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最新小学教学反思简短(8篇)(全文).docx
-
资源ID:80863843
资源大小:33.72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年最新小学教学反思简短(8篇)(全文).docx
2023年年最新小学教学反思简短(8篇)(全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最新小学教学反思简短(8篇)(全文),供大家参考。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小学教学反思简短篇一如今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合唱歌曲,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其中有不少流传久远的优秀的儿童合唱歌曲,深受学生的喜爱。要有效开展二声部合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在课堂上,可以从欣赏优秀合唱作品入手,在音乐课上给学生播放优秀、经典的合唱作品,培养学生对多声部合唱的兴趣,从而产生合唱的欲望。让学生在欣赏中尽情感受多声部效果,建立和声概念,了解合唱歌曲比齐唱歌曲增添一些和声要素,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合唱的作用和情韵。要唱好合唱,让学生把音唱准是基本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加强音准的训练,加强识谱唱谱的能力。从低年级段就开始帮助学生建立音准概念,让学生从小就感受这种合作的学习,感受二声部单音的演唱效果,也可以在低年段就多多进行部分歌谱的演唱,为以后的歌谱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教师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解一些歌唱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比较,自发地建立起较科学的歌唱状态,在肯定的基础上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歌唱习惯,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歌唱,不大喊大叫,逐步培养良好的歌唱感觉。合唱讲究的是一个整体的合作,只有相互地倾听,求得准确和谐,才能保证合唱的成功。通过让学生听录音、听教师范唱、听琴弹奏等等方法,在不断地聆听中培养学生的听力。小学教学反思简短篇二在学习了第六单元第24课日记两则之后,我知道学生又有了一项新任务,那就是了解“日记”,懂得日记的格式和内容,并能尝试着去写日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日记,虽然对于日记标头的格式:日期星期几天气他们基本上都能牢记住,但是对于日记的内容却是模糊不清。虽然我也多次强调写日记就是自己把一天当中有意义的事或自己特别想记下来的话以及自己的心情写了下即可,但是好像学生的理解还是不清晰。很多时候,从学生的日记中根本看不懂他在写什么,有的写的篇幅是长,但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他记下来的全是流水账。记得以前自己上学时,老师会经常提醒,写日记不是记流水账那时自己还不太明白何谓流水账,但今天当我看到学生写的日记时我能深切地体会到“流水账”的含义。下面就展示几篇:“流水账”的日记:日记一:今天我和姐姐一起去上学,我们第一节上了语文课,第二节上了数学课,第三节上了英语课,第四节上了美术课。上完课我们就放学了,放学了我和姐姐一起回家。回到家就吃了午饭,2点钟又去上学了,很快又放学了日记二:今天爸爸带我去天河公园玩。我们坐车到那里,先去坐了小船,又去玩了木马玩了之后我们就去吃饭了。吃完饭一会我们又去玩,晚上我们就坐车回家了。除了“流水账”日记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大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标点符号。有些学生的日记写的很长,但是通篇也找不到几个标点符号,有的学生却乱用、错用标点符号,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该停顿的地方又不停顿,引用别人的话时又不懂用冒号、引号当然想让学生,尤其是刚开始写话训练的二年级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们平时对这方面的指导很少,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没有。现在回想下,其实以前我们忽略了这方面的指导,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就可以通过停顿、语气等提示去提醒学生标点符号。那以后我也将会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指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去认识标点符号,在写话的训练中去运用标点符号。以希望学生能更好、更加准确地把标点符号运用到自己的日记中。当然在诸多的问题中,我依然能看到一些让自己欣喜的佳作。虽然他们写的很少,但是却能叙述出完整的事情,寥寥几十字展现的确实学生最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最真实的内心,更有最宝贵的童真。下面是几位学生的作品:日记一:好久不见的太阳今天终于露出了笑脸,晒在身上暖洋洋的,我好开心!(聂牧云)日记二:我今天看动画片的时候学了点四字成语,有笨鸟先飞、口是心非反正还有一些,那我就不写了。(梁力云)日记三:今天我在想,为什么哥哥每天都不用扫地、值日呢?明天是星期四了,应该到哥哥了吧!(李乐瑶)日记四:明天就轮到我们班和二年二班跳绳比赛啦!我们班参赛的有王湘、彭洪章我好期待他们在赛场上的表现!在学生所写的日记中我感受到了惊喜,也看到了问题,希望自己能以问题为引领,找寻出指导学生写好日记的更好办法。小学教学反思简短篇三草原是人教课标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用多媒体展现草原美景。学生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展示,充分认识了草原的天、地、小丘、羊群的美; 再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进一步理解了作者的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 待客 联欢 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想象画面)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内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此时此刻,要是你是在场的汉族兄弟,你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课件展示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在悲凉、沧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深情的吟颂中,在学生深情的话别演示中,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难点得到很好的突破。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有以下不足的地方:、感情朗读指导不到位,。