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精品课程《中医学基础》完整课件(673页).ppt

    • 资源ID:80414164       资源大小:4.90MB        全文页数:67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1.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1.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精品课程《中医学基础》完整课件(673页).ppt

    中医学基础第一篇 绪 论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发展简况2、了解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外医药交流简况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医学的几个概念 1、什么是医学 2、什么是西医 3、什么是中医 第一节中医药的起源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同自然灾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逐步认识了疾病,掌握了防害、猛兽、疾病作斗争,逐步认识了疾病,掌握了防治疾病的方法。治疾病的方法。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一、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1.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先秦及汉代,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于先秦及汉代,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2.2.难经难经-成书于战国时代成书于战国时代,在脉诊和治疗学方面有新的在脉诊和治疗学方面有新的发展。发展。3.3.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成书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著。医圣张仲景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纲领。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纲领。4.4.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时代成书于战国时代,是我国现存最早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载药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载药365365种。种。第三节中医学发展简况 一、基础医学一、基础医学1.1.隋代医家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隋代医家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病因和症状的对病因和症状的论述作出了重要贡献。论述作出了重要贡献。2.2.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对脉学的发展作出了贡对脉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献。3.3.宋代医家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医家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学对病因学说作出了贡献。说作出了贡献。4.4.金元金元“四大家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震亨,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震亨,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展了中医学。二、临床医学1.1.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及宋代王惟一著新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及宋代王惟一著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针灸疗法有显著的发展。对针灸疗法有显著的发展。2.2.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临床各科及养生疗对临床各科及养生疗法有显著的发展。法有显著的发展。3.3.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妇产科有显著的对妇产科有显著的发展。发展。4.4.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科有显著的发展。对儿科有显著的发展。5.5.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对外科有显著的发展。对外科有显著的发展。6.6.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对传染病(温病)的发展有对传染病(温病)的发展有显著的贡献。显著的贡献。三、中药学 1.1.南北朝时代医家著炮炙论、神农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时代医家著炮炙论、神农本草经集注,对中药学有显著的发展。对中药学有显著的发展。2.2.唐代医家编著的新修本草唐代医家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收药物收药物844844种,图文并茂。种,图文并茂。3.3.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载药18921892种,分种,分1616纲、纲、6060类(目),附方类(目),附方1100011000多首。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多首。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了巨大的贡献。四、方剂学四、方剂学1.1.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载方载方112112首,为方剂学首,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称之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称之为“方书之祖方书之祖”。