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理和血液生理学ppt课件.ppt
机能学概论机能学概论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傅小锁傅小锁1机能学概论机能学概论第一部分:生物化学第一部分:生物化学(Biochemistry)第二部分:生理学第二部分:生理学(Physiology)22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内化学活动的过程,在分子研究生物体内化学活动的过程,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研究生物体的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组成和功能,探讨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组成和功能,探讨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调节。及调节。34 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它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生物机体的功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能为研究对象。生物机体的功能就是整个生物及其各个。生物机体的功能就是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作用,例如呼吸、消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作用,例如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等。化、循环、肌肉运动等等。生理学的任务生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就是要研究这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律。4生命的机体生命的机体事物的规律事物的规律某一门类某一门类的系统知识的系统知识4第五章第五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基本功能Basic functions of the cell第一节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5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he cell membrane化学组成:化学组成:脂质、蛋白质、糖类等脂质、蛋白质、糖类等678(一)单纯扩散:(一)单纯扩散:在生物体中,一些在生物体中,一些脂溶性脂溶性的的小分子小分子物质物质顺浓度差顺浓度差的跨膜物质转运。如:的跨膜物质转运。如:CO2,O2,N2,乙醇,乙醇等。等。(二)易化扩散:(二)易化扩散: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甚小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甚小的物质,在细胞的物质,在细胞膜上一些膜上一些特殊蛋白质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的帮助下,顺浓度差顺浓度差或电位差或电位差的跨膜物质转运。如:葡萄糖,的跨膜物质转运。如:葡萄糖,氨基酸及各种离子等。氨基酸及各种离子等。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91 1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hannel 与与离子离子的易化扩散有关,推测在蛋白质的易化扩散有关,推测在蛋白质内部出现了一条贯穿膜内外的内部出现了一条贯穿膜内外的水相孔道水相孔道。特点:特点:(1 1)化学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2 2)电压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 渗漏通道渗漏通道 水通道(水通道(水孔蛋白水孔蛋白APQ)(3 3)机械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选择性和门控性。选择性和门控性。10112.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12(三)主动转运(三)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由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由离子泵将分子或离子逆电离子泵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进行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跨膜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The movement of substances across the membrane occurs against the electrochemical gradient with the necessity of consumption of metabolic energy.13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Na+浓度的膜外浓度的膜外:膜内(膜内(Co/Ci)为)为12 K+浓度的膜内浓度的膜内:膜外膜外 (Ci/Co)为)为30钠钠-钾泵(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钠泵为钠泵为Na+-K+依赖式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酶的蛋白质14(四)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四)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 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通过细胞膜复杂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通过细胞膜复杂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出细胞的过程。出细胞的过程。15第二节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生物电:一切活组织的细胞,不论在安静状态一切活组织的细胞,不论在安静状态还是在活动过程中均表现有电的变化,这种还是在活动过程中均表现有电的变化,这种电的变化是伴随着细胞生命活动出现的,称电的变化是伴随着细胞生命活动出现的,称之为生物电。之为生物电。