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肇东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测试题.docx
-
资源ID:80566756
资源大小:28.04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肇东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测试题.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 shè 屋舍俨然sh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在初三年级组织的语文“二诊”考试中,部分学生答卷书写潦草,错别字连篇, 老师们心急如焚,而学生却对这些问题不以为然。B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每位共产党员都必须坚持原则,保持纯洁的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能首鼠两端,更不能见风使舵。C在我国第二艘航母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工程师们充分发扬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个难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D为探明我国天然气的储量,广大地质工作者不畏严寒酷署,走遍千山万壑,获得了大量的数据,为后期的开采利用奠定了基础。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对于他这种卑劣的行为,大家都感到深恶痛绝,决定不再跟他打交道。B几年不见,调皮捣蛋的小军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小伙子,再也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C在他迷茫的时候,他徒步去了壶口瀑布,被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深深震撼了。D这道数学题解题步骤繁多,而且有三种解题思路,真可谓扑朔迷离。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B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C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D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理解默写。(1)桃花源记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2)小石潭记中与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是:_,_。(3)核舟记中最能说明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是:_,_。(4)关雎中的主人公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起“_,_”的美好联想;“_,_”则描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5)蒹葭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完成下列小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3用原文语句作答:(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社戏两个选段,回答下列小题。甲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乙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1给最后一句话中加点字注音: 蹿 _ 老渔父 _2结合社戏全文,怎么理解甲选段中第一句话“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3试分析甲选段划线词语的作用。4乙选段中划线句子“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有什么作用?5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段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多感官角度,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月夜图,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表现了“我”愉快和急迫的心情。B“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个比喻句精彩传神,表现了孩子极具浪漫色彩的形象力,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C“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这种心境与上文中急切想看戏的心情有冲突,说明作者此刻心里非常矛盾。D平桥村离赵庄只有五里,“他们换了四回手”,但“我却以为船慢”是因为“我”看戏心情的迫切所产生的错觉。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两句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做铺垫。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了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2你是怎么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六、语言表达(共10分)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量词。(1)如果一( )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 )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2)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 )高声而有趣的辩论。(3)在那儿,有很长一( )时间都是静悄悄的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 )急促的混乱的回声。七、作文(共40分)每个人成长的道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无论怎样,经历过便是一种财富,如果让我们重新走过,我们仍不会感到后悔。请以“我不后悔”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要有真情实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