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诗词五首》教案.pdf

    • 资源ID:80692840       资源大小:966.71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诗词五首》教案.pdf

    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1、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其隽永的意蕴。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词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背诵诗歌。2、对诗中千古名句的理解。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滁州西涧 约客 一、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出示杜甫肖像】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2、初读感知: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3、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听课文录音朗读,理解重点词:涕泪 妻子 青春 放歌 纵酒 漫卷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体会作者在四川听到官军打了大胜仗收复了蓟北时的喜悦心情。介绍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首领薛嵩、张忠志相继投降。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讲解学习:此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写闻收复之喜,后四句写急欲还乡之情。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尾联:“即从巴峡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用“即从”、“便下”紧连,一气贯注,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3、品读鉴赏(1)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喜极而泣。(2)首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诗人是悲喜交加,酸甜共涌之态。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多年来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3)颔联,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回头一看妻子和儿女往日的忧愁早已消去,正在喜不自禁款款收拾书籍、诗篇,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的饮酒歌唱,想像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这些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乡啊!更何况,洛阳如此之美,也难怪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会高兴的流下泪来。】(4)尾联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速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这首诗直抒胸臆,句句表现“喜欲狂”,请赏析尾联:“即从便下”诗人这时已经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虽身在梓州,但心已还乡:沿着涪江入嘉陵江过了巴峡,再入长江穿过巫峡,顺流直下至襄阳,再转陆路到故乡洛阳。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面前。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听到胜利的消息时激动心情和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看出?(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瞬间即至,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4、表达主旨:这首发字肺腑、直抒胸臆的诗作,感情奔涌,一气呵成,强烈的表达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的喜悦心情。二、学习滁州西涧 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1)听课文录音朗读后学生自由朗读。(2)介绍作者:韦应物,唐代诗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青年时期以三耳郎事唐玄宗。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刺使,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他的诗歌以田园风物著名,言语简淡。也有一些作品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标出不理解的诗句。2、品读鉴赏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幽寂的景色,给人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本诗描写了滁州西涧的风景,“独怜幽草涧边生”“幽草”是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上有黄鹂深树鸣”“鸟鸣”是文眼。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潮急”“舟横”是文眼。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小结: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恬淡幽静。“上有黄鹂深树鸣”一句中“深”有何表达作用?“深”字状写大树参天、枝繁叶茂之态,又突出了树林的幽静,与上句中“幽”字相照应,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诗中有没有更深刻的寄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独怜”句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些无声无息者抱有一丝同情;从“春潮”“野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这也许是作者当时心境的表露。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着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 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3、主旨:通过对涧边景物的描写,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表达出作者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的心境。4、仔细体味该诗独有的意境,并体会其高妙之处。本诗作者通过平常、平静之事,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对恬淡幽静意境的追求和向往。三、学习约客 1、初读感知(1)解题:约客,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到来,甚至没有来。(2)介绍作者:赵师秀,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水嘉(今浙江温州)人。绍熙进士,曾任高安推官。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和徐照(字灵晔)、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标出不理解的诗句。2、品读鉴赏:本诗通过写景,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1)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看似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以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前两句写景,很有特色。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黄梅时节家家雨”告诉我们:这是江南的梅雨季节,家家都在雨中度过,那是很难捱的日子,单调而寂寞;“青草池塘处处蛙”已经是夜晚了,池塘里蛙声四起,而且只能听到蛙声,更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在这样难耐的时刻,多么希望有一二知己相伴啊!然而“有约不来过夜半”,长时间的等待,等得心烦,只好“闲敲棋子”,敲的力量一大也就震“落”了“灯花”。(2)诗歌后两句点题,表达寂寞失落的心情。这首诗的后两句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闲敲棋子落灯花”有何妙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主人是打算与客人对弈来度过这漫长的梅雨之夜的,然而却迟迟不见人来,无意间手拿一颗棋子在棋盘上敲,故著一“闲”字。通过动作描写可以联想适见局中棋子,于是顺手拈起,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手敲去,竟震落了灯花,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这里有急、有气、有失落、有无奈,都在无意的“敲”中流露出来。“敲”传神地表达出客人久久不至的焦躁不安的情绪。发挥想像,在头脑中构建当时诗人的形象。(提示:从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等方面展开想像。)3、主旨:约客写了客人没能如约而至,刻画了主人久等客人时寂寞、失落、无奈的心情。4、体会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寂寞、失落、无奈的心境。第二课时 如梦令 菩萨蛮 一、学习如梦令:1、初读感知 导入: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介绍作者: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好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和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丈夫病死,境遇孤苦。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法作词。婉约派代表人物。学过她的武陵春。