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论语》十则重要知识点.docx
初一语文上册论语十则重要知识点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课型:文言文精读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驾驭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2、联系自身学习经验,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看法,改进学习方法。 二、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四、教学媒体多媒体 五、课前打算预习课文并查找香关资料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丽情景。(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原因吗?(学生回答,老师明确: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庄重、高大。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觉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今日,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倾听先哲的训诲。(二)沟通探究 沟通有关孔子、论语的学问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沟通。班上沟通:每个学问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师生沟通:老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春秋时期宏大的思想家、教化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探讨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化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很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看法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它和高校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整体感知课文前五则 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终老师再打出正确读音。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b学生朗读课文,老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留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结合详细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依据课下注释学生试译,老师指导a时习:按肯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肯定的时间”或“刚好”。“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b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恳。c温故而知新故:旧的(学问),从前的(学问)。而:顺接连词,就,并且。可以为师矣以为:把当作。e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推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四)合作探究 课文在学习看法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沟通后,老师概述:学习看法强调要虚心,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索与复习。老师再要求学生思索:哪些语句强调虚心,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索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虚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独立思索、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b班上探讨、沟通以下两个问题:在本文论述的教化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准备?(五)作业: 1、翻译论语十则前五则。2、复习前五则中的重点字词,下节课默写。 其次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驾驭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2、联系自身学习经验,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看法,改进学习方法。 二、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四、教学媒体多媒体 五、课前打算复习默写前五则重点字词、背诵课文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二)全班朗读课文,老师正音。 (三)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四)探究学习后五则 班上沟通,重点研读以下几句: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班内学生沟通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沟通后,老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老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探讨沟通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探究其次、三句】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老师要讲解。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探讨沟通,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沟通,观点摘要: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原来就不应当把自己都不喜爱的东西强加于人;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行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或许我们都不喜爱,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假如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行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看法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五)整理归类 (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谈学习看法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谈修身做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 士不行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 (六)总结文言语法: 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说:通“悦”,读yuè,意为:开心, 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慧。 女:同“汝”,读r,意为:你 (其次人称代词) 2、文言虚词 而:(1)连词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例:学而时习之任重而道远(并且)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不译)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提刀而立修饰语,可译为“着”“地”例:默而识之(地)(2)其次人称代词,你,你的例:余知而无罪也。(你)为(1)wéi以为:把当作(以:把为:当作)例:可以为师矣(2)wéi是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wèi介词,意为“替”“为了”例: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之(1)代词:代指人(第三人称)、事、物例:由,诲,女知之乎!(代事,代指对待知与不知的看法)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习的人)(2)助词结构助词,意为“的”。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主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简称“取独”)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1)代词例: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习的人)(2)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揣测或反问语气。例:其恕乎!(表揣测,意为:也许,或许)其真无马邪?(表反问,意为:莫非)焉(1)句尾语气词,无实意。(2)代词,相当于“之”例:见贤思齐焉。(代指他,贤德的人)(3)兼词(一字代两字的意思)相当于“于之”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当于“于之”,意为:在那里)则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意为“就”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七)作业: 1、翻译后五则2、背诵论语十则3、“学探诊”第十课1-22题教学反思: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看法,改进学习方法(前部)。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3.熟读。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心情。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三、文言文入门:老师讲解: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通假字朗读与背诵四种特别句式:四、朗读指导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老师订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留意:引导学生留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留意古今义的不同。(8)留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别句式。六、指导翻译第则:处理方法: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每一则由老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师生共同评价,订正。七、指导背诵八、小结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自由发言,不拘对错.九、作业l课后练习一、二题。类2背诵全文。类3默写全文。类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打算活动肯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其次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看法,改进学习方法。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4朗读与背诵.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辨别学习看法和学习方法的句子。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检查复习朗读全文。二、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三、翻译课文6-10则l老师讲解下列难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订正补充。四、独立思索: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看法,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独立思索后抽查发言,学生相互补充:(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2)学习看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五、片断写作: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当怎样去做。字左右写完后班内沟通。(有关学习看法和学习方法的问题)六、小结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化家,他的很多教化思想至今仍有主动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七、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八、作业1课后练习三、四题。