如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等等。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对于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工作更为重要。2009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材料二: 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2009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材料三: 读书要善读,更要知行合一。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7. 对三则材料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开头以博喻的修辞,强调书籍的作用和意义。B. 材料二强调了读书的态度,重视读书方法,并指出读书的实际用途。C. 材料三只强调了读书的知行合一,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D.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分别阐述了习近平同志对读书的重要指示。8. 借鉴材料一,试着说明大声朗读的好处,至少要列举出三条。9. 材料二中提到“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这样排序背后有什么逻辑,请试着阐述。【答案】7. C 8. 有利于开发右脑;能改变我们的性格;有利于提高表达能力;有利于深入思考;大声朗读,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有利于记忆材料;大声朗读利于形成良好语感;大声朗读文章利于再现“诗性美”;大声朗读利于学习其它学科;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9. 简明回答如下:只有爱读书的态度,才会勤奋多读书,进而强调读好书,强调善于读书的方法。【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只强调了读书的知行合一”错,原文是“读书要善读,更要知行合一”,强调更要知行合一。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材料一中有“读书的好处很多,如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等等”。借鉴材料一的观点,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有利于开发右脑。因为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能改变我们的性格。性格内向者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孩子都能坚持大声读课文及其它文章、书籍,很容易使孩子爱讲话,性格也就随之而变。有利于提高表达能力。朗读有利于孩子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这是更好的、高质量地参与未来的事务的一种素质。有利于深入思考。大声朗读能够让我们能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形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大声朗读,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孩子深入理解文章、书籍。有利于记忆材料。大声读需要集中精力,大脑处于“排空”状态,对记忆有很大帮助。大声朗读利于形成良好语感。诵读可形成良好的语感,背诵又是内化语文材料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把诵读形成的语感积淀下来。诵读的结果会使同学们“出口成章”,它所积累的大量词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我们的写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大声朗读文章利于再现“诗性美”。每篇文章、书籍都有着“诗”的美,都有着作者美的灵感,而大声读,可以将这种美还原。大声朗读利于学习其它学科。需要广泛深入思考、记忆的学科如果运用了大声读,学习效率应该会很高。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大声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大声读自己的作品实质是修改完善的过程。诵读和背诵可以把情绪最广泛地调动起来,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长期坚持诵读,就会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去体验、去占有名篇佳作的精髓,主动地消化和吸收,提高写作水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探究问题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如“爱读书”是读书能够进行下去的基础,只有喜欢读书才有后面的一系列读书的“升级”;“勤读书”就是勤奋读书,书读得多了自然需要挑选,也有了辨别书籍好坏的能力,于是才能进阶到“读好书”;“读好书”自然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道理,领会到读书的方法,知道什么样的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读法,这就是“善读书”。江西省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里的春天孙 犁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我很惦记家里的生活问题,他说一切都好。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忙着跑去买鸡蛋。走到一个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老乡,有鸡蛋吗?卖给咱几个啊!”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我说:“我只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么!”于是,就走了出来。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主任来找我,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农具他也拿来了,说话间就带我来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主任说:“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这沙子挑到地边去,好种玉茭子。辛苦你了!”说完,村主任笑一笑走了。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吐芽,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捻,使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今天干活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我想山里的土质坏,种地才费这么大劲;而我家里那三亩菜园子就好多了,出产也大,够她们娘儿俩吃的了。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女人,左手拉着一个女孩子,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个年轻的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同志,休息一下吧,我和你谈谈。”我说:“谈什么呀?”她说:“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有人手的家庭,地都种好了,可咱这地还没翻沙呢。