老师缺乏范读。第一段是描写草原的经典之作,写得非常美,应该用饱含深情的朗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整体感受草原的美没有到位。老师让学生对草原美景逐句分析,切割了草原整体的美。在第一段教学的开始和结束,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有草原整体的印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师语言还不够简练,还有很多正确的废话小学教学反思简短篇四zhchshr教学案例反思今天执教的是zh ch sh r第一课时,这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23个声母中的最后4个声母。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四个声母zh ch sh r及四个整体认读音节,第二部分是拼读音节,第三部分是zh ch sh r的书写格式和笔顺,第四部分是认读字词,第五部分是一首儿歌。第一课时教学的内容是zh ch sh r四个声母的发音、书写形式,zh ch sh r的整体认读音节及与单韵母相拼的两拼音和三拼音。非常感谢师傅赵老师对我的细心指导,为了使我能够上好这一课,特意让我去听她上这一课,而且在课后评课时也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前面一课是平舌音z c s,而这一课是翘舌音,因此我采用复习的方式导入课堂,先齐读平舌音z c s及其整体认读音节,复习发音要领,再引入翘舌音这一概念,比较两者的不同,强调翘舌音的发音要领。这样不仅巩固了前面的知识,也能轻松地与新知识衔接。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上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演示,变换朗读方式,小组比赛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也鼓励孩子观察图片,自己发现,用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如:在认识zh ch sh 的字形时,当孩子说出“我看见一个阿姨坐在像h的小椅子上织毛衣”时,给予表扬,并鼓励其他孩子向他学习。另外,在教学中,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我们已经学过整体认读音节,因此在教zh ch sh r的整体认读音节时,让孩子自己先读,读完之后再指导。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很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体会到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的乐趣,满足其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使其带着满足的心情愉快地学习下面的内容。zh ch sh r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发音比较困难,在上课时教了几遍之后还不能标准发音的,则让旁边发音好的同学教他,在下课时再个别辅导,这样也避免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对于zh ch sh r第一课时,结合师傅所提的意见和自己的反思,总结如下:1.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低年级课堂,学生都很小,寓教于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多设计一些小游戏,多让学生动手,其实孩子就会在这种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2.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声母的发音特点是短而轻,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特点是长而响,在教学中我也提到了要注意发音特点,但是没有很好地纠正孩子的发音,加深印象,以至有些孩子发声母的时候,喜欢拖长音。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将教学真正落到实处。3.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与生动。单一的练习方式容易产生疲劳感,更何况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孩子。在教学中,在采用小组比赛、当小老师、男女生混读等方式的前提下,再多加强ppt的制作,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效率。4.加强写字指导。这一块在第一课时中十分必要,也很重要。在教学设计时,我并没有加入写字这一环节,只是指导了zh ch sh r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和书写要注意的地方。在课堂中留出最后5分钟的时间指导书写很有必要。写字指导要保持安静,让孩子静心地写,教师只用巡视课堂,相继指导那些书写有困难的学生。5.加强课堂常规的训练。将对学生的常规教育融入课堂,在写字、读书时,都能做到不知不觉,潜移默化。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教学中,多钻研,多向师傅请教,将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踏踏实实、快快乐乐地学习,真正学到知识。小学教学反思简短篇五上个学期区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抽测,我班以平均88分的优异成绩名列三乡镇前茅,在全区也有较好的名次。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教研中心领导多次亲临农村学校进行专业的督导与引领,离不开我校领导与同事们的鼓励与期望,当然,也离不开自己这一年来对课堂教学的不断努力与辛勤付出,让我收获了孩子们智慧的成长和课堂教学的成功,实现了数学课堂教与学的双赢。老师们都知道,面对课堂教学,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又不得不选择适合他们的不同教学方法。透析毕业测试题,不难发现我班学生有两个显著的优点,那就是在基础知识和计算方面掌握较好,这为本次抽测赢得了良好成绩的更多可能。俗话说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其实,这也是面对我班学生实际,在上一学年的教学中着重抓的两个方面。今天,主要就这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上做一下的个人反思和分析,以期得到大家的共鸣。在数学新知识的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让双基知识在第一时间内有效根植于学生心中。1.计算教学要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理解算理,在探究中掌握算法。(1)重视口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口算题到了中高年级,要熟记常用数据,这样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如:254=100 258=200 1254=500 1258=1000等等,这些算式在乘法的结合律中经常用到。