16一、生物电现象的记录一、生物电现象的记录 Recording biological activity(一)细胞外记录(一)细胞外记录(二)细胞内记录(二)细胞内记录17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一般为内负外正。位差。一般为内负外正。The difference in electrical potential across the membrane of an undisturbed cell,having a positive sign on the outside surface and a negative sign in the interior.1819极化:极化:把静息电位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把静息电位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膜的极化。外正状态,称膜的极化。超极化: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去(除)极化:去(除)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倒(反)极化:倒(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与静息电位的极性相反。与静息电位的极性相反。复极化: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或反极化后,又向细胞膜去极化或反极化后,又向原初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原初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20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电位会在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电位会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可逆、并有快速、可逆、并有扩布性的电位变化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它是细胞。称为动作电位。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兴奋的标志。An action potential is a rapid change in the membrane potential.Each action potential begins with a sudden change from the normal resting negative potential to a positive membrane potential(depolarization)and then ends with an almost equally rapid change back to the negative potential(repolarization).21动作电位的时相1.静息相静息相 -70-90mv2.去极相去极相 -70-90mv+20+40mv超射(超射(overshoot)值: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的数值)值: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的数值。3.复极相复极相 +20+40mv-70-90mv 锋电位:构成动作电位波形主要部分的短锋电位:构成动作电位波形主要部分的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电位变化。促而尖锐的脉冲样电位变化。后电位:锋电位在其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后电位:锋电位在其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前所经历的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前所经历的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22(二)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二)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离子浓度(mmol/L)主要离子膜内膜外膜内与膜外离子比例膜对离子通透性N Na a+12121451451:121:12通透性很小K K+1551554 439:139:1通透性大ClCl-4 41201201:301:30通透性次之A A-155155无通透性哺乳动物骨骼肌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主要离子的浓度哺乳动物骨骼肌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主要离子的浓度23Na+-K+泵在耗能的情况下建立的膜内高泵在耗能的情况下建立的膜内高K+膜外膜外高高Na+状态,是产生各种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基础状态,是产生各种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基础 而这两种离子通过膜结构中的而这两种离子通过膜结构中的K+通道和通道和Na+通道的易化扩散,是形成神经和骨骼肌细胞静息通道的易化扩散,是形成神经和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直接原因。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直接原因。24静息电位是安静情况下以钾外流为主的多种静息电位是安静情况下以钾外流为主的多种离子转运的综合结果离子转运的综合结果251.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Bernstein学说学说)a.细胞内外细胞内外K+不均匀分布,胞内不均匀分布,胞内K+高,并且安静状高,并且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有通透性。K+外流并在膜内留外流并在膜内留下不能自由通透的下不能自由通透的大分子大分子A-。b.促进促进K+外流的驱动力(浓度差)和阻止外流的驱动力(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外流的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K+平衡电位(平衡电位(Nernst 公公式式)。)。c.Na+-K+泵维持细胞内外泵维持细胞内外Na+、K+不对称分布。不对称分布。