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最新版内部审核检查表.pdf
2016 版内部审核检查表 编制人:内部审核纪录 编号:内审检查表 内审员:审核日期:2016 年月日 条款号 检 查 内 容 检 查 记 录 检 查结论 整 改 项 及说明 4 评审要求 4。1 组织 4。1 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4。1.1 公司或者其所在的组织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对其出具的检测数据、结果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查资料查单位法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等证明文件 公司有相应的法律地位 符合 4.1。2 公司应明确其组织结构及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是否完善 岗位设置是否有利于检测活动中责任范围区分,有无重叠责任不清现象 组织机构完善能够满足检测活动开展 符合 4。1.3 公司及其人员从事检测活动,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客观独立、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公正性声明内容是否覆盖公正性、独立性、利益关系、外部干扰、人为因素等各种影响 有公正性声明 符合 4。1。4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维护其公正和诚信的程序.公司及其人员应不受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确保检测数据、结果的真实、客观、准确和可追溯。查程序文件及询问相关人员 有相应程序,询问相关人员没有受到来自外部等的压力 符合 4.1.5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保护客户秘密和所有权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保护电子存储和传输结果信息的要求。公司及其人员应对其在检测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保密措施。查程序文件 有相应程序 符合 4。2 具有与其从事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2.1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人员管理程序,对人员资格确认、任用、授权和能力保持等进行规范管理。公司应与其人员建立劳动或录用关系,明确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任职要求和工作关系,使其满足岗位要求并具有所需的权力和资源,履行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职责。是否建立了人员管理程序文件文件中是否对录用、培训、管理等活动的职责、范围、工作程序等做出了明确要求 查看相关记录 有程序文件,相关记录可以证实活动符合要求 符合 内审检查表 内审员:审核日期:2016 年月日 条款号 检 查 内 容 检 查 记 录 检 查结论 整 改 项 及说明 4.2.2 公司的最高管理者应履行其对管理体系中的领导作用和承诺:负责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确保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管理体系要求融入检测的全过程;确保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确保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客户要求;提升客户满意度;运用过程方法建立管理体系和分析风险、机遇;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最高管理者的授权或委托证明文件中,是否授予了负责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发布质量方针声明,应提供建立和保持管理体系,以及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的权限(或者具有等同效力的承诺和证据);证明文件齐全,授权清晰 符合 4.2。3 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全面负责技术运作;质量负责人应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得到实施和保持;应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查人员档案 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均满足要求 符合 4.2。4 公司的授权签字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并经资质认定部门批准。非授权签字人不得签发检测报告或证书。查档案 授权签字人具有中职职称 符合 4.2。5 公司应对抽样、操作设备、检测、签发检测报告或证书以及提出意见和解释的人员,依据相应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进行能力确认并持证上岗。应由熟悉检测目的、程序、方法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人员包括实习员工进行监督。查档案 有相应的教育培训记录 符合 4.2。6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人员培训,确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目标,明确培训需求和实施人员培训,并评价这些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培训计划应适应公司当前和预期的任务.是否建立了人员培训计划是否建立了人员培训文件 文件中是否对人员教育、培训和技能的目标,明确培训需求和实施人员培训等活动的职责、范围、工作程序、监督等做出了明确要求培训记录是否完整 部分培训记录不完整 基 本符合 档 案 补 充完整 内审检查表 内审员:审核日期:2016 年月日 条款号 检 查 内 容 检 查 记 录 检 查结论 整 改 项 及说明 4。