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炉)专题10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0年中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原卷版)58.docx
-
资源ID:80446678
资源大小:587.59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出炉)专题10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0年中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原卷版)58.docx
专题10 课外文言文阅读【母题来源】2020年中考四川卷【母题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万里桥记(宋)刘光祖自秦置守,李冰通二渠,为蜀万世利。今万里桥之水,盖秦渠也。其后诸葛孔明用蜀,以公信仁义怀而服之,法度修明,礼乐几于可复。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则曰,费祎聘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孔明没又千载,桥之遗迹亦粗具,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以千载之间,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其说虽殊,名桥之义则一。厥今天下,兼有吴蜀。朝廷命帅,其远万里。其于此桥,孰不怀古以图今,追孔明之道德勋庸而思仿佛其行事?侍御赵公之镇蜀也,始至,谒古相祠,即命葺之。每曰:“诸葛公,三代遗才也。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下之至公,其孰能与于此?”今其遗迹所存尚多,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前帅沈公常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则命酾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风烟渺然,岸木秀而川景丽。公与客登此,盖未尝不徘徊而四顾也。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如公所怀,风景抑末耳。公命光祖为之记,记其大者而遗其细。若曰桥美名,公又与之为美观,非知公者。知公莫如光祖。(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三,有删改)(注)聘:访。勋庸:功绩。仿佛:相仿。酾;疏导。末:非根本的。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孔明没又千载象(没:去世)B其说虽殊(殊:奇特)C孰不怀古以图今(图:谋划)D记其大者而遗其细(遗:舍弃)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2)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3本文题为“万里桥记”,为何多处提到诸葛亮?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试题解析】1B其说虽殊(殊:不同)。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人事:人间世事。以故:因为的缘故。“亡”是通假字。玩:玩赏。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通读全文,答案内容在原文中均可找到与之明确对应的文字概括区间。第一问可从原文第一段的“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则曰,费祎聘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中概括得出;第二问,可从原文第二段的前四句“厥今天下,兼有吴蜀。朝廷命帅,其远万里。其于此桥,孰不怀古以图今,追孔明之道德勋庸而思仿佛其行事?侍御赵公之镇蜀也,始至,谒古相祠,即命葺之。”与第三段中“公命光祖为之记,记其大者而遗其细”概括得出。【参考译文】自从秦国在蜀郡设立郡守,李冰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都江堰工程),为蜀国带来了千秋万世的恩泽。现在的万里桥下的水,原来就是秦国时期的渠水啊。后来诸葛亮治理蜀国,用信用、仁义安抚蜀国从而使蜀民信服他,修明法律制度,礼乐几乎全部恢复。从古至今都流传着一个说法,孔明曾在此地送别吴国的使者张温,说:“这水可直到万里之外的扬州。”后万里桥因此而得名。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费祎出使吴国,孔明送他到这里,说:“万里之远的路程,将从这里开始。”孔明已经逝去千百年,而这座的遗迹还大致完整,只有没有以前那么雄伟壮观了。人间世事又经历了多少次兴盛衰亡,而这座桥唯独因为孔明的缘故,留存下来,没有尽头。这个说法虽然有点特别,但用来说桥的有情义却是独一无二的。如今的天下,兼有吴蜀两地。朝廷任命将帅,路途遥远。他们到了这里,有谁能不追念古代的事而筹划今天的事,并以此来追念孔明的道德、功绩而考虑模仿他的所做的事呢?待御赵汝愚镇守蜀地时,才来到这里,就去拜谒古相祠,且立即命人修缮它。他常常说:“诸葛亮,他的才德可比三代贤人。他运用法度而不遭人怨恨,执政也不被主上怀疑猜忌,如果不是天下最公正的人,又有谁能做到像他这样?”现在与他有关的遗迹存留下来的还很多,而万里桥却是承载着诸葛亮联通吴国的故事,前帅沈德和曾经扩修万里桥,但还是显得简陋,不符合它的重要意义,而且容易朽坏,时间长了,桥将不能支撑住。赵汝愚命令疏导水道,做了五道分水口,梁板全部换成木头,而且加盖了屋顶。雾气弥漫悠远,两岸的树木茂盛和河流景色美丽。赵公与客登上此桥,大概没有不到处走动、四处环顾的吧。这座桥,经过却不能观赏,观赏却不能深思的情形(人),很多啊。就像赵公所怀念的(追念孔明的道德与功绩),而风景却不是最根本的啊。赵公让我为他作记,只记下大概的事迹而遗漏了细微的地方。如果只说桥的名字很美,而赵公与桥一起成为一道美丽的景观,那是不懂赵公的人啊。懂赵公的人没有比得上我的。【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核学生文言实词、虚词、翻译、概括、筛选等能力,注意首先在基本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作答。重视日常文言文的积累。【考试方向】选文多为哲理或启示性小故事,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阅读课外文言篇章的能力。【考点一】词语解释 考查内容:文言文中特定实词和虚词的词义和用法。【考点二】句子翻译直接翻译或选择正误项 考查内容:选文中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考点三】内容理解用文中原句或自己话概括 考查内容:对选文的整体内容、情节和对人物行为的理解。【考点四】主旨理解 考查内容: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含哲理、观点或启示。【得分要点】(一)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1一词多义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如“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wú,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2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3)词义转移。如“媵人持汤沃灌”的“汤”,古代指热水、开水,现在多指菜汤。(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如“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于“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3通假字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按“说”的一般用法,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本字应是“悦”,“高兴”的意思。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以便归纳记忆。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打洞”。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等。(以上四类词汇的整理归纳见第四部分古诗文速记手册)另外,在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1代入法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3词性法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来源:Zxxk.Com(二)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1翻译的标准和要求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2)达。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3)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2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1)直译。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运用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2)意译。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3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概括为“扩”“换”“留”“删”“补”“调”六字,即六字诀。