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学案.pdf
-
资源ID:80795310
资源大小:209.34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学案.pdf
第九单元课题 2 溶解度(1)学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识记饱和、不饱和溶液和结晶的定义。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结晶的方法。3.能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初步学会根据不同物质的性质选择不同的结晶方法。二、学习过程 任务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演示实验】实验 9-5 在常温下,向装有 20 mL 水的烧杯中加入 5 g 氯化钠,搅拌,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入 5 g,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 15 mL 水,搅拌,观察现象。定义:在一定下,向一定量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任务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1)若看到有则是饱和溶液。(2)可向溶液中加少量溶质,如果,则是饱和溶液;如果,则是不饱和溶液。任务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 5 g 氯化钠,搅拌 加入 5 g 氯化钠,搅拌 再加 15 mL 水,搅拌 甲溶液【演示实验】实验 9-6 操 作 现象 结 论 加入 5 g 硝酸钾,搅拌 再加 5 g 硝酸钾,搅拌 加热 再加 5 g 硝酸钾,搅拌 冷却 结论:可溶物在 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溶解。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注意:“升温”和“降温”两种方法适合大多数固态溶质的溶液,对极少数固体(如:氢氧化钙)及气体来说恰好相反。任务 4:结晶 1.定义:溶解在溶液里的溶质以的形式析出,叫做结晶。2.常用的结晶的方法:(又称冷却热饱和溶液法)。三、课堂测评()1.20 时,将不同质量的 NaCl 固体分别放入 50 g 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所得溶液质量与加入 NaCl 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其中所得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A B C D 加入 NaCl 质量/g 5 10 15 20 所得溶液质量/g 55 60 65 68()2.下列有关 NaNO3的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温度不变时,NaNO3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 NaCl B在温度不变时,NaNO3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 NaNO3 C在温度不变时,NaNO3的饱和溶液中一定有 NaNO3未溶解 D在温度不变时,将 NaNO3的饱和溶液倒出一半后,剩余部分为不饱和溶液()3.某温度时,有两瓶 KNO3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液浓度为 40%),另一瓶为 10%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A加一定量水 B加入少量 KNO3固体 C降低温度 D室温时蒸发少量水()4.A、B 两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水(其中 A 烧杯中水温为 10,B 烧杯中水温为 30,不考虑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分别在两个烧杯中加入 10 g甲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现象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将 A 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B.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C若将 B 烧杯中溶液降温至 20 时,一定有晶体析出 D升高温度可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5.甲同学自制了一个“气象瓶”,其密闭玻璃容器内装有 KNO3和 NH4Cl及蒸馏水,当外界温度改变,物质溶解能力相应变化,会展现出不同形态的结晶。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解能力不变 C溶剂质量变小 D溶质质量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