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杂草科学研究发展方向.pdf
我国杂草科学研究发展方向(1)应用基础研究 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是杂草科学发展的动力和后盾。应组织力量,着重解决当前和未来生产上急需解决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继续深入研究农田主要杂草、潜在危险性杂草,以及多年生恶性杂草的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尤其是杂草种子库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杂草种群动态、群落演替成因和规律。在不同农业生态区系对几种主要杂草,尤其是多年生恶性杂草防除经济阈值进行研究。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农田杂草综合治理专家决策系统的研究 利用迅速发展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包括杂草种子库动态、杂草发生消长规律、防治技术措施及杂草综合治理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等。针对磺酰脲类及其它主要长效除草剂开展残留、解毒等方面的研究。开展杂草除草剂环境间互作以及逆境条件下杂草抗药性机理研究。开展杂草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方面的研究 根据除草剂应用、杂草种子库动态、杂草种群动态和群落演替,运用常规生物测定技术和高新分子技术开展杂草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方面的研究。加强分子生物学在杂草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加强杂草抗药性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培育,积极开展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和克隆,转基因作物的培育研究,早日把我国杂草科学研究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开展除草剂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开发适用于新型栽培措施、对作物安全、持效期适中、杀草谱广、选择性强的环保型系列除草剂及其科学合理的配套应用技术。改进施药技术,确保均匀用药,强化“安全、经济、高效”意识。积极开展一次性除草剂研究和低剂量用药研究,以降低用药剂量、减少用药面积、减少用药次数。(2)生态调控研究 过去人们主要把作物作为被动的保护对象,而对其本身的优势和竞争力利用不够。人们应在掌握杂草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养分吸收与运输特性、竟争能力的基础上,研究作物农田杂草环境间的互作关系,研究农田生态环境、作物品种和栽培措施对杂草发生危害的控制作用,通过选用竞争力强的作物品种,优化作物栽培措施,优化水肥管理,创造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农田生态环境,达到提高作物群体生长势、增强作物自身竞争力,持续控制杂草为害的目标。提出了稻田水旱轮作、促进水稻早生快发,以群体优势控草,稻田养鸭、以鸭控草,旱地覆盖干草,以草控草的生态调控措施。棉田盖稻草实验表明棉田每亩覆盖 400-600 公斤干稻草控制马唐、稗草的效果达 97%以上,而且还有很好的土壤保湿、增温、保肥作用,同时,极大地改变了棉田害虫天敌的栖息、生存条件。(3)生物防治研究 杂草生物防治在国内已有不少成功的实例。今后除继续加强传统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外,还需以重要农田杂草为主攻对象进一步加强生物除草剂的研究、开发,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杂草综合治理技术、新措施,并使其逐步产业化。同时积极开展异株克生化合物研究探索,开辟杂草治理新途径。(4)新型除草剂品种研发 除草剂研究应朝着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减少公害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