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吸附微生物脱硫原位耦合工艺的吸附剂选择.pdf

    • 资源ID:80580752       资源大小:614.91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吸附微生物脱硫原位耦合工艺的吸附剂选择.pdf

    中国科学B 辑:化学2 0 0 7 年第3 7 卷第5 期:5 0 6 5 1 3h t t p:w w w s c i c h i n a c o m三燃吸附微生物脱硫原位耦合工艺的吸附剂选择张怀英刘庆芬李玉光李望良邢建民钟刘会洲舻熊小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 0 0 0 8 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 0 0 0 4 9)摘要吸附一生物原位耦合脱硫工艺是耦合了吸附脱硫的速率快和生物脱硫的选择性高的优点的新型油品脱硫工艺该耦合工艺通过在脱硫微生物表面组装脱硫吸附剂来实现比较了常用脱硫吸附剂 p A l 2 0 3、N a-Y 分子筛和活性炭在与德氏假单胞杆菌R 一8 进行吸附一微生物催化原位耦合脱硫工艺中的应用效果其中,N a Y 分子筛抑制细胞的脱硫活性,活性炭吸附了底物二苯并噻吩(D B T)之后难以解吸,因此,二者均不适用于耦合脱硫工艺T-A 1 2 0 3 由于能够快速地从油相中吸附D B T,然后将D B T 解吸下来传递给R 8 细菌进行生物降解,加快了D B T 的传质速率,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脱硫速率研究还发现纳米结构的,-A 1 2 0 3 与R 一8 耦合脱硫的效果优于普通尺寸的T-A 1 2 0 3,所以认为纳米廿A 1 2 0 3 是原位耦合脱硫较好的吸附剂选择关键词吸附脱硫生物脱硫原位耦合吸附剂石油及其产品中的含硫化合物对石油加工及其产品应用带来了许多危害,如含硫燃料燃烧后产生的S O,严重污染环境等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汽油、柴油质量总的发展趋势是低硫甚至是无硫(硫含量小于1 0 一1 5 此g-J),并逐步实现车用燃料清洁化伫1 微生物脱硫具有条件温和、选择性高和不损失燃料燃烧值等优点,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柴油深度脱硫技术【3 1 然而,要使微生物脱硫技术实现工、J k 化,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比如脱硫速率慢、细胞分离困难为解决微生物脱硫速率慢的缺点,目前人们主要通过分子生物学、代谢工程等生物技术来提高脱硫速率,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增加脱硫酶的拷贝数、增强脱硫酶的表达等【4】然而同时M o r i o t S l 研究表明:微生物脱硫是一个油水两相反应,反应物的传质过程是影响微生物脱硫的一个重要的因素S e t t i 等1 6 1利用带有类似双加氧酶的环裂解酶的假单胞菌系统来研究这个问题,结果显示二苯并噻吩(D B T)从油传入水、再从水中到细胞的速率可以影响D B T 的代谢速率与生物脱硫速率相比,吸附脱硫的速率要快得岁7 1 吸附脱硫的关键在于吸附剂的选择目前大部分脱硫吸附剂是通过兀络合作用 8 9】或者是形成金属一S 键(如N i S,L a S 等)【1 0 l 进行脱硫然而,基于兀络合作用的吸附剂虽然容易再生,但是对含硫化合物和芳香性都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其选择性差,损失燃料燃烧值:基于形成金属S 键的吸附剂虽然具有很高的选择性,但是不能被再生使用,同样影响燃料的燃烧值因此。吸附脱硫要实现工业化,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基于吸附脱硫和生物脱硫互补的特点,如果能够开发出一条同时具备吸附脱硫的高速率和微生物脱硫的高选择性的脱硫工艺,则能够在有效提高脱硫速率的同时又不损害油品燃烧值本实验室单国彬博士1 对吸附脱硫和微生物脱收稿日期:2 0 0 7 0 5 3 0;接受日期:2 0 0 7 0 7 0 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 0 0 6 C B 2 0 2 5 0 7)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 0 0 6 A A 0 2 2 2 0 9)资助项目4 联系人,E m a i l:j r m x i n g h o m e i p e a c c n,h z l i u h o m e i p e a t 2 c n 万方数据第5 期张怀英等:吸附微生物脱硫原位耦合工艺的吸附剂选择硫的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吸附微生物原位耦合脱硫工艺该耦合工艺通过在脱硫细胞表面组装纳米级脱硫吸附剂来实现细胞表面的纳米吸附剂先快速地将D B T 从油相中吸附过来然后解吸下来传递给细胞进行生物降解,使得细胞获得D B T 的速率比没有吸附剂存在时快底物的传质过程得以强化。