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看了看,这农活太费劲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干得了?我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我问:“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她狠狠地说:“人家会告诉咱?头一天晚上,他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他送衣服鞋袜,还躲着不见哩!”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家里人听见,急了,母亲们说:“你们再到家里睡一夜再走,没人拉你们啊!”可是我们谁也不听,头也不回跑了。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那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你在家里也种地吗?”我说:“种地,我家有三亩菜园子。”她又问:“家里有大人孩子吗?”我说:“有,老婆,女儿,孩子今年六岁了。”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她们,你家里的不骂你呀?”我说:“她不骂我。今天家乡来人了,捎来她的口信,要我好好抗日,不要想家,说是抗日有了成绩,她们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都受人家尊敬。”我说到这里,那女人脸红了一下,她说:“呀,你家里的进步!”我说:“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她说:“有人给她种地吗?”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屯里。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这时候,那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这时候,女孩子跑到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的小手里,那女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一九四四年)【注】抗属:指抗战时期抗日军人的家属。起晌:晌午。家里的:妻子的俗称。落意:安心。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年轻的女人生气地拒绝我向她买鸡蛋,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一探究竟的阅读兴趣。B. 媳妇们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可我们死也不见,表现了战士们以国家为先、儿女私情后的奉献精神。C. 听说“我”的妻子不仅不骂“我”,还鼓励“我”好好抗日,不要想家,年轻的女人脸红一下,讽刺地说道:“呀,你家里的进步!”D. 小说最后写年轻的女人看着女儿穿上“我”的军装上衣“响亮地笑了”,心情愉悦,说明她理解了自己的丈夫,并感到自豪。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亲切,客观地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山区军民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B. 文中写暮春三月,枣树吐芽,杨树叶子绿油油,画面感强,意境优美,用景物描写烘托“我”帮助村民翻沙的愉悦心情。C. 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女人和“我”的对话极富个性特点,表现了女人的烦躁疑惑和“我”的宽容、耐心。D. 小说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歌颂人民群众艰苦顽强、保家卫国的精神品质。小说中的“我”年轻的女人和女孩子是实写,而“我”的妻子、女儿和那一群媳妇们,都是虚写。8. 小说以“山里的春天”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关于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人说是“我”,也有人说是年轻的女人,请谈谈你的观点。【答案】6. C 7. A 8. 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意象清新、优美,让阅读者感到清爽,产生阅读兴趣。暗喻通过“我”的开导,“女人”理解了丈夫的参军抗日行为,她的思想由“寒冬”转变为“春天”。小说叙述山里村民春播遇到困难,但在村主任、八路军的帮助下,及时在春天完成了耕种,标题暗示山里村民将迎来生活的“春天”。 9. (示例1)主要人物是“我”。从情节上看,“我”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部情节,所有故事都是通过“我”串联起来的。从人物形象上看,本文塑造了一个热爱劳动、爱护群众、思想进步、热爱国家的八路军战士形象,形象饱满。从环境上看,“我”是在日寇侵华、家乡被日军占领,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的社会大环境下参加八路军的,“我”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小说赞扬了“我”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从主题上看,小说通过写“我”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来表达八路军爱护群众、是人民的军队的观点,来赞扬同仇敌忾抗击日寇、团结互助的时代精神。(示例2)主要人物是年轻的女人。从情节上看,年轻的女人贯穿了小说的始末。本文的主要情节是围绕她展开的:开端是她不卖鸡蛋还发火;发展过程是她发现“我”来帮忙挑沙整地,做解释,并询问“我”的参军经过和家里人的情况;高潮是她心情愉悦地理解了自己的丈夫;结局是她开心地看着女儿穿上“我”的军装。从人物形象上看,本文详细叙述了年轻女人的心理变化,由“生气”“恨”,到羞愧,再到谅解、自豪,年轻女人的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环境上看,年轻的女人在艰苦的环境下顽强地生活着,最后还能顾全大局,理解并支持家人参加抗战,顺应了历史的大环境。从主题上看,小说通过写年轻的女人经由八路军的帮助、劝慰、开导,能够理解并支持丈夫参军抗日,歌颂了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舍小家为国家的崇高精神。【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讽刺地说道”错误,“脸红了一下”说明年轻女人在对比中认识到自己的“落后”,感到不好意思,说的话表达的是对“我”妻子的称赞。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第一人称,客观”错误,“客观地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山区军民的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应该是第三人称的特点和作用,本文使用的是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特点和作用应该是只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情感。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山里春天”,“山里”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春天”是故事发生是季节,所以点明了时间、地点。“春天”给人生机勃勃之感,而“山里的春天”更能展现环境的清新优美,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春天”本是指季节,而结合文本来看,文中的女人一开始因为丈夫参军以致家中田地无法及时耕种而生气,后来在“我”的开导之心,她理解了丈夫,所以这“春天”也是喻指女子思想的转变。