2.7 公司应保留技术人员的相关资格、能力确认、授权、教育、培训和监督的记录,并包含授权和能力确认的日期.查档案 有相应记录和授权 符合 4。3 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满足检测要求 4.3。1 公司应具有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要求的场所,包括固定的、临时的、可移动的或多个地点的场所。现场查看 为固定场所,满足要求 符合 4。3.2 公司应确保其工作环境满足检测的要求。公司在固定场所以外进行检测或抽样时,应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以确保环境条件满足检测标准或者技术规范的要求。现场查看及查阅记录 固定场所以外进行检测或抽样时,有相应记录 符合 4.3。3 检测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对环境条件有要求时或环境条件影响检测结果时,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不利于检测的开展时,应停止检测活动。查看是否有环境条件控制记录 有记录 符合 4.3.4公司应建立和保持检测场所的内务管理程序,该程序应考虑安全和环境的因素.公司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应采取措施以防止干扰或者交叉污染,对影响检测质量的区域的使用和进入加以控制,并根据特定情况确定控制的范围。现场查看检测区域、场地内的标识、标线、警示标志和隔离设施是否符合技术条件或规范的要求 符合要求 符合 内审检查表 内审员:审核日期:2016 年月日 条款号 检 查 内 容 检 查 记 录 检 查结论 整 改 项 及说明 4。4 具备从事检测活动所必需的检测设备设施 4。4.1 公司应配备满足检测(包括抽样、物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要求的设备和设施.用于检测的设施,应有利于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公司使用非本机构的设备时,应确保满足本准则要求。现场查看及查阅档案 林格曼黑度图版还未配置 不 符合 尽快购置 4.4。2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检测设备和设施管理程序,以确保设备和设施的配置、维护和使用满足检测工作要求.是否制定了仪器设备管理程序文件程序文件中有程序文件,相关记录可以证实活动符符合 是否对仪器设备的管理过程做出了明确要求 合要求 4.4。3 公司应对检测结果、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设备,包括用于测量环境条件等辅助测量设备有计划地实施检定或校准.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采用检定或校准等方式,以确认其是否满足检测的要求,并标识其状态。针对校准结果产生的修正信息,公司应确保在其检测结果及相关记录中加以利用并备份和更新。检测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应得到保护,以避免出现致使检测结果失效的调整。公司的参考标准应满足溯源要求。无法溯源到国家或国际测量标准时,公司应保留检测结果相关性或准确性的证据.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检定或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建立和保持相关的程序。现场查看及查阅档案 部分设备还未检定或校准 不 符合 尽 快 检定 或 校准 4。4。4 公司应保存对检测具有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记录。用于检测并对结果有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如可能,应加以唯一性标识。检测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并对其进行正常维护。若设备脱离了公司的直接控制,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检定、校准状态进行核查.现场查看及查阅档案 有运行维护记录,但不完整 基 本符合 补 充 相 关档 案 及 内容 内审检查表 内审员:审核日期:2016 年月日 条款号 检 查 内 容 检 查 记 录 检查结论 整 改 项 及说明 4.4.5 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异常时,公司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停止使用、隔离或加贴停用标签、标记,直至修复并通过检定、校准或核查表明设备能正常工作为止。应核查这些缺陷或超出规定限度对以前检测结果的影响。现场查看 不符合要求,四联水浴锅未隔离及加贴停用标签 不符合 隔 离 及 加贴 停 用 标签 4。4。6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标准物质管理程序。可能时,标准物质应溯源到 SI 单位或有证标准物质.公司应根据程序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查程序文件及档案 有相应程序及相关记录 符合 4。5 具有并有效运行保证其检测活动独立、公正、科学、诚信的管理体系 4.5。1 公司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应将其政策、制度、计划、程序和指导书制订成文件,并确保检测结果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传达至有关人员,并被其获取、理解、查阅档案 有相应档案 符合 执行。4。5。2 公司应阐明质量方针,应制定质量目标,并在管理评审时予以评审。查程序文件及质量手册 有质量方针、目标 符合 4.5.3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控制其管理体系的内部和外部文件的程序,明确文件的批准、发布、标识、变更和废止,防止使用无效、作废的文件。查程序文件 有相关程序 符合 4。