2.2.晋唐医著肘后方、晋唐医著肘后方、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外台秘要,对方剂学有显著的发展。对方剂学有显著的发展。3.3.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剂局方,对方剂学也有较大发展。对方剂学也有较大发展。4.4.明清时期,方剂学从制方到方论,从分类到方歌都有很大明清时期,方剂学从制方到方论,从分类到方歌都有很大的发展。代表作有:的发展。代表作有:医方考、医方考、新方八阵、新方八阵、医方医方集解、集解、汤头歌诀、汤头歌诀、古今名医方论、古今名医方论、普济方普济方等。等。5.5.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方剂学的发展更加迅猛方剂学的发展更加迅猛,代表作有代表作有:方剂方剂大辞典等。大辞典等。第二章中医学与古代哲学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 1、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2 2、熟悉阴阳和五行的基本概念。、熟悉阴阳和五行的基本概念。3 3、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一节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概说概说 1.1.阴阳的概念阴阳的概念 2.2.阴阳的归类划分的规律阴阳的归类划分的规律 1.阴阳的概念【内涵】【内涵】(1 1)阴阳是指宇宙物质世界两种)阴阳是指宇宙物质世界两种不同性质不同性质的气。的气。(2 2)阴阳是描述相互关联事物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阴阳是描述相互关联事物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外延】【外延】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属于阳。属于阳。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属于阴。属于阴。阴阳归类举例阳 天 火 男 昼 上 外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或功能。阴 地 水 女 夜 下 内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或功能。2.阴阳的归类划分的规律(1 1)同一事物的阴阳二气或同一范畴的阴阳双方,其各自属)同一事物的阴阳二气或同一范畴的阴阳双方,其各自属性是绝对不变的性是绝对不变的-绝对性绝对性(2 2)阴阳的归类划分必须在同一事物或)阴阳的归类划分必须在同一事物或 同一范畴中同一范畴中-相对性相对性(3 3)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决定了其阴阳二气或其范畴亦随之)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决定了其阴阳二气或其范畴亦随之无限无限-无限可分性无限可分性素问素问 阴阳离合论: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关系)(1 1)阴阳的互根互存)阴阳的互根互存(2 2)阴阳的对立相反)阴阳的对立相反(3 3)阴阳的制约消长(量变)阴阳的制约消长(量变)(4 4)阴阳的相互转化(质变)阴阳的相互转化(质变)(1)阴阳的互根互存在物质上:在物质上:同属于一事物(物质)的阴阳两种不同性质的气是相互同属于一事物(物质)的阴阳两种不同性质的气是相互依存,是互根为一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依存,是互根为一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单独存在。在哲学范畴上:在哲学范畴上:同一范畴内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同一范畴内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例如:上下、内外、左右、寒热例如:上下、内外、左右、寒热(2)阴阳的对立相反在物质上:在物质上:阴阳二气的功能特性、作用趋向对立相反。例如:阴内聚、阴阳二气的功能特性、作用趋向对立相反。例如:阴内聚、成形;阳外趋、活动。成形;阳外趋、活动。素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之使也。”在哲学范畴上:在哲学范畴上:同一范畴内的两个方面其特性相反。同一范畴内的两个方面其特性相反。例如:上下、内外、左右、寒热例如:上下、内外、左右、寒热(3)阴阳的制约消长 属于同一事物(物质)的阴阳二气不仅相互依存、趋向相属于同一事物(物质)的阴阳二气不仅相互依存、趋向相反,而且相互制约、变化消长以维持相对平衡。即反,而且相互制约、变化消长以维持相对平衡。即 阴阳平阴阳平衡、衡、“阴平阳秘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失于制约消长则该物质将发生变化,阴阳失于制约消长则该物质将发生变化,当阴阳离决,则该事物将发生质变而不复存在。当阴阳离决,则该事物将发生质变而不复存在。阴阳消长变化属量变过程。阴阳消长变化属量变过程。(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对方转化,即阴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对方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这种变化属质的变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这种变化属质的变化。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1.说明组织结构说明组织结构2.2.说明生理活动说明生理活动3.3.说明病理变化说明病理变化4.4.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诊断5.5.用于疾病的治疗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的最早论述,见于尚书五行学说的最早论述,见于尚书 洪范。洪范。五行是古人对气的直接体验。五行是古人对气的直接体验。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不同特性的气。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不同特性的气。(二)五行的属性(二)五行的属性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木火土金水)不同特性的气。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木火土金水)不同特性的气。