如:8251.2540=(81.25)(2540)=101000=10000这样,学生掌握了口算的方法提高了计算的正确性。(2)理解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新课程标准对简便计算的要求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我让学生通过生活原型的体验,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经历算法优化的过程,唤起他们进行简算的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减法的运算性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教师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让学生明白算理。如:小红买一支10.6元钢笔和一本5.4元的笔记本,她付了20元,还剩多少元?学生会有两种算法。(1)2010.65.4 (2)20(10.65.4)通过计算,结果相等,得出2010.65.4=20(10.6+5.4)这样,学生理解了算理,教师再进行正用、反用的巩固练习。2.概念教学要让学生在有效的探究活动中建立概念。如:百分数是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数,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实例从中抽象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这个概念并不困难。但是,学生掌握了概念并不意味着对百分数的意义已经达到理解的程度。要使学生对百分数这一概念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概念形成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可做实验:比两杯糖水哪杯更甜?通过计算算出每一杯糖水中糖是糖水重量的几分之几,为了便于比较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引出百分数,再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和另一个数之间的一种比较关系,这种关系必须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百分数只能表示这种比较关系,不能表示一个数量,故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百分数的意义深刻理解。又如体积的概念是比较难理解的。教学时,我通过做实验:把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盛满有颜色的水,取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头分别放入两个玻璃杯中,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现象?根据上面的实验,学生发现水溢出杯外。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因为石头放入水中,占有一定的空间,把水挤出来)?引导学生得出: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教学,我想学生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概念,而是深刻领略它的真正内涵。3.图形的测量教学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学生记住这个公式并不难,但是要理解为什么计算圆柱的体积要这样计算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当然割、拼、转化的策略可以清晰地帮助学生建立公式。当然在此基础上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操作环节绝不能少,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做数学中理解知识。1.辨析比较,弄清易错、易混概念。对于易混淆的概念,首先抓住意义进行分析、比较,再者对一些易混、易错的知识设计针对性练习,让学生从比较中区分掌握知识。像因数与倍数中的一些易混概念,数的改写与省略、周长和面积、体积和容积、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等。2.学生易错、易混题进行对比练习。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班级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班级教学反思对于普遍性错误或易混淆的问题,要利用课堂最佳时间,通过典型错例的对比分析,使个别同学的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共识,明晰学生的思维。例如,学生在学完按比例分配问题时,多数学生对一步计算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写成比的问题时与按比例分配问题易混,出现错误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我把这两种类型的题目进行对比。(1) 甲数是120,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是多少?(2) 甲数和乙数的和是120,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是多少?让学生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分析解答,学生对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条件有了清楚的认识,即总数及各部分间的比,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理解。对于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几倍)多或(少)多少的两种类型的题目,应用对比的方法,效果也很好。对于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我鼓励学生记录好人手一册错题集锦,灵活运用错题集,经常翻阅分析,力争错误不再重犯。努力使学生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其目的要让学生学会自觉的查漏补缺,养成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良好习惯。3.一题多解多解的题目,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优选提升。如一题(8)小题数学强调算法多样化,选优。这种方法,我认为对多数学生较适用,但对于少数学困生来说,计算方法简单的题目,它的思维跨度大,学困生不易接受。所以,对学困生,我一般不作要求,自己理解,喜欢哪种就用哪种。4.解读错题,重现记忆。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对教材、练习册出现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解读,让学生重现记忆。凡事学生做过的试卷,错题我都要求学生在试卷中改正,并写出计算的方法包括(填空、判断、选择中的相关题目),一套试题完成后,让学生整理好。离近考试,组织学生再来翻阅自己的试卷(只看错题),有利于深化知识,防错纠错。