默写课文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留意引导学生留意这一点 10论语十则 10论语十则课文研讨 一、分章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肯定的时间”或“刚好”。“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须要实习才能驾驭;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其次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欢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看法,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肯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特别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索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索,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学问)和“知新”(获得新学问)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视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学问,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肯定要将学问融会贯穿,能在温习旧学问中有所发觉,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须要独立思索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索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行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说明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担心。”“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索;“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相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指责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照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终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学问和本事。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虚心的学习看法。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看法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留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特长,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理想或有特别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毅。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毅,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激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志向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方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主动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很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二、问题探讨 论语是过去蒙童教化的必读书,尽管大部分内容都不易读懂或只能读到似懂非懂,但人们始终坚持这样做下来,而且要求极严,须能通背全书。这也许出于两个缘由: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这本书里的话,“反刍”的机会许多,但如不先背下来,就无法进行“反刍”;二是通过诵读熟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此外,读论语也有了解历史掌故、增加识字的功能,但这是次要的。 今日的情形已经大不相同。我们读论语,旨在汲取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这就大大地缩小了读的范围。论语全书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一般都在485章左右,我们只选录10章,而且全是短章,这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这样来选篇才符合“古为今用”的原则。至于个别条件较好的教学班情愿多读一些,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留意不增加学生负担。 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看法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4、5、6、7、8、9、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两章。作这样划分的目的是,提示老师全面地看待课文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实力,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可以取消的,无妨将它并入思想品德修养的范围,第8、10两章同时列入其次、三两个方面,就是这个意思。 教读这十章,要仔细探讨格言的教学方法。十章中的前九章无疑都是格言,最终一章形式上是对话体,其实核心只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上,也可以算作格言。讲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记住原话,为“反刍”创建条件;三要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老师可以据此创建诞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来,这是编者的一点希望。 练习说明 一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行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翻译格言跟译记叙文不同,一般都要用直译,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练、精确的风格,不随意增减词语。 答案参见“有关资料”中的译文。应留意的是,有些词语历来有多种说明,例如“三省”,一说“多次反省”,一说“以三件事检查自己”。又如“殆”,这里可解作“怀疑”,也可解作“危急”,“有害”,但课本取后一义。“弘毅”,有合解为“刚毅”的,也有分解为“宽广”和“刚毅”的。老师只宜任选一种,不宜作比较、辨别。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探讨: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化理解这句话的内容。应留意的是,孔子用这句话给“恕”字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确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会句意)要订正。 此题又是示例性的,其余各章也可仿此进行探讨。 三背诵全文,并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略) 教学建议 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能启发学生探究的爱好,就算达到了目的。 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钟之内成诵。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并以敏捷、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课文内容当然要经过探讨,但要限制探讨的规模,一般只宜用师生交谈的形式,个别的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索,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不要求在探讨中解决全部的问题。 以上是基本设想。再提几点建议: 一、要讲究导入的方式,从学生熟识的词语或故事说起,自然说到孔子这个人和论语一书:如曲阜朝圣之举和赵普(宋开国丞相)“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事。时间不超过5分钟。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爱好。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非常必要,也可用讲故事的形式,而将学问性的内容渗进其中。 三、在教读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讲点故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学有所得。 例如学“温故”一章,无妨先问学生:“有些老师知道世上很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好听,这样的老师算不算好老师?”由此自然导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观点,最终再落实到“知新”二字,并就此略作发挥。 又如,课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贡,这在孔门七十二贤中也是卓越的人物,讲讲有关他们的事迹(如“曾参杀人”“子路盛服见孔子”“子贡游说五国之君”等),也可引发学生的爱好,但要讲得非常简明,每事一分钟讲完即可。 四、向课外延长:可指定论语中某几篇,让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也可用老师读学生听的方法。例如述而篇中,第2章有“诲人不倦”,第7章有“举一反三”,第19章有“发愤忘食”。 有关资料 一、孔子简介 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肯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种体式的写法很敏捷: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孟武伯问孝”);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这种体式我们以后才能学到。 论语是探讨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始终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 三、孔门弟子简介(引号中语皆出自史记)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子贡:“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子贡利口巧辞”。齐田常欲伐鲁,孔子思求他国援兵,诸弟子皆请行,孔子独许子贡。 3.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颜回死后,他成为孔子的继承人。 四、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学问),然后按肯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兴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欢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挚友往来是不是诚恳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学问后,能有新体会、新发觉,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索,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急。”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看法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慧才智。” 6.孔子说:“望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望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像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特长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行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决,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志向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终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也许是恕(道)吧!自己所厌烦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第21页 共21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