木曰曲直: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木曰曲直: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引申:生长,升发,条达舒畅。引申: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上炎之性。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上炎之性。引申:温热,升腾。引申:温热,升腾。土爰稼穑: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土爰稼穑: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生化、乘载、收纳。引申:生化、乘载、收纳。金曰从革:金具有变革金曰从革:金具有变革,发声发声,肃降的特性。肃降的特性。引申:收敛、沉降、肃杀。引申:收敛、沉降、肃杀。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阴柔、滋养、寒冷。引申:阴柔、滋养、寒冷。自自 然然 界界五五行行 人人 体体五五音音五五味味五五色色五五化化五五气气五五方方五五季季五五脏脏六六腑腑五五官官五五体体五五志志五声五声角角酸酸青青生生风风东东春春木木肝肝胆胆目目筋筋怒怒呼呼徴徴苦苦赤赤长长暑暑南南夏夏火火心心小小肠肠舌舌脉脉喜喜笑笑宫宫甘甘黄黄化化湿湿中中长长夏夏土土脾脾胃胃口口肉肉思思歌歌商商辛辛白白收收燥燥西西秋秋金金肺肺大大肠肠鼻鼻皮皮毛毛悲悲哭哭羽羽咸咸黑黑藏藏寒寒北北冬冬水水肾肾膀膀胱胱耳耳骨骨恐恐呻呻(三)五行之间的关系(1 1)五行生克)五行生克(2 2)五行相克)五行相克(3 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五行相乘(克之太过)(4 4)五行相侮(反克为侮)五行相侮(反克为侮)(1)五行相生【含义】【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滋生和促进的作用。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滋生和促进的作用。【次序】【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关系】【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生我”和和“我生我生”两个方两个方面的联系。面的联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母子关系。(2)五行相克【含义】【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和制约的作用。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和制约的作用。【次序】【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关系】【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克我”和和“我我 克克”两个方两个方面的联系。面的联系。“克我克我”者是者是“所不胜所不胜”;“我克我克”者为者为“所胜所胜”(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l l【含义】【含义】【含义】【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l l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顺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顺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顺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顺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次序】【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和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和相克一致)相克一致)【原因】【原因】A.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B.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难以乘受正常的相克,使其更加虚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难以乘受正常的相克,使其更加虚弱。弱。(4)五行相侮(反克为侮)【含义】【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又称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又称“反反侮侮”。逆五行相克次序的反克。逆五行相克次序的反克。【次序】【次序】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原因】【原因】A.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B.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遭其所胜一行的反侮。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遭其所胜一行的反侮。(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 1)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脏的生理功能(2 2)五脏的相互关系)五脏的相互关系2.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 1)子母相传)子母相传(2 2)相乘相侮的传变)相乘相侮的传变3.3.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诊断 4.4.用于疾病的治疗用于疾病的治疗(1 1)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2 2)确立治疗原则)确立治疗原则(3 3)制订治疗方法)制订治疗方法第三章中医学与方法论(自学)目的要求 了解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这几类方法在中医学的作用。第一节 观察与实验 第二节 比较与分类 第三节 类比 第四节 归纳与演绎 第五节 分析与综合第四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目的要求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第一节整体观念 1.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2.2.