(1)基本原因)基本原因离子的跨膜扩散离子的跨膜扩散26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ction potential 动作电位期间膜电导的变化动作电位期间膜电导的变化 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是形成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是形成 跨膜电流和动作电位的关键跨膜电流和动作电位的关键27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1 1)细胞受到有效刺激,膜去极化达到阈电)细胞受到有效刺激,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引起电压门控位时,引起电压门控NaNa+通道开放(激活),通道开放(激活),NaNa+顺电顺电-化学梯度呈再生性内流,直至膜内正化学梯度呈再生性内流,直至膜内正电位接近电位接近NaNa+平衡电位。平衡电位。(2 2)Na Na+通道的迅速失活及电压门控通道的迅速失活及电压门控K K+通道的通道的开放,是动作电位复极化的主要原因。开放,是动作电位复极化的主要原因。(3 3)Na Na+-K-K+泵的活动,使泵的活动,使NaNa+、K K+重新回到重新回到原来的分布状态。原来的分布状态。2829动作电位的动作电位的“全或无全或无”现象现象 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称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称“全或无全或无”现象。现象。30(四)局部反应(四)局部反应(local response)局部电位(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把阈下外向电流刺激时产生的把阈下外向电流刺激时产生的去极化电紧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张电位和由和由少量少量NaNa+通道开放产生的电位变化通道开放产生的电位变化叠叠加在一起的加在一起的去极化电位去极化电位称局部反应。称局部反应。这种阈下刺激引起的产生于局部、较小的这种阈下刺激引起的产生于局部、较小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局部反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局部反应时的电位值称为局部电位。应时的电位值称为局部电位。3132局部反应的特点局部反应的特点 等级性等级性随阈下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随阈下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 衰减性衰减性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和消失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和消失 电紧张性扩布(电紧张性扩布(electrotonic propagation):局部电局部电位只能沿着膜向邻近作短距离的扩布,并随着扩布距位只能沿着膜向邻近作短距离的扩布,并随着扩布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乃至消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乃至消逝。总和总和 无不应期无不应期33第三节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一、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一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34(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运动神经囊泡接头前膜肌纤维终板膜囊泡内含乙酰胆碱(Ach)量子释放:量子释放:AchAch以囊泡为单位成以囊泡为单位成批向间隙释放批向间隙释放接头间隙3536(二二)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1 1、神经未梢产生动作电位、神经未梢产生动作电位 2 2、CaCa2+2+从接头间隙进入轴突未梢从接头间隙进入轴突未梢 3 3、接头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接头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4 4、递质与肌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递质与肌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 5 5、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出现、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出现离子的跨膜流动离子的跨膜流动 6 6、肌细胞膜产生终板电位,经总合引、肌细胞膜产生终板电位,经总合引起一次动作电位。起一次动作电位。37 神经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及干扰传递的药物肌肉接头传递及干扰传递的药物38二、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二、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一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肌原纤维和肌小节39肌原纤维结绨组织细胞核神经-肌肉接点肌纤维运动神经4041(二)肌管系统二)肌管系统包绕在每一条肌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管状结构。4243 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滑行学说(sliding theory)肌肉收缩时外观所见的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并肌肉收缩时外观所见的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并不是肌细胞内肌丝或它所含的分子结构缩短和卷曲所至,不是肌细胞内肌丝或它所含的分子结构缩短和卷曲所至,而是由于肌小节内所含的粗细肌丝出现相互滑行,使后者而是由于肌小节内所含的粗细肌丝出现相互滑行,使后者位置发生了改变。即由位置发生了改变。即由Z 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各相邻的用下,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各相邻的Z Z线相互靠近,肌线相互靠近,肌小节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乃至整条肌肉长度小节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乃至整条肌肉长度的缩短。的缩短。