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考研资料》347应用心理硕士考试大纲解析.doc
-
资源ID:80664153
资源大小:153.57K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考研资料》347应用心理硕士考试大纲解析.doc
小罗工作室倾心力作2012年347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考试大纲解析心理学导论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是指认得心理现象。传统的心理学一般认为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也称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又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心理现象的分类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认知心理学倾向于把具有动机作用的情绪、情感和动机放在一起,而把个性概括为能力和人格。不管如何分类,它们都是心理现象的不同组成部分,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的心理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相依存的。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 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的学派的奠基人是冯特,铁钦纳是其著名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其他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有这些元素构成的,知觉是由感觉、观念是由意象、情绪是由激情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法,强调被试自己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二、 机能主义心理学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的詹姆斯、杜威、安吉尔。其基本主张是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而不是像构造主义那样,只求分析意识之元素。机能主义认为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三、 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行为主义不但反对构造主义的心理结构与意识元素的观念,而且根本就不同意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观察的行为。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实验法,反对内省法。四、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默与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创立,其代表人物还有柯勒和考夫卡。这一学派先反对构造主义的心理元素观,后又反对行为主义的集多个反应而成整体的行为的观念,它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知觉经验虽来自外在刺激,各个刺激可能是分离零散的,但人的知觉确实有组织的。集知觉而成的意识时多加了一层心里组织,所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很重视心理实验,他们在和知觉、学习、思维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成果。五、 精神分析之一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医生弗洛伊德于1896年创立,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揭示无意识内容,使病人恢复童年期的记忆和情绪状态,通过释梦,揭露无意识的伪装,了解象征符号的真实含义。六、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他们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并为实验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主义学派强调充分发展个人潜能并获得最高个人成长的过程,即自我实现。他们认为,每个人本来都具有这种潜能,而人本主义的研究目标就是要找到能够帮助人们发挥出这种潜能的方法。它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去研究人性,冲淡了心理学科纯科学色彩。七、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不是被动的刺激物接受者,人脑中进行着积极地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认知过程),所谓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能力所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基本作用是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把这种信息转变为自身的经验结构,然后运用这种认知结构去指导自己的行为。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1、 变量与控制:自变量极其操纵这个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自变量的种类:根据自变量是否可以操纵可以分为:可操作的自变量和不可操作的自变量。可操作的自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直接操纵自变量,对它定义的不同水平属于不同的实验条件。不可操纵的自变量也成为被试变量,是指研究者不可以直接操纵,由被试的一些特质所构成的变量,它只能基于被试固有的特性来选择不同类型的被试,对它定义的不同水平是指不同的被试组。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自变量合一分为: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外部刺激包括物理刺激和社会性刺激,这类刺激一般比较容易操纵。内部刺激来及被试本身的特性,包括被试固有特性和被试暂时特性。