5.4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合同的程序。对要求、标书、合同的偏离、变更应征得客户同意并通知相关人员。查程序文件 有相应程序 符合 4.5。5 公司需分包检测项目时,应分包给依法取得资质认定并有能力完成分包项目的公司,具体分包的检测项目应当事先取得委托人书面同意,检测报告或证书应体现分包项目,并予以标注。查档案 无分包 不适用 4。5。6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选择和购买对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程序。明确服务、供应品、试剂、消耗材料的购买、验收、存储的要求,并保存对供应商的评价记录和合格供应商名单。查看是否有相关记录 有相关记录,但不完整 基本符合 补 充 完 整相关记录 4.5。7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服务客户的程序。保持与客户沟通,跟踪对客户需求的满足,以及允许客户或其代表合理进入为其检测的相关区域观察。查程序文件及质量手册 有相应内容 符合 4。5。8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处理投诉的程序.明确对投诉的接收、确认、调查和处理职责,并采取回避措施。查程序文件及质量手册 有相应内容 符合 4.5.9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出现不符合的处理程序,明确对不符合的评价、决定不符合是否可接受、纠正不符合、批准恢复被停止的工作的责任和权力。必要时,通知客户并取消工作。该程序包含检测前中后全过程。查程序文件及质量手册 有相应内容 符合 内审检查表 内审员:审核日期:2016 年月日 条款号 检 查 内 容 检 查 记 录 检 查结论 整 改 项 及说明 4.5.10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在识别出不符合时,采取纠正措施的程序;当发现潜在不符合时,应采取预防措施。公司应通过实施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应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查程序文件及质量手册 有相应内容 符合 4.5。11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记录管理程序,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留和处置符合要求。是否建立了记录管理程序文件 检查检测原始记录、检测报告及质量文件要求的相关记录是否规范,是否受控 有程序文件,相关记录可以证实活动符合要求 符合 4.5。12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程序,以便验证其运作是否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内部审核通常每年一次,由质量负责人策划内审并制定审核方案。内审员须经过培训,具备相应资格,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公司应:a)依据有关过程的重要性、对公司产生影响的变化和以往的审核结果,策划、制定、实施和保持审核方案,审核方案包括频次、方法、职责、策划要求和报告;b)规定每次审核的审核准则和范围;c)选择审核员并实施审核;d)确保将审核结果报告给相关管理者;e)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f)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作为实施审核方案以及做出审核结果的证据。查程序文件和档案 有相应程序,有内审记录,内审员经过培训,有相应资质 符合 内审检查表 内审员:审核日期:2016 年月日 条款号 检 查 内 容 检 查 记 录 检 查结论 整 改 项 及说明 4.5。13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管理评审的程序。管理评审通常 12 个月一次,由最高管理者负责.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管理评审后,得出的相应变更或改进措施予以实施,确保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应保留管理评审的记录。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以下信息:a)以往管理评审所采取措施的情况;b)与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因素的变化;c)客户满意度、投诉和相关方的反馈;d)质量目标实现程度;e)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f)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g)内外部审核的结果;查 程 序 文件及档案 有相应程序,有管理评审记录 符合 h)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i)公司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j)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k)资源的充分性;l)应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m)改进建议;n)其他相关因素,如质量控制活动、员工培训。管理评审输出应包括以下内容:a)改进措施;b)管理体系所需的变更;c)资源需求。内审检查表 内审员:审核日期:2016 年月日 条款号 检 查 内 容 检 查 记 录 检 查结论 整 改 项 及说明 4。5.14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检测方法控制程序。检测方法包括标准方法、非标准方法(含自制方法)。应优先使用标准方法,并确保使用标准的有效版本。在使用标准方法前,应进行证实.在使用非标准方法(含自制方法)前,应进行确认。公司应跟踪方法的变化,并重新进行证实或确认。必要时公司应制定作业指导书。如确需方法偏离,应有文件规定,经技术判断和批准,并征得客户同意.当客户建议的方法不适合或已过期时,应通知客户。