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pdf
1 一、前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1、06 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二)知识目标 1.掌握系统的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相关的理论知识。2.掌握中外著名的心理学家的经典理论和相关的教学活动。3.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4.能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2(三)能力目标 1.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2.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心理空间。3.在实际教学中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4.自主学习新知识;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四)素质目标 1.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做好幼儿教育工作。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职业热情和爱心。3.有转化、传递知识的教学水平和育人的教养能力,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外部和心理环境。4.通过学习本门课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三、内容标准:篇章 章节 教学要求 总 论 1、绪论 1、识记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及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念 2、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3、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2、识记并理解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3、学前儿童感知觉和注意 1、理解感知觉的含义及种类和作用 2、掌握培养学前儿童观察力的方法 3、理解学前儿童注意的概念、分类和品质 3 学 前 儿 童 心 理 过 程 发 展 4、掌握注意的规律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4、学前儿童的记忆与想象 1、理解记忆的概念、分类和过程。2、掌握培养学前儿童记忆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3、理解学前儿童想象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4、掌握培养学前儿童想象力的策略和方法 5、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发展 1、了解幼儿思维的一般特点。2、掌握如何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的方法。3、掌握如何促进幼儿言语能力的方法。6、学前儿童情感与意志 1、了解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特点 2、明确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3、知道意志和认识、情感的关系。4、掌握如何培养学前儿童意志的方法。学前 儿童 个性 和社 会性 发展 7、学前儿童个性发展(上)1、理解并掌握个性的基本概念和知识。2、了解学前儿童需要、兴趣与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和特征。8、学前儿童个性发展(下)1、理解并掌握能力、气质和性格的基本概念和知识。2、了解学前儿童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表现。9、学前儿童人际交往 1、识记并理解人际交往的概念和作用。2、理解亲子交往、同伴交往的含义及意义。3、掌握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幼交往的特点。4、掌握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以及同伴交往的类型。学前 儿童 10、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维护 1、了解心理健康的特征和标志。2、知道学前儿童心理偏差的行为表现及有效的预防和矫治措 5 方位的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平时采分,即形成性评价。理论知识考核:以期末考试方式。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理论考核分数以卷面分数的 50%计入总分。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资源,通过搭建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2)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3)利用幼儿园实训中心,将教学与培训相结合、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4、编写建议:幼儿心理学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编写过程中应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因此在编写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介绍最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便于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突出重点,内容生动,以有利于学生掌握课业;(3)着眼于新世纪,尽量考虑学生适应未来变化的新形势的需要,注意教材本身的时代性,适当增加教材的声像部分。(3)尽可能的将幼儿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和家长心理,在幼儿教育的行为环境中统一起来,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五、附录:6(一)常用术语解释 1.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状态,指向性和集中性是两个特点。2.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3.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4.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恢复三个环节,其中恢复又分为再认和再现两种形式。5.表象: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据加工创造的程度,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种,还可分为具体表象和符号表象两种。6.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7.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基本特点就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8.言语: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儿童言语发展,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9.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包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惯常的行为方式。10.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反过来,能力又是成功完成活动的条件。(二)典型案例 7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 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1、3、4 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 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