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doc
-
资源ID:80350219
资源大小:13.5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探析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doc
探析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接受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媒介信息,这些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普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心理干预,通过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分析p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提出几点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可行性措施。【关键词】:p :新媒体背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方法随着我国普通高职院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群体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90后”的独生子女在受教育学生中占据的比例相当大。针对“90后”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的特点,在新媒体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必须要熟练地使用各种通讯工具,针对学生的分支特点,建立良性的通信联络网。在社会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符合经济建设的需要,助力改革开放新经济的发展。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难由于当今大学生群体中的“独生子女”比例不断升高,是一个更加特殊、敏感的群体,内心比较封闭和自我,个人意识比较强。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进行班级群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于学生隐私的保护,开启匿名聊天模式,避免一些敏感问题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教师要开展对学生个人特点的人文关怀,根据“互动传播”的原理,在教务平台建设和信息网建设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有效展开。通过网络工具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聊天软件接受学生的倾诉,开展有效的沟通活动。二、重视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理论建设工作美国著名的信息传播杂志连线曾经给大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播下了一个重要的定义,把它称为“Interactive digital posite media”(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背景下的教育工作人员应该提高信息教育的覆盖面,针对广泛的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对现有的媒体形式展开深入的探讨。教师在教育方式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必须继续推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强调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工作。三、采用“网站共享”“短信课堂”等方式进行思想辅导在日常的宣传工作中,应该更侧重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积极宣传克难奋进、艰苦奋斗等正能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该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及时向学生传达当下时事政治的各种人文信息,强调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个人责任感。可采用“网站共享”“短信课堂”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当今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我国推行的“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学生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抛弃低级的人生追求,放弃“享乐”的错误人生信条。四、疏导结合,形成新媒体教育下的合力“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是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师的工作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地进行教育观念的灌输,而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和微信等方式了解学生在精神家园建设活动中的不足。增强大学生投身经济建设工作的紧迫感,为助力我国经济腾飞,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最高目标做准备。同时,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还要强化大学生“为人民服务”思想意识的培养,通过有效的沟通,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信,从而了解网络信息化时代中大学生的人生观。五、结束语在新媒体背景下,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强迫学生接受“理想追求”“个人奉献”等空洞的理念。而应该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出发,从大学生群体的生理特点入手,在充分了解当今时代的新媒体交流方式和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特点之后,合理运用现代化的传媒工具,消除大学生心里的空虚感和不适感,从而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达到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度,达成思想文化教育活动中的预期效果。【参考文献】:p :1孙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_(5).2曾静.论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刃剑”效应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_(25).3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4王小英.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_(15).作者简介:汤晓(1988 ),女,汉族,广东东莞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