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pdf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平定县东回镇西回小学 张海花【摘要】知识是一种沉淀、积累的过程,人的修养也是一行为品德的沉淀。数学素养也如此,数学素养,不仅仅表现在数学考试中能解题,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表现出是个学过数学的人,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为什么数学家会对同一个数学问题总有他独特的见解,这和他的思维方式、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呢?【关键词】培养 学生 素养 知识是一种沉淀、积累的过程,人的修养也是一行为品德的沉淀。数学素养也如此,数学素养,不仅仅表现在数学考试中能解题,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表现出是个学过数学的人,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为什么数学家会对同一个数学问题总有他独特的见解,这和他的思维方式、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呢?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要从学生们的思想和态度入手.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笔者认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首先要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一年级学习 10 以内加减法时,可以利用教室内一排有几名学生,走了几名还有几名?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物认识加法和减法。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次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应该成为低年级的重要形式.比如在上数学活动课,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下列几种形式的游戏.1.个体活动游戏.上课开始进行“比比谁最火眼金睛”游戏: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实验观察、比较、用手摸、放在木板上滚,看看各种几种物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球等)分别有什么特征?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初步感知几何物体的一些特征.2.集体合作游戏。在上“统计”活动课时,学生小组合作统计戴帽子的同学和没戴帽的同学等相关问题时,自己分工,商量最快的统计办法,小组间比赛。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3。师生互动游戏。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最佳默契奖”.师与生像电视上作节目一样,同时将结果写在纸条上,并同时亮出。既活泼,趣味性强,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好办法.通过诸如以上的一些游戏,学生就会感到学有劲头,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由此生发的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爆发出来.最后合理运用多媒体,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激发学生兴趣带来了契机,它不仅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且音画并茂的视听材料,还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有显著作用,深受广大教师青睐.小学几何图形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图形,缺乏实际经验,智力还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阶段,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就十分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器官,可以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数学知识.如:在体积概念的教学中,老师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实物演示:在水槽内放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往杯子里放入一个石块水就溢出来一些,说明石块占有一定大小的空间;再用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把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块放入杯中,水面升起高度不同,说明大物体占空间大,小物体占空间小由此概括出体积概念来。又如在圆锥体体积教学中,让学生按要求做实验,然后教师利用背投演示得出实验结果:圆锥体积是与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学生看到的更形象,学习起来也更轻松,兴趣也会更高。教学过程归根到底,教师如何教是为学生如何学服务的。在数学多媒体课堂中,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引导者,为学生创设有助于他们获得体验的情境,让学生们在现代教学技术下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通过学习提高数学素养。二、从多角度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从解题策略多样化到概括化,培养数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也被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一个数学问题一般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思考途径,学生因个体差异在思考方式和思维水平上也是有所不同的。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多方位、多方法去解决问题,实现解题策略多样化。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思维的碰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使解题过程更加清晰。从解题策略主要的本质内容上去细心观察和比较,从相同中发现不同点,从相异处找相同点,训练学生类比和归纳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思维更加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如新学期报名注册时,每个学生要交纳 48 元的代办费(全班共有 55 人),班主任一大早就到班级收钱,学生也很自觉排起了一条长龙队伍准备交费,我见此情景,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数学教学素材,我便让所有学生同到自己的座位,我按学生座位走动收钱,并让孩子们猜猜看我能收多少钱?我不到几分钟时间就把钱收完了。紧接着我就让孩子们说说“老师是怎样收钱的?”有部分学生比较认真观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你收钱与众不同,你只记没有交的,省了很多时间。”我当场表扬这位善于观察的同学,同时告诉孩子遇事要变换角度考虑问题。(二)举一反三,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产生思想,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以动脑思想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除了以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举一反三能力,从而扩展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知识.如教“乘法口诀”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会“几个几是多少即是口诀几几得几”,从而延伸到体会每一句口诀的含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表演,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如我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专门请一些同学扮演数字和小数点,然后让扮小数点的学生根据我出示的小数在数字中进行移动。整个表演过程,学生情绪高涨,笑声叠起,而学生的素养也得到提高。(三)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是静止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动态的,二者难以完全同步,教材讲解也不一定十分详尽,往往只是“蜻蜓点水式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经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发现的规律往往是有限的、零碎的。教师作为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一起探究,把学生的无序偶得有序整理记录在黑板上,深挖细掘课堂生成资源,并引导学生观察,揭开更深层次的规律,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线与角一课时,让学生想想用一副三角板可以拼画出多少度的角。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先猜想能画出多少度的角,并动手验证。汇报交流时,教师有意识地把他们所得的结果一一有序写在黑板上 30、45、60、90老师问只能画这些角吗?有的学生又接着说可以画 75、105、120、135、150、180,老师这时把这些角的度数按顺序填写在刚才数列之中教师再次让学生思考这些角是如何得到的?有的学生点出这是利用三角板两个角之和画出来的。老师再次追问,还能画出别的角吗?引导学生继续观察以上数列,组织讨论这里有什么规律?猜想还可以画多少度的角?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发现也可以利用三角之和画出 165,两角之差画出 15,再引导学生把数列整理后总结规律:凡是 15 的倍数的角可以利用三角板的角画出。三、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沟通与理解的载体,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人们借助语言,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又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逐步要求学生用确切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根本。(一)教师要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影响学生 教师的言语和行动,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教材。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 100 以内数的认识中的读数和写数时: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对二十几的数字的读作和写作时总是写成二一,二二,二三,经过了解发现:孩子这样读的原因是家长在日常生活和给孩子学前教育的时候没有正确的读数,使孩子养成了不正确的读法,为了让孩子改正错误的读法,我让孩子先读三十几、四十几、五十几让孩子自己发现读法,再回过头让孩子读二十几,这样孩子就能够较准确的读出。当学生学会说一句正确和完整的话,掌握了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后,就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维表达。因此,应该从点滴做起,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二)教师用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师和教材的示范是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方法。小学生在表达数学思想时有两个弱点:第一,不善于正确使用数学术语.第二,不善于讲算理。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等的示范作用,努力使语言形象化、趣味化。尽力避免“这样做怎么样”、“对不对”、“好不好”“同意吗等类习惯问语,消除学生说“半截话”或者用一两个字“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作答的语言环境.其次,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自读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一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一课,教材形象直观地描述了这两种图形,至于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就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边读边交流,然后形成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正确表象.以低年级教学中看图说话训练为例,我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引导:1。先学会看图.要求学生能全面观察,看清图,能简单说出图中有什么,并且有几个.2.认真思考,弄懂图意。在看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对图的内容进行分析、口述,理清图中的数量关系。3.发挥联想,要求学生能把看到的东西,能串联起来.4。开口叙述,要求学生能尽量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此时语言的连贯性是需要有针对性地重点训练的。(三)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 米 6 厘米=()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 米就是 200 厘米,200 厘米加上 6 厘米等于 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总之,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