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市各区-初三化学一模-科学探究汇编.pdf
-
资源ID:80685696
资源大小:1.41M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8-北京市各区-初三化学一模-科学探究汇编.pdf
【科学探究】东城区 24.(6 分)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研究。【查阅资料】(1)溶液的导电性是指溶液传导电流的能力。溶液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离子(2)利用图 A 所示的装置试验溶液的导电性,灯泡越亮,表示溶液的导电性越强。(3)溶液的导电性也可以用电导率仪(如图 B)测定出的电导率数值大小进行衡量。电导率数值越大,溶液的导电性越强。【提出问题 1】溶液是否都能导电?【进行实验 1】25时,用图 A 装置进行如下三个实验。实验编号 液体 现象 实验结论与解释 1-1 100mL 水 灯泡不亮 水不导电 1-2 100mL 10%的硝 酸钾溶液 灯泡亮 硝酸钾溶液能导电 溶解在水中的硝酸钾能够解离出自 由移动的 k+和 NO3-1-3 100mL 10%的蔗 糖溶液 灯泡不亮 蔗糖溶液不导电 溶解在水中的蔗糖不能解离出自由 移动,仍以蔗糖分子形式存在【提出问题 2】溶液的导电性是否受溶液浓度和温度的影响?【进行实验 2-1】30时,测定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的电导率,将数据记录下表。氯化钠溶液浓度(%)1.4 2.8 4.2 5.6 7.0 电导率值(S/m)2.000 3.219 4.533 5.800 7.133【进行实验2-2】【解释与结论】(1)实验1-1的目的是。(2)通过实验1-2和实验1-3的对比,说明 对溶液的导电性有影响。(3)实验2-1中,溶解在水中的氯化钠解离出的离子是 和,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 论是。(4)根据实验 2-2,不能够得出“对于 氯化钠溶液来说,温度越高,溶液的导电性越强”原因是。【反思与交流】(5)完成实验 1-3 后,有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做实验 1-1,理由是。23(6 西城区 分)食品工业中碘化钾(KI)可用作营养增补剂。碘化钾是白色固体,在空气中久置会“泛 黄”变质。某实验小组对碘化钾变质后的成分及变质的条件进行探究。I探究变质后的固体成分【查阅资料】淀粉溶液遇碘(I 2)变蓝。【进行实验】实验 1 编号 操作及现象 加热变质后的 KI 固体,黄色消失,产生的紫色蒸气使淀粉溶液变蓝。向变质后的 KI 固体中滴加稀盐酸,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II探究 变质的条件【猜想与假设】常温下,KI 固体“泛黄”变质可能与 O 2、CO 2 和水蒸气有关。【进行实验】装置 编号 试管中的物质 O 和 H O 2 O 和 CO 2 H O 和 CO O、CO 和H O 固体颜色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固体泛黄 实验 2:利用下【解释与结论】(1)实验 1 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由实验 1 中现象推知,“泛黄”变质后的固体中含有的物质是。(3)由实验 2 得出“KI 变质一定与 O 2 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填编号。(4)由实验 2 推知,KI“泛黄”变质的条件是。III依据初步结论,深入探究变质的条件 图装置和表中所列物质分别进行实验,放置相同时间,现象如下表。实验 3:分别取相同浓度的KI 溶液进行实验,在空气中放置相同时 间,现象如下表。编号 实验 溶液颜色 无色 浅黄色 黄色(依次加深)(5)实验 3 中,观察到溶液颜色依次加深,推测其原因是。(6)由实验 3 推知,KI 固体久置“泛黄”变质过程中,CO2 起到的作用是。23 海淀区(6 分)某兴趣小组发现铁钉生锈需要几天的时间,询问老师如何加快铁钉生锈的速度。老师说氯化物可能加快铁钉生锈的速度。【提出问题】氯化物对铁钉生锈有怎样的影响?【查阅资料】.NaCl、CaCl2、CuCl2 等由氯离子与金属离子构成的盐属于氯化物。.铜能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 CuO。.CuO 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CuO+H 2 SO 4=CuSO 4+H 2 O。【进行实验、分析解释、获得结论】实验 1:探究氯化物对铁钉生锈速度的影响。试管编号 实验 铁钉 6 mL 蒸馏水 铁钉 5 mL 蒸馏水+1mL 1%NaCl 溶液 铁钉 5 mL 蒸馏水+1mL 1%CaCl2 溶液 铁钉 5 mL 蒸馏水+1mL 1%CuCl2 溶液 现象 2天后,铁钉表面 出现红色 1天后,铁钉表面出现 红色 1天后,铁钉表面出 现红色 7分钟时铁钉表面出现 红色,20分钟后试管底 部出现红色沉淀(1)对比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2)小组同学认为,试管中的红色沉淀可能是铁锈,也可能是铜。他们认为红色沉淀可能是铜的理 由是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实验 2:探究试管中红色沉淀的物质组成。