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docx

    • 资源ID:81129724       资源大小:35.21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docx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考试大纲中实力要求的试验与探究实力明确指出考生应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实力。高三生物的一轮复习也应着重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复习中形成实力,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觉的过程来学习科学探讨的方法为理念,落实教学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探究实力。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是在前面复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白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分析的。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已经认可,但是对此结论的得出过程仍不是很理解,特殊是对一系列推理论证试验的设计及科学家们的探究思想还不能深化体会。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相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学问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讨的方法。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的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的原理和过程(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三、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探讨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纳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探讨的主要方法。(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试验思路。2.实力目标(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试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实力。(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探讨噬菌体浸染细菌的试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别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实力。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严谨作风和科学看法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四、教学模式依据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以设疑导引、自主探究、合作升华为基本教学模式,融合探讨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协助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归纳和总结。五、教学过程实录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疑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指纹(课前采集学生的)思索:1为什么可以依据犯罪现场的指纹来确定罪犯身份?为什么?2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实例?从而引导学生思索确定生物性状(特征)的物质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学生据生活阅历获得的信息回答:每个人的指纹均不同,遗传物质具有特异性;进行亲子坚决、罹难者身份确定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剧烈的求知欲。引导探究引导探究一、对遗传物质早期推想(指导学生阅读)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用多媒体展示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四组,见教材43页)。并提出问题:1.试验先进行第一、二组的目的是什么?可否干脆进行第四组?2.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其次、三组说明什么?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3.该试验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试验结论是什么?4.艾弗里试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第一、二组起比照作用,证明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作用,同时可解除使小鼠死亡的其他缘由。因此,不能干脆进行第四组。第一、二组说明白R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S型细菌具有致死性;其次、三组说明白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第三、四组说明白R型活细菌与S型死细菌混合培育后产生了S型活细菌,并且这种转化的性状可以遗传。该试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其结论是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DNA与多糖、脂质、蛋白质、RNA分开,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育,干脆、单独地视察它们的作用。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课件展示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提出问题供学生探讨,老师深化小组成员中参加探讨。1.该试验用了什么方法?什么探究中还用过此方法?2.用35S、32P标记物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能否用14C和18O进行标记?3.假如试验用上述方法进行,测试的结果如何?表明白什么?4.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哪种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怎样形成的?5.此试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6.此试验证明DNA具备遗传物质的哪些特性?试验的结论是什么?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同位素标记法a用35S、32P标记是因为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而DNA和蛋白质中均含有C和O两种元素。b用带35S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都不带标记。用带35P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带标记。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由试验过程分析可知:噬菌体是在自身DNA的作用下在细菌体内完成增殖的。DNA是自我复制形成的,蛋白质是在DNA指导下合成的。指导思想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去感染细菌干脆、单独地视察它们的作用。证明白DNA能自我复制,具有连续性;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四、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试验老师供应给学生烟草花叶病病毒相关学问,引导学生设计试验方案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参照前面的试验学生阅读思索问题:20世纪30年头以前,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分组探讨、视察并用语言描述试验过程。最终得出结论。1.分组视察用语言描述试验过程2.学生视察、分析、探讨问题。学生结合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进行分组探讨、设计试验方案,进行试验探究;然后汇报沟通试验方案和试验现象、分析缘由。让学生沿着科学的发展轨迹分析问题1.培育学生的语言组织实力。2.培育学生视察实力和分析问题的实力。3.培育学生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实力4.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培育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试验的实力及创新意识。归纳总结老师让学生依据以上试验思索问题: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学生分析、探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培育学生分析、总结的实力。