如; 三大题的1、2小题,都是学生所做试卷中的题目,所以出错率较低 5.实践运用,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经常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学完比的知识我让学生去研究生活中有趣的比,学完比例解决问题,我布置去计算学校旗杆的高度等。事实证明,这样的实践作业,很受学生欢迎,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2.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者实际事例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小学阶段是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转变阶段,仍应重视运用实物、教具、学具进行教学,增加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五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立体图形,如果空间观念不强,在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时就会混淆。教师要重视实物、教具的演示作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研究特征,抽象图形分为以下三步:一是让学生搜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二是用切土豆的方式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如取一个较大的土豆,切一刀切出一个平面,切两刀出来两个面、一条棱,切三刀出来三个面、三条棱和一个顶点切六刀就成为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的长方体(注意面与面要成直角)。三是出示长方体的框架模型,让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并画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引导学生对照长方体框架模型指出相对应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 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在教学中,有些题目可以利用学具让学生进行操作,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用彩带捆扎长方体礼品盒,至少需要多长的彩带?这个问题,如果让学生凭空想象,学生会感到很困难,教师可以教学生用绳子捆一捆,学生很容易发现,实际就是求两个长、两个宽和四个高的长度加上接头处的长度。总之,基础知识目标的落实是教学中重要的目标之一,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有效教学的出发点,我在努力地让学生学得扎实再扎实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小学教学反思简短篇六本文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篇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 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 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 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 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 至此,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完了。接下来我先给同学们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不同习俗。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体味不同的人过春节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写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导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或家里过春节的习俗。最后,让他们动笔依照课文或课后的阅读链接把刚才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下来。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 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是以读促悟。每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二是充分发挥了阅读链接的作用,并有目的地进行了一些拓展。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三是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细腻,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最近看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到:其实一节精致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 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 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今天的教学,我有些纠缠于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仿佛一锅“熬腊八粥”。文中六个特别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腊八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其实学生一读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也应有详略之分,该舍得大舍。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得力量单薄。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为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因为班上学生能力不足,课堂很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这段,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刚开始时,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多数学生就没有感觉了,课堂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次引导让学生去体会,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年人,是多次解读过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即使是读了多遍,又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不明白老师的意思。