44三、骨骼肌细胞的收缩机制三、骨骼肌细胞的收缩机制-滑行学说滑行学说 (一一)肌丝的分子结构肌丝的分子结构粗肌丝的分子结构细肌丝的分子结构45肌钙蛋白(肌钙蛋白(TN)细肌丝细肌丝 原肌凝蛋白(原肌凝蛋白(TM)调节蛋白调节蛋白肌纤蛋白(肌纤蛋白(AT)肌丝肌丝横横 桥桥 收缩蛋白收缩蛋白粗肌丝粗肌丝 肌凝蛋白肌凝蛋白 (MS)主主 干干肌钙蛋白:肌钙蛋白:TN:结合:结合4个个Ca+TN:使:使TN 与与TM结合结合 TN:TN与与Ca+结合结合时,传递信息使时,传递信息使TM变变构构46横桥:1、可与肌纤蛋白可逆结合。通过横桥连续的向M线方向扭动,牵拉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行。2、具有ATP酶的作用。47肌细胞肌细胞动作电位动作电位48兴奋-收缩耦联的三个基本步骤:1、肌细胞膜的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2、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3、肌浆网(纵管系统)对Ca2+的储存、释放和再聚积。CaCa2+2+泵:泵:Ca Ca2+2+Mg Mg2+2+依赖依赖式式ATPATP酶酶49肌丝滑行过程肌丝滑行过程50第六章第六章 血液血液第一节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血液的组成与特性第二节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血细胞及其功能第三节第三节 生理止血及血液凝固生理止血及血液凝固第四节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血型与输血51 问题1 血液对于维持生命有什么重要作用?血液对于维持生命有什么重要作用?血液对于维持生命有什么重要作用?血液对于维持生命有什么重要作用?52第一节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血液的组成与特性一、血液的起源一、血液的起源 Origin of blood53二、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组成 Components of blood血液血液血浆:血浆:水、溶质水、溶质血细胞: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细胞在全血全血中所占的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容积百分比。正常男性:正常男性:4050 女性:女性:3748 5455三、血液的功能三、血液的功能 Functions of blood(一)维持内环境稳态(一)维持内环境稳态 1、运输作用、运输作用 在组织液和各个器官之间进行各种物质的运输。在组织液和各个器官之间进行各种物质的运输。2、缓冲作用、缓冲作用 3、传递信息、传递信息 理化性质的变化传递给各种感受器。理化性质的变化传递给各种感受器。(二)免疫功能(二)免疫功能 处理侵入人体内的异物货病原体的功能。处理侵入人体内的异物货病原体的功能。(三)防御功能(三)防御功能 生理性止血是血液的一种重要的自我保护功能。生理性止血是血液的一种重要的自我保护功能。56第二节第二节 血浆血浆Plasma57一、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一、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Components ang fuction of plasma血液血液血细胞血细胞(40-50%)水水(91-92%)红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血血 浆浆(50-60%)溶溶 质质(8-9%)电解质电解质其他有机物其他有机物血浆蛋白血浆蛋白(胶(胶 体)体)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气气 体体Na+、K+、Ca2+、Mg2+HCO3-、Cl-、HPO42-、SO42-激素激素代谢尾产物代谢尾产物有机营养物有机营养物58(一)蛋白质(一)蛋白质 白蛋白白蛋白:含量最多。:含量最多。球蛋白球蛋白:1、2、和和球蛋白。球蛋白。人体大部分免疫球蛋白是人体大部分免疫球蛋白是球蛋白,参与特异性球蛋白,参与特异性 免疫。免疫。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参与血液凝固。血浆总蛋白质低于血浆总蛋白质低于60g/L,则可诊断为,则可诊断为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59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含量为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含量为65-85g/L 白蛋白白蛋白 40-50g/L 球蛋白球蛋白 15-30g/L 白蛋白白蛋白(albumin)/球蛋白球蛋白(globlin)1.52.5/1严重肝脏损伤严重肝脏损伤和和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常可导致常可导致A/G比值下降或比值下降或倒转。倒转。60血浆血浆(plasma):血液:血液加抗凝处理加抗凝处理后分离出来的液体部分。后分离出来的液体部分。血清血清(blood serum):不加抗凝处理不加抗凝处理,自行凝固,析出的,自行凝固,析出的透明淡黄色液体。透明淡黄色液体。两者主要区别:两者主要区别:血清中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无纤维蛋白原,但多了少量血凝时由内皮细胞和血,但多了少量血凝时由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化学物质。小板释放的化学物质。(二)电解质(二)电解质 是产生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产生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61二、血浆的理化性质二、血浆的理化性质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lasma(一)血浆的比重和黏滞性(一)血浆的比重和黏滞性 全血比重为全血比重为1.051.06,相对粘滞性为,相对粘滞性为45,取决于,取决于 红细胞的数量和分布状态;红细胞的数量和分布状态;血浆比重为血浆比重为1.0251.03,相对粘滞性为,相对粘滞性为45,取决于,取决于 血浆蛋白的含量;血浆蛋白的含量;62(二)血浆渗透压(二)血浆渗透压1、概念:、概念:渗透现象渗透现象:水分子隔着半透膜可从低浓度溶液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水分子隔着半透膜可从低浓度溶液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扩散的现象。理解:高浓度溶液含有较多的溶质颗粒,具有理解:高浓度溶液含有较多的溶质颗粒,具有较高地保留和吸较高地保留和吸引水分子的能力。引水分子的能力。