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实力。拓展提高1.请学生思索并回答教材课后习题。2.结合格利菲思、艾弗里、赫尔希与格勒等人的试验,分析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学生结合所学学问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所学学问的理解和应用。培育学生应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六、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试验,在现有的试验室条件下是不行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实力和探究实力。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同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单纯的信息表达和灌输转变为引导、激发,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视察和思索中,开心地学习。这样既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育了学生探究、分析、表达等实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新课标)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设计理念 依据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物学教学重在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觉的过程来学习科学探讨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实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白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始终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试验证明白DNA是遗传物质,最终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相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学问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讨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化。 2.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的原理和过程。 (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探讨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纳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探讨的主要方法。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试验思路。 2实力目标 (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试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实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探讨噬菌体浸染细菌的试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别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实力。 3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看法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模式 依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化为归宿,本节课采纳“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探讨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协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觉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归纳和总结。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设疑导入引导探究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五、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疑导入 多媒体展示商品条形码。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见到这些条形码,它们有什么作用? 从而引导学生思索:在生物体内,有没有类似商品条形码这样隐含着生命信息的“条形码”呢?它在哪里?又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经 验获得的信息回答: 商品上的条形码包含着商品名称、价格、生产日期、产地等信息。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剧烈的求知欲。 引导探究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想 指导学生阅读。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四组,见教材43页)。并提出问题: 1.试验先进行第一、二组的目的是什么?可否干脆进行第四组? 2.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其次、三组说明什么?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 3.该试验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试验的结论是什么? 4.艾弗里试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第一、二组起比照作用,证明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作用,同时可解除使小鼠死亡的其他缘由。因此,不能干脆进行第四组。 第一、二组说明白R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S型细菌具有致死性;其次、三组说明白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第三、四组说明白R型活细菌与S型死细菌混合培育后产生了S型活细菌,并且这种转化的性状可以遗传。 该试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其结论是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DNA与多糖、脂质、蛋白质、RNA分开,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育,干脆、单独地视察它们的作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 课件展示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教材第45页)。 提出问题供学生探讨,老师深化小组成员中参加探讨。 1.该试验用了什么方法?在什么探究中还用过此方法? 2.用35S、32P标记物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能否用14C和18O进行标记? 3.假如试验用上述方法进行,测试的结果如何?表明白什么? 4.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哪种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5.此试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6.此试验证明DNA具备遗传物质的哪些特性?试验的结论是什么?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用同位素标记法。 用35S、32P标记是因为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而DNA和蛋白质中均含有C和O两种元素。 用带35S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都不带标记。用带35P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带标记。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由试验过程分析可知:噬菌体是在自身DNA的作用下在细菌体内完成增殖的。DNA是自我复制形成的,蛋白质是在DNA指导下合成的。 指导思想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去感染细菌,干脆、单独地视察它们的作用。 证明白DNA能自我复制,具有连续性;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四、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试验 老师供应给学生烟草花叶病病毒相关学问,引导学生设计试验方案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参照前面的试验) 学生阅读思索问题:20世纪30年头以前,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分组探讨、视察并用语言描述试验过程。