从故事情节来看,山里人家正遇春耕,“村主任来找我,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之后在村主任和八路军的帮助下完成春耕,“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囤里”,这也意味着人民将会迎来生活上的“春天”。【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答题时,先明确观点,然后从情节、形象、环境以及主题等方面陈述理由。如主要人物是“我”:从情节上来看,这篇小说从“我”的视角来写,写“我”到老乡家买鸡蛋,帮老乡春耕,和老乡讲自己家中的事情,“我”是小说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为串起所用情节。从形象上来看,当“村主任来找我,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的时候,“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可见“我”热爱关心群众,热爱劳动;从“我”向女人讲述自己从军的事情上,可以看出“我”思想进步热爱国家。从环境上来看,由“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可知,“我”是在日寇侵占国家、家乡的时候参加革命,由“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可知,“我”对我们的军队、对生活充满信心,赞扬“我”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从主题来看,小说写“我”帮山民解决春耕的困难,写“我”向女人讲述八路军对群众的爱护,通过这些内容赞扬凝心聚力抗击外来侵略的精神。如主要人物是女人:从情节来看,文章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女人的心理变化,如一开始写女人因为春耕问题而独自生气不卖鸡蛋给“我”,之后写女人看到“我”帮她家挑沙整地而向“我”解释生气的原因,“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看了看,这农活太费劲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干得了?我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头一天晚上,他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他送衣服鞋袜,还躲着不见哩”,接着询问“我”家中的情况,由此理解了自己的丈夫,最后心情由“冬”入“春”。从形象来看,文章从开头到最后展现了女人情绪的变化,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年轻女人的形象,如一开始春耕遇到困难的时候,她“生气”“哭丧着脸”“她哭丧着脸不搭理”,等到看到“我”帮她家挑沙的时候,“脸上有点下不来”,谈到丈夫的时候“狠狠地说”,听到“我”妻子在参军问题上的表现时,“那女人脸红了一下”,听了“我”的一番话之后,“这时候,那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看到“我”与她的女儿玩耍的时候,“响亮地笑了”,由“生气”“恨”,到羞愧,再到谅解、自豪,女人的形象真实感人。从环境上来看,女人独自一人带着五六岁的女儿在家种地,春耕的时候没有丈夫的帮助独自支撑,“你看有人手的家庭,地都种好了,可咱这地还没翻沙呢。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看了看,这农活太费劲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干得了”,但最终女人理解了丈夫,支持丈夫参加革命,这顺应了历史的大环境。从主题方面来看,女人从生气到理解支持丈夫参加革命抗击日寇,歌颂了人民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之下舍弃小家保卫国家的精神品质。江西省赣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停顿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得来之不易啊。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师傅说:“我重新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他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舅妈不住地赞叹:“真像,真像!”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小卿母亲三年下落不明,小卿和家人都认为她已经死了,于是请师傅为她画遗像。B. 照片暗淡模糊,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又很挑剔,以致这次师傅作画显得特别艰难。C. 师傅第一次画的画像是小卿拿走的,小卿担心画像暴露她母亲革命者的真实身份。D. 画像告成,“小卿舅妈不住地赞叹:真像,真像!”可体现出师傅画像技艺高超。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没能完成,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 小说在刻画师傅的形象时多处运用了正面描写,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更有“手背布满密密的汗珠”这样的细节刻画。C. 照片和画像在小说中反复提及,从模糊不清的照片到无法完成的画像,背后是波诡云谲的历史现场和湮没其中的无数革命者的身影。D. 小说主要叙述了画像未完成的故事,而隐藏在背后的革命故事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8. 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 小说运用“欧·亨利式”结尾,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理解。【答案】6. D 7. B 8. 讲述故事:“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和亲历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使叙述的情节内容更加集中。表现人物:“我”见证了师傅作画的全过程,通过我的眼睛观察师傅行为举止,更好地塑造了师傅为了革命事业隐忍负重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便于抒情,升华主题:通过“我”的所见所感,让读者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有助于抒发作者对革命英雄的敬仰与赞美之情,更好地揭示作品的主题。 9. 出人意料:原来师傅是以开画店为掩护,从事着危险而神圣的地下工作的革命者,是小卿母亲的战友。(小卿母亲和师傅都是革命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是亲密的战友)情理之中:照片模糊,师傅却接下画像任务,作画过程中的种种失常表现与痛苦表情,暗示师傅与照片中人熟识;师傅亲手毁掉自己花费心血完成的画像并刻意隐瞒真相,暗示师傅地下革命者的身份;师傅丢下画像馆突然失踪,暗示师傅并非是普通画师,身份特殊。小说这种结尾方式构思精巧,在层层悬念中解开谜底,更好地塑造了师傅隐忍负重的地下革命者形象,也突出了地下革命工作的危险与艰辛,歌颂了革命者坚定信仰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小卿和家人都认为她已经死了,于是请师傅为她画遗像”错。结合“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可知,小卿并未认为母亲已死,请师傅画像的是舅妈。B.“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又很挑剔,以致这次师傅作画显得特别艰难”错。“我”的师傅作画特别艰难,是因为他认出照片中的战友,情感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