脱硫速率可以提高近2 5 倍吸附剂的性质是影响该原位耦合脱硫工艺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吸附剂由于其自身性质的不同,与含硫化合物的作用力以及与细胞的作用力不同,必然影响吸附剂在细胞表面的组装效果以及是否能将含硫化合物解吸下来传递给细胞,从而影响它们在耦合脱硫工艺中的行为其次细胞表面的性质对于吸附剂在细胞表面的组装有着很大的影响最后,各种脱硫的条件包括反应温度,反应油水比等对耦合脱硫工艺也有影响本文在单国彬博士的研究基础上,考察了常用脱硫吸附剂(氧化铝,分子筛和活性炭)对吸附一微生物脱硫原位耦合工艺的影响,分析并讨论其中的原因。确定吸附一微生物脱硫原位耦合工艺实现的基本条件。为耦合脱硫工艺的进一步研究打F 基础1 材料和方法1 1 试剂材料二苯并噻吩(D B T)。纯度9 9,购自美国A C R O SO R G A N I C S 公司;二羟基联苯(2 一H B P),纯度9 9,购自日本T C I 公司正辛烷为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生产;甲醇为天津四友试剂公司生产,色谱纯:其余试剂为分析纯N a Y 分子筛为本实验室制备;纳米干A 1 2 0 3 为本所制备,记为一、-A 1 2 0 3 1;三叶形),-A 1 2 0 3 为本实验室制备,记为y-A I:0 3 2,将其研磨至粉体用于脱硫;活性炭购买自北京光华木材厂1 2 菌株及培养菌株:德氏假单胞杆菌(P s e u d o m o n a sd e l a f i e l d i i)R 8(菌种保藏号为C G M C C0 5 7 0)为本实验室自行分离基础培养基(B S M):K H 2 P 0 4,2 4 4g;N a 2 H P 0 4 1 2 H 2 0,1 2 0 3g;M g C l 2 6 H 2 0,0 4g;N I-1 4 C 1,2 0g;C a C l 2,0 7 5m g;F e C l 3 6 H 2 0,1m g;M n C l 2 4 H 2 0,4r a g;甘油,1 0g;1 0 0 0m L 蒸馏水硫源为0 1m m 0 1 L-1D B T(灭菌后加)培养条件:1 0 0m L 三角瓶装液量为2 5m L;(3 0+1 0),1 7 0r m i n 旋转摇床培养培养5 0h 后进行离心收集,用生理盐水洗涤2 3 次,冷冻,在冷冻真空干燥机中于3 9 9P a,埘干燥2 4h,取出存于4 待用1 3 脱硫方法模拟油由D B T 和正辛烷组成,其中D B T 在正辛烷中的浓度为l 2m m o l L 微生物脱硫方法为:将0 5g 干细胞悬浮于1 0m L 生理盐水(O 8 5 N a C I)中。加入5m L 模拟油进行脱硫反应在1 0 0m L 三角瓶中进行,反应温度3 0,旋转摇床转速1 7 0r m i n 耦合脱硫方法为:将0 5g 干细胞悬浮于1 0m L生理盐水中。在细胞悬浮液中加入吸附剂,搅拌使细胞与吸附剂充分混合,加入5m L 模拟油进行脱硫反应在1 0 0m L 三角瓶中进行,反应温度3 0,旋转摇床转速1 7 0r m i n 吸附剂在水相中的吸附脱硫方法为:1 0 0m g 吸附剂悬浮于5m L 生理盐水中,加入2m L 模拟油(含有等浓度的D B T 和2-H B P)进行吸附脱硫反应在1 0 0m L 三角瓶中进行,反应温度3 0,旋转摇床转速1 7 0r m i n 除非特别指出,各小节所用的细菌量相同检测得到的D B T 和2-H B P 为油相中的量,不包含被吸附剂吸附的量1 4 分析方法模拟体系中D B T 和2-H B P 浓度采用美国安捷伦公司的A g i l e n t1 1 0 0 系列高压液相色谱仪(H P L C)分析分析条件: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设为2 5 4和2 8 0n m);Z O R B A XS B C 1 8 色谱柱;柱温为3 5;流动相为体积分数矽=9 0 甲醇水;流速为lm m i l l-1 采用自动进样器进样,样品进样量为5 0 x 1 0-3c m 3 在此测试条件下,D B T 和2 一H B P 的保留时间分别为5 8 和3 2m i n D B T 和2 一H B P 均采用外标法定量吸附剂的形貌通过日本电子公司的J S M 一5 8 0 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 