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出试管中的铁钉,过滤剩余物,洗涤滤纸上的物质 固体为红色 将步骤所得红色固体加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足量 的_ 红色固体大部分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将步骤所得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滤纸上的固体后,置于石棉网上充分加热 红色固体变黑 向试管中加入步骤所得黑色固体,再加入足量稀硫酸 黑色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为蓝色(3)步骤中所加入的试剂是_。(4)步骤、的实验目的是_。(5)由实验 2 可得出结论:试管中红色沉淀的物质组成是_。【反思与评价】(6)结合实验 1、2 的结论,对于“氯化物对铁钉生锈速度的影响”,小组同学提出了进一步的假设:_。朝阳区 25(6 分)某小组同学对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钠的某些性质进行探究。【提出问题】三种溶液的酸碱性?它们与酸反应时溶液的 pH 如何变化?【查阅资料】pH 23 46 7 89 1011 1214 紫甘蓝汁液显示的颜色 紫红 浅紫色 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实验 1】向等体积、等浓度的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加入几滴紫甘蓝汁液,同 时用蒸馏水进行对比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如下:液体名称 蒸馏水 碳酸氢钠溶液 碳酸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紫甘蓝汁液显示的颜色 紫色 蓝色 绿色 黄色【实验 2】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测得 pH 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 1 所示。【实验 3】向等体积、含等碳原子数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分别逐滴加入 一定浓度的盐酸,测得 pH 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 2、图 3 所示。将图 2 与图 3 的 阴影部分进行叠加,发现两者基本重合。图 2 NaHCO3 溶液中滴加盐酸【解释与结论】图 3 Na2CO3 溶液中滴加盐酸 (1)实验 1 得出三种溶液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2)实验 2 证明了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其理由是_,实验结束,向反应后的溶 液中滴加紫甘蓝汁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3)实验 3 中,b 点的溶质为_,c 点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4)依据实验 3 获取的信息,鉴别 Na2CO3 和 NaHCO3 固体的实验方案为_。房山区 26(6 分)彩漂洗衣液能够去渍、除菌,白 色和 盖 彩色织物均可使用。彩漂洗衣液中含有过氧化氢。实验小组对过氧化氢的某些性质进行探究。当 不稳定性 彩 (1)过氧化氢易分解。实验室用其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 发生装置为_(填字母序号)。(2)6.8 g 过氧化氢全 部分解产生 O2 的质量为_g。使用方法:每 2L 水加入 1 瓶 本品(约 40g),与 洗衣粉混合浸 泡效果更佳;遇顽固污渍,可适 提高水温或延长浸泡时间。使用 漂液时水温不宜超过 50。实验1:室温下用10%的过氧化氢溶液浸泡一块红色布条,浸泡时间与布条颜色变化如下表。浸泡时间 20 min 40min 60 min 布条颜色的变化 无明显变化 颜色稍变浅 颜色明显变浅 实验2:将红色布条分别浸泡在4 种溶液中,现象如下表。编号 实验 20 25mL 10%H2O2 溶液 50 25mL 10%H2O2 溶液 20 25mL 10%H2O2 溶液+2mL NaOH 溶液 50 25mL 10%H2O2 溶液+2mL NaOH 溶液 布条颜色的 变化(20min)无明显变化 颜色稍变浅 颜色稍变浅 颜色明显变浅【解释与结论】(3)实验1 的目的是 。(4)实验 2 中,欲得出“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可使过氧化氢溶液的漂白性增强”的结论,需 要对比实验(填编号。(5)实验2 中,通过对比,得出的结论是。(6)根据上述实验,推测“使用彩漂液时水温不宜超过50”的原因是。门头沟 25(6 分)如右图的加热袋常用于野外加热食物。加热袋中的固体粉末含镁粉、铁粉和氯化钠,使 用时向其中加入水袋中的水,即可产生大量热。实验小组针对 放热过程中的反应原理展开探究。【查阅资料】常温下镁粉能与水发生置换反应,且放热。