最终得出结论。 1.分组、学生视察用语言描述试验过程。 2.学生视察、分析、探讨问题。 学生结合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进行分组探讨、设计试验方案,进行试验探究;然后汇报沟通试验方案和试验现象、分析缘由。 让学生沿着科学的发展轨迹分析问题。 1.培育学生的语言组织实力。 2.培育学生视察实力和分析问题的实力。 3.培育学生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实力 4.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育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试验的实力及创新意识。 归纳总结 老师让学生依据以上试验思索问题: 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学生分析、探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培育学生分析、总结的实力。 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实力。 拓展升华 1.请学生思索并回答教材课后习题。 2.结合格利菲思、艾弗里、赫尔希与格勒等人的试验,分析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 学生结合所学学问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所学学问的理解和应用。 培育学生应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驾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试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试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二)实力目标 通过重演科学家发觉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探讨的方法和试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三)情感目标 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认同科学相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性试验,培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实力。 (四)重点难点 1、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的原理和过程。 2、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的原理和过程。 课时说明 本节内容1课时,授课过程(包括与学生的互动)大约用时30min,例题解析以随堂练习的方式完成,课后练习可作为作业。对于例题解析和课后练习可依据时间状况敏捷选用。 导入:好玩的生物遗传现象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另外,“老子英雄儿英雄”“将门生虎子”也在肯定程度上说明白遗传的作用(这两句俗语还要考虑家庭教养环境的影响,与本文无关,不再赘述)。 概括: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经常相像,这就是遗传现象。 一、人类对遗传本质的探究 19世纪中叶,孟德尔通过植物的杂交试验提诞生物的每一特性状都是通过遗传因子(后称基因)来传递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成单存在,配子结合(受精作用)后,遗传因子又复原到成对状态。 19世纪末,科学家探讨了生物生殖过程中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了解到染色体的活动有肯定的规律:体细胞(2N);配子(N);受精卵(2N)。 据此,有人设想:莫非遗传因子就是染色体,一条染色体就是一个遗传因子?这不行能,因为生物的性状许多,而染色体的数目有限。那么,肯定是一个染色体上有很多个遗传因子(基因)。基于这样的相识,1903年萨顿和鲍维里提出遗传因子存在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后来事实证明白这一点。 仲老师语录: 在人类前行的文明史上,每一个宏大的假设都跟随着一个宏大的发觉。:)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试验中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必需将蛋白质与DNA分开,单独、干脆地视察它们的作用,才能确定原委谁是遗传物质。) 二、DNA作为遗传物质具备的条件 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特别状况下又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2、能自我复制,前后代保持肯定的(连续性); 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限制生物的新陈代谢和性状; 4、具有存储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实力。 什么结构或物质具备这些条件呢? 三、核酸(DNA、RNA)是遗传物质的试验证据 证据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DNA是遗传物质 (一)格里菲思细菌转化试验 1、两种菌落的比较 菌落 荚膜 毒性 R型细菌菌落 粗糙 无荚膜 无毒 S型细菌菌落 光滑 有荚膜 有毒 2、试验过程 3、小结 步骤 方法 现象 结论 1 R菌活菌注射 小白鼠正常 R菌无毒性 2 S菌活菌注射 小白鼠死亡 S菌能使小白鼠致病 3 S菌高温灭活 小白鼠正常 加热杀死的S菌不使小白鼠致死 4 高温灭活:S菌+R菌 小白鼠死亡 死亡的S菌中可能有使R菌转化因子 5 提取4试验死鼠 发觉S活菌 死亡的S菌能使R菌转化为S菌 为什么第四组试验将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因为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 格里菲思试验的结论是什么? 试验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定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艾弗里DNA转化试验(图解) 艾弗里的思路 1试验材料:选用肺炎双球菌。2假设:DNA是遗传物质。3试验操作: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 4预期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5试验结果:与预期结果吻合。 6分析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由此可见,科学家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从而单独地、干脆地去视察DNA的作用。 但是,艾弗里转化试验所运用的DNA中仍旧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因此人们认为不能完全解除蛋白质的作用。那么,还有没有更具有劝服力的方法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呢? 证据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DNA是遗传物质 试验过程及结果: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试验结论 第一组试验 32P标记DNA 有32P标记DNA DNA有32P标记 DNA分子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其次组试验 35S标记蛋白质 无35S标记蛋白质 外壳蛋白质无35S 某些不含有DNA的病毒,其遗传物质又是什么呢? 证据三: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试验RNA也是遗传物质 结论:RNA也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结论 想一想: 为什么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DNA(脱氧核糖核酸) 核酸(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RNA(核糖核酸) 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超越科学家):自主探究 艾弗里的试验虽然得到了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但仍旧有人提出了异议。你能分析一下这个试验存在哪些不足吗?应当怎样改进呢? 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例题解析 将分别后的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外壳与R型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不死亡,从其体内分别出来的仍是R型肺炎双球菌。将分别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则小白鼠死亡,并从体内分别出来了S型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以上试验说明() A、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可以相互转化 B、S型的蛋白质外壳可诱导R型转化为S型 C、S型的DNA可诱导R型转化为S型,说明白DNA是遗传物质 D、R型的DNA可使小鼠致死 C 将分别后的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外壳与R型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不死亡,说明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不能限制产生出能致死的S型的肺炎双球菌。