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和化肥的复习(第一课时).pdf
又见苏打谁人识 盐和化肥的复习(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学习过酸碱盐之后,学生对酸碱盐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还是肤浅的,仅仅停留在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等主观臆断中。教学目标:1.复习碳酸钠这种常见的盐,并一叶知秋(个别到一般),总结盐的通性;2.理论指导实践,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实践,培养发散思维,提高科学素养。教学重难点:重点;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酸钠与酸反应的细微探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归纳法 三学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知识储备 1.一篇文章 认识 Na2CO3(生口述或写一篇关于碳酸钠的说明文)二、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应知应会 2.一道练习 见图,广口瓶中盛有固体 a,胶头滴管中盛有液体 b,若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滴入瓶中,振荡,则一段时间后可见小球膨胀起来,那么(1)当气体 X 为_,那么 a 和 b 分别为_ (2)当 b 为水,则 a 应为_ 3.一个实验 提到碱性盐,你知道碳酸钠溶液是碱性,中性,还是酸性?你将怎样设计方案加以验证?4.一处探究 师生合作,用 pH 传感器做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的实验(生猜想画图)请出题,a、b、c 点溶质是什么?你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碳酸钠溶液滴入盐酸中会怎么样?曲线图?).同学们在学习酸、碱和盐的反应时,做了以下实验,探究酸和盐的反应。(1)甲同学向盛有少量 Na2CO3溶液的试管中滴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继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 ,则甲同学得出结论:盐和酸能发生反应。(2)乙同学取少量 Na2CO3溶液,测得溶液pH10,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后,测得溶液的 pH9 乙同学发现溶液的 pH 减小了,于是得出结论:盐和酸能发生反应。【交流讨论】大家同意甲同学的结论,但对乙同学的实验过程提出质疑,溶液 pH 减小的原因还可能是稀盐酸中的水稀释了 Na2CO3溶液;大家认为,乙同学向 Na2CO3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后,测得溶液的 pH 必须 7(填“”或“”或“”)才能证明盐和酸能发生反应。请写出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探究酸和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丙同学对探究中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展开探究。【提出问题】试管中无色溶液的溶质除了酚酞还有什么?【提出猜想】(1)Na2CO3 (2)。【设计实验】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锌粒,然后加入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 猜想(2)成立 方案二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然后慢慢滴加 Na2CO3溶液,并不断振荡试管 【实验反思】为了验证猜想(2)成立,你认为还可以选择的药品是 A石蕊溶液 BCu CCuO 【拓展延伸】若该反应的 pH 图象如图所示,当反应的 pH 处于 a 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含有 。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颜色会变为 。三、评价学习;自主训练,迁移反馈 5.一点思考 实验室中,有两瓶试剂标签脱落了,已知一瓶是 AgNO3 溶液、一瓶是 BaCl2 溶液,请问你有哪些鉴别的方法?6.一份收获 化学性质 注意 举例 盐+金属1新盐+金属2 1 比 2 活泼,盐要可溶 Fe+CuSO4=FeSO4+Cu Cu+Hg(NO3)2=Hg+Cu(NO3)2 盐+酸新盐+新酸 生成物应有水,气体或沉淀 HCl+AgNO3=AgCl+HNO3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盐+碱新盐+新碱 反应物可溶,生成物有沉淀 Na2CO3+Ca(OH)2=2NaOH+CaCO3 盐+盐新盐+新盐 反应物可溶,生成物有沉淀 CaCl2+Na2CO3=CaCO3 +2NaCl 四、中考链接(课外练习)2016 年中考题:某研究小组对自动充气气球(示意图如图 1)进行下列探究。查阅资料该气球充气原理是:通过挤破液体包,使液体与白色粉末接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现气球自动充气(1)为检验气体是二氧化碳,可选用 (填试剂名称)探究一:液体包内溶液酸碱性的探究(2)室温时,用 pH 试纸测得溶液的 pH3,则该溶液呈 性 探究二:白色粉末成分的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 设计并进行实验 (3)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固体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4)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 10%盐酸(装置如图 2),记录如表:实验编号 锥形瓶内物质 最终得到 CO2 体积/mL 名称 质量/g 碳酸氢钠 0.10 V1 碳酸钠 0.10 V2 白色粉末 a V3 实验的化学方程式为 ;表中 a ;V1 V2(填“”、“”或“”)分析并得出结论 (5)如何从上表中获取证据并得出结论?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以“碳酸钠作为反应物”举一反三,加深了同学们对盐的化学性质的认识,拓宽了解题思路的训练和培养了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因材施教!六个“一”的设置,作为“六一儿童节”的献礼,预祝同学们通过这样方式的复习,抛砖引玉,在六月的中考中拥抱未来,选择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