【进行实验】同学们用图所示装置进行模拟实验:分别取不同成分的 加入冷水后,60-100 秒冒 出大量蒸汽,只需 10-15 分钟,食品加热至 40-50 度,即可食 固体粉末放入甲中,通过分液漏斗向其中均加入 8 mL 水,读取甲中所得固液混合物的最高温度,实验记录如下表:(实 验时的室温为 22.8)实验序号 A B C D E F 固体成分 Mg Fe Mg+Fe Mg+NaCl Fe+NaCl Mg+Fe+NaCl 乙中现象 少量肥皂 泡,难以点 燃 少量肥皂 泡,难以点 燃 较多肥皂 泡,点燃有 爆鸣声 无肥皂泡 大量肥皂泡,点燃有爆鸣声 混合物温度 23.1 22.8 23.1 24.2 22.8 27.2【解释与结论】(1)实验 B,乙中现象为_。(2)实验 A 证明了镁粉与水能反应,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Mg+2H2O=_+H2。(3)使镁粉与水迅速反应并放热的最佳方法是向镁粉中加入 。【反思改进】(4)同学们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升高的温度没有达到食品加热袋的 效果,其可能的原因是 _。(5)同学们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猜测,实验 F 中的反应结束后,甲中剩余固体混合物 中仍然含有铁 粉,检验其铁粉存在的的实验方案为:取少量固体混合物 。(6)从上述实验初步得出“NaCl 溶于水没有热量的变化”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填实验序号)_。石景山 22(6 分)碘化钾(KI)保存不当会变质。实验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KI 变质的因素。【提出问题 1】KI 变质的条件是什么?【查阅资料】KI 为白色粉末,暴露在空气中或久置会被氧化为碘(I 2)而泛黄变质。碘水中含较多 KI 时,滴加淀粉溶液显紫色或蓝紫色【进行实验】分别取适量 KI 于燃烧匙中,再分别放入盛有不同物质的集气瓶中,塞紧胶塞,若干天后观察。实验 1 实验 2 实验 3 实验 4 固体变潮、表面变微 黄 固体无明显现象 固体变潮、无其他明显现象 固体变潮、表面变黄 继续实验:取实验 1 中少量微黄固体溶解,加入淀粉溶液,溶液变紫色。取实验 4 中少量黄色固体溶解,加入淀粉溶液,溶液变紫色。【解释与结论】(1)实验 3 的目的是。(2)对比实验,可以得出 KI 变质一定与水有关。(3)从上述实验可推知,KI 变质的条件是 。【提出问题 2】CO 2 的作用是什么?【进行实验】分别取 10 mL 同浓度的 KI 溶液于 3 支试管中,再向试管 2 中通入 CO 2,向试管 3 中滴加 几滴盐酸;分别测溶液的 pH;几分钟后,观察溶液的颜色;再向试管中滴入淀粉溶液,观察溶液的 颜色。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试管序号 1 2 3 溶液 pH pH=8.5 pH=6.5 pH=4.5 溶液颜色 无色 浅黄色 黄色 滴加淀粉溶液后的颜色 无色 紫色 深紫色 较长时间后,观察到试管 1 中溶液变为紫色。【解释与结论】(4)试管 1 实验的目的是_ _。(5)CO2 在 KI 变质过程中的作用是_ _。【反思与评价】(6)探究 KI 变质条件时,同学们排除了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影响,其原因是。密云区 24.(6 分)学习酸碱盐知识后,同学们知道碳酸钠溶液与氢氧 化钙溶液能发生反应,可观察到 溶液变浑浊。甲组同学进行右图所示的实验,却未观察到预期 现象。【提出问题】未观察到浑浊的原因是什么?【猜想和假设】与氢氧化钙溶液的浓度有关。若使用更大浓度的氢氧化钙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与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若使用更大浓度的碳酸钠溶液,会 迅速产生浑浊。经讨论,同学 们认为猜想不合理,其理由是。【进行实验】乙组同学针对猜想进行实验。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探究猜想 取 4 支试管,向其中分别加入 碳酸钠溶液浓度/%是否浑浊 10 不浑浊 5 不浑浊 1 浑浊 0.5 浑浊【解释与结论】(1)补全上述实验操作:取 4 支试管,向其中分别加入。(2)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出现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 。(3)乙组实验证明:猜想 不成立,碳酸钠溶液浓度在 0.510%的范围内,能否出现浑浊 与 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其关系是。【实验反思】(1)丙组同学对乙组所做 实验中未出现浑浊的原 因进行探究。设计了多组实验,其中部分同学 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丙组同学的实验结论是_ 。(2)依据乙、丙两组的实 验探究,丁组同学仍使 用甲组的仪器和药品对甲组实验进行了改进,当滴入几滴某溶液后,溶液迅速变浑浊。其实验操作是 _。平谷区 22(6 分)柠檬酸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实验小组的同 学对柠檬酸的某些性质 进行研究。【查阅资料】在室温下,柠檬酸 为无色半透明晶体或白色颗粒,有微弱腐蚀性。加热至 175 时它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柠檬酸为食用酸类,可增强体内正 常代谢,适当的剂量对人体无害。