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附答案)人教版2022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解题方法技巧.pdf
-
资源ID:80886510
资源大小:460.0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文末附答案)人教版2022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解题方法技巧.pdf
1 (每日一练)(文末附答案)人教版 2022 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解题方法技巧 单选题 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A还原糖鉴定实验中,要先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后再加入待测样液 B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要滴加、吸引并重复几次以保证细胞充分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C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酒精时需等葡萄糖被充分利用 D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的原理是色素溶于酒精(丙酮)等有机溶剂 2、下列生理过程伴随着形状改变,其中不一定需要 ATP 供能的是()A在胰岛素分泌过程中细胞膜的形状发生改变 B在篮球比赛等运动过程中骨骼肌发生收缩 C载体蛋白协助运输葡萄糖过程中形状发生改变 D植物细胞在 KNO3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3、关于有氧呼吸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许多种酶的参与 B分解有机物不彻底 C释放 CO2D生成大量 ATP 4、癌细胞即使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厌氧呼吸产生 ATP,这种现象称为“瓦堡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大量吸收葡萄糖 3 7、2021 年东京奥运会上,“亚洲飞人”苏炳添以 9 秒 83 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在百米赛跑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运动员百米赛跑中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出 CO2的量大于消耗 O2的量 B运动员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 ATP 中,少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运动员肌细胞无氧呼吸过程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 ATP DATP 是运动员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主要来自于自身的有氧呼吸 8、下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发生的部分代谢过程,其中运输 H+的载体蛋白有两种类型,从而实现 H+在膜两侧间的穿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过程产生了氧气、ATP 和 NADPH 等 BH+可由叶绿体基质进入类囊体腔,该过程属于主动运输但消耗的能量不是由 ATP 提供的 C通过类囊体膜转运 H+的两种机制不相同 D据图分析,氧气产生后扩散到细胞外共需要穿过 3 层生物膜 4 人教版 2022 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_018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色素是光合作用中吸收和转化光能的重要物质,色素的提取常采用菠菜为原料,光合色素是脂溶性的,因此色素的提取和分离都采用有机溶剂。色素提取和分离的主要步骤为:研磨、过滤、画滤液细线、纸层析分离。分离出来的色素在滤纸条上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叶绿素 b。A、还原糖鉴定实验中,要先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后再加入待测样液,A 正确;B、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要在另一侧滴加、吸引并重复几次以保证细胞充分浸润在蔗糖溶液中,B正确;C、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酒精时需等葡萄糖被充分利用,否则实验现象不明显,C 正确;D、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溶于酒精(丙酮)等有机溶剂,分离的原理是各种色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D 错误。故选 D。2、答案:C 解析:ATP 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 水解形成 ADP 和 Pi,同时释放特殊的化学键中的能量,释放的能量用于主动运输、神经传导和生物电、机械能、细胞的各种耗能化学反应等。A、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属于胞吐,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 ATP 供能,A 不符合题意;B、在篮球比赛等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的收缩需要消耗 ATP,B 不符合题意;C、载体蛋白运输葡萄糖时可能不需要 ATP,如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也可能需要 ATP,如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C 符合题意;5 D、植物细胞在 KNO3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后,会通过主动运输(需要 ATP 供能)吸收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细胞液浓度增大后,会吸水而自动复原,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3、答案:B 解析: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三个阶段都能释放能量,产生 ATP,但第三个阶段产生 ATP 最多。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成 CO2和 H2O,并释放能量,生成大量 ATP 的过程,所以 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4、答案:D 解析:1)、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2)、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A、无氧呼吸只能产生少量的 ATP,因此“瓦堡效应”导致癌细胞需要大量吸收葡萄糖,A 正确;B、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而无氧呼吸仅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 NADH,比有氧呼吸少得多,因此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 NADH 比正常细胞少,B 正确;C、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因此癌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丙酮酸主要在细胞溶胶中被利用,C 正确;6 D、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该阶段不产生 ATP,D 错误。故选 D。5、答案:D 解析: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I 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最宽)、IV 叶绿素 b(第 2 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强光照和正常光照相比,明显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可见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A、色素分离过程中如果滤液线触及层析液,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A 错误;B、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是,B 错误;C、由分析可知,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绿色变浅,C 错误;D、强光照和正常光照相比,明显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类胡萝卜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D 正确。故选 D。6、答案:CD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CO2消耗速率表示光合速率,随着时间的延长,光合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 12:00 左右达到最大值,在 18:00 之后降为 0;CO2吸收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在 12:00 左右出现下降并回升的变化,在 18:00 之后降为最低值并保持稳定。A、由 CO2消耗速率曲线可知,该植物在 7:00(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前就已开始进行光合作用,A 错误;B、曲线 b 在 10:0012:00 之间下降是由于气孔关闭,导致植物吸收的 CO2减少引起的,而 14:0018:00 之间下降是由于光照强度降低引起的,B 错误;7 C、由 CO2消耗速率曲线可知,与 18:00 时相比,7:00 时 CO2利用速率更大,说明光合速率较大,则 C3的还原速率较大,C 正确;D、据图分析可知,7:00 时 CO2吸收速率为 0,即光合速率=呼吸速率,7:00 后 CO2吸收速率大于 0,有机物开始持续积累,到 18:00 时 CO2吸收量又降为 0,此后细胞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消耗有机物,故 18:00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大,D 正确。故选 CD。7、答案:CD 解析:1)、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因此长跑时人体产生的 CO2,只来自有氧呼吸;2)、人体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且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反应生成酒乳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A、运动员百米赛跑中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因此长跑时人体产生的 CO2,只来自有氧呼吸,那么释放出 CO2的量等于消耗 O2的量,A 错误;B、运动员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 ATP 中,B 错误;C、人体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且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反应生成乳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C 正确;D、ATP 是直接能源物质,主要来自于有氧呼吸,D 正确。故选 CD。小提示:本题考查人体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注意人体无氧呼吸是产生乳酸,没有二氧化碳的释放。8、答案:ABC 8 解析: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由双层膜、类囊体和基质三部分构成。类囊体是一种扁平的小囊状结构,在类囊体薄膜上,有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色素和酶。许多类囊体叠合而成基粒。基粒之间充满着基质,其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A、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图示过程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膜上,该过程产生了氧气、ATP 和 NADPH 等,A 正确;B、图中在类囊体膜上 H+的顺浓度梯度的推动下促进了 ATP 的合成,显然 H+由叶绿体基质进入类囊体腔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主动运输,消耗能量,从图中看出,没有消耗 ATP,B 正确;C、通过类囊体膜转运 H+的两种机制不相同,H+进入类囊体腔是逆浓度进入的属于主动运输,而从类囊体腔转运出去是通过协助扩散完成的,C 正确;D、O2在类囊体腔中产生,首先需要穿过类囊体膜达到叶绿体基质中,再穿过叶绿体的两层膜结构到达细胞质基质中,再穿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该过程穿越了 4 层生物膜,D 错误。故选 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