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来达成呢?所以,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还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老师们的评课,觉得教学效果不佳,留下太多的遗憾。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堂课下来,重点没突出,难点更不能突破。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如果教学中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课堂气氛可能比较热烈、浓厚。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想,一名教师只有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才会不断成长起来。小学教学反思简短篇七(一)摆正教和学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也一样。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的一系列矛盾中,首当其冲的是教和学的矛盾。教和学这对矛盾处理得如何,往往以学生学得是否积极、是否主动为重要标志。假如我们把教学过程理解成“给予“的过程,采用灌输的方法,这不仅使学生学得被动,就是对教师来说,也不能称之为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教学也是一种传递,是精神产品的传递。它与物质产品的传递是不同的。物质产品的传递具有给予的性质,即你给我就得,不给就不得,多给就多得,少给就少得。作为传递精神产品的教学,却不一定是教师一讲学生就懂,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懂,教师少讲学生少懂,教师多讲学生就多懂。所以,教学并不是给予。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教学呢?我认为教学应当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的获取。是给予还是获取,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思想,也必然导致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体积”这个概念,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体积概念及体积的求法,还要注意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显然“预备齐”背诵和发展空间观念毫无联系。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教这个概念时,是从观察实验开始的。一上课,我就把两只一模一样的玻璃杯放在讲台桌上。然后分别往两只杯子里倒水。正当学生感到莫名其妙的时候,我说:“谁能告诉我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哪只杯子里的水少?”学生更认真地观察了,但他们看不出差别,只好犹犹豫豫地说:“两只杯子里的水好像一样多。”我立即肯定他们观察得细致,并说:“我倒的水就是同样多。”然后,我拿出一个东西放在一只杯子里,问学生们看到了什么。他们说:“看到老师把一个东西放进了这只杯子里。”我又问:“好好看一看,你们还发现什么?”学生认真观察后说:“您把东西放进杯子后,这只杯子的水平面就升高了。”我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马上回答:“您放进去的东西是要占地方的,就把水挤上来了。”我又拿出一个东西,把它放进另一只杯子里。问学“这回你们又看到什么了呢?”学生说:“看到您把一个东西放进了另一只杯子里,这只杯子的水平面也升高了,而且比第一只的水平面升得还高。”我问他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他们果断地回答:“肯定后放进去的东西个儿大。”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对物体要占据空间,所占据的空间还有大小的差别等,已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明确什么叫体积,我确实感到学生的空间观念,又一次得到了发展。这比起简单叙述什么叫体积和背诵几遍定义就好得多了。要摆正教和学的关系,首先就要改变“给予”的思想,需要确立的是引导学生“获取”的思想。1引导学生获取,就要培养学生的获取意识。不少老师对我讲,说我上课的时候,学生总是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兴趣盎然。说实在话,我最害怕的就是学生在上课时死气沉沉,沉默寡言,无动于衷。我把课堂气氛,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温度计。活跃是获取意识强烈的表现,而呆板又往往是被动参与的标志。因此,在长年的教学中,我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不论哪堂课,我都要反复研究如何开场,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出一个最佳的教学时机,点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循环小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这一单元临近结束时引进的一个概念。教学时,我先出了三道题让学生来计算。学生一看都是除法题,自然也就感到非常简单。第一题是,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学生计算起来当然没有问题; 第二题,虽然不能整除,但是可以除尽,学生刚刚学过,也感到容易; 第三题却一反常态,无论怎样计算,也得不出一个精确的商。 水平高的学生,首先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中有的人问我:“第三题是不是出错了?”我也就装作很认真的样子,看看教案,再看看黑板,很客气地对他说:“我没有出错,请看看是不是你抄错了?”他们只好又投入到计算之中。中等水平的学生,也被第三题难住了。他们问我:“第三题得计算到哪辈子?”我指着计算速度慢的学生说:“你看他多么认真,遇到问题别着急。”水平最低的学生,面对第三题也计算不下去了,他们说:“这道题我不会。”好了,最佳的教学时机出现了。学了多年的除法,居然还有处理不了的问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去解决?这种想学、要学的心理,也就是获取的意识。他们有了需要,也就有了兴趣,有了动力。这是上好任何一节课都不可缺少的。2引导学生获取,还要创造有利于获取的具体条件。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尽管十分重要,但毕竟是仅仅有了学习的动力,还不等于发现了规律,获取了真理。要引导学生获取,还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获取的具体条件。我所说的条件,主要是指有利于学生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为理性阶段。