在某些食品中加入柠檬酸后 口感好,并可促进 食欲。虽然柠檬酸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它可以促进体内钙的 排泄和沉积,如长 期食用含柠檬酸的食品,有可能导致低钙血症。【进行实验】I.柠檬酸遇洗衣粉 (1)取少量洗衣粉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充分溶解,再向其中加入 1-2 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洗衣粉溶液显_性。(2)把柠檬酸溶液倒入洗衣粉中,产生大量气体形成了洗衣粉泡沫 逐渐膨胀并溢出了烧杯,同时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经测定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 浑浊。证明洗衣粉中含有 _。II.柠檬酸除茶渍 将内壁附着较厚茶渍的茶杯放入不同浓度的柠檬酸溶液中浸泡 10 分钟,现象如下表。c 0.1 1 5 10 茶渍的变化 无明显变化 棕黄色边缘部分减少 棕黄色大部分消失 棕黄色全部消失 (3)实验 II 的目的是_。III.柠檬酸除水垢 将大小、质量相同的水垢块分别浸泡在 4 种溶液中进行实验,现象如下表。编号 实验 2050mL 5%柠檬酸溶液 5050mL5%柠檬酸溶液 10050mL5%柠 檬酸溶液 50 50mL 10%柠檬酸溶液 水垢块 质量/g 实验前 10.0 10.0 10.0 10.0 10 分 钟后 5.6 2.3 0 0【解释与结论】(4)实验 III 中,通过对比、和,得出的结论是 _。(5)实验 III 中,得出“柠檬酸溶液浓度越高除水垢效果越好”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 验是 _(填编号)。【反思与评价】(6)结合资料和相关实验,谈谈你对使用 柠檬酸的建议:_。顺义区 2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盐,课外小组通过以下实验进行鉴别。实验 1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1-1 碳酸钠 1-2 碳酸氢钠 11.96 8.28 实验 2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2-1 碳酸钠溶液 2-2 碳酸氢钠溶液 实验 3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3-1 碳酸钠溶液 3-2 碳酸氢钠溶液 不分解 2NaHCO3=Na2CO3+CO2+H2O 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 1 中控制的变量是_,实验 1 得出的结论是_。(2)实验 2 的目的是_。(3)实验 3-2 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完全分解 8.4gNaHCO 3 能生成 CO 2 _g。要确定碳酸氢钠的分解产物,还需进行的实验是_。燕山区 24(6 分)糕点疏松剂的主要成分中有碳酸 氢钠(白色固体)。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碳酸氢钠的 性质进行了探究。实验一:探究碳酸氢溶液的酸碱性 用 pH 试纸测得碳酸氢钠溶 液的 pH 值约为 10,由此可知碳酸氢钠溶液呈 性。实验二:探究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 和一种常见的固体物质。【进行实验】取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放到铜片上加热。如右图 1 所示。(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2)在(1)实验的基础上,如 何证明产物中还有二氧 化碳生成(请简述实验方 案)。(3)欲通过进一步实验探究来确定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的成分。【提出假设】可能是 Na2CO3 可能是 NaOH【设计实验】方案一:取少量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充分 溶解,再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 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假设成立,请写出发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方案二:请你选用与方案一中不同类别的试剂再设计一个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假设成立,假设不成立【实验结论】NaHCO3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延庆区 24(6 分)某化学小组用石灰石(含杂质 SiO 2 、CaO,还可能含有少量的 Fe 2 O 3 )与足量的稀盐酸制备 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结束后对废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溶解于水中的气体成分忽略不计)。