写作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 34 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一段时间。从词中的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2、品读鉴赏: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刻画了一个闺中少女爱花、惜花的形像,体现了词人惜春的心理,反映出对青春易逝的感慨之情。也对周围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白描开头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3、探究思考:(1)本词虽短短几行,却也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人在昨晚尽情饮酒一醉方休,到了今晨一夜浓睡后仍未消尽酒意。她揉揉惺忪的双眼,问她的侍女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当待女回答她“海棠依旧”时,她却道:“应是绿肥红瘦”。“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从内容上看,第一句是词人作出“绿肥红瘦”判断的依据;从结构上,这一句自然引出下文关于海棠的对话,正是这一天气的出现,才引起了女主人对海棠的关切。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红满径了,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一问一答,把女诗人对落花的痛惜、对春天的留恋表达得淋漓尽致。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表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心理?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对。“知否、知否”运用反复的手法,有一再叮咛的意思。“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之情。“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绿”代替叶,“红”代替花,运用借代手法对两种颜色进行对比;“肥”用拟人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十分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和对周围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词人为什么这么爱花惜花?作者爱花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伤感红颜易老。5、背诵如梦令 二、学习菩萨蛮:1、初读感知(1)写作背景: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残杀百姓,使这一带遭受极大破坏。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在江西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途经造口,登上郁孤台想起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历史悲剧,抚今追昔,情不能已,于是题写了这首词。(2)介绍作者:辛弃疾,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但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2、品读鉴赏:上片:寓情于景,写登台远眺时产生的种种复杂情感。下片:以江水为喻,抒写抗金复国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苦闷。“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以虚笔写山河破碎的憾恨。郁孤台下赣江之水滚滚流去。作者似乎从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痛苦的泪水。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此时此刻,词人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悲愤泪水,也流进到浩浩的赣江里,汇入到“行人”的泪水中。“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两句写对故国的无限思念。词人禁不住在台上远望西北方向的故都,远望中原大地的故土,但可惜的是,重重山峦挡住了视线。长安,本是唐朝的都城,这里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望”这一动作,很好地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无数山”过渡到“青山”,写眼前的景色。“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这两句词,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形象生动,含义深厚:首先,抗金斗争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大势所趋;其次,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他看到赣江水冲决重山叠岭的阻碍,向东奔流,而自己正值有为之时,却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参加抗金战斗,万分无奈。而统治者一味地屈辱求和投降。因此,词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难以实现,内心充满了苦闷、哀伤与愤懑。“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愁”他为黎民百姓的生活而忧愁,他为权贵们苟且享乐而忧愁,他更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就在这时,耳畔又传来鹧鸪鸟凄惨的叫声,那可真是愁上加愁啊。这时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借鹧鸪富有独特意味的叫声进行表达,显得较为含蓄,也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3、探究欣赏:(1)诗中上片“行人泪”“可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2)上片刚说“可怜无数山”,下片却又说“青山遮不住”,是否矛盾?不矛盾。这是下片紧承上片,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本词最后一句如何把“愁“与“鹧鸪”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鹧鸪有何喻意?“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4、仔细诵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下阕,理解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这也是诗人的心志。“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下阕内容表达了作者哀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受难,愤慨南宋统治者不抵抗侵略和自己报国志愿不能实现的真挚感情。三、课后思考和练习: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是杜甫在四川听到平叛官军打了大胜仗收复了蓟北的喜悦心情,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可以看出。菩萨蛮则是辛弃疾在江西造口抚今追昔,想象着金人当年的残酷,表达了自己忠于南宋抗金的决心,从“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可以看出。四、作业:背诵这五首诗,并准备默写。填写下表。五、名句鉴赏 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两句诗描写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听到政府军队打仗胜利,收复失地时的欢欣喜悦,意象极为明快、可爱。2、“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题 目 作 者 朝代 体裁 出 处 主 题 写作 特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唐 七律 杜工部集 收复失地,无比欣喜 爽朗、明快 滁州西涧 韦应物 唐 七绝 韦苏州集 恬静幽邃,淡淡感伤 烘托、衬托 约 客 赵师秀 南宋 七绝 清苑斋集 约客不至,集虑不安 字简、意深 如梦令 李清照 南宋 词 漱玉词 雨后花残,多愁伤感 婉约、细腻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南宋 词 稼轩长短句 北方沦陷,极度哀愁 豪放、慷慨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瞬间即至,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从“春潮”、“野渡”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好像在急剧变化的潮水中寻求一种自由和安静。作者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心迹融于写景之申,给人一种妙不可言之感。3、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寂寞、失落、无奈的心境。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应是绿肥红瘦。”运用借代手法,“绿”代替叶,“红”代替花,对两种颜色进行对比;“肥”用拟人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十分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和对周围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眼前的景色,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形象生动,含义深厚:首先,抗金斗争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大势所趋;其次,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他看到赣江水冲决重山叠岭的阻碍,向东奔流,而自己正值有为之时,却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参加抗金战斗,万分无奈。而统治者一味地屈辱求和投降。因此,词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难以实现,内心充满了苦闷、哀伤与愤懑。这两句词,现今引用来比喻任何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说明了正义之心是不可挡的。

    注意事项

    本文(《诗词五首》教案.pdf)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