被试固有特性主要是指被试在实验前已经具有的特点,如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这些被试固有特性一般不同意改变,如果把这些特性作为实验的自变量,通常是按照某种标准对被试进行分类以获得自变量的不同水平。自变量的操纵: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确定处理水平。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控制呈现刺激的方式。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成为因变量。因变量的种类: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应的正确性、反应标准、反应的难度等。应变量的控制:不同于以准确操纵为目的的应变量控制技术,因变量的控制着眼于如何精准客观地记录下它的变化。主要是反应控制和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反应控制的目的,在于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在人作为被试的实验中,对反应的控制往往是通过指导语实现的,指导语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的话。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其实就是为使反应能够具体度量而规定一系列标准或具体指标的过程,简单的说,也即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的过程。一个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必须满足以下标准。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还有就是要避免量程限制,以防出现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额外变量及其控制额外变量的类别:通常包括两大类,即随机的额外变量和系统的额外变量。随机的额外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偶然起作用的额外变量。系统的额外变量是指经常的、稳定的起作用的我额外变量。从误差的来源划分:来自被试的,主要涉及参与研究的动机、焦虑、有关经验、性格特点、当时的生理状态、被试的反作用等。来自主式的,主要是年龄外表等,还有实验者效应,这种现象是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被试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来自实验设计的,来自实验环境条件,来自统计处理。额外变量的控制:排除法,即把额外变量从试验中排除出去。恒定法,即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平衡法,就是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额外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其效果平衡的方法。统计控制法,即试验后控制,就是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2、 实验的信度和效度实验信度只是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影响实验信度的因素:观察量和对结果的统计检验。以及被试,主试,施测情境和测量工具。实验信度的验证:直接验证,系统验证,概念验证。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的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实验效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统计回归。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测验。被实德选择和分配。被试的亡失。仪器的使用。交互作用等等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区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也称生态效度。一般而言,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有:实验的反作用效果,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实验安排的反作用,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结构效度是指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极其操作化问题,即理论结构极其转换的有效性。影响因素:操作化前对构思的分析不够完整,单一操作的偏差,单一方法的偏差,被试的要求特征,实验者的期望效应,混淆的构思和构思层次,不同处理的交互影响,测试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构思与构思之间有限制的推广力。统计结论效应是指由于统计方法引进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程度,它主要反应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关系。影响因素:统计检验力低,所采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多重比较和误差差异,测量工具的信度,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实验环境中不确定非相关事件的影响。被试的随机差异。3、 反应时法反应时法(一)反应时概述1)反应时的含义:不是指执行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实验的基本原则:准确-速度性权衡;反应时的开端: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提出人差方程:B-A=1.233秒历史研究:赫尔姆霍兹,成功测定蛙的神经传导速度为(26m/s),人的神经传导速度60m/s,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的是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ABC减数法),之后斯腾伯格又提出了加因素法;因此,第一阶段:以减数法为核心(ABC时期)第二阶段:以加因素法为标志(新时期)反应时的种类A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间也称作简单反应时间B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测得的反应时间包含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