非标准方法(含自制方法)的使用,应事先征得客户同意,并告知客户相关方法可能存在的风险.需要时,公司应建立和保持开发自制方法控制程序,自制方法应经确认.查阅档案 BOD5 采用非标方法,未编制作业指导书 不 符合 编制BOD5 作业 指 导书 4.5.15 公司应根据需要建立和保持应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查程序文件 有相关程序 符合 4。5.16 公司应当对媒介上的数据予以保护,应对计算和数据转移进行系统和适当地检查。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对检测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公司应建立和保持保护数据完整性查程序文件及询问有相关程序、单数据保护未完善 基 本符合 继 续 完 善数字保护 和安全性的程序。自行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应形成文件,使用前确认其适用性,并进行定期、改变或升级后的再确认.维护计算机和自动设备以确保其功能正常。相关人员 内审检查表 内审员:审核日期:2016 年月日 条款号 检 查 内 容 检 查 记 录 检 查结论 整 改 项 及说明 4.5.17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抽样控制程序.抽样计划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应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当客户对抽样程序有偏离的要求时,应予以详细记录,同时告知相关人员。查 程 序文 件 及记录 有相应程序,没有客户有偏离要求 符合 4。5.18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样品管理程序,以保护样品的完整性并为客户保密。公司应有样品的标识系统,并在检测整个期间保留该标识。在接收样品时,应记录样品的异常情况或记录对检测方法的偏离.样品在运输、接收、制备、处置、存储过程中应予以控制和记录.当样品需要存放或养护时,应保持、监控和记录环境条件.查 程 序文 件 及管 理 受才 有相关内容 符合 4。5。19 公司应建立和保持质量控制程序,定期参加能力验证或机构之间比对。通过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偏离预先判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防止出现错误的结果。质量控制应有适当的方法和计划并加以评价。查 程 序文 件 及档案 有相应程序,但没有能力验证及比对记录 基 本符合 加强能力验证及实验室比对 4。5.20 公司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出具检测结果,并符合检测方法的规定。结果通常应以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形式发出。检测报告或证书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a)标题;b)标注资质认定标志,加盖检测专用章(适用时);c)公司的名称和地址,检测的地点(如果与公司的地址不同);d)检测报告或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确保能够识别该页是属于检测报告或证书的一部分,以及表明检测报告或证书结束的清晰标识;e)客户的名称和地址(适用时);f)对所使用检测方法的识别;g)检测样品的状态描述和标识;h)对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重大影响时,注明样品的接收日期和进行检测的日期;i)对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影响时,提供公司或其他机构所用的抽样计划和程序的说明;j)检测检报告或证书的批准人;k)检测结果的测量单位(适用时);l)公司接受委托送检的,其检测数据、结果仅证明所检测样品的符合性情况。查 阅 报告档案 检查报告包含相应内容 符合 内审检查表 内审员:审核日期:2016 年月日 条款号 检 查 内 容 检 查 记 录 检 查结论 整 改 项 及说明 4。5。21 当需对检测结果进行说明时,检测报告或证书中还应包括下列内容:a)对检测方法的偏离、增加或删减,以及特定检测条件的信息,如环境条件;b)适用时,给出符合(或不符合)要求或规范的声明;c)适用时,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声明.当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的指令中有要求,或当对测量结果依据规范的限制进行符合性判定时,需要提供有关不确定度的信息;d)适用且需要时,提出意见和解释;e)特定检测方法或客户所要求的附加信息。查原始记录 有相应记录 符合 4.5.22 当公司从事抽样检测时,应有完整、充分的信息支撑其检测报告或证书。查档案 无抽样检测 不 适用 4.5.23 当需要对报告或证书做出意见和解释时,公司应将意见和解释的依据形成文件。意见和解释应在检测报告或证书中清晰标注。查档案 无需要 不 适用 4.5.24 当检测报告或证书包含了由分包方出具的检测结果时,这些结果应予以清晰标明.查档案 无分包 不 适 用 4。5.25 当用电话、传真或其他电子或电磁方式传送检测结果时,应满足本准则对数据控制的要求.检测报告或证书的格式应设计为适用于所进行的各种检测类型,并尽量减小产生误解或误用的可能性。询问相关人员 对电话、电子等方式传送结果时,对数据加以控制 符合 4。5.26 检测报告或证书签发后,若有更正或增补应予以记录。修订的检测报告或证书应标明所代替的报告或证书,并注以唯一性标识。查档案 报告无更正和增补 不 适用 4。5.27 公司应当对检测原始记录、报告或证书归档留存,保证其具有可追溯性。检测原始记录、报告或证书的保存期限不少于 6 年。查档案 有相应记录 符合 4。6 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标准、技术规范规定的特殊要求特定领域的公司,应符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或者技术规范,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特殊性,制定和发布的评审补充要求。不适用 不适用 不 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