将分别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则小白鼠死亡,并从体内分别出来了S型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说明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限制形成新的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使生物致死。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用DNA酶处理过的S型细菌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试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个试验是为了证明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B、这个试验是为了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这个试验证明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 D、这个试验是艾弗里关于遗传物质探讨的重要工作之一。 A 这是艾弗里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做的一个试验,它是关于遗传物质探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为了证明DNA的分解产物是不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中,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 A、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B、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C、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D、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A 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注入到细菌细胞内的只有噬菌体DNA,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都是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合成的。 下列能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过程证明的是() A、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B、DNA是遗传物质 C、DNA能自我复制D、DNA能限制蛋白质合成 B、C、D 此试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相像,无可遗传变异产生。因亲代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体内,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所以完成DNA复制、指导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形成等过程都是亲代噬菌体DNA分子的作用,同时证明白DNA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成分 细菌成分 核苷酸标记 32P 31P 氨基酸标记 32S 35S 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时,分别用同位素32P和35S做了标记(见下表):此试验所得结果是子噬菌体和母噬菌体的外形及侵染细菌的特性均相同。请分析: (1)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3)此试验说明白。 (1)32P、31P;(2)35S;(3)DNA是遗传物质。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中,噬菌体的DNA被注入细菌细胞内,并在细菌内以细菌的核苷酸为原料,以噬菌体的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很多和亲代噬菌体一样的DNA。这样在细菌内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的DNA既有以细菌内的核苷酸为原料新合成的DNA链,又有原来注入到细菌体内的亲代噬菌体DNA链。所以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31P与32P。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在噬菌体DNA注入细菌内时,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细胞外面。而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则是以细菌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所以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35S元素。从上述分析得知子代噬菌体的DNA含亲代噬菌体DNA中核苷酸的32P,说明亲代噬菌体的DNA传递到了子代,保持了遗传物质的连续性,因此DNA是遗传物质。同样分析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例6】下图中,烟草花叶病毒(TMV)与车前草病毒(HRV)的结构如A、B,侵染作物叶片的症状如C、D。 (1)用E去侵染叶片F时,叶片F患病的病状与相同。 (2)F上的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是以为模板,以为场所合成的,所需的氨基酸来自。 (3)E的子代病毒的各项特性都是由确定的。 (4)本试验证明。 (1)车前草病毒致病症状;(2)HRV的RNA;作物叶片F细胞的核糖体;作物叶片F细胞内的氨基酸;(3)HRV的RNA;(4)RNA是遗传物质。 TMV与HRV两种病毒都是由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当以HRV的RNA和TMV的蛋白质组成新的病毒,侵染烟草后,烟草表现为HRV的患病症状,说明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 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练习 400)this.style.width=400;"(一)选择题 1、下列、均是遗传物质应具有的特点。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能够干脆证明DNA作为遗传物质具有的特点是() 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够自我复制,保持前后代的连续性 能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限制生物性状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ABCD 2、下列只含一种核酸的生物是() A病毒B酵母菌C小麦D变形虫 3、(1997年上海高考试题)关于病毒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是脱氧核糖核酸B、都是核糖核酸 C、同时存在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D、有的是脱氧核糖核酸,有的是核糖核酸 4、染色体和DNA的关系是() (1)DNA位于染色体上,(2)染色体就是DNA,(3)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4)染色体和DNA都是遗传物质,(5)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 A、(1)(3)(5)B、(1)(2)(3)C、(2)(3)(4)D、(3)(4)(5) 5、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合成的DNA属于() A、细菌的B、噬菌体的C、细菌或噬菌体的D、细菌和噬菌体的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案 人教版必修二生物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案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想(阅读教材P4243)20世纪20年头,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20世纪30年头,虽然对DNA已有肯定的相识,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阅读教材P4344)1试验材料:肺炎双球菌。2体内转化试验(格里菲思)(1)过程与现象 (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3体外转化试验(艾弗里)(1)过程和现象 (2)试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阅读教材P4446)1试验过程和现象 2试验结论: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四、生物的遗传物质(阅读教材P46)遗传物质生物种类结果结论DNA全部细胞生物及部分病毒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部分病毒 重点聚焦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是如何进行的?