渗透压:渗透压:指溶液所具有的指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63 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1%)主要为白蛋白主要为白蛋白 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来自电解质和小分子物质(:来自电解质和小分子物质(99%)Na+、K+、Ca2+、Cl-、Glu、AA等等人血浆渗透压约为人血浆渗透压约为 313 mOsm。等渗溶液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如:0.85NaCl溶液(又称生理盐水)溶液(又称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等。葡萄糖溶液等。2、血浆渗透压的组成、血浆渗透压的组成643、血浆渗透压的作用血浆渗透压的作用(1)血浆)血浆晶体晶体渗透压:渗透压: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从而维持细胞(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从而维持细胞(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2)血浆)血浆胶体胶体渗透压: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65(三)血浆(三)血浆pH正常人血浆正常人血浆pH 7.357.45。血浆中的缓冲对:血浆中的缓冲对:NaHCO3/H2CO3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钠盐/蛋白质蛋白质 Na2HPO4/NaH2PO4 红细胞中的缓冲对:血红蛋白钾盐红细胞中的缓冲对: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血红蛋白 66 问题3血液中有哪些血细胞组分?血液中有哪些血细胞组分?血液中有哪些血细胞组分?血液中有哪些血细胞组分?67第三节第三节 血细胞血细胞Blood cells68第三节第三节 血细胞血细胞69一、红细胞一、红细胞 Red blood cell(一)红细胞的数量(一)红细胞的数量70红细胞数量正常值红细胞数量正常值 红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成年男性成年男性(4.55.5)1012/L120160g/L成年女性成年女性(3.84.6)1012/L110150g/L新生儿新生儿 6.01012/L贫血的诊断标准贫血的诊断标准红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成年男性成年男性 4.51012/L120g/L0.42成年女性成年女性 4.0 1012/L 110/L0.37孕妇孕妇 100g/L0.3071(二)红细胞的功能(二)红细胞的功能 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依靠运输氧和二氧化碳(依靠Hb)2.缓冲作用缓冲作用(三)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三)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性变形可塑性变形 2.渗透脆性渗透脆性 3.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72 临床上将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溶液,称临床上将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溶液,称为为等张溶液。等张溶液。0.85%的的NaCl既是等张溶液,又是等渗溶液;而既是等张溶液,又是等渗溶液;而1.9%的尿素溶液是的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渗透脆性渗透脆性 概念: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膨胀乃至破裂的特性。概念: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膨胀乃至破裂的特性。红细胞脆性红细胞脆性低渗溶液的抵抗力低渗溶液的抵抗力衰老的红细胞脆性衰老的红细胞脆性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患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患者红细胞脆性者红细胞脆性73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沉的特性。血沉血沉: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经抗凝处理的血液中: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经抗凝处理的血液中第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第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男:男:015mm/h 女女:020mm/h 血沉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血浆的性质,而不在红细胞本血沉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血浆的性质,而不在红细胞本身。身。741、生成部位:、生成部位:(四)(四)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胚胎胚胎 2月月 5月月 卵黄囊卵黄囊 肝脾肝脾 骨髓(红骨髓)骨髓(红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2、生成原料:、生成原料:蛋白质与铁蛋白质与铁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753、成熟因子:、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叶酸和维生素B1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叶酸叶酸 dTMP764、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5、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的破坏 平均寿命平均寿命120天天雄激素雄激素红系定向祖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77二、白细胞二、白细胞 White blood cells(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78(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总数:总数:(4-10)109个个/L白细胞总数呈生理波动:白细胞总数呈生理波动:1、年龄:新生儿高年龄:新生儿高2、剧烈运动、分娩进食、疼痛、情绪激动时升高、剧烈运动、分娩进食、疼痛、情绪激动时升高3、日周期:下午较清晨高、日周期:下午较清晨高15109/L(34109/L)79(二)白细胞的功能(二)白细胞的功能3、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过敏性反应。