C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的那个事先规定好的刺激,对其他刺激的呈现不需反应测得的反应时间包括简单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与机体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分为:刺激方面的因素;环境方面的因素;实验仪器的因素;刺激方面的因素:(1)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的性质,一般而言:触觉的反应时<听觉反应时<视觉反应时(2)刺激的物理特性: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都会影响反应时的产长短;(3)刺激的物理特性的复杂程度:刺激物体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等等,也会影响到反应时;(4)刺激呈现的位置:在显示器屏幕的中间还是两侧,是视野中心还是边缘;(5)有无线索提示,以及线索与刺激的相容性:当有线索存在时可能会加快刺激的反应速度;环境方面的因素:比如噪音的影响,光线,通风情况等都会对反应时造成影响;实验仪器:实验仪器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也会影响反应时的测量;主观因素:感觉器官的适应水平;被试的注意和准备状态;练习效应;被试的动机与态度;年龄因素及个体方面的差异因素;被试的身心状态,比如药物,疾病的作用;(三)反应时技术减数法:减数法的原理:减数法的实验逻辑: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以外两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减数法的应用:证明心理旋转的存在;证明短视记忆的视觉编码;加因素法:加因素法的前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与同一加工阶段的,如果两个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即是相互独立的,那么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加因素法涉及的反应时实验:斯腾伯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测试项目的质量)、顺序比较阶段(测试项目的数量),决策阶段(反映类型)和反应组织阶段(反映类型的相对频率)。 (刺顺决反)开窗实验是由汉密尔顿(Hamilton) 和霍客基(Hockey)提出的;从他们的实验中可以看出字母转换作业的三个加工阶段: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第一个字母到出声转换),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需要的时间)和存储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见下一个字母);反应时的新进展序列反应时:内隐学习的新的研究范式;内隐联想测验:是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的各种变式:Go/No-Go测验: 采用信号检测论的辨别力指数d为指标;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 米尔克和克劳尔(Mierke&Klauer);4、 心理物理学方法心理物理学方法(一)阈限的测量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1)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基本概念: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误差方面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降低;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高;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法,交替进行;注: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上差别阈限的区别?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上差别阈限: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DLu=Lu-St具体测定方法:见实验心理学P2342)平均差误法实验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1)平均差误法的特点需要被试亲自参与,因此能更好地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只能对可以连续变化的刺激进行测量(2)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测定(见实验心理学P238)(3)误差的控制为了消除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刺激的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为了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大于或小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剂的次数也应各占一半其实也是ABBA法。为了消除时间误差,采用多层次的ABBA法;(4)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有两种: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这里的主观相等点等于各个比较刺激的平均值;3)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又叫正误法,次数法,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1)绝对阈限的测定直线内插法平均Z分数法最小二乘法(2)差别阈限的测定两类反应:我们取25%和75%处的刺激的差的一半作为差别阈限,即75%差别阈限。75%差别阈限:详见朱莹实验心理学P75将75%重于标准刺激的量(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25%重于标准刺激的量,也就是75%轻于标准刺激的量(差别阈限的下限)即得75%绝对差别阈限三类反应:用50%的“+”反应的刺激与50%“-”反应刺激的差的一半作为差别阈限,也就是不肯定间距的一半。例:不肯定间距可以看作是对被试态度的一种测量,一个很自信的人他会很少做相等判断,结果他的不肯定间距就小原因:很自信的人,他要在完全能确认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时才愿意作出判断,因此,他作出相等判断的次数少。