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乡统筹发展_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应对.pdf
692 0 0 6年第0 2期第2 2卷摘要传统小城镇总体规划基于城市化与增长极理论,重镇区规划,轻镇域规划,忽视城乡融合。“五个统筹”中的统筹城乡发展,基于城市化新理念,倡导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将 这 一 思 想 应 用 到 小 城 镇 总 体 规 划 中 则 体 现为:镇区与镇域规划并举、统筹发展产业空间、统筹管治地域空间、统筹协调城乡交通。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小城镇;总体规划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Area and Master Plan of SmallTowns/Chen Zhicheng,Hou Lei,LanGuishengAbstract Traditional master planning of small townsis based on urbanization and growth level theory.Itplaces emphasis only on the planning of the town-ship zone and ignores the planning of the townshiparea as well as ignore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rural areas.Of the five coordination strategies,the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area isbased on the new idea of urbanization and advo-cates the pattern of network development for ur-ban-rural areas.This idea can be best presented inthe master plan of small towns as planning thetowhsip and the town area at the same time,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pace,coordina-tive governance of regional space,integrated coor-dination of urban-rural traffic,etc.Key words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area,Small town,Master plan“城乡统筹发展”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应对陈志诚,侯雷,兰贵盛 文章编号 1 0 0 6-0 0 2 2(2 0 0 6)0 2-0 0 6 9-0 4 中图分类号 T U 9 8 1 文献标识码 B城乡矛盾历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是各学科长期致力于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规划层面而言,小城镇直接面对广大乡村地域空间,小城镇总体规划是协调城乡关系的最基层衔接点。因此,笔者拟以小城镇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参与的大量小城镇总体规划实践,在对小城镇总体规划传统思路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以城乡统筹新发展观为指导,对城乡关系进行重新思考与界定,提出城乡发展应相互协调与融合的观点,并将其应用于小城镇总体规划中,使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思路与时俱进,克服传统规划产生的弊端,适应城乡发展的新趋势。对象与范围的界定1.1 对象小城镇作为乡村与城市之间过渡的载体,其不定性导致了人们对小城镇范围的理解存在分歧(目前人们只在小城镇包含建制镇这一点上取得统一认识),这些分歧主要有两方面:是否包括小城市;是否包括没有设镇建制的乡集镇。由于本文主要涉及到对城乡关系与总体规划的研究,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到小城镇与乡村直接联系的紧密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随着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相继开展,总体规划中的小城镇主要是指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建制镇。因此,本文将小城镇界定为:对周边农村区域有确切影响的建制镇,不包括小城市及没有设镇建制的乡集镇。1.2 范围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乡村人口非农化和乡村地域综合化发展,以及城市发展生态化和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张,城市与农村的分界日趋模糊,城镇和农村地域相互渗透的作用增强,形成了连片的城市化区域,即城镇密集区。这些地区城镇与乡村差距不大,因而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出现了将镇区规划和镇域规划合二为一的做法,即明确镇区规划区范围为小城镇功能区范围,覆盖小城镇的整个行政区域,如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一些小城镇。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城镇与乡村的发展差距仍然比较明显,乡村相对比较贫困。本文讨论的城乡关系与小城镇总体规划主要是针对我国大量存在的城乡二元化比较明显的地区而言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包括镇区规划和镇域规划两部分,镇区规划区为建制镇辖区,镇域规划区为建制镇行政区域。传统规划思路2.1 规划特征目前,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主要以镇区规划为重点。在规划内容上,总体规划侧重于镇区性质与规模的确定、用地功能的组织、总体结构的布局、道路交通的组织及市政公共设施的安排等方面,涉及面比较广。镇域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村镇体系的等级、职能和规模及相应的市政公共设施规划,而对镇区与周边农村地域联系的分析和研究则深度不足。就成果而言,无论是规划说明书还是1270规 划 师P L A N N E R S规划图件,镇区规划都要比镇域规划详尽得多。