E M)进行观察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用美国Q u a n t a c h r o m e 公司的N o v a1 2 0 0型自动分析仪进行分析吸附剂在细胞表面的组装效果用荷兰P h i l i p s 公司的T e c h a i2 0 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 E M)进行观察 万方数据5 0 8中国科学B 辑化学第3 7 卷2 结果与讨论2 1 脱硫吸附剂的表征从图t 中可以看出,所用的y-A 1 2 0 3 一I 为宽几个纳米,长1 0 0。2 0 0n m 的纤维状或片状组成,结构疏松,硬团聚较少测得其比表面积为3 3 9m 2 g,密度为3,6 5g c m 3,孔隙率为8 l;T-A 1 2 0 3 2 由1 0 0-2 0 0n m大小的块状堆积成数微米级的块状结构体,测得其表面积为9 9m 2 g,密度为3 6 5g c m 3,孔隙率为4 3;N a Y 分子筛则结构紧密,粒度较大,堆积较为致密,测得其比表面积为6 4 5m 2 儋,密度为2 9 1g c m 3,孔隙率为6 9;活性炭则是南粒径为几十纳米的细小颗粒堆积而成,结构疏松,孔道多,比表面积1 8 4 3m 2 1 9,密度为2 1 5g c m 3。孔隙率为8 7 2 2 脱硫吸附剂在生理盐水中的吸附行为由于吸附剂与细胞的耦合脱硫是在生理盐水进行的,于是考察了几种吸附剂在生理盐水中对于反应物D B T 和产物2 一H B P 的吸附效果从图2 可以看出,活性炭对D B T 和2 一H B P 的吸附均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分别为0 0 7 7m m o l g 和0 1 3 8m m o l g,并且它对2 H B P 的吸附能力大于对D B T 的吸附能力除活性炭外。其他几种吸附剂对D B T 和2 一H B P 的吸附能力都很低其中T-A 1 2 0 3 1 对D B T 的吸附能力为0 0 1 2m m o l g。对2-H B P 的吸附能力为0 0 0 9m m o l g T-A 1 2 0 3 2 对二者的吸附能力分别为0 0 0 8 和0 0 0 6m m o l g 分子筛对二者的吸附能力最弱,分别为0 0 0 7和0 0 0 3m m o l g 2 3 吸附剂的耦合脱硫效果从图3 可以看出,在与等量的R 一8 细胞的耦合脱硫时,不同吸附剂的耦合体系中D B T 的消耗速率和2-H B P 的生产速率均不同其中D B T 消耗速率的规律如F:活性炭一R 一8 体系 丫一A 1 2 0 3 1 R 一8 体系 Y-A 1 2 0 3 2 一R-8 体系 R 一8 体系 N a-Y 分子筛一R-8 体系;而2 H B P 生成速率的规律如下:t A l 2 0 3 1 一R 8 体图1不同脱硫吸附剂的S E M 图(a)Y-A 1 2 0 3 一l;(b)t A l 2 0 3 2;(c)N a Y 分子筛;(d)活性炭 万方数据第5 期张怀英等:吸附微牛物脱硫原位耦合工艺的吸附剂选择品专E点R箍塞督l E Z Z 刁D B T冀I 区图2 H B d励网黝润网一活性炭A 1 2 0 3 IA 1 2 0 r 2N a-Y 分子筛图2 脱硫吸附剂对D B T 和2-H B P 的吸附能力比较系 千A 1 2 0 3 2 一R 8 体系 R 8 体系 N a Y 分子筛一R 一8体系 活性炭一R 8 体系同时还可以看出,两种v-A 1 2 0 3 体系中无论是D B T 的消耗速率还是2 一H B P 的生成速率都大于纯R 8 体系,展P T-A 1 2 0 3 吸附剂与细胞的耦合体系明显提高了细胞的脱硫速率,并且,t A l 2 0 3 1 耦合体系L 匕7-A 1 2 0 3 2 的脱硫速率高夸阮一Y-星姜倒疑葛凸分子筛与R 8 细胞原位耦合体系中无论是D B T 的消耗速率还是2 一H B P 的生成速率都比纯R-8 细胞体系低,可见,分子筛不仅没有提高细胞脱硫速率,反而降低了细胞的脱硫速率而在活性炭与R 一8 原位耦合体系中,D B T 的消耗速率比纯细胞体系快得多;但是2 H B P 生成速率比纯细胞体系低,且低于分了筛一R 8耦合体系中2 一H B P 的生成速率图3(c)所示的是各体系中D B T 与2 H B P 浓度之和一时间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采片j 活性炭的耦合体系者浓度之和随着时间逐渐下降,在第6h 时,降至只有原始浓度之和的一半,表明脱硫过程中有D B T 和2-H B P 在活性炭上残留很多除活性炭外,其他吸附剂所在的耦合体系和纯R 一8 细胞体系的D B T 与2 H B P 浓度之和基本没有变化,表明D B T 与2 H B P 在这几种吸附剂上的残留量不多2 4Y-A 1 2 0 3-2 用量对耦合脱硫的影响根据图3 的结果,y-A 1 2 0 3 与R _ 8 耦合能够提高脱图3不同脱硫吸附剂耦合脱硫中D B T-时间曲线(a),2-H B P 一时间曲线(b),D B T 与2-H B P 浓度之和一时间曲线(c)眩m腮舛陀0OOOOOOO 万方数据5 1 0中国科学B 辑化学第3 7 卷硫速率进一步考察-f,-A 1 2 0 3 2 的用量对耦合脱硫的影响,结果如图4 所示从图4 中可以看出,随着),-A 1:0 3 2 加入量的增多,D B T 的降低速率和2 H B P的生成速率都不断升高,即耦合速率随着,、-A 1 2 0 3 的量增多而提高但是当丫-A 1 2 0 3 2 的用量为3g 和4g时。