(1)扩。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单音节词与另一个字组合,扩充为双音节词,或者直接用对应其意义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合成词代替。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译为:晋朝的陶渊明偏偏喜爱菊花。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卑鄙”等。(2)换。由于时代的原因,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翻译时,应将这些古语换为今语。另外,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如: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汤”应翻译为“热水”。小大之狱(曹刿论战),“狱”应翻译为“案件”。(3)留。现代汉语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翻译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词语。这主要指: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帝王年号)、“承天寺”(地名)、“张怀民”(人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4)删。凡是古代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因而翻译时无须译出。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对于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则不能删去。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译为:渔人对这(桃花林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之”为代词,代指前文渔人看到的景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不能删去。(5)补。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如:(陛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补主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补谓语)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补宾语)(6)调。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前置宾语后移。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为:我跟谁一起呢?后置状语前移。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三)内容理解。1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准确地把握文本所写的人、事、物、景、情等要点,并对有关要点进行辨析、判断、提炼和表述。2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提取对象,确定筛选范围,明确要求和准确回答。可参照以下步骤:(1)确定涉及对象(内容)。(2)认真审清题干中的题意和要求,充分利用题干中提示性(明示和暗示)的词语。(3)按要求找到答案所在语段(句),仔细辨析,得出答案。(4)把得出的答案代入题目,再读一遍,检验是否正确。(5)注意答题要求:用原文语句填空、用自己的话概括、字数限制等。【母题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魏文侯轶事司马光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释)文侯:魏国君主。适:到去。虞人:古代管理山泽的官。中山:中山国。击:文侯的儿子魏击。任座:人名。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吾与虞人期猎 (2)皆朝于魏 (3)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小石潭记)B克之,以封其子击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C文侯应之亦然 已而之细柳军(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D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4文章叙述了关于魏文侯的哪三件事?各自体现了魏文侯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母题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濮仲谦雕刻张 岱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注释)粥粥:卑恭和顺的样子。腾:上涨。润泽:受到好处、恩惠。啖:dàn 吃或给人吃。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或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略刮磨之 无案牍之劳形B然其技艺之巧 然后施行C于友人座间 负者歌于途D虽势劫之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翻译下面的句子。(1)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2)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3分析本文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增强表达效果。【母题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倾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注释)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塌子沟:淤泥深坑。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1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B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C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D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去西南十里 游人去而禽鸟乐(醉翁亭记)B军中不解其故 是故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C比次日,遇塌子沟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D必有惊之者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1)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2)忽闻疾风西来,俄倾即寂。4下面对年羹尧事迹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B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C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D闻风而起,苦练夜战本领。【母题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释)稽:探究,考察。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礼愈至_ (2)腰白玉之环_(3)犹当博学审问_ (4)庶几可得十之五六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4乙文所谈的是为学之道,身为学生的你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发?请用自己的话回答。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叙写作者幼时及成年之后求学的艰苦。B甲文把自己的苦寒生活与同舍生的豪华生活做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C乙文警策人们学习的态度及好的学习方法很重要。D乙文强调为学不是始于学习,终于学习,而应该多学习古人的理论,才能“有济于天下”。【母题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乙)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注释)起:指吴起,军事家。疽(j):一种毒疮。战不旋踵:脚跟不向后转,即奋勇冲杀。不泄:不轻易抒发感情。有气敢任:有气魄敢做敢为。赍(j):赠送。穿域蹋鞠:开辟场地踢球。1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B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C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D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卒母闻而哭之 人不知而不愠C由此上益重爱之 香远益清D或不能自振 或王命急宣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4(甲)(乙)两文分别表现出两位将军怎样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