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天人相通、天人相类天人相通、天人相类四时季节气候四时季节气候昼夜晨昏昼夜晨昏地方区域地方区域第二节辨证论治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分辨、判别。辨:分辨、判别。辨证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合体征,通过分析、综: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合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关于证、症、病的概念关于证、症、病的概念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症状、体征。病病:疾病,具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疾病,具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完整过程。完整过程。注意注意: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P30P30第五章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绪论、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预绪论、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预防治则康复等防治则康复等第二节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方法1.1.目的要明确目的要明确2.2.概念要清楚、理解概念要清楚、理解3.3.重要内容要记忆重要内容要记忆第二篇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主要内容: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体质第六章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1.熟悉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熟悉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2.2.了解精、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了解精、气、血的生成和运行3.3.掌握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4.4.熟悉气的分类,津液的输布特点熟悉气的分类,津液的输布特点5.5.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第一节精一、一、精的概念精的概念:精是指体内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精是指体内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水谷之精水谷之精由饮食化生由饮食化生广义广义 五脏六腑之精五脏六腑之精-水谷之精输布于脏腑水谷之精输布于脏腑肾精肾精-禀受于父母禀受于父母,充养于水谷之精充养于水谷之精狭义狭义:专指肾精中具有生殖功能的一种物专指肾精中具有生殖功能的一种物质质,又称生殖之精又称生殖之精.三、精的功能1.1.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生长发育。2.2.促进性机能成熟,维持生殖机能(生殖作用)。促进性机能成熟,维持生殖机能(生殖作用)。3.3.生髓化血。生髓化血。4.4.滋养防御作用滋养防御作用禀受于父母禀受于父母-先天之精藏于肾。先天之精藏于肾。充养于后天充养于后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二、精的生成二、精的生成第二节气真气、元气、精气、经气、中气、宗气、营气、卫气、真气、元气、精气、经气、中气、宗气、营气、卫气、阴气、阳气、五脏之气阴气、阳气、五脏之气天气、地气、山气、谷气、水谷之精气、运气、岁气、天气、地气、山气、谷气、水谷之精气、运气、岁气、节气、四季之气、五行之气节气、四季之气、五行之气正气、邪气、寒气、湿气正气、邪气、寒气、湿气一、气的概念 气是气是构成人体构成人体和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由先天之气(肾中之气)、后天之气(水谷之气)、自然由先天之气(肾中之气)、后天之气(水谷之气)、自然之清气组成。之清气组成。人体之气充斥在人体各个组织结构中,弥散在有形实体周人体之气充斥在人体各个组织结构中,弥散在有形实体周围,是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围,是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气的生成(一)来源(一)来源先天先天源于父母之精气。源于父母之精气。后天后天水谷精气水谷精气+自然之清气自然之清气(二)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二)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11、肺为气之主、肺为气之主。2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33、肾(命门)主先天,为元气之根本。、肾(命门)主先天,为元气之根本。三、气的生理功能(一一)推动作用推动作用: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1)(1)激发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2)(2)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3)(3)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4)(4)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三、气的生理功能(二二)固摄作用固摄作用:指气对体内液态物质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不使:指气对体内液态物质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不使其无故丢失的作用其无故丢失的作用(1)(1)固摄血液,使血行脉中不溢脉外。固摄血液,使血行脉中不溢脉外。(2)(2)固摄汗液,尿液等,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其无故固摄汗液,尿液等,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其无故流失。流失。(3)(3)固摄精液,防止妄泄固摄精液,防止妄泄。