所得D B T o 时间曲线和2 H B P 时间曲线基本苇合,即当T-A 1 2 0 3 的用量超过3g 时,),-A 1 2 0 3 不能再将脱硫速率提高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底物的传质速率只是生物脱硫的限制速率之一,另一方面据报道【l2 1,细菌表面吸附的物质占据细菌表面的2 3 以上时会影响细胞的活性,这里可能是过多的一、-A 1 2 0 3 组装到细胞的表面,对细胞本身的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表现出整体脱硫速率与3g 时相差不大即在7-A 1 2 0 3 2 一R 8 耦合体系中,7-A 1 2 0 3 2 吸附剂的最佳用量在2-3g 之间,即在4 6gA 1 2 0 3 gc e l l 之间图4(c)所示的是各体系的D B T 与2-H B P浓度之和一时间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体系中二者浓度之和随时间的减少量在5 范围之内。即基本一石E划疑卜凸T一百g剖疑L耳r q没有减少表明在耦合脱硫过程中,残留在),-A 1 2 0 3 2上的D B T 和2 H B P 的量依然不多,即使体系中一、-A 1 2 0 3 2 的质量达到4g 时也如此2 5N a-Y 分子筛用量对耦合脱硫的影响图3 的结果显示N a Y 分子筛与R 一8 耦合并不能提高脱硫速率,反而会使脱硫速率降低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结果,考察N a Y 分子筛的用量对N a Y 分子筛R 一8 耦合体系的影响结果见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N a Y 分子筛与R 8 耦合体系中无论是D B T 消耗速率还是2-H B P 的生成速率都比纯细胞体系低,并且随着N a Y 加入量的增多。无论D B T 消耗速率还是2-H B P 的速率都降得更低可见,N a Y 分子筛对R 一8 本身的脱硫活性有抑制作用,分予筛的量越多,抑制作用越明显2 6 活性炭用量对耦合脱硫的影响从图3 可以看出活性炭(图中记为A C)与细胞进行耦合时可以使D B T 消耗速率快速提高,但是检测图4 不同量的一-A 1 2 0 3 2 耦合脱硫时D B T-时间曲线(a)和2-H B P 时间曲线(b),D B T 与2-H B P 浓度之和时间曲线(c)1_1Io暑,足N倒疑厶z内胛卜Q 万方数据第5 期张怀英等:吸附一微生物脱硫原位耦合工艺的吸附剂选择5 l lT一弓暑魁 i|卜o宅l篓O-王图5不同量的分子筛耦合脱硫的D B T-时问曲线(a)和2-H B P 一时间曲线(b)到的2-H B P 的浓度却没有快速上升,反而比纯细胞体系2-H B P 浓度要低得多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结果,考察了活性炭用量对活性炭R 8 原位耦合体系的影响从图6(a)发现活性炭的量越多,D B T 消耗速率越快但从图6(b)可以看出随着活性炭爿j 量的增多,体系中2 H B P 的生成速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因此可以看出这与图2 所显示的活性炭对D B T和2-H B P 的强吸附作用有关。但是不能判断活性炭是否提高了耦合脱硫速率2 7 吸附剂在细胞表面的组装效果为了考察这几种吸附剂与R 8 细胞的耦合效果,用透射电镜对各种吸附剂在细胞表面的组装效果进行了表征,结果见图7 对于T-A 1 2 0 3 与R 8 的耦合体系,比较图7(a),图7(b)和图7(c)可以看出相对于纯R 一8 游离细胞,t A l 2 0 3 一l 所在耦合体系的细胞表面较好地吸附了星点篓-凸一、-A 1 2 0 3 1,而T-A 1 2 0 3 2 所在耦合脱硫体系的细胞表面也吸附T t-A 1 2 0 3 2 对于吸附剂细胞原位耦合体系,脱硫底物D B T 的消耗分成两部分,一是吸附在吸附剂内部的部分:二是进入细胞参与脱硫反应转化成2 H B P 的部分,这部分D B