规划审批与实施也主要围绕镇区规划展开,镇政府的资金也基本投向镇区建设,镇域规划形同虚设,只是被作为总体规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被完成,镇域规划蓝图成为镇区规划的“附属品”。镇域规划不被重视,使得总体规划对整个镇域空间资源没有起到合理配置的调控作用。总的来说,现状小城镇总体规划具有几个特点:突出镇区规划,弱化镇域规划;与广大农村腹地结合不紧密;忽视城镇与农村的相互联系和融合。2.2 规划动因2.2.1 理论意识结合一些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现状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思路主要建立在城市化与增长极理论关于空间集聚的内核基础上。(1)城市化集聚观。对于城市化的概念,由于人们认识角度不同而各有不同的理解。人口学家C h r i s t o p h e r W i l s o n 在其主编的人口学辞典中对城市化所作的解释为“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地理学家则认为,城市化是居民聚落和经济布局的空间区位再分布,并呈现出日益集中化的过程。社会学家则把城市化看成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产方式由农村社区转向城市社区,并由此引起各种社会关系变化的过程。城市化指标的测度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三是城市用地比重指标等。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从测度指标上都可以看出,城市化普遍被理解为要素在城镇空间的集聚,且城镇规模越大,相应的城市化水平越高。(2)增长极理论。1 9 5 7 年,法国地理学家J B o u d e v i l l e 和其他许多学者一起将经济学家提出的“产业极”概念引入地理空间,他把增长极与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认为增长极是指在城镇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将原来为某种推动型工业的“极”与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这个“增长中心”相结合,提出投资应集中于增长中心,进而通过这个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的理论。集聚理论具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空间集聚理论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区域推行增长极战略的效果存在差异。城乡二元化地区由于产业之间缺乏关联效应,小城镇推进型产业与当地产业无紧密联系,基础结构落后,无适宜的外部环境。因此,增长极战略不完全适合贫困的乡村地区,如要在这些地区培育小城镇增长极,就必须同时重视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与空间联系,否则容易造成增长极“飞地”经济的现象。2.2.2 政绩驱使依照我国城市规划法,小城镇总体规划由镇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由于受政绩的利益驱动,一些基层官员不顾发展规律,片面强调做大镇区规模,重“外延”,求“大”求“高”,不切实际盲目攀比,搞形象工程。2.3 后果与弊端由于空间所“关心”的主体为镇区,这就导致出现了小城镇的规模过度扩张,而外围农村地区则相对不景气,城镇经济发展以牺牲农村经济增长为代价等不合理和不协调的现象。很多地方出现了“盲目”的造城运动,镇区脱离实际,规模过大,发展速度过快,出现了大量占地较多的公用设施、超规模的基础设施(如宽马路、大广场)及大型工业园区,进而导致了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城乡二元化仍然突出,小城镇并没有起到规划预期中的对周边农村地域的扩散带动作用,这与总体规划的预期目标相违背。规划新思路3.1 城乡统筹发展观2 0 0 3 年1 0 月1 4 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作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之一,统筹城乡发展是“五个统筹”中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是从全局出发看“三农”,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其实质是把城镇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镇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1)城市化新理念。以城乡统筹发展观为指导来确定城市化发展理念,城市化不只是一个人口转化、经济结构和地域景观空间变化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对人类社会进行整合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空间集聚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空间关联的过程。按照科学发展观思想,城市化侧重于改善城乡地域系统的有机构成,不断优化城乡关联结构和构造一个有序的空间组织,使城乡发展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并为不同规模层次的城镇居民和不同聚落类型的城乡居民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保障他们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城市化并非要将所有的乡村都变为城镇,不赞成为刻意追求城市化指标而忽视农村发展,而是提倡通过理性选择,促使城乡公平发展,保持城乡社会稳定,这也与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新发展哲学观一致改变传统城市化中只追求集聚经济效益的线性产业布局。(2)城乡网络化。城乡统筹发展观,在承认非均衡发展规律的同时谋求城乡协调发展,力图使区域城乡互补性和协同性发展中的整体效应最大化,改善城乡发展中的空间结构关系,使人们增强城乡网络化发展意识,重视调控城乡发展的协同关系,提高城乡空间的组织化程度。其实施途径应该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均由不同容量、便捷的现代化交通、通信设施和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连接在一起,形成和谐的网络型城乡复合系统,使城乡居民在具备现代化和网络3712 0 0 6年第0 2期第2 2卷型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共享现代文明。