【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含有哪些物质?【查阅资料】SiO 2 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FeCl3 溶液遇到硫氰化钾(KSCN)溶液能够很灵敏的显现出红色。FeCl3 只能在较强的酸性溶液中存在,若 pH3.8 时,FeCl3 会完全与水发生反应生成 Fe(OH)3 沉淀。已知反应:CaCl 2+Na 2 CO 3=CaCO 3+2NaCl。【假设猜想】(1)该小组同学一致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 CaCl 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是_。(2)结合以上资料,该小组同学作出以下三种合理的猜想。猜想 1:溶质只有 CaCl 2 猜想 2:溶质有 CaCl2 和 HCl 猜想 3:溶质有 CaCl2,HCl 和 FeCl3 请写出猜想 3 中有 HCl 和 FeCl【实验验证】3 的依据_。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 1:取少量过滤后的废液于 试管中,滴加溶液_。溶液没有变红 废液的溶质中不含 FeCl 3 步骤 2:另取少量过滤后的废液 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 Na2CO3 溶液。_ 猜想 2 成立【反思评价】(1)上述步骤 2 中,小明同学提出可以通过检测废液的 pH 来判断是否含有 HCl。你认为该方案是否合理,其原因是_。(2)根据实验结论,实验结束后若要回收 CaCl2 溶液,正确的操作是: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_,过滤。西城 23(6 分)(1)CO 2+Ca(OH)2=CaCO 3 +H 2 O、(2)I2 和 K 2 CO 3、(3)和、(4)O 2、CO 2 和 H 2 O 同时存在、(5)加入酸的量不同、(6)提供酸性环境 海淀 23(1)氯化物能加快铁钉生锈的速率、(2)CuCl2+Fe FeCl2+Cu(3)稀盐酸或稀硫酸(4)检验红色沉淀中是否含有铜、(5)Cu 和 Fe2O3(6)当氯化物能与铁钉反应(置换生成金属)时,可能加快铁钉生锈速度(或其它合理答案)朝阳 25(6 分)(1)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2)实验过程中溶液的 pH 由大于 7 到小于 7,说明氢氧化钠被消耗溶液变为紫红色(3)NaCl、HCl NaHCO3+HCl=NaCl+H2O+CO2(4)取两种固体加水配成溶液,分别逐滴加入盐酸,若立即产生气泡则为碳酸氢钠,若开始无气泡,一 段时间后有气泡,则为碳酸钠。门头沟 25(6 分)(1)无肥皂泡、(2)Mg(OH)2、(3)铁粉、食盐(4)没有保温措施,热量散失(5)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浅绿色,证明有铁粉、(6)B 石景山 22(6 分)(1)证明有 H 2 O 和 CO 2 无 O 2 的条件下,碘化钾是否变质(2)2 和 4(3)H 2 O 和 O 2 同时存在(4)和试管 2、3 做对比(5)提供酸性环境,加快碘化钾变质(6)氮气和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顺义 23(1)温度、溶液浓度;室温下,10%的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大于碳酸氢钠溶(2)1%的盐酸与 2%的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反应速率是否相同(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内壁有液滴 2.2 取完全反应后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燕山 24(6 分)实验一:(1)碱 实验二:(2)将烧杯取下,迅速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 CO2 生成。(3)方案一:Ca(OH)2+Na2CO3=CaCO3+2NaOH 方案二:(合理给分)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固体产物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或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有气泡产生(或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2NaHCO3=Na2CO3+H2O+CO2 延庆 24(6 分)【假设猜想】(1)CaCO3+2HCl=CaCl2+CO2+H2O 或 CaO+2HCl=CaCl2+H2O(写出任意一个即得分)(2)依据题干和资料,石灰石中可能含有的 Fe2O3 会与稀盐酸反应生成 FeCl3,且 FeCl3 只能在较强的酸 性溶液中存在。【实验验证】步骤 1:硫氰化钾(或 KSCN)步骤 2:有气泡产生,并产生白色沉淀 【反思评价】(1)不合理,未考虑 CaCl2 溶液的酸碱性(或应补充测定 CaCl2 溶液 pH 的对比实验)或合理,因为 CaCl2 溶液为中性,盐酸为酸性(2)碳酸钙(或 Ca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