另外由于相等次数少,所以在刺激值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判断“+”的次数到达50%时的数值就越接近标准刺激;而判断“”的次数到达50%时的数值也越接近标准刺激,因此两者之差肯定越小;(二)心理量表法1)量表的类型从心理量表否等距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将心理量表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2)感觉比例法(分段法)与数量估计法比例量表示既等距又有绝对零点的量表;分段法:是制做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数量估计法(使用了史蒂文斯密定律):也是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的方法;此法的具体步骤是主试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例如,一个重量,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例如为10,然后让被试者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他不同强度比较刺激的主观值,放在这个标准刺激的主观值的关系中进行判断,并用数字表示出来。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3)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感觉等距法:要制作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感觉等距法;它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间接方法;差别阈限发认为,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最小可觉差作为心里物理量标的灯具单位;随着心理感受梯级的提高,为了产生下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刺激方面需要的增加量越来越大;4)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顺序量表(等级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或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对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所以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注意使用ABBA法加以平衡顺序误差;(三)信号检测论1)信号检测轮的由来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者对有无信号出现的判定,可以有四种结果:击中:当信号出现时(SN),被试报告为“有”,以y/S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概率称为击中的条件概率,以P(Y/SN)表示。虚报:当只有噪音出现时(N),被试报告“有”,以y/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概率称为虚惊条件概率,以P(Y/N)表示。漏报:当有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以n/SN表示。把这种判定概率称为漏报条件概率,以P(n/SN)表示。正确拒绝:当无信号而只有噪音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以n/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条件概率称为正确拒斥的条件概率,以P(n/N)来表示。从统计学的观点来讲,信号检测就是要检验两个统计假设H0(无信号)和H1(有信号)的真伪。在获得多次测试得到对信号的印象之后,被试的头脑中将产生两种分布,一个噪音的,一个是有噪音背景的信号。有一些感觉印象模糊,即可能是噪音也可能是信号,于是两个分布中间有重叠。两个分布的距离取决于信号的清晰程度和被试感觉的灵敏性。这时,一个判断标准必须划定,从而指导被试决定什么样的刺激就可以被判断为有,而其他的不可:图中黑色部分为虚报,也叫错误;斑点部分为漏报,也叫错误;浅灰色部分为正确否定;深灰色部分位击中;图中d' 表示感觉过程,表示决策过程,并且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关系:统计决策需要的两个基本假设以及两个相等的有重叠的正态分布都满足,于是统计原理能成为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2)最优决策原则出击中率+漏报率=100%虚报率+正确否定率=100%判断标准的确定是按照最优原则进行的,也就是让期望值最高,使收益值最大,因此最优决策标准实际就是按照最大期望值标准确定的。人类被试在确定判断标准时实际受三个因素影响:信号和噪音之先验概率大小判定结果的奖惩多少 = P(N)/P(S)× (正确否定的奖励数+虚报的惩罚数) /(击中的奖励数+漏报的惩罚数)被试要达到的目的及其他有关因 = P(N)/P(S)× (正确否定的奖励数+虚报的惩罚数) /(击中的奖励数+漏报的惩罚数)3)辨别力指数d及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对于已经形成分布印象的信号,如果我们将击中率作为虚报率的函数,当决策过程标准由保守向大胆方向移动时,我们将得到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在一条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中(简称ROC曲线),不同的点代表不同赏罚值激励出的不同判定标准,而每个点的斜率就是,判别力指数d:即观察者的敏感性,也是信号和噪音分布之间的距离,对应感觉过程,ROC曲线与对角线间的最大距离d' = (MSN-MN)/N = ZSN-ZN (M是信号分布的平均数)判断标准:做出决策的分界线,人根据最优原则主管划定的标准,对应决策过程,ROC曲线上点的切线斜率 = OSN/ON (O是正态表中的纵坐标值)判断标准Cx:表示判断标准的另一种方法,其实际表示判断标准截点处的刺激的物理强度,也就是感觉阈限CX = IS (IS-IN)/ d' × ZS4)信号检测论的应用(1)有无法当主试呈现刺激之后,让被试判定所呈现的刺激中有无信号,并给与口头报告。(2)评价法也较多重决策法,呈现刺激的方式同有无法一样,要求被试根据自信度给出更细腻划分的有无的等级评价,得出的评价将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连续体。(3)迫选法被试进行判断之前,信号和噪音都呈现数次,让被试再对它们进行判断。一般多用二项迫选法,即呈现一次噪音一次信号。