这就是曾菊新所倡导的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2 0 0 1)。其中心含义旨在使一定地域内的城乡之间的网络设施完备、产业内在联系紧密、要素流转通畅、组织功能完善,城、镇、乡网络系统共生共长,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3.2 规划应对3.2.1 理念转变目前,规划理念已从关注“空间变化过程”和“空间集聚过程”转到关注“空间关联过程”和“空间重组过程”,从城乡发展为线性因果发展理念转到城乡网络化协调发展理念(图1)。将小城镇与农村地区结合起来,把城乡统筹发展、网络化发展作为一个地区城乡有序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指导一个地区城乡发展全过程的基本模式。3.2.2 内容完善对应城乡统筹发展观,小城镇应由侧重于镇区规划转变为镇区规划和镇域规划并举,同时进一步完善镇区规划和镇域规划。镇区规划,要立足于城乡区域,用区域的眼光对小城镇进行合理的定位,确定镇区适度的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增长极(点);镇域规划,则要强化对广大农村地域的研究,对城镇与农村关联度及融合度的研究,并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地域上。小城镇总体规划新旧思路比较见表1。镇区作为镇域增长极,镇域作为镇区发展腹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镇区要依据镇域的分析研究,切合实际制定镇区规划;镇域要在遵循非均衡发展规律的同时,突出城乡关系的融合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主要体现在镇域中,针对镇域规划现状,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产业空间统筹发展、地域空间统筹管治、交通设施统筹协调三大方面加以补充和完善。(1)产业空间统筹发展。城乡产业空间统筹发展实际上是指城乡之间多元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和有机关联,主要内容有:根据小城镇和乡村产业体系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结构模式,促进城乡之间的产业结构协调化和城乡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城乡产业结构体系在空间层面上进行相应调整,促进城乡产业空间的有机融合与城乡空间产业的合理布局。农业经济要求根据本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按照农村产业化发展要求,引导分散的农户从小规模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积极努力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在空间布局上,建立农业特色基地、农业示范点、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区,对农业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农业经济发展带。工业经济要求改变目前主要局限于农村内部的农村工业化发展策略,依据产业关联效应,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村服务业,大力发展传统工艺,以及有地区资源优势和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把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销售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依照专业化的垂直分离组织方式,生产城市中大中型企业所需的零配件或配套产品,确立主导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小城镇工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小企业能对市场的需求做出适时快速的调整和变化,加上地方社会网络的植根性、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相同的文化背景,培育具有柔性生产特点的中小企业新产业区,形成一批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中小企业集群。规划布局上,布置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利用横向联系形成新产业区;适当考虑在某些行政村规划农产品加工点,与交通和规划中的农业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以便利地获得原材料;利用交通联系,构建农村经济产业发展轴等。第三产业中要重点发展商贸业、信息通讯业,发挥其与乡村物资交易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的功能,使小城镇成为商品集散地。同时注重对其他特色资源的整合(如旅游资源),并做出相应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2)地域空间统筹管治。城乡地域空间统筹管治,是一种可持续的空间管治模式,具体包括引导城镇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保护自然环境。通过划分各项建设用地类型,对各类用地进行分区管治,针对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对策;将基本农田、水源、自然环境、交通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居民点建设等不同的空间建设内容纳入到建设用地的分区管治之中,划定农田基本保护区,促进对镇域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实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可将镇域空间划分为城镇建设区、生态敏感区和农业开敞区3种类型,依据镇域空间的特征和内部功能,对各类型空间进行范围界定,并相应提出建设管治要求及空间发展的优先次序,使城镇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得以协调进行。(3)交通统筹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网络化发展的本质在于强调城乡之间的联系。罗杰特兰西克在图底关系理论及联系理论中,认为城市空间是“图”,乡村及生态空间是“底”,认为“图”与“底”通过一些“联系线”可组织成一种关联系统和一种网络,这些“线”可以是交通线等实体要素,也可以是信息、技术、资金等虚体要素。