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福建卷文科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pdf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题 1简述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答:宏观劳动力配置主要是从制度和经济的角度研究如何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产业、空间上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其内容包括:(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的特点及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2)根据一定的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其决定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如何从制度层面上改善劳动力配置的政策建议。()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克拉克定理 答:参见旧版教材 第 76 页 3 简述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答:宏观劳动力配置主要是从制度和经济的角度研究如何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产业、空间上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其内容包括:()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的特点及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2)根据一定的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其决定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如何从制度层面上改善劳动力配置的政策建议。(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4.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答:参见旧版教材 第 38页 5、总体上农产品消费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有何关系?答:参见旧版教材 第 357 页 6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式 答:参见旧版教材 第 76 页 7.简述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特征。答:系统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它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点。第 14、15 页 8、与劳动经济学其它科目相比较,试述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答:1)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即包含有宏观的影响和决定因素,也包含有微观的影响因素。2)按照第一、二、三产业的顺序配置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的特殊性:社会性;经济性;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9.何谓直接社会劳动?答:就是指生产一种产品所耗的劳动,无需经过交换就能直接得到社会的承认的劳动。10劳动力配置决策 答:劳动力配置决策就是国家、单位或者个人,根据对未来的预见,对劳动力合理配置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和作出的决定等 11信息方法 答: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看作借助于信息的获得、传递、加工、处理而实现其有目的性的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2、简述不能把第三产业笼统地说成“非生产产业”或“纯消费部门”的原因。答:参见旧版教材 第 246 页 13、劳动力资源 答:劳动力资源也被称为人力资源、劳动资源,它是指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劳动力资源包括现实劳动力资源和潜在劳动力资源两部分。14、劳动力配置规律 答: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分布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15.劳动力配置原理 答:劳动力配置原理是指一切社会形态的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中分配的一般的共同的趋势与规律。6、劳动生产率 答: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和效率用劳动消耗量(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例来表示。17跨梯度转移模式 答:参见旧版教材 第6 页 8 简述劳动力的含义。答:关于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涵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马克思作了精辟的解释:“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9试述工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定及影响因素。答: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其它部门一样,工业部门的劳动力配置同样受到工业部门的工资率、技术构成、劳动生产率等因素的影响。另参见 56 题。2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试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关键是什么?为什么?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关键在于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其重要原因在于:(1)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生产过程。(2)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前提。(3)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体现了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21.简述世界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总趋势。答:参见旧版教材 第 113、114、15 页 22、影响工业生产资料增长的因素有两哪两个?参见旧版教材 第 1、17页 23、简述如何判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率。答: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是否有效的标准应该包括:(1)劳动力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2)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否得到节约。(3)自然资源是否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利用。(4)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5)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提高。2为什么说农村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在一定历史时期高于城市?。答:参见旧版教材 第4页 5、简述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制度包括哪些。答:从不同的制度层面上看,有国家劳动制度、产业和行业劳动制度、地区劳动制度,以及企业劳动制度。不同的制度,对于劳动者个体的影响是不同的。国家劳动制度是最高的制度层次,其它的劳动制度是在国家劳动制度的约束下制定更加具体和针对性的制度,不能与国家层面的制度相矛盾。用人单位、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劳动者个人的行为要在国家劳动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经济活动。目前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符合首要经济规律要求的社会劳动力变动,工业农业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和总产值都应有所提高。简述这样的社会劳动力变动的好处。答:参见旧版教材 第 169、10 页 7、非农业部门劳动数量变动的总趋势是什么?非农部门劳动力不仅在社会劳动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而且绝对量也在增加 第52页 28简述克拉克的产业分类法。答:参见旧版教材 第4页 29.简述劳动力大转时期的主要特征。答:参见旧版教材 第 318 页 30工农业商品交换的使用价值的量的比例,既取决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也取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简述三者之间变动的几种情况。答:参见旧版教材 第 39页 31 简述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答:具体来看,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2)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3)劳动力资源继续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经济收入高的行业和单位。32三大产业劳动力配置数量的原则是什么?答:参见旧版教材 第 3-342 页 3、试述户籍制度对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答:户籍制度是影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我国的户籍管理与其他国家实行的居住地登记制度不同,其目的在于把城乡人口分布和劳动力配置从此凝固化。现有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是农村流动劳动力所面临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别与歧视的制度基础,也是改革过程中迄今为止变化最小和最为缓慢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以 1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户籍管理体制。从此形成了几乎延续至今的、阻碍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框架。除了直接制约农村人口迁移和劳动力转移的这种基本制度安排之外,还有一系列传统体制都具有排斥这种人口流动发生的效果。既然不能获得合法的城市户籍身分,外来人口自然被排斥在这种福利待遇之外。34.劳动力配置系统的有哪几个层次?答:参见旧版教材 第 24 页 35、简述城乡劳动力配置现状。答:(1)劳动力资源的总量。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基本决定了劳动力资源的规模。(2)城乡劳动力资源结构。从总体趋势上看,城镇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是上升的趋势,乡村就业人员的相对数量总体来看是下降的趋势,但是乡村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仍是庞大的。36决定农业部门劳动力数量变动的因素是什么。答:参见旧版教材 第 8页、试述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答: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条件下,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受利益的诱导和驱使,而城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