T 的消耗才会导致2 一H B P 的生成同理,细胞代谢D B T 产生的2 一H B P也分成两部分,一是被吸附剂吸附的部分,二是多余的传递到油相的部分即所检测到的2 一H B P 从图3 可以得出,与R 一8 纯细胞体系相比,T-A 1 2 0 3 R 8 耦合体系中D B T 消耗速率和2 一H B P 生成速率都得到了提高同时根据图2 的结果,T-A 1 2 0 3 在水中对D B T 和2 一H B P的吸附能力都较弱由此可见,在T-A 1 2 0 3 与R 8 的耦合体系中,D B T 浓度降低不仅是由于)-A 1 2 0 3 对D B T的吸附作用造成的,而是部分由于R 8 对其降解速率提高的结果,因为只有R 8 对D B T 降解速率的提高才会使体系的2-H B P 生成速率提高这是因为Y-A 1 2 0 3对D B T 的弱相互作用使T-A 1 2 0 3 吸附剂的孔道内部很图6 不同量的活性碳耦合脱硫D B T 曲线(a)和2-H B P 曲线C o)万方数据5 1 2中国科学B 辑化学第3 7 卷图7 细胞表面对不同吸附剂的吸附效果(a)静息R 一8 细胞,放大1 0 5 0 0 倍:(b)A 1 2 0 3 1,放大1 0 5 0 0 倍;(c)A 1 2 0 3 2。放大7 8 0 0 倍;(d)N a-Y 分子筛。放大6 5 0 0 倍;(e)活性炭9 6 0 0 倍快达到了饱和,而又由于T-A 1 2 0 3 与D B T 之间的吸附作用主要是分子间的静电作用和基于一、-A 1 2 0 3 表面的酸位点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力,是一个可逆的过程,比较容易解吸I b】,于是T-A 1 2 0 3 很快将吸附的D B T 传递给其附着的细胞,进行脱硫代谢由于细胞通过这个途径获得D B T 的速率超过细胞从油相获得D B T 的速率,因而细胞生成2-H B P 的速率得到了提高因此通过 y-A 1 2 0 3 与细胞耦合体系的脱硫速率得到了提高比较图7(b)和7(c)可以发现,虽然1 -A 1 2 0 3 2 也能吸附到细胞表面,但是由于颗粒比较大,与细胞作用范围较之T-A 1 2 0 3 1 则小得多这就可以解释图3 中得出的3 -A 1 2 0 3 1 与R 8 耦合体系的脱硫速率大于 y-A 1 2 0 3 2 与R 一8 耦合体系的脱硫速率可见,尺寸小,比表面积更大的1 -A 1 2 0 3 1 更适合用于耦合脱硫对于N a Y 分子筛R 8 耦合体系,从图7(d)可以看出,N a-Y 分子筛很难耦合到细胞表面这可以解释 万方数据第5 期张怀英等:吸附一微乍物脱硫原位耦合工艺的吸附剂选择5 1 3N a Y 分了筛与R 8 耦合不能提高脱硫速率的现象但是不能解释N a Y 分子筛R 一8 耦合体系的脱硫速率比纯R 一8 脱硫体系还低,并且随着分子筛的用量增多速率降低的现象这只能是该N a Y 分了筛对细胞本身脱硫活性的抑制作用的结果,与颗粒的大小形貌没有关系而从图7(e)可以看出,对于活性炭一R 一8 原位耦合体系,活性炭可以均匀地耦合到细胞的表面但图3的结论显示,其它耦合体系和纯细胞体系相比,活性炭R 8 原位耦合体系中D B T 消耗速率最大而2 一H B P的生成速率最小如前所述,吸附剂一细胞原位耦合体系,脱硫底物D B T 的消耗分成两部分,一是吸附在吸附剂内部的部分:二是进入细胞参与脱硫反应转化成2 H B P 的部分,第部分D B T 的消耗才会导致2 一H B P 的生成同理。细胞代谢D B T 产生的2 一H B P也分成两部分,一是被吸附剂吸附的部分,二是多余的传递到油相的部分即所检测到的2 一H B E 则活性炭R 8 耦合脱硫体系的脱硫效果可以有两种可能的原因第一种是活性炭没有起到加强底物传质的效果在这种情形中。由于活性炭对D B T 的强吸附作用导致了体系中D B T 的浓度迅速降低当吸附达到饱和后,多余的D B T 由细胞进行代谢,但代谢得到的2-H B P 被活性炭吸附,饱和后再传递到油相中,得到我们检测到的2 一H B E 第二种情形是活性炭起到了加强底物传质的作用,当活性炭吸附D B T 后又将D B T解吸F 来传递给细胞进行代谢,使得生成的2 一H B P的浓度升高,但是由于活性炭对2 一H B P 吸附能力强于对D B T 的吸附能力,因此枪测到的2 一H B P 的浓度还是不如纯细胞体系的高又由于活性炭与D B T 之间作用力主要为氢键【昭】,吸附作用力强,难以解吸因此,第一种情形的可能性较大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形,对反应物和产物的强吸附作用而难以被解吸都使得活性炭不适合用存吸附一微生物催化原位耦合脱硫工艺中3 结论考察了常用脱硫吸附齐l J y-A 1 2 0 3、N a Y 分子筛和活性炭在吸附一微生物催化原位耦合脱硫工艺中的脱硫效果结果表明,7-A 1 2 0 3 能够快速地从油相中吸附D B T 后再将D B T 解吸下来传递给细菌进行生物降解,加快D