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经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优点是使用范围较大,使用简便,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况,因而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缺点是事件难以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结果很难进行精确分析,观察者缺乏主动性,难以控制研究进程,容易受研究者本人的影响。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由于个案法涉及案例极少,研究的结果往往缺少普遍性,只适合某些个别情况,所以,在推广结果或做出更概括的结论时,应该谨慎。心理测量1、 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心理测量是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2、 心理测验的信效度测量信度,指的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换句话说,若能用同一测量工具反复测量某人的同一心理特性,则其多次测量的结果间的一致性程度就叫信度,有时也叫测量的可靠性。提高测量信度的常用方法:适当增加测验长度,是测验中所有的试题难度接近正态分布,并控制在中等水平,努力提高测验试题的区分度,选取适当的被试团体,提高测验在各同质性强的亚团体上的信度。测量效度,指的是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提高测量效度的方法:精心编制测量量表,避免出现较大的系统误差;妥善组织测验,控制随机误差;创设标准的应试情境,让每个被试都能发挥正常的水平;选好正确的校标,定好恰当的校标测量,正确的使用有关公式。3、 心理测验的标准化所谓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测验分数的程度的一致性。具体的说有:一,测验内容,标准化的首要前提是对所有受测者施测相同的或等值的题目,测验的内容不同,所测的结果无法比较。二,施测过程,包括相同的施测情境,相同的指导语,相同的测验时限。三,测验评分,评分一定要客观化,客观性意味着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有一致性。四,测验分数的解释,如果对同一测验结果可能做出不同的解释,那么测验便失去了客观性。4、 人格测验1 、 心理测验依据所测量的心理特质或行为分为:认知性和非认知性两大类。非认知性测验所测的特质或行为是情感性的。按照知、情、意的传统三分法,前者是对知的方面,后者则是对情和意的方面的测验。2 、 认知性测验和非认知性测验的区别:( 1 )认知性测验和非认知性测验在对被试的要求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认知性测验基本上是最佳表现测验,其目的是测得被试的最高能力或水平,被试应该尽最大努力做正确回答。而非认知性测验是典型表现测验,其目的是对被试的日常一般行为做代表性的取样,而不是测量其是否有行为能力。非认知性测验的答案并无 “ 对 ” 、 “ 错 ” 之分。测验者关心的是被试的反应能否确切地代表他或她的典型行为。( 2) 非认知性性质的测量中,人格测验都占有中心的地位。广义的人格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能力、能力倾向、需要、动机、情绪、性格、兴趣、态度及其它心理和行为的差异的总和,既包括认知性变量,又包括情感性变量。3 、自陈量表:又称自陈问卷,是由被试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特质,按照自己的意见进行评定的一种方法。它们的一个特点是高度结构化,每一量表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系列数目较多、内容明确具体的叙述语句,项目形式多为是非题或选择题。另一个特点是它们一般都建立了标准化常模,标准化和量化的结果必然会减少测验者主观因素的介入。自陈量表的高度客观性是它的一个显著优点,因此它有时又被称为客观式人格问卷。( 1 )自陈量表的编制方式:理论推演法、经验效标法、因素分析法。理论推演法的特点式以理性的逻辑或已知的人格理论作为测验编制的基础。测验者根据要测的人格概念,找出有关的行为、情绪状态、信念等,编成具体项目。然后,再依据试测的结果与理论假设是否一致,对初始量表进行项目分析、修改、并建立常模。( 2 ) 典型的力量推演法量表: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 EPPS )、显相焦虑量表( MAS ):也是根据理论推演原则编制的典型测验工具。 1953 年泰勒为了研究个体的瞬眼条件反射,编制了这一量表。4 、经验效标法:以经验效标法编制人格测验,对要测的人格特质,并不需具有既定的理论基础或假设。编者时,测验项目的选择完全是以实证资料为依据,即只保留那些能够将效标组与控制组分开的项目,而不管其内容看起来是否合理。典型的经验效标法量表有:( 1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MMPI ):是当今人格量表中使用最广而且最受研究者重视的一种。 MMPI 包括 14 个分量表,其中 10 个临床量表和 4 个效度量表。 MMPI 中的测验结果将原始分数转化成 T 分数,超过 70 的分数被称为高粉,可能指示着精神障碍的存在,值得特别注意。 MMPI-2 于 1989 年推出。从 1980 1989 年的十年间,我国以宋维真为首的研究小组对中文版 MMPI 几经修改和测试,于 1989 年 1 月正式发表了 MMPI 的测查表与使用手册。( 2 ) 加州心理量表( CPI )是一个类似 MMPI 的经验效标问卷 , 最新修订本出版于 1987 年。 CPI 主要用于测量正常人格维度。5 、 因素分析法:( 1 )这种方法的理论假设是,如果一项人格测验能真正测量要测的特质,那么它包含的各测验项目必须具有显著的内部一致性。使用此法编制测验时,编制者要根据对某一问题已有的各方面知识,编制大量项目,施测于大样本,然后将所得资料进行因素分析,最后得到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即代表这些项目所测的人格结构。编制者可将具有显著因素负荷量的项目保留,进行因素命名,并组成一个人格测验。( 2 )因素分析量表的典型代表: 16PF 和 EPQ 。1 16 人格因素问卷即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是卡特尔根据自己的人格特质理论,运用因素分析方法编制的。 16PF 的计分方法是将各量表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并由此绘出被试的剖面图。2 EPQ- 艾森克人格问卷:共含内 - 外倾( E )、神经质( N )、精神质( P )三个分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 L )。 E 量表的高分表示人格外倾,低分则表示内倾。 