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永葆地下清流-《全国地 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建议.pdf

    • 资源ID:80581874       资源大小:335.12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永葆地下清流-《全国地 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建议.pdf

    1 永葆地下清流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建议 陈鸿汉 刘明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地下水作为重要的供水水源,在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下水安全涉及国计民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据近十几年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的不完全统计分析,地下水污染问题已比较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 年)(以下简称 规划)。规划作为我国首部地下水污染防治纲领性文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于我国地下水环境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笔者结合规划制定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对规划的实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地下水在我国水资源组成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2009 年全国地下水开采总量为1098 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 18,北方地区 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 33%的农业灌溉用水均来自地下水。特别是在生活饮用水供水安全中地下水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 655 个城市中,超过 60%的城市有地下水饮用水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开发呈迅速增长态势,部分区域地下水超采严重,给地下水资源安全保障带来了较大压力。另一方面是地下水污染问题使地下水资源环境安全更加紧张,甚至给当地(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以及华北平原等)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2010 年,国土部和水利部对全国 182 个城市的 4110 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水质呈较差极差级的监测点占全部监测点的 57.2%。与 2009 年比较,全国主要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状况,除华东地区呈变好趋势外,其他地区如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水质都呈变差趋势。未来 20 年,我国国民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生态与水环境质量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认真贯彻实施规划显得尤为重要。1.1.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的主要内容 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作为我国水环境保护和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划首次对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作出总体部署,标志着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已经开始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转变,开始建立地下水与地表水协同控制的水污染防治格局,这将成为我国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里程碑。规划在说明全国地下水环境质量(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地下水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指导思想、原则,明确了地下水污染防治的“两阶段目标”,确定 2 了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六大主要任务”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的保障措施。(1)地下水环境污染状况。据近十几年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的不完全统计分析,我国地下水污染形势已比较严重,呈现出由点状、条带状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由城市向周边蔓延的趋势。(2)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目标。2015 年,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城镇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有所改善。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显著加强,地下水环境监管基础工作和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初步建立以防为主的全国地下水污染监控体系。2020 年,重点地区地下水水质有所改善,保障重要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地下水污染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基本建成以防为主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3)地下水污染防治的主要任务。其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保障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严格控制影响地下水的城镇污染,强化重点工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类控制农业面源对地下水污染,加强土壤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控,有计划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等。(4)地下水污染防治的保障措施。一是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组织协调;二是完善法规标准、加强执法管理;三是创新经济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四是重视科学研究、增强技术支撑;五是加强舆论宣传、鼓励公众参与;六是强化监督检查、建立评估机制。2.2.规划实施应关注的重点问题规划实施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1)关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管理层面 1理顺地下水管理体制 在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地下水的管理涉及到环保、国土、水利等多个部门。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地下水保护管理的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彼此协调合作,并依法办事,共同形成保护地下水资源环境的体制合力。2完善地下水保护法律法规 为了加强地下水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防止水质污染和地质灾害,国家及各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管理措施,但是现行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难以支撑规划的开展与实施。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措施,但是,都不够系统和具体,不利于地下水环境的保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体系很不完善,至今没有一部系统的地下水环境保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法规。相关内容分散在有关部门法中。所颁布实施的相关法律文件中,仅有很少部分涉及地下水保护条款,缺乏系统完整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体系,难以明确法律责任。因此,进一步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和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已极为必要 3 和紧迫。3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由于地下水具有隐蔽性特点,不进行地下水取样监测就难以发现其是否受到污染,因此监测是地下水污染预防的最重要手段。我国的地下水监测网点主要始建于上世纪50 年代。由于管理、维护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与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现状需求严重脱节。各级部门监测能力与监测项目严重不足,无法为管理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因此,为了及时掌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全过程监管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地下水环境污染,保障地下水采补平衡,避免造成地下水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4认真落实与执行规划内容 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供水水源,直接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长期以来,由于地下水污染的隐蔽性、滞后性和复杂性,人们对地下水污染危害的认识严重不足,没有将地下水污染防治提升到与地表水环境治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对预防与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全国地下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该从思想上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对地下水环境的保护。政府部门作为规划实施的主体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大力支持环保执法力度,认真落实与执行规划内容。(2)关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技术层面 1研究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与演变机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应“防”重于“治”。要进行地下水污染的有效预防与控制就必须掌握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与演变机制,为保障地下饮用水安全及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修复提供基础。这不仅对地下水污染物反应运移机理这一前沿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探讨我国地下水污染的预防、治理及调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研发高效安全且能适用于不同特征污染物的地下水污染治理、修复技术。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污染场地条件的差异性等使得地下水污染后的治理和修复很困难。