三、气的生理功能(三三)营养作用营养作用:指气具有营养人体各组织器官的作用。指气具有营养人体各组织器官的作用。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营养各组织器官,是各组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营养各组织器官,是各组织器官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织器官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四四)温煦作用温煦作用:指气具有温煦人体的作用。指气具有温煦人体的作用。(1)(1)温暖机体,维持体温的恒定。温暖机体,维持体温的恒定。(2)(2)温煦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温煦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3)(3)促进血液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促进血液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难经:难经:“气主煦之气主煦之”素问:素问:“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三、气的生理功能三、气的生理功能(五五)防御作用防御作用:指气有卫护肌表抗御邪气的作用。:指气有卫护肌表抗御邪气的作用。(1)(1)抵御外邪的入侵抵御外邪的入侵“正气存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不可干”。(2)(2)驱邪外出,防止病邪损害机体。驱邪外出,防止病邪损害机体。三、气的生理功能三、气的生理功能三、气的生理功能三、气的生理功能(六六)气化作用气化作用:泛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泛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的各种变化。各种变化。饮食物饮食物水谷精微与糟粕水谷精微与糟粕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血、津液血、津液精、气、血、津液之间的转化等等精、气、血、津液之间的转化等等四、气的运动四、气的运动升、降、出、入升、降、出、入-即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气的运动即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气的运动:肺主宣发肃降肺主宣发肃降 肝胆气主升发肝胆气主升发 脾气主升清,胃主降浊脾气主升清,胃主降浊 肺脾肾主水液运化,有升有降肺脾肾主水液运化,有升有降,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五、气的分类真气、元气、精气、经气、中气、宗气、营气、卫气、真气、元气、精气、经气、中气、宗气、营气、卫气、阴气、阳气、五脏之气阴气、阳气、五脏之气先天之气先天之气-元气元气气气(真气真气)宗气宗气后天之气后天之气营气营气卫气卫气脏腑经络之气脏腑经络之气 1 1、概念概念:元气是人体原始之气:元气是人体原始之气,根本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根本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的原动力。2 2、生成生成:主要禀受于先天主要禀受于先天先天精气所化。充养于后天先天精气所化。充养于后天水谷精气、自然之清气培养水谷精气、自然之清气培养3 3、分布分布元气藏于肾中(命门)、赖三焦循行达布全身。元气藏于肾中(命门)、赖三焦循行达布全身。难经难经:“:“命门者,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原气之所系也。”“”“三焦者,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气之别使也”(一)元气(一)元气(一)元气4 4、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 1)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2 2)激发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激发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二)宗气1 1、概念概念(宗:汇聚宗:汇聚)宗气是指聚集于胸中之气。(又称大气、宗气是指聚集于胸中之气。(又称大气、动气)动气)2 2、生成生成:肺吸入之清气肺吸入之清气+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3 3、分布分布: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走息道,上循咽喉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走息道,上循咽喉,“,“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灵枢灵枢 五味五味4 4、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 1)贯心脉以行气血。推动心脏的搏动、调节心)贯心脉以行气血。推动心脏的搏动、调节心率和率和心律。心律。(2 2)走息道,行呼吸,出声音。)走息道,行呼吸,出声音。(二二)宗气宗气(三)营气、卫气1 1、概念概念:营气、卫气是宗气自心肺向全身流布所分出的两种营气、卫气是宗气自心肺向全身流布所分出的两种气。气。行于脉中,偏于内脏,具有营养作用的为营气行于脉中,偏于内脏,具有营养作用的为营气行于脉外,偏于脉外,具有温煦、防御作用的为卫气。行于脉外,偏于脉外,具有温煦、防御作用的为卫气。2 2、生成生成:肺吸入之清气肺吸入之清气+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同宗气同宗气“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灵枢灵枢 营卫生会篇营卫生会篇3 3、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营气营气:(1)(1)营养全身营养全身(2)(2)化生血液化生血液灵枢灵枢 邪客邪客“荣气者,分泌其津液,注之于脉,以化荣气者,分泌其津液,注之于脉,以化为血。为血。”-”-属阴属阴卫气卫气:(1)(1)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抗御外邪。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抗御外邪。(2)(2)温煦作用:温煦脏腑、肌肉、皮毛。温煦作用:温煦脏腑、肌肉、皮毛。(3)(3)调节作用:启闭汗孔,调节体温,汗液。调节作用:启闭汗孔,调节体温,汗液。