、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过敏性反应。4、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蠕虫免疫。、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蠕虫免疫。1、吞噬细胞的非特异性免疫:吞噬作用。、吞噬细胞的非特异性免疫: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2、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性、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性 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淋巴细胞: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淋巴细胞:体液免疫808182三、血小板三、血小板 Platelets(一)(一)血小板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的数量和功能未激活未激活 激活后激活后 83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1、参与生理止血、参与生理止血 2、促进血液凝固、促进血液凝固 3、维持毛细血管内皮的完整性、维持毛细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出血性紫癜:少于出血性紫癜:少于50 109个个/L血小板数量:血小板数量:100-300 109个个/L84黏附黏附-聚集聚集-释放释放-收缩收缩-吸附吸附(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85 问题4小血管破裂血液会全部流失吗?小血管破裂血液会全部流失吗?小血管破裂血液会全部流失吗?小血管破裂血液会全部流失吗?86第四节第四节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87第四节第四节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 出血时间出血时间:刺破耳垂或指尖,出血持:刺破耳垂或指尖,出血持续的时间(续的时间(1-3分钟)。分钟)。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出血在几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出血在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88第四节第四节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一、局部血管收缩一、局部血管收缩 Local vasoconstriction response三、血液凝固三、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二、血小板栓子形成二、血小板栓子形成 Formation of platelet plug89 问题5血液为什么可以凝固血液为什么可以凝固血液为什么可以凝固血液为什么可以凝固,会导致血管闭塞吗会导致血管闭塞吗会导致血管闭塞吗会导致血管闭塞吗?90第五节第五节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91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不溶的不溶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 将静脉血放入玻璃试管中,自采血将静脉血放入玻璃试管中,自采血开始到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为开始到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为512min称为称为凝血时间凝血时间。92一、凝血因子一、凝血因子 Coagulation factors编编 号号同同 义义 名名因子因子纤维纤维蛋白原(蛋白原(fibrinogen)因子因子凝血凝血酶酶原原(prothrombin)因子因子组织组织凝血激凝血激酶酶(tissue thromboplastin)因子因子Ca2+因子因子前加速素前加速素(proaccelerin)因子因子前前转变转变素素(proconvertin)因子因子抗血友病因子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 factor,AHF)因子因子血血浆浆凝血激凝血激酶酶(plasma thromboplastin component,PTC)因子因子Stuart-Prower因子因子因子因子血血浆浆凝血激凝血激酶酶前前质质(plasma thromboplastin antecedent,PTA)因子因子接触因子接触因子(contact factor)因子因子纤维纤维蛋白蛋白稳稳定因子定因子(fibrin-stabilizing factor)93 因子因子(组织凝血激酶)只存在于血管外;(组织凝血激酶)只存在于血管外;除因子除因子为为Ca2+外,其余都是蛋白质;外,其余都是蛋白质;因子因子、都是都是肝脏肝脏合成的,需要合成的,需要VK参与;参与;大部分是以大部分是以酶原酶原形式存在,须被形式存在,须被激活激活才具有才具有活性。活性。甲乙丙型甲乙丙型血友病血友病分别缺乏因子分别缺乏因子、。94二、血液凝固的过程二、血液凝固的过程 Processes of blood coagulation 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凝血酶原凝血酶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凝血过程分类:凝血过程分类:内内源性凝血源性凝血 因子存在于血液中,由因子存在于血液中,由因子因子XII激活激活开始开始 外外源性凝血源性凝血 由由组织因子组织因子激活激活开始开始95因子因子复合物复合物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96三、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三、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 Anti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一)血液的抗凝机制(一)血液的抗凝机制1、血管内皮表面因子、血管内皮表面因子(1)光滑表面)光滑表面(2)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多糖蛋白质复合物(3)凝血酶调节蛋白)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蛋白质C2、抗凝血酶活性纤维和抗凝血酶、抗凝血酶活性纤维和抗凝血酶3、肝素、肝素 体外抗凝、促凝措施体外抗凝、促凝措施:接触粗糙面、升高温度(接触粗糙面、升高温度(42)可促进凝血)可促进凝血 柠檬酸钠、肝素为常用的抗凝剂柠檬酸钠、肝素为常用的抗凝剂97(二)纤维蛋白溶解(血栓溶解)(二)纤维蛋白溶解(血栓溶解)概念概念: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过程。