N 量表得高分的被试可能焦虑、担忧、郁郁不乐、情绪反应强烈、以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 P 量表的高分则可能表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界环境、感觉迟钝、与他人关系不佳、喜欢寻衅闹事等。 L 量表测量说谎或掩饰,但也代表假设的一种人格特质 , 即社会朴实或幼稚。在 EPQ 测试结果上,男、女有差异; P 、 E 、 N 量表得分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L 则上升。精神病人的 P 、 N 分数都较高, L 分数极高。 EPQ 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6 、 序列系统法:人格研究表是杰克逊根据默瑞的需要理论设计的,共有 22 个量表。7 、投射测验是:人格评估的工具之一,它通过被试对模糊不清、结构不明确的刺激的反应,分析、推断其人格特点。它的基本假设是:一个人对暧昧不明、非结构化的刺激的反应,由于没有明确的情境线索、过去经验或他人的观点的影响,会反映出其自身独特的人格特征。刺激本身并不含有一定的意义,然而它们所引发的反应则是有特殊意义的。此一意义来自被试对测验刺激的主观解释和想法,在不知不觉中,投射出其心理上的需要、个性、情绪、动机、冲突、防御等内在状态。8 、投射测验的理论基础:投射技术的缘起和发展与心理分析理论有密切关系。投射测验的设计者常用心理分析观点作为指导来选择刺激,解释测验的结果。( 1 ) 罗夏克墨迹测验( RIT ):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克编制的使用最广泛的墨迹测验。1 1921 年,他从所使用的墨迹中筛选出 10 张图片出版,这就是著名的 RIT 。在 10 张图片中,有五张是黑白的,有两张除黑白外,还有红色墨迹,其余的三张则为淡彩色 , 每张图片上的墨迹都是对称的。2 实验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自由联想阶段、询问阶段、极限试探阶段。11 RIT 的计分和解释通常从三方面进行:A. 反应的部位:测试者要根据被试是对墨迹图的整体、局部, B. 还是对空白处做反应, C. 将各反应分类。D. 反应的决定因素:是指 E. 被试做反应的依据, F. 包括形状、彩色、阴影等。G. 反应的内容:指 H. 被试回答的内容。12 RIT 主要适用对象是成人,但也克应用于三或五年级以上的儿童。( 2 ) 主题统觉测验( TAT ):由默瑞和摩根在 1935 年编制出版。 TAT 的材料包括 31 张图片,其中一张为空白图片。图片中绘有主题不明确的一些图画,大多数图画中包含人物。测验者每次给被试看一张图片,要求他 / 她讲一个故事,在指导语中鼓励被试尽量发挥想象力。( 3 )语句完成测验的程序是要求被试将一系列的句子补充成为完整句子。9 、 对投射测验的评价:( 1 )鉴于心理学家和临床工作者对人格的深层结构或无意识仍保持相当兴趣,投射测验作为相应的测量工具仍有其地位。因为其它人格测验根本就不以无意识内容作为测量对象。( 2 )投射测验作为一种测验工具,在评分、解释的客观性及信度、效度等测量指标上有待提高。( 3 ) 应该加强从事投射测验人员的训练工作。10 、主体测验:是一类非结构或半结构化的、随意而非伪装的人格评估技术。( 1 ) 主体测验一般包括会谈和自我概念的测量。( 2 ) 会谈从结构性质上来分,包括结构型会谈和非结构型会谈。( 3 ) 语义区分测验( SDT )最早出自奥斯古德等人 1957 年的语义心理学研究。11 、 Q- 分类或称 Q- 技术是:由司蒂芬森 1953 年创立的,用于单一被试前后测验结果的相关或两个人测验结果的相关分析。 Q- 分类对研究自我概念的变化特别有用。5、 智力测验1 、 关于智力的定义:( 1 ) 斯皮尔曼( Spearman )认为:智力是一种普遍的能力,它主要涉及联系的引出和相关的引出。( 2 )比内和西蒙( Binet & Simon )认为:智力是正确地进行理解、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 )韦克斯勒( Wechsler )认为:智力是个体有目的地行动,理性地思考以及有效地应付环境的总体能力。2 、 智力是:通过经验进行学习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3 、 智力的理论 -Spearman 和 g 因素:( 1 )在对各种智力和感觉能力的相关模式进行广泛研究之后,提出智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个一般因素 g 、若干个特殊因素 S 。( 2 )它认为 g 因子是整个大脑皮层共有的能力或能量,而 S 因子只是代表了大脑中某些神经元的生理功能。4 、 智力的理论 -Thurstone 与基本心理能力: Thrustone 总结出了七种基本心理能力:语词理解、数字、空间、知觉速度、语词流畅性、联想记忆、归纳推理。5 、 智力的理论-Cattell 与流体智力 - 晶体智力: Cattell 确定了两大因素:流体智力、晶体智力。( 1 )流体智力:基本上是非语言、相对不受文化因素影响的心理功能。它与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联系。( 2) 晶体智力高度依赖于文化,是个体完成那些需要习得性或习惯性反应任务的能力。晶体智力是流体智力运用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产物。6 、 智力的理论-Piaget 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观点:( 1 )儿童的思维与成人的思维存在质的差别。守恒是指:在物体表面看来发生变化时,能意识到物体的实质没有变化。( 2) 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3 )图式是知识获得的基础。图式是经过组织的行为模式或定义明确的心理结构。7 、 Guilford 与智力结构模型: Guilford 在 1967 年提出了一个智力结构模型。这一模型为三维立方体,每一维代表一个变量。它包括:( 1 ) 自变量:代表思维的内容。( 2 ) 中间变量:代表思维的操作。( 3 ) 因变量:代表思维的产物。8 Sternberg 与智力的三主理论:该理论包括三方面:成分智力、经验智力、情境智力。9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1 ) 韦克斯勒是从 1932 年开始他的测验编制的 . 目的是为了设计一个适合于测量精神病人的智力测验。第一个韦氏测验出版在 1938 年。他将量表分为言语、操作两大部分。这一区分使我们可以比较测验者使用词语和符号的能力和操作实物、感知视觉模式的能力。( 2)韦氏验的一般特点:1 )几个重要的韦氏测验: 1939 年韦克斯勒 - 贝利弗测验; 1949 年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WISC ); 1974 年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 WI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