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课件》1周五.ppt
上节课重点回顾:1、大气的垂直结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3、大气静力学方程物理意义:气体的压强与密度和温度成正比4、压高公式的应用本节课重点:1、位势高度的含义2、气象的基本要素 理解等压面和等高线,风速风向,露点温度3、太阳辐射、地面和大气辐射、地面热量收支重力位势:设海平面的位势为0,把单位质量物体从平均海面上移到z高度处作的功单位:J/kg1个位势米(1gpm):当g=9.80665m/s2时,使单位质量物体抬升1米,克服重力所做的功(9.80665J/kg)位势高度与几何高度的数值几乎相同,但意义不一样,位势高度是能量单位重力位势高度 等位势面0z,H当上下等压面一定冷暖p2p1H1H2平均厚度的大小反映了两等压面之间的平均温度的高低 位势代入静力学方程基本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等气温:表示空气冷热程度是空气分子平均动能的表现,空气获得热量,分子平均动能增加,气温升高,反之依然我国常用用摄氏度t,单位C科学计算用绝对温度T,单位K某些国家用华氏温度tF,单位F转换关系:气温是在离地面1.5m高的百叶箱内用水银温度表测得气压:大气的压强,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气压值一般用水银气压表测量气压单位:曾用mmHg,现用hPa1hPa=10-2N/cm21个标准大气压:温度为0C,纬度为45的海平面作为标准时的海平面气压=1013.25hPa=760mmHg等高线:位势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等压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等压面:空间各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面向上突起的部分对应高压区,下凹的部分对应低压区等高面:高度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高线:位势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等压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等压面:空间各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压线:气压相等的点连成的线气象部门所用的高空图就是等压面图气象部门所用的地面图就是等高面(海平面高度)图高空图上的等高线或者地面图上的等压线都可以反映气压的分布状况湿度湿度:表示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压:水汽压达到某极大值,空气呈饱和状态:水汽压达到某极大值,空气呈饱和状态绝对湿度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即水汽密度,即水汽密度,单位单位g/m3水汽压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e)水汽压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减少;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水汽压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减少;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未达到饱和的空气称为湿空气混合比混合比:水汽的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水汽的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相对湿度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反映了湿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反映了湿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饱和比湿饱和比湿比湿比湿:水汽的质量与气团总质量的比值,单位:水汽的质量与气团总质量的比值,单位g/g,g/kg饱和差饱和差: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用变量: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用变量d表示表示,d=es-e反映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反映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露点露点:在空气中气压和水汽含量不变的条件下降温,使水汽相对:在空气中气压和水汽含量不变的条件下降温,使水汽相对于水面达到饱和时的温度于水面达到饱和时的温度霜点霜点:同露点的过程使水汽相对于冰面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同露点的过程使水汽相对于冰面达到饱和时的温度计算露点:计算露点:a=7.63,b=241.9计算霜点:计算霜点:a=9.5,b=265.5物理意义:露点或者霜点td常常低于气温(td0.76m,43%0.475m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入射的方向与地平面的夹角为所在地纬度,为太阳赤纬,为时角单位时间落到大气上界任一地点的单位水平面上的辐射能量为白昼长度20到达水平面的太阳辐射强度一天辐射总量 与季节和纬度与季节和纬度有关有关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吸收、散射、反射大气吸收:紫外线大部分由臭氧吸收,可见光几乎不吸收,红外线主要由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由于大气吸收损失的量约为19%太阳辐射散射:散射分子或者散射质点将入射的辐射重新向各方向辐射出去的一种现象。50 ,光学散射,对太阳辐射损耗最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有30%因反射和散射作用回到太空 19%被大气吸收 51%到达地面散射的性质:能量不损失,只是部分改变了电磁波的方向散射的特性依赖于粒子尺度与入射辐射波长的相对大小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包括直接辐射Q和散射辐射D直接辐射主要受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影响总辐射Q总=直接辐射Q+散射辐射D散射辐射随太阳高度角增大而增强,随云量增加而增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中国地区的太阳总辐射最大值出现在青藏高原西南部,最小值出现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和贵州北部反射率:地面各方向上总的反射辐射通量密度R与到达地面的总辐射通量密度Q总的比值吸收率地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和状态有关地面和大气辐射的波长在3120m之间,属于红外或者远红外辐射地面和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吸收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同时也放射辐射能大气辐射一部分向上外逸到太空,另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地面以自己的温度向外放射辐射能为地面对长波的比辐射率,与地表性质有关成分成分水汽、液态水水汽、液态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臭氧臭氧吸收波段5-7m和18m13.516.5m8.310.6m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所放射的辐射量与被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量之差影响因子:地面温度、地面性质、空气温度、湿度及垂直分布和云况等地面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收入-支出)地面辐射差额: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之差地气系统:把地面和对流层大气看成一个整体高低纬地区之间的热量不均,靠洋流和气流,从低纬输送热量到高纬,同时输送水汽日变化、年变化、随纬度变化、随天空状况变化P47-48地面热量平衡方程:R+LE+P+A=0R为地面辐射差额LE为潜热:L蒸发潜热,E蒸发量P为感热:湍流显热交换A为地表面与下层间的热传输量B和平流输送量C之和陆地,R+LE+P=0沙漠,R+P=0海洋,R+LE+P+C=0年平均热量平衡方程 R、LE、P、A的日变化和年变化,P49-51地气系统的热量收支地面温度和气温的变化地面温度:由于地表性质(主要是水陆差异)不同,(1)吸收的辐射能不同;(2)热量转换不同1水陆比热不同:吸收同样的能量,水体的增温迟缓,陆地的增温剧烈2水陆透射性能不同:陆地吸收太阳辐射仅限于表层,而较大一部分辐射透过水体表层深入水体内部3水陆导热方式不同:陆地导热性能差,热量多集中在表层,水体具有流动性,水平和垂直运动可以使热量迅速交换4水陆蒸发差异:水面水汽较多,大气逆辐射使得水面温度降温较缓和给予同样的热量Q,陆地表面升温剧烈,而水面升温缓和失去同样的热量Q,陆地表面降温剧烈,而水面降温缓和水温日变化:海洋日变化较小,0.5C以下,湖面或者大河25C海温日变化:最高点发生在15:0016:00,最低点在日出后不久年变化:最高在8月,最低在23月,变幅比陆地要小得多陆地表面温度变化取决于热量差额 Q=R+LE+P+A陆地表面日变化:最高点通常在13:00前后,最低点发生在日出时年变化:与太阳辐射年变化曲线几乎平行,最高在7月,最低在1月气温大气主要靠地面热量向上传输而获得热量传导传导:依靠分子运动将能量从一个分子传递给另一个分子辐射辐射:地面与大气、气团与气团之间的长波辐射对流对流: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湍流湍流:由于空气黏滞力而产生的不规则运动,近地面发生较多蒸发和凝结蒸发和凝结:蒸发吸收热量,凝结释放热量气温是指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离地面1.5m高处的温度气温日变化:最高值一般在14:00左右,最低值一般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受纬度、季节、下垫面性质、海拔高度、天气状况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与纬度、地表性质、天气情况有关气温年变化:陆地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课后思考题(下周五交):1、对流层、平流层的温度垂直变化情况及其原因是什么2、利用书中1-27、或者1-33、或者1-42公式,解释冷暖空气等压面随高度的分布情况,已知P1,画出P2和P3冷暖P13、露点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