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过程。意义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血流通畅血流通畅,防血栓形成。防血栓形成。_激激 活活 物物血管激活物血管激活物组织激活物组织激活物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抑抑 制制 物物纤纤 溶溶 酶酶纤溶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降解产物+98 问题6大失血大失血大失血大失血,怎样正确输血才能挽救生命怎样正确输血才能挽救生命怎样正确输血才能挽救生命怎样正确输血才能挽救生命?99第六节第六节 血型和输血血型和输血Blood Groups and Blood Transfusion100输血的意义:补充血量的最直接方式,维持生命。输血的意义:补充血量的最直接方式,维持生命。失血失血20%,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四,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眩晕、乏力等缺血症状,甚至心、肢厥冷、眩晕、乏力等缺血症状,甚至心、脑功能障碍。脑功能障碍。101一、血型一、血型 Blood group 血型血型是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是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一般指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一般指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红细胞膜上含有的特异性抗原物质称之为红细胞膜上含有的特异性抗原物质称之为凝集原。而血清中与之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称凝凝集原。而血清中与之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称凝集素。集素。凝集反应凝集反应:当含有某种凝集原的红细胞和:当含有某种凝集原的红细胞和与之相对应的血清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发生凝集与之相对应的血清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发生凝集反应。红细胞凝集成团,并会发生溶血反应。反应。红细胞凝集成团,并会发生溶血反应。1021、分型原则:、分型原则:“以原定型以原定型”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的种类和有无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的种类和有无来划分的。来划分的。(一)(一)ABO血型系统血型系统1032、ABO血型的抗原血型的抗原前驱物质前驱物质H抗原抗原A抗原抗原B抗原抗原N乙酰半乳糖胺乙酰半乳糖胺半乳糖半乳糖葡葡萄萄糖糖岩藻糖岩藻糖N-乙酰葡萄糖胺乙酰葡萄糖胺104 3、ABO血型系统的抗体血型系统的抗体 原则原则:红细胞膜上具有某一型抗原,其血清中不可能:红细胞膜上具有某一型抗原,其血清中不可能有与这一抗原相对应的抗体。有与这一抗原相对应的抗体。血型抗体属于血型抗体属于IgM,其分子量较大,不能通过胎盘。,其分子量较大,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血液中没有新生儿血液中没有ABO血型系统的抗体,出生后血型系统的抗体,出生后28个月开始产生。个月开始产生。1054、ABO血型亚型:血型亚型:血型红细胞上的抗原血清中的抗体血型红细胞上的抗原血清中的抗体A1AA1抗抗BA2A抗抗B,抗,抗A1(10%)B B抗抗A A1B AA1B无无A2BAB20%的人有抗的人有抗A1 O 无抗无抗A抗抗B1065、ABO血型的发生和分布:血型的发生和分布:胚胎胚胎5周以后,红细胞上出现周以后,红细胞上出现A、B抗原,婴儿红细胞膜抗原,婴儿红细胞膜上抗原的位点数只有成人的上抗原的位点数只有成人的1/3,到,到24岁时发育完全。已岁时发育完全。已知知ABO血型系统中控制血型系统中控制A、B、H抗原生成的基因位于抗原生成的基因位于9号号染色体的等位基因上。在一对染色体上只能出现上述三个染色体的等位基因上。在一对染色体上只能出现上述三个基因中的两个,一个来自父体,一个来自母体,是它们决基因中的两个,一个来自父体,一个来自母体,是它们决定了子代的血型。定了子代的血型。107(二)(二)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根据有无根据有无Rh凝集原)凝集原)Rh阳性:有阳性:有Rh凝集原,血清中无抗体(凝集原,血清中无抗体(99%)Rh阴性:无阴性:无Rh凝集原,血清中亦无天然抗体(凝集原,血清中亦无天然抗体(1%)1、Rh阴性的人,第二次接受阴性的人,第二次接受Rh阳性输血会发生阳性输血会发生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2、Rh阴性的母亲,第二次怀有阴性的母亲,第二次怀有Rh阳性胎儿会发阳性胎儿会发 生新生儿溶血。生新生儿溶血。临床意义临床意义:108二、输血和交叉配血二、输血和交叉配血 Blood transfusion and crossmatching1、根本原则:同型血相输。、根本原则:同型血相输。3、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的原则输血的原则2、次选原则:异型输血。、次选原则:异型输血。做到做到“三限一勤看三限一勤看”109交叉配血试验方法交叉配血试验方法:主侧主侧:供血者红细胞:供血者红细胞 受血者血清受血者血清次侧次侧:受血者红细胞:受血者红细胞 供血者血清供血者血清结果判定结果判定:两侧均无凝集,可以输血;两侧均无凝集,可以输血;主侧凝集,绝对不能输血;主侧凝集,绝对不能输血;主侧不凝而次侧凝集,主侧不凝而次侧凝集,“三限一勤看三限一勤看”。110三、组织和器官移植三、组织和器官移植 Tissue and organ transplantation 自体移植自体移植 同系移植同系移植 同种异体移植同种异体移植 异种移植异种移植111 HLA系统与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系统与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密切相关。人体白细胞上最强的同种抗原是人体白细胞上最强的同种抗原是人白细胞抗原人白细胞抗原(HLA)。HLA系统是由众多抗原组成的极为复杂的抗原系统,系统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