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诸暨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点睛提升题.docx
-
资源ID:80566562
资源大小:29.38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诸暨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点睛提升题.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蛮横(hèng) 瞭望(liào)强词夺理(qing)B诬蔑(miè) 抉择(jué) 不修边幅(fú)C卑劣(liè) 彷徨(pán) 招摇撞骗(chuàng)D反诘(jié) 萦绕(yíng) 豁然开朗(huò)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属于散文的范畴。B刘禹锡与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为“刘柳”。C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D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3、将下面句子排成语意连贯的段落,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非物质状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现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ABCD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众多球迷汇集到世界杯举办地,谁都不能否认这不会给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B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当地政府加大投入建设了多个休闲公园,成为市民娱乐的新去处。C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召开,增进了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桥梁,令人瞩目。D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它独到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在于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古诗文名句默写。(1)_,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土地平旷,_,_。(陶渊明桃花源记)(3)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_”两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_,_,悄怆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记)(5)青青子佩,_。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子衿)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古文阅读】(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跪:蟹脚。螯:蟹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1)虽有至道 道:_(2)然后能自反也 反:_(3)学不可以已 已:_(4)冰,水为之 为:_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虽有嘉肴 虽乘奔御风(三峡)B而寒于水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C蚓无爪牙之利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D蟹六跪而二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3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下列关于【甲】【乙】两篇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从“嘉肴”谈起,用意不在于谈论“嘉肴”,而是为了用“嘉肴”类比“至道”,然后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B甲文文末引用尚书中“学学半”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C乙文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设喻,阐述学习应该做到: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D两篇文章都是有关“学习”的论述,甲文侧重“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乙文侧重学习的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态度。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不同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午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乙】中国地处温带,一年四季分明。我们的祖先发明的二十四节气,便将四季的时间平均分配。从立冬到立春,再到立夏、立秋,都是间隔三个月。从历法的角度来看,春天的法定长度便是三个月,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春”就是指长达三个月的春季。杜荀鹤说得更加明确:“每岁春光九十日。”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春季变得越来越短了。据气象部门统计,2017年南京的春季只有54天,还不足两个月。今年的春姑娘也姗姗来迟,气象部门宣布,南京从3月23日才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比历法上的“立春”(2月4日)晚了47天!但昨天(3月27日)南京的气温迅速升至27摄氏度,夏季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看来今年南京的春季会比去年更加短促!红楼梦里贾府的四位姑娘,分别取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即迎之,又探之,可见春尚未至,然而紧接着就来了惜之!难道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南京的春季就是如此短促,所以“金陵十二钗”中的四位贾姓姑娘如此取名?就自然景观而言,春、夏、秋、冬各有千秋。然而人间贫富不均,贵贱有别,人们对四季的感觉也就千差万别。春秋时代的某个严冬,齐景公身穿狐白之裘,对大臣晏婴说:“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中唐的某个酷夏,唐文宗坐在凉爽的殿阁中与诸学士联句,文宗得句云:“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者对严寒、酷暑有切肤之痛,显然不会有这种闲情逸致。所以普通人更喜爱既不冷也不热的春、秋两季,总是在盛夏酷暑时盼望着凉爽的秋天,在寒冬腊月时盼望着温暖的春天。可惜如今的春季越来越短,自然界中的百草千卉当然也就“春江水暖鸭先知”。至少在南京,春天的花卉似乎不再像从前那样先后有序,而变成扎堆开放。紫金山下的梅花刚谢,桃花、樱花、海棠、紫叶李便争先恐后地纷纷开花。这几天到城东来赏花的人熙熙攘攘,大家都明白“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我曾经十分喜爱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但如今的我更想把句中的“春天”改成“夏天”,不知其他地方的读者朋友同意这样改吗?(莫砺锋如果冬天来了,那夏天还会远吗?)1两篇选文的说明内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甲】文语言赏析。(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本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2)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乙文中引用孟郊和杜荀鹤的诗句,又引述齐景公和唐文宗对季节的感受,分别有什么作用?4作者想把“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中的“春天”改成“夏天”,有怎样的用意?五、诗歌鉴赏(共5分)古诗词阅读【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乙】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甲诗中“_”一句体现出诗人所忧虑的不仅是身世之慨,更有忧国之思。2两首诗都写到“风雨”,但表达的含义及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分析。六、语言表达(共10分)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1)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2)见 下见小潭 ( )明灭可见( )(3)清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4)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5)环 如鸣珮环( )四面竹树环合( )七、作文(共40分)写作。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作文素材。题目一:与挚友相伴的日子,我们互励互助,共同成长;与父母相伴的日子,我们承欢膝下,享受亲情;与书籍相伴的日子,我们博览古今?通晓世事;与爱相伴的日子,我们学会关心,懂得感恩请以“与 相伴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600字。不允许写诗歌,其他文体不限。题目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丰富,习惯的养成,技能的提升,阅历的增长以及点滴的进步都离不开天长日久的坚持与积累。请以“积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不允许写诗歌,其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