不论是从现象到本质,也不论是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上的升华总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为学生创造出这些条件,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任务。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方面,我考虑到要排除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干扰; 另一方面,我还考虑到其特征要易于学生发现。 首先,我要求学生随便说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说:“9就能被3整除。”我说:“对极了。谁能再说一个大点的,也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又说:“27能被3整除。”我先肯定他回答的正确,然后又要求:“谁能再说一个大点的,譬如说个三位数。”学生回答的速度慢下来了,他们需要思考。过了一会儿,他们说:“123也能被3整除。”我说:“好极了,123这个三位数确实能被3整除。”同时我还把这个数板书在黑板上。接着我又说:“不过我有点不满意,就这么个数似乎想的时间太长了。”学生有点委屈,因为这不是运用口诀,可以脱口而出的。不过我故意不去理会他们的情绪,而是指着黑板上的“123”说:“看着你们说的这个数,我一口气可以说出好几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学生的表情是惊奇的。我说:“132,213,231,312,321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学生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我把这些数板书出来,让他们计算一下。他们一计算,立刻惊喜了,并大声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呀?”我说:“这太简单了。我说516能被3整除。”同时把这个数板书出来,接着说:“看着这个数,你们也能一口气说出好几个数来。”因为这是照猫画虎,学生自然会说:“561,156,165,651,615。”我把这些数也板书出来,并问学“你们说的这些数,也都能被3整除,你们信吗?”学生摇摇头,表示自己没有这种把握。我又让他们计算一下,证明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他们兴奋极了。过了一会儿,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沉思着。我指着黑板上的两组数,让他们观察一下,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发现,每一组里的数,都是由三个同样的数字组成的,不管怎样变化,这三个数字始终不变。我又问:“组成这些数的数字不变,仅仅是数字在排列上有变化。那你们还能进一步发现有什么特点?”学生们想了一下,他们真的发现了这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不会变。我又引导他们去计算一下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计算的结果一组是6,另一组是12。有的学生高兴得一下子站起来了,他们已经发现其中的奥妙了。我又回到他们原来说过的27,有的学生不等发问,就说:“72也能被3整除。”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说:“7加2,2加7,全是9。”结论得出来了,他们沉浸在靠自己取得成功的欢乐之中。(二)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毛主席早就指出,要实行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我认为是启发,还是注入,关键就在于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所谓过程,也就是操作的过程,观察的过程,比较的过程,分析的过程,综合的过程等。所谓结果,主要是指抽象、概括出的结论。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结果”以“过程”为基础,其次是“过程”以“结果”为目的。它们之间应当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认识上的自然升华。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倾向。在作业的批改中也反映出这种倾向,注重的也是结果,对于思路、策略往往重视不足。我曾做过一次调查,让一年级的学生计算43这道题,他们几乎都做对了。我又把他们找来,一个一个地询问,由他们说出是怎样想,才得出7的。分析学生的回答,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最好的是概念水平。他们以数的组成为基础,说:“4和3可以组成7。所以4加3等于7。”其次是表象水平。他们以吃苹果吃糖等为例,进行思考。譬如说:“上午我吃了4块糖,下午我吃了3块糖,一天就吃了7块。”再有是半直观水平。他们伸出一只手的手指头,然后就说出5、6、7,这样数出结果。最后一种是全直观水平。两只手都伸出来,一只手伸出4个手指头,另一只手伸出3个手指头,从头数到尾,总算也得出了7。这项调查,生动地说明,质量的含义应当是,采用最佳策略,获得正确结果。显然,忽视过程,忽视策略,决不是正确的态度。为了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在教学求最大公约数时,我是这样做的。第一步,先把一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分解质因数的式子,说出这个数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约数。例如,12=223。学生能够说出12的约数除去1以外,还有2、3、4、6、12。第二步,再把另一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仍然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分解质因数的式子,说出这个数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约数。例如,18=233。学生能够说出18的约数除去1以外,还有2、3、6、9、18。第三步,把两个式子中公有的质因数2圈起来。然后问学生:“12有质因数2,18也有质因数2,这说明什么?”学生指出:“这说明12和18都有公约数2。”我再把12和18公有的质因数3圈起来。然后问学生:“12还有质因数3,18也还有质因数3,这又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这说明12和18还有公约数3和公约数6。”我又问:“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几?”学生回答是6。我又引导他们观察,这个6是怎么得到的,结果学生发现,它是全部公有质因数的积。(三)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人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两次转化的,毛主席把它称之为两次飞跃。第一次,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第二次,是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转化。一些数学教师对于认识上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