可见,统筹城乡发展,道路交通规划至关重要。在更大区域内,规划建设与市区、县城的联系通道。市、县城区与建制镇镇区之间、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要有一定级别的公路相连,一般要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并尽量与重要交通干道、交通骨干线相连接;规划网络化的公路交通,加快小城镇镇域内道路的建72规 划 师P L A N N E R S设步伐,建制镇驻地与行政村、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一般要有三级公路相通。结语小城镇总体规划尤其是其中的镇域规划,需要我们付诸实施,而不应该停留在“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尴尬层面。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对公共政策进行研究,制定配套的政策是规划实施的关键。通过完善现有政策,出台新政策,强化具体措施,营造健康有序的小城镇发展环境。针对现状规划的不足,笔者认为主要可从几方面加以完善:完善规划管理、执行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规划决策体制,严格执行规划审批制度,坚决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合理利用资金,除投资镇区进行适度规模建设外,还应将资金投向城乡公路、通信设施的建设等方面,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政绩考评标准,在招商引资、发展镇区建设等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增加解决就业、抓好农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等标准;改革制度,创新体制,建立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确保城乡各种联系要素顺畅。参考文献 1 G r a b h e r G T h e E m b e d d e d F i r m s:O n t h e s o c i a l-e c o n o m i c s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n e t w o r k s r o u t e M L o n d o n,1 9 9 3.2 P o t e r M C l u s t e r s a n d t h e N e w E c o n o m i c s o f C o m p e t i t i o n J H a r v a r d B u s i n e s s,1 9 9 8,(1 1)(1 2):7 7-9 0.3 顾朝林,等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 M 北京:商务 印书馆,1 9 9 9.4 李军,徐东辉,陈志诚对当前我国城市化的分析与思 考 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 0 0 3,(3 B):5 4-5 8.5 曾菊新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 M 北京:科学出版 社,2 0 0 1.作者简介陈志诚,男,城市规划硕士,现任职于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侯雷,男,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建筑师,现为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所长,副总规划师。兰贵盛,男,城市规划硕士,注册规划师,现为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主任工程师。收稿日期 2 0 0 5-0 4-0 14著名学者、城市交通规划专家徐循初教授逝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城市交通规划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著名学者徐循初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 0 0 6 年1 月5 日凌晨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7 4 岁。徐循初教授1 9 3 2年1 2月1 3日生于浙江嘉兴,1 9 5 1 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 9 5 2 年随院系调整进入同济大学,深得老一辈城市规划专业创始人金经昌先生的教诲。1 9 5 5 年毕业并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客运交通发展模式研究、轨道交通发展与土地开发模式研究、我国不同类型城市道路网结构布局特征研究、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规划研究、城市物流中心规划布局研究、城市交通方式转变研究、城市用地发展与交通方式结构研究、城市停车特征研究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主编了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和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教材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主持了三十多个城市的综合交通规划,对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和交通规划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徐循初教授一生之中为国家培养了约二十名博士和四十多名硕士,在国内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深受学界、业界的尊敬。2 0 0 6 年1月1 1 日,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内外摆满了鲜花和花篮,三百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师长、好友、弟子和规划单位代表参加了为徐循初先生举行的告别仪式。悬挂灵堂两侧的对联是对徐循初先生一生的最好写照:品节云高 师泽绵绵 桃李满天下学问海涵 追求孜孜 硕果遍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