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颂歌》教学设计.pdf
第三十节祖国颂歌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欣赏歌曲忆秦娥娄山关 2.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3.欣赏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4.欣赏歌曲祝酒歌 5.学习音乐知识: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教学目标】1 聆听忆秦娥娄山关、谁不说俺家乡好、我和我的祖国、祝酒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感,认识歌曲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社会内容,进而了解当代创作歌曲的基本特征。2 在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基础上,掌握艺术歌曲及群众歌曲的基础知识。3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专业创作歌曲的繁荣景象,提高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欣赏忆秦娥娄山关和谁不说俺家乡好,通过欣赏以上两首歌曲引导学生探究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的不同点,培养鉴别能力,唱出自己心中的颂歌。【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视听感受法、课堂讨论法、参与实践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意图】1 教材分析:由于本单元本节课所涉及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有一定的时代性,并具有一定的政治内容,所以我的教学重点选择了两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忆秦娥娄山关是主席的诗词大作,其政治色彩不容置疑;谁不说俺家乡好这是一首典型的山东风味的群众歌曲,与前者自然形成了对比,这也为探究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的异同做了准备。2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主体是歌曲,学生对于歌曲这类音乐体裁是比较感兴趣的。高中生有一定的演唱能力也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喜欢唱歌,在课堂上唱唱较通俗的艺术歌曲应该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本课在教学安排上以歌曲作品的时间为线索,比较突出它们的时代风格,与历史课堂的知识联系较密切,强调学科的联系。这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歌曲中所涉及的几个历史时期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住歌曲的时代风格。3授课思路:以学生们熟悉的作品为内容,以视听结合的方式为手段,以学生亲身实践的体验来验证,让学生在欣赏与实践中真正的体会到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的异同,达到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教学准备】1、投影设备:投影仪,幻灯机等。2、有关教学图片资料:全山石娄山关,群众歌曲类大合唱资料,艺术歌曲类著名作曲家,舞台演唱等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学生在抒情流畅的圆舞曲节奏风格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欣然入座。2、教师提问:请问同学们是否听过老师播放的这首歌曲?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曲调流畅、激越、抒情、歌词真挚、亲切感人)这首歌曲的主题是什么?你听过有什么样的启发?这首歌曲属于什么艺术形式?(教师:这首歌曲创作于1986年,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表现了人民对祖国满怀深情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歌曲为二部曲式结构,圆舞曲节奏风格。使人听了有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爱国情感的升华。这首歌曲属于声乐艺术中的群众歌曲)。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P209、P212,作以补充。3、教师简析音乐知识: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教师讲清定义后,特别说明: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都是不同的国家,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有时,很难严格地将它们区别开来。一般来说群众歌曲多为分节歌曲,群众歌曲的音乐通常是概括表达歌词的思想,而艺术歌曲则词曲紧密、细致地结合在一起。二、新授课:A 欣赏忆秦娥娄山关 1完整欣赏歌曲忆秦娥娄山关,学生谈谈对歌曲的认识。教师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加以说明。2分段欣赏。(1)前奏部分:学生感受音乐情绪。从音乐节奏上分析想象一种情景“冲锋号”“马蹄声”,得出结论:音乐的表现在这里具有艺术性。(2)歌曲的第一部分(词的上阙):学生朗诵诗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语气低沉,欣赏范唱感受到旋律线向下走,得出结论:诗词与音乐紧密地结合,不可分割,给人一种悲凉的感受。(3)歌曲的第二部分(词的下阕):学生朗诵诗词,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觉得音乐的旋律应该怎样走向?欣赏后证实:诗词与音乐始终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很细致,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一悲壮美丽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3师生总结:从曲调与歌词的结合、旋律起伏、演唱技能入手分析这首歌曲的特点,从而引出艺术歌曲的特点。教学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读诗词,再想像,最后聆听得到验证,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体会到艺术歌曲的词曲结合紧密、细致、很难分解这一特点。B 欣赏谁不说俺家乡好 1播放电影红日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视频,学生完整欣赏全曲。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欢庆十月胜利,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情景。其音调糅合了多种民歌风格的素材,既有江南民歌的风味,又有新疆、西藏的民歌词,既有抒情歌曲、舞蹈音乐的风格,又有进行曲的特点。在词曲中还运用了不少戏曲、曲艺的手法。这样确实能体现亿万人民普天同庆的场面。此歌1980 年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7、布置课后作业。教材 P213 页拓展与探究第五题,使学生们对本节的标题祖国颂歌,有更深刻地理解。8、本节课堂小结。(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祝酒歌,学生在欢快、热情的音乐声中下课,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