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人教版.pdf
2021-2022 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人教版 2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 B.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 C.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 D.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 2、针对“百家异说的局面,?荀子解蔽?中认为,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主观武断,原因是人们往往“蔽于一曲,认识片面,主张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已掌握的知识),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 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 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3、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那么向楚、秦开展。道家起源于楚、3 陈、宋,后来流入齐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 B.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 C.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 D.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 4、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那么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那么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那么臣视君如寇仇。孟子这段言论的实质是()A宣扬君权神授 B批判无道君主 C主张克己复礼 D 提倡君臣平等 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一主张出自()A.墨家学派 B.儒家学派 C.道家学派 D.法家学派 6、“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4 A为政以德 B刑、德并用 C小国寡民 D无为而治 7、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8、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这说明道家思想()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 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 9、韩非子在?五蠢?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5 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实际上说明韩非子()A.认识到历史的变化 B.要求继承历史传统 C.要求国策与时俱进 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 10、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视道德与人伦 B.重农抑商 C.强调制度与秩序 D.厚古薄今 11、?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强调变革和法律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重视规那么和秩序 1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那么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那么语之节用、节葬。这表达了()6 A.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B.民贵君轻的主张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13、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 假设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室假设其室,谁窃?视人之身假设其身,谁贼?视人家假设其家,谁乱?视人国假设其国,谁攻?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缺乏,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答复 1.结合四那么材料分别概括各家学派提出的观 7 点或主张。2.四那么材料中的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结合社会背景分析其中哪一学派的主张最受统治者的欢送?14、材料一韩非认为,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只是暂时的,能干的君臣一死,昔日的富强就会衰落;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他还认为,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明确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反复强调“治强生于法“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据施觉怀?韩非评传?等 材料二把治权寄托于少数贤良,毋宁交给多数平民;法律的统治才是最好的统治。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蔼德的永久制度。人尽管聪明睿智,然而他有感情,因之即会产生不公正,不平等,而使政治腐化。用法律来统治那么可以免却上述流弊,因为在这里,治者和被治者都是自由民,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都享受法律上的权利;有了法律可以遵循,即使统治者也不敢胡作非为,破坏法纪。8 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关于“法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法的认识的不同之处。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答案:A 解析:2 答案及解析:答案:C 解析:“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说明各派各执己见,不能包容其他学派,与倡导独立思考精神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说明诸子思想各执一端,走向极端,不是要各学派相互竞争,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诸子各家应相互吸收和借鉴彼此的思 9 想,故 C 项正确;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的认识论,故 D 项错误。3 答案及解析:答案:B 解析:4 答案及解析:答案:B 解析:此题的疑难之处在于不能正确理解孟子君臣主张的实质。材料强调君主对臣子如何看待,臣子就相应地作出反响,可推断其主张德政,实质是反对无道君主,故 B 项正确。5 答案及解析:答案:C 解析:以上言论的大意是“天下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攻克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能够胜过水的威力的。因此符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故答案选 C。ABD 与题意不符。6 答案及解析:10 答案:D 解析:题干引文大意是统治的最高境界是人民不知道统治者存在,意思是统治者不要过分干预百姓,应做到顺应自然,这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内涵一致,应选 D 项。A 项“为政以德 是孔子的政治思想;B、C 两项不符合题意。7 答案及解析: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道家学派。材料没有表达“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故 A 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追求平等那么不是,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表达“避世出尘,故 C 项错误。“道法自然,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表达了和谐处世的理念。故 D项正确。8 答案及解析:答案:A 解析:依据“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可知,A 项符合题意,排除 B、C 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 11 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符合当时政治现实,排除 D项。9 答案及解析: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韩非子认为时代不同那么治国政策应有差异,即主张治国策略要因时而变,C 项符合题意。10 答案及解析: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儒家与法家思想的比拟。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根本的经济政策,是由法家提出,先秦时期儒家并没有这一思想,故 A 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故 B 项正确;厚古薄今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法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反对儒家的厚古薄今,故 C 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不符合法家的思想,故 D 项错误。12 11 答案及解析:答案:D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重视规那么和秩序,D 项正确。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假设相同的见解,并不是相互竞争,“百家争鸣,A 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是法家的根本主张,题干中没有表达,B 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到秦朝才建立,C 项错误。12 答案及解析:答案:A 解析:13 答案及解析:答案:1.材料一儒家主张以“德和“礼治国;材料二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材料三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材料四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治国。2.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材料四的法家主张。春秋战国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使自己在争霸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法家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3 积极进行变革的主张最符合时代和统治者的需求,因此最受重视和欢送。解析:14 答案及解析:答案:1.认识: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是国家稳定和富强的重要手段;治理国家应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赏罚清楚。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开展,土地私有制确立;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百家争鸣,文化气氛宽松。2.韩非子重法轻德,亚里士多德既重法又重德;韩非子重法是为了推行君主专制,本质上是“人治,亚里士多德重法是为了维护城邦民主政治;韩非“利用人性弱点,亚里士多德“限制人性弱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