结果说明白什么?2赫尔希和蔡斯是如何对噬菌体进行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结论是什么?3为什么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共研探究肺炎双球菌又称肺炎链球菌,直径0.51.5微米,可以分为S型和R型两种类型。结合教材P43图32、P44图33,回答下列问题:1由教材P43图3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试验得出(1)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从死亡小鼠中分别出S型活细菌和R型活细菌,且R型活细菌数量多。(2)格里菲思试验没有将细菌中各组分分开,因此,该试验只能证明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不能证明转化因子是哪种物质。(3)格里菲思的转化试验中,比照组是第一至三组,即分别向健康小鼠体内注射R型活细菌、S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试验组是第四组,即向健康小鼠体内注射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混合液。2由教材P44图3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试验得出(1)在艾弗里第一组(S型细菌DNA和R型活细菌混合培育)试验中,大多数是R型细菌,只有少数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转化效率很低。(2)艾弗里试验第三组,设计了R型细菌与S型细菌DNA加DNA酶混合培育,目的是:DNA酶将DNA水解为脱氧核苷酸,分解后的产物不能(填“能”或“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说明DNA必需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其功能。同时证明白DNA是遗传物质。3试验设计(1)艾弗里试验的单一变量是:向R型细菌培育基中加入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不同物质。(2)将可能作为“转化因子”的各种物质分别进行试验,目的是:进行相互比照,可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同时避开其他物质的干扰。(3)在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中,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试验设计思路是将DNA与蛋白质、多糖等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干脆地视察每种物质的作用。4请分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和艾弗里转化试验的关系。提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包括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试验,其中格里菲思的试验证明白S型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但并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哪种物质。艾弗里的试验则证明白转化因子是S型细菌体内的DNA。 总结升华1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试验和体外转化试验的比较项目体内转化试验体外转化试验培育细菌在小鼠体内体外培育基试验比照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比照S型细菌各组成成分的作用进行比照奇妙构思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作为比照试验来说明的确发生了转化将物质提纯分别后,干脆地、单独地视察某种物质在试验中所起的作用试验结论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联系(1)所用材料相同(2)体内转化试验是体外转化试验的基础,体外转化试验是体内转化试验的延长(3)两试验都遵循比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2.试验拓展分析(1)在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又渐渐复原活性。(2)转化后形成的S型细菌的性状可以遗传下去,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对点演练1推断正误(1)艾弗里所做的试验既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也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2)高温处理过的S型细菌蛋白质因变性而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3)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中转化的有效性与R型细菌的DNA的纯度有亲密关系。()解析:(2)蛋白质高温变性的缘由是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肽键依旧存在,而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的实质是与肽键反应。(3)转化的有效性与S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关,纯度越高,转化越有效。答案:(1)(2)×(3)×2肺炎双球菌有很多类型,有荚膜的S型细菌有毒性,能引起人患肺炎或引起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无荚膜的R型细菌无毒性。如图为细菌转化试验,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丙组为空白比照,试验结果为小鼠不死亡B能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的有甲、丁两组C戊组试验表明,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后试管中长出的还是无毒性的R型细菌D丁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不能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解析:选D含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是甲、乙、丁三组,煮沸处理能使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失去毒性,所以只有甲、丁两组能导致小鼠死亡。戊组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后试管中长出的是无毒性的R型细菌,丁组产生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是由遗传物质变更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共研探究如图为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试验,依据图示并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噬菌体是营寄生生活的病毒,宿主是大肠杆菌细胞,噬菌体的化学组成是DNA和蛋白质。2同位素标记法(1)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无细胞结构,专营活细胞内寄生生活,病毒在一般培育基上无法生存,不能干脆利用分别含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育基培育噬菌体。(2)S仅存在于T2噬菌体的蛋白质中,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标记元素所在部位对应于图1的。P主要存在于DNA中,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对应于图1的。(3)T2噬菌体的蛋白质、DNA中均含有C、N元素,用14C和15N同位素进行标记无法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3图2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试验中需经过短时间保温后,再进行过程,短时间保温的目的是防止已被T2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裂说明放出子代噬菌体,干扰试验结果。分别代表搅拌、离心过程。其中的目的之一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4试验误差分析:测定发觉在搅拌、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最可能的缘由是培育时间较短,有部分噬菌体未侵入大肠杆菌,仍存在于培育液中。 总结升华1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过程 试验过程试验组别一二设计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P是DNA的特征元素,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干脆地、单独地视察它们的作用标记大肠杆菌含35S的培育基无标记的大肠杆菌含35S的大肠杆菌含32P的培育基无标记的大肠杆菌含32P的大肠杆菌标记噬菌体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含35S的大肠

    注意事项

    本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