-属阳属阳第三节血一、一、概念概念:血是运行于脉中,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血是运行于脉中,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物质。物质。二、二、血的生成血的生成:在心、肝、脾、胃、肺、肾的运化下,由在心、肝、脾、胃、肺、肾的运化下,由肾精、营气、水谷精微、津液化生而来。肾精、营气、水谷精微、津液化生而来。“中焦受气取汁,变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化而赤,是谓血。”“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为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为血。血。”“营气者,分泌其营气者,分泌其津液,注之于脉,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化以为血”“精血同源精血同源”三、血的功能(一一)濡养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濡养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血液充盈血液充盈脏腑组织得养脏腑组织得养 面色红润,肌肉丰满,皮毛润泽,运动自如,面色红润,肌肉丰满,皮毛润泽,运动自如,耳聪目明。耳聪目明。(二二)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液充盈血液充盈神志清晰,精神充沛,感觉灵敏。神志清晰,精神充沛,感觉灵敏。四、血的运行 (一)循行方式(一)循行方式: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二)相关因素(二)相关因素:1:1、脉道的通利,血液的充盈;、脉道的通利,血液的充盈;气的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3 3、脏腑的协调、脏腑的协调 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肺朝百脉,肺主一身之气,辅心推动血行、肺朝百脉,肺主一身之气,辅心推动血行、布散全身。布散全身。脾主统血,脾统摄血行,使血不逸出脉外。脾主统血,脾统摄血行,使血不逸出脉外。肝主藏血主疏泄,肝贮藏和调节血量,维持肝主藏血主疏泄,肝贮藏和调节血量,维持正常血运。正常血运。2 2、气的协调、气的协调第四节津液 一、概念一、概念: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维持人体生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基本物质。命活动的一基本物质。津津:其性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体表、皮肤、肌肉、孔窍、其性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体表、皮肤、肌肉、孔窍、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为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为津津。液液:其性稠厚、流动性小、灌注入骨节、脏腑、脑髓之中,其性稠厚、流动性小、灌注入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濡养作用者为液。起濡养作用者为液。二、津液的生成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素问经脉别论经脉别论 吸收水谷精微吸收水谷精微(津液津液)上输于脾而生成。上输于脾而生成。P46P46三、津液的功能(一一)滋润和濡养作用滋润和濡养作用津津滋润滋润滋润皮毛、孔窍、滋养肌肉。滋润皮毛、孔窍、滋养肌肉。液液濡养濡养充养骨髓、滑利关节、补益脑髓充养骨髓、滑利关节、补益脑髓/(二二)化生血液化生血液津液津液渗入脉中渗入脉中化生血液化生血液(血液成分之一血液成分之一)(三)(三)运输废物运输废物 皮肤皮肤排汗排汗膀胱膀胱排尿排尿四、津液的输布与排泄P47-P47-“食气入于胃食气入于胃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素问 经脉别论经脉别论(一)(一)运行途径运行途径:布散全身,灌溉四旁布散全身,灌溉四旁(二)(二)相关因素相关因素11、脾、肺、肾、三焦功能的正常。、脾、肺、肾、三焦功能的正常。22、经脉通利。、经脉通利。33、气的蒸腾气化。、气的蒸腾气化。第五节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精与气的关系1 1、生理生理(1)(1)精气并称(精气)精气并称(精气)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2)(2)功能与属性不同功能与属性不同精属阴,气属精属阴,气属(3)(3)精能化生气精能化生气脏腑之阴精能化生阳气;脏腑之阴精能化生阳气;(4)(4)气能化生精气能化生精气盛则精盈;气盛则精盈;(5)(5)气能固精气能固精2 2、病理病理(1)(1)精亏则气衰。精亏则气衰。(2)(2)气虚则精亏。气虚则精亏。二、精与血的关系1.1.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生理上相互关联精血同源、精血同源、精血互生精血互生2.2.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精血亏虚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腰膝酸软、遗: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腰膝酸软、遗精、崩漏等。精、崩漏等。三、精与津液的关系三、精与津液的关系1.1.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同生同化,水谷之精包含津液在内。同生同化,水谷之精包含津液在内。同生同化,水谷之精包含津液在内。同生同化,水谷之精包含津液在内。2.2.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精亏则津液不足;精亏则津液不足;精亏则津液不足;精亏则津液不足;津液亏虚可引起精亏。津液亏虚可引起精亏。津液亏虚可引起精亏。津液亏虚可引起精亏。四、气与血的关系-气为阳,血为阴(一)气之于血(一)气之于血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血的生成、运行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血的生成、运行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1 1、生理生理(1)(1)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气化是血液生成的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动力;气气(营气营气)为化生血液的为化生血液的原料原料。