B T 从油相到细胞内部的传质速率,从而有效与微生物进行耦合脱硫其中纳米7-A 1 2 0 3 比常规尺寸的7-A 1 2 0 3 在细胞表面的耦合效果更佳,耦合脱硫速率更高但太多的一、-A 1 2 0 3 不能够继续提高耦合速率在所用的 y-A 1 2 0 3 2 与德氏假单胞杆菌R 一8 耦合体系中,最佳的t A l 2 0 3 2 用量为4-7gA 1 2 0 3 gc e l l 之间所用分了筛与细胞耦合不能提高耦合脱硫速率,反而使抑制了细胞的脱硫活性活性炭则F f l 于其强吸附作用,使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都明显低于纯细胞脱硫的浓度所以认为吸附能力不是最强但是解吸容易,并且易于组装到细胞表面的纳米)-A 1 2 0 3 是原位耦合脱硫较好的吸附剂选择致谢感谢本所绿色工程实验室蔡卫权搀士提供纳米T-A 1 2 0 3 本实验室李望良博士提供N a Y 分子筛、单国彬博士提供三叶形丫-A i 2 0 3 参考文献l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A g e n c y H e a v y d u t ye n g i n ea n dv e h i c l es t a n d a r d sa n dh i g h w a yd i e s e lf u e l s u i f u rc o n l r o lr e q u i r e m e n t s E P A 4 2 0,F 0 0 0 5 7 2 0 0 02 袁晴棠加快石化技术进步。支持中国石化工业的持续发展石油学报(石油化-r),2 0 0 5,2 l(3):1-63T a k a s h jo Y o s h i k a z u1 M i c r o b i a l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o f o r g a n i cs u l f u rc M l 卜p o u n d si np e t r o l e u m B i o!I c iB i o t e c h n o lB i o c h e m,1 9 9 9。6 3(1):l 一94F o l s o mBR,S c h i e c h eDR,D i g r a z i aPM,W e m e rJ,P a l i n e rS M i c r o b i a l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o fa l k y l a t e dd i b e n z o t h i o p h e n e sf r o mah y d r o d e s u l f u r i z e dm i d d l ed i s t i l l a t eb yr h o d o c o c c u se r y t h r o p o l i sI 1 9 A p p IE n v i r o nM i c r o b i o l,1 9 9 9,6 5(1 1):4 9 6 7-4 9 7 25M o r i oK。K e i z oH,O s a m uY K a z u a k iH,Y o s h i t a k aI,K a z u h i t oF H i r o s h iS K e n j iM K i n e t i cA n a l y s i so fM i c r o b i a l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o fM o d e la n dL i g h tG a sO i IC o n t a i n i n gM u l t i p l eA i k y l d i b e n-z o t h i o p h e n e B i o s c iB i o t e c h n o lB l o c h e m。2 0 0 l,6 5(2:2 9 8 3 0 _ 46S e t t iL。F a r i n e l l iRM a r t i n oSD,F r a s s i n e t t iS,L a n z a t i n iGP i f 佬r iPGD e v e l o p m e n t si nD e s t r u c t i v ea n dN o n d e s t r u c t i v eP a t h w a y sf o rS e l e c t i v e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 si n0 i l b i o r e f i n i n gP r o c e s s e s A P P lM i c r o b i o lB i o t e c h n 0 1 1 9 9 9。