一些在国外已研究应用的修复技术不一定适合我国,因此需要吸取国外的经验,研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考虑到地下水本身具有生态功能,它还可能成为其他环境要素的污染源或污染途径的载体,因此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要从生态系统的高度结合土壤污染修复,研发出治理修复能力强、成本低且能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技术。3 建立科学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监测、评价体系。针对地下水污染治理的长期性特点,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充分衔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监测网络,整合现有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优化布设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共享,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科学 4 的地下水污染监测体系,实现国家对地下水环境的全面监控。3 3.规划规划实施实施的的几点几点建议建议 (1)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国家先后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GBT 1484819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521819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等。特别是 2011 年 6 月 1 日,环境保护部颁布实施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防治地下水污染提供了标准。各地在严格执行地下水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加快配套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使地下水污染防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地下水敏感区域的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提高地下水污染防治执法、监督和管理水平。(2)坚持把地下水污染的预防控制放在首位 把地下水污染的预防控制放在首位,是由地下水污染的特点决定的。地下水相比地表水而言,流动缓慢,净化污染物的能力较地表水弱;地下水污染由于埋藏在地下,不像地表水污染那样容易发觉,如果不通过监测和评价,很难发现和界定地下水是否遭受污染;污染发生后,单纯依靠自净能力恢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长(几个月、几年甚至数十年);地下水一旦遭受污染,污染物会吸附、残留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介质中,缓慢向水中释放,依靠现有的技术很难在短时间内通技术手段消除这部分污染物,并且污染修复的费用相当大。因此,应该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避免事后治理。(3)全面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 针对我国地下水污染指标来源复杂、有机污染日益凸显、污染总体状况不完全清楚的现状,以查清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及人为污染成因作为有限目标,结合区域、城市和工业园区层面的调查评估,重点针对“两源”(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污染源)开展详细调查评估。从区域和重点地区两个层面深入分析地下水污染成因和发展趋势。尽快开展多尺度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工作,确定地下水污染重点治理区、重点防控区及一般保护区,对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但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工业污染源、垃圾填埋场、加油站等污染源,进行风险评估,实施风险等级管理,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针对污染造成地下水超标的饮用水水源,研究制定针对性污染防治方案,尽快开展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示范。(4)严格控制城镇和工业对地下水的污染 严格控制污废水管网渗漏,防止城镇生 5 活垃圾对地下水的影响。对于已污染地下水的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要及时开展防渗、渗滤液引流、地下水修复等工作;加强重点行业环境监管,对于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事件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公布污染地下水重点工业企业清单;控制工业危险废物对地下水的影响,重点针对铬渣、锰渣堆放场等重金属污染场地开展示范性污染防治工作。(5)控制农业面源对地下水污染 对由于农业面源导致地下水“三氮”超标的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地下水污染较重的平原区,大力推广科学施肥,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在地下水高污染风险区优先种植需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6)坚持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防治相统一的原则 地下水和地表水循环是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作用,互为补给,相互影响,其在水量、水质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单纯对地下水或者对地表水进行污染防治,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坚持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防治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我国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协同控制的水污染防治格局。(7)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的研发力度 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起步较晚,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欧美许多国家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面己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我国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体系尚未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集成技术体系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同时,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标准、规范及技术体系不完善,综合管理决策保障体系缺乏,难以适应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新要求。因此,应结合我国地下水污染的具体情况,针对污染源种类的不同,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的研发。(8)培养地下水环境保护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处在关键时刻,如果再不采取措施,我国地下水污染将会进一步加剧。近年来,通过地方各级政府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地下水污染防治专业队伍。但是,由于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起步较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专业人才仍然显得十分匮乏,远远不能满足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需求。因此,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适应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地下水环境保护杰出人才”显得尤为迫切。6 参考文献:1.中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姜建军.2007.38(10):1617 2.对我国地下水环境保护与防治的建议,陈鸿汉;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11 年 03 期 3.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的分析及建议,陈鸿汉;刘明柱,环境保护,2007/02 4.中国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地下水水质现状和污染分析,唐克旺,吴玉成,侯杰.2006.;水资源保护,22(3):18 5.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研究综述,陈建耀,王亚,张洪波,等.2006.J.地理科学进展,25(1):3444 6.长江三角洲某地区浅层地下水单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其原因分析,李炳华;陈鸿汉;何江涛;刘菲,中国地质,2006/05 7.太湖流域某地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陈鸿汉;何江涛;刘菲;刘立才;李炳华,地质通报,2005/08 8.太湖流域某农业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氯农药残留特征初探,李炳华;任仲宇;陈鸿汉;曹晓娟;刘菲,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05 9.珠江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铍的分布及成因探讨,张玉玺;孙继朝;黄冠星等 中国地质,Geology in China,编辑部邮箱 2011 年 01 期 10.某油田地下水污染特征分析,刘荣芳;陈鸿汉;王延亮;刘菲,地下水,2007/03 11.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陈鸿汉;谌宏伟;何江涛;刘菲;沈照理;韩冰;孙静,地学前缘,2006/01 12.Li Binghua,Chen Honghan,Wang Kui,Cao Xiaojuan;PAHs in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of Taihu Plain:Distribution and Sources Identification by Molecular Ratio and Statistical Techniques;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7.7,(18):62-65(SCI)13.Ren Zhongyu,Chen Honghan,Liu Guohua;Delineating Water Resource Protection Area along the Trunk Canals of the Middle Rout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7.7,(18):99-101(SCI)14.H.H Chen,B.H.Li,W.H Cui,J.T He&Z.L Shen,The residues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of gricultural area in Taihu catchments,Eastern China,2007.8,Proceedings of the twelve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Rock Interaction,(ISTP)

    注意事项

    本文(永葆地下清流-《全国地 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建议.pdf)为本站会员(qwe****56)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