(2)(2)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行。(3)(3)气能摄血气能摄血气有统摄血液循行于脉中而不溢于脉外。气有统摄血液循行于脉中而不溢于脉外。2、病理(1)(1)气虚气虚 生血不足生血不足血虚血虚 运血无力运血无力血瘀血瘀 统摄无权统摄无权出血出血(3)(3)气逆气逆血随气乱血随气乱涌于上(血随气升涌于上(血随气升)吐血、面目红吐血、面目红赤赤乱于下(血随气陷)乱于下(血随气陷)便便血血(2)(2)气滞气滞行血不利行血不利血瘀血瘀(二)血之于气(二)血之于气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血为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养。血为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养。1 1、生理、生理(1)(1)血能生气血能生气血充养组织结构之气血充养组织结构之气(2)(2)血能载气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形气相合)血是气的载体(形气相合)2 2、病理、病理(1)(1)血虚血虚气虚气虚(2)(2)血脱血脱气脱气脱(3)(3)血瘀血瘀气滞气滞五、气与津液的关系(一一)气对津液的关系气对津液的关系11、生理、生理(1)(1)气能生津气能生津气化促使津液的生成。气化促使津液的生成。(2)(2)气能行津气能行津气的运化使津液输布排泄。气的运化使津液输布排泄。(3)(3)气能摄津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使津液循于常道。气的固摄使津液循于常道。22、病理、病理、病理、病理(1)气虚气虚化生不足化生不足津液亏少津液亏少统摄无权统摄无权津液大量流失津液大量流失失于布达失于布达组织失于濡养:肌组织失于濡养:肌肉、关节、脏腑肉、关节、脏腑(2)气滞气滞(二二)津液对气的关系津液对气的关系 11、生理、生理津能载气津能载气气依附于津液而存于体内气依附于津液而存于体内22、病理、病理气随液脱气随液脱“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六、血和津液的关系1 1、生理、生理(1)(1)津血同源津血同源同源于水谷精气。同源于水谷精气。(2)(2)津血互化津血互化津液渗入血中为血液重要部分,脉中部津液渗入血中为血液重要部分,脉中部分液体渗出脉外成为津液。分液体渗出脉外成为津液。2 2、病理、病理(1)(1)耗血伤津耗血伤津夺血者无汗。夺血者无汗。(2)(2)津枯血燥津枯血燥吐下之后吐下之后血脉空虚。血脉空虚。第七章脏腑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对内脏的分类。2、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3、熟悉六腑的主要功能。4、了解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5、熟悉肝、脾各自的生理特点。6、了解五脏各自的体、华、窍。7、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概述一、概念二、脏腑学说的形成三、脏腑学说的基本内容四、脏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五、脏腑学说的特点六、脏腑学说的物质基础一、概念1.1.藏象:藏象:藏藏,指藏于体内具有一定形态的组织器官。,指藏于体内具有一定形态的组织器官。象象,机体表现于外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机体表现于外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藏象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2.2.脏腑学说脏腑学说P54 P54: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结构和部位、生理: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结构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二、脏腑学说的形成二、脏腑学说的形成(一)(一)古代解剖古代解剖知识(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三)反复的医疗实践、治疗效应的检验(三)反复的医疗实践、治疗效应的检验三、脏腑学说的基本内容(一)脏腑:五脏、六腑、奇恆之腑的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二)气、血、阴、阳(物质基础)(三)脏腑之间的关系四、脏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1.1.五脏五脏:肝、心、脾、肺、肾。:肝、心、脾、肺、肾。2.2.六腑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3 3.奇恒之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脑、髓、骨、脉、胆、女子胞。1.五脏肝、心、脾、肺、肾(1)(1)形态形态:多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结构较充实的脏器。:多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结构较充实的脏器。(2)(2)功能特点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有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化生和贮藏精气。有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点。“满而不实满而不实”:王冰注:王冰注:“精气为满,水谷为实精气为满,水谷为实”(3)(3)阴阳属性阴阳属性:五脏以贮藏为主,主静、属阴。:五脏以贮藏为主,主静、属阴。2.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1)(1)形态形态:多指胸腹腔中中空有腔的器官。:多指胸腹腔中中空有腔的器官。(2)(2)功能特点功能特点:受纳、传化水谷和排泄糟粕。有泻而不藏,实:受纳、传化水谷和排泄糟粕。有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特点。而不满的特点。“实而不满实而不满”:王冰注:六腑受纳、传化水谷,应当是水谷:王冰注:六腑受纳、传化水谷,应当是水谷充实,而不是精气盈满状态。充实,而不是精气盈满状态。(3)(3)阴阳属性阴阳属性:六腑以通降为主,主动、属阳。:六腑以通降为主,主动、属阳。3.奇恒之腑:脑、髓、骨

    注意事项

    本文(精品课程《中医学基础》完整课件(673页).ppt)为本站会员(wuy****n9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