5 2:1 1l 一1 1 77S o n gCS A no v e r v i e wo fn e wa p p r o a c h e st od e e p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f o ru l t r a-c l e a ng a s o l i n e d i e s e lf u e la n dj e tf u e l C a t a lT o d a y,2 0 0 3。8 6:2 l I 一2 6 38H e m i n d e z M a l d o n a d oAJ Y a n gRT-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o fl i q u i df u e l sb ya d s o r p t i o nv i ag-c o m p l e x a t i o nw i t hC u(I)Ya n dA g-Yz e O-l i t e s 1 n dE n gC h e mR e s,2 0 0 3 4 2(1):1 2 3 一1 2 99S h a hGB,Z h a n gHY,L i uHZ,X i n gJM g-C o m p l e x a t i o ns t u d i e db yf l u o r e s c e n c et e c h n i q u e:a p p l i c a t i o ni n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o fp e t r o 1 e u mp r o d u c tu s i n gm a g n e t i c,【一c o m p l e x a t i o ns o r b e n t s S e pS c iT e c h n 0 1 2 0 0 5,4 0(1 4):2 9 8 7 2 9 9 91 0T i a n FP W u W C,J i a n g Z X,L i a n g C H,Y a n g Y X。Y i n gP L。S u nX 只C a iTX。L iC T h es t u d yo ft h i o p h e n ea d s o r p t i o no n t oL a(1 1 1)一e x c h a n g e dz e o l i t eN a Yb yF T I Rs p e c t r o s c o p y JC o l l o i dI n t e r fS c i。2 0 0 6,3 0 l:3 9 5 4 0 ll lS h a n G B,Z h a n g HY C a i W Q,X i n gJ M,L i u H Z I m p r o v e m e n to fb i o 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r a t eb ya s s e m b l i n gf l a n o s o r b e n t so ut h es u r f a c e so fm i c r o b i a lc e l l s B i o p h y sJ,2 0 0 5,8 9(6):L 5 8 一L 6 01 2V i k a sB,A n a n dGS u b r a t aK,C a t h e r i n eJM。R a v iFS D e p o s i t i o no fC T A Bt e r m i n a t e dn a n o r o d so nb a c t e r i at of o r i l lh i g h l yc o n d u c t-i n gh y b r i ds y s t e m JA mC h e mS o c,2 0 0 5,1 2 7:1 7 6 0 伊一1 7 6 0 l1 3K i mJH,M aXL,Z h o uAN。S o n gCS U l t r a d e e p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a n dd e n i t r o g e n a t i o no fd i e s e lf u e lb ys e l e c t i v ea d s o r p t i o no v e rt h r e ed i f f e r e n ta d s o r b e n t s:As t u d yo na d s o r p t i v es e l e c t i v i t ya n dm e c h a n i s m C a t a lT o d a y,2 0 0 6。Ill:7 4 8 3 万方数据

    注意事项

    本文(吸附微生物脱硫原位耦合工艺的吸附剂选择.pdf)为本站会员(qwe****56)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