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能看好吗.docx
类风湿性关节炎能看好吗 摘 要: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证型及各证型的证候特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证型进行规范化探讨。方法:采纳临床调查方法,收集77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例,运用SPSS软件,统计出各证型的频数,用聚类分析对症状进行归类,确立类风湿性关节炎各证型的主要症状。结果:得出77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各证型所占百分比,并按由高到低依次列出各证型相应症状的出现率,同时得出77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各证型的主要症状。结论:确定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证型及各证型的主要症状。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型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4-0835-03 Clinical Syndrome Research of TCM in the Rheumatoid Arthritis KOU Yongfeng,ZHAO Xinxiu (Shanxi University of TCM,Taiyuan 030024,Shan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main syndromes and the main symptoms of every syndrome of TCM in the rheumatoid arthritis (RA).Methods: Using clinical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collecting data on 770 cas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analyzing the statistical data.Results:At first, the percentage of each syndrome type of the 770 case was calculated. Then,the occurrence rates were arranged from high to low .Later, 770 case were Clustered and analyzed.Conclusions: To make certain the main syndromes and the main symptoms of every syndrome of TCM in the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Key words:rheumatoid;arthritis;TCM;syndromes 收稿日期:2009-11-22 基金项目: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安排项目(200529) 作者简介:寇永锋(1979-),男,山西忻州人,讲师,硕士探讨生,探讨方向: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致残率很高的疾病,中医药治疗具有疗效确定,副反应小、有利于长期服用的特点,但在临床探讨中,由于探讨方法不完善,诊疗标准不统一,辨证分型不规范,致使中医对该病的疗效难以做出精确的评价。本探讨通过查阅文献,采纳临床调查的方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证型进行规范化探讨,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依据近30年文献探讨的统计结果所确定的排在前10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证型和各证型的主要症状,再结合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指导原则及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先拟定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参考标准,再依据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的半定量探讨,将各证型的症状进行轻、中、重分级量化,研制临床病例调研表,进行临床调研。为初步拟定的参考标准寻求临床证据和统计学客观化依据,以便对参考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 1.1 病例调研表设计的原则 真实、客观的临床病例调研是本课题成败的关键,病例调研表的合理制定是正确收集临床数据的前提。设计临床调研表时以症为据,从症辨证,强调对病情资料的全面收集和综合分析,从各个方面体现机体的整体状态,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西医诊病强调疾病的特征性病理变更,依靠有特异性的精确资料作为推断的依据,而对反映机体整体状况的主观感觉、一般病情资料重视不够,不注意综合分析。如气候的影响、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足跟难受、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大便干结或大便稀泻等并非“精指标”,西医认为对诊病无特别价值,但中医正是据此而作为辨别寒热虚实的重要依据。因此,调研表的项目除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性症状外,还特殊重视症候的全面收集,以确保证候诊断标准的精确性和好用性。并在临床小范围内作了预调查,通过预调查,一方面可以检验病例调研表制定的合理与否,一方面可以发觉问题,包括设计不合理的条目,没有想到的条目,简单引起歧义的条目,及早发觉问题,刚好修订,把好病例探讨的首要关口。 1.2 病例来源 选择2006年6月-2008年11月期间,山西省其次中医院570例、太原市类风湿病医院100例、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100例,门诊及住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共770例为探讨对象,在病人门诊初诊或入院后进行病例调查,并照实记录。 1.3 合格探讨对象的确定 1.3.1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诊断标准。即具备下述7项中的4项或4项以上者,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第2项至第5项必需由医师视察认可。晨僵至少1h(6周)。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对称性关节肿(6周)。皮下风湿结节。手X线照片有典型的RA变更,包括骨侵蚀及明显的骨质疏松。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定度>132)。 (2)年龄在16岁70岁。 1.3.2 解除标准 有下列状况之一者,不纳入本探讨。(1)不符合西医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 (2)关节功能分级为IV级的患者。 (3)合并有心血管、肺部、肝脏、肾脏、造血系统等严峻疾病以及严峻关节外表现,如高热不退、多发类风湿结节、间质性肺炎、肾脏淀粉样变、缩窄性心包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等须要运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 (4)年龄在16岁以下,70岁以上的患者。(5)孕妇或哺乳期女性的患者。 (6)精神病患者。 1.4 探讨过程的质量限制 临床病例调研人员的统一培训是保证数据真实的前提。培训内容包括对症状内涵的理解,分级量化的统一把握,舌诊、脉诊采集的正确把握,病例调研表的填写流程、留意事项等。重点培训内容应当是症状内涵的界定和分级量化的把握,因为在临床上,中医同一症状不同医生会有不同理解,这种在临床信息收集过程中,由于相识上的偏差就会获得错误的信息,会严峻影响结果的真实性。统一的病例调研表,调研的医生统一培训,调研人员临床刚好沟通。总之调查员要熟识诊法、辨证、从而能正确选择病例,正确录入症状等数据。 1.5 统计方法 运用SPSS统计软件包,将77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病程、活动期、缓解期、中医辨证等内容输入数据库。先用频数分布,统计出各证型的频数,再运用SPSS软件对患者症状进行聚类分析,确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证型。 2 结 果 2.1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型分布 对770例病例证型按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寒热错杂174例(占22.60%),湿热痹阻证144例(占18.70%),寒湿痹阻证131例(占17.01%),痰浊痹阻型96例(占12.47%),脾肾阳虚型80例(占10.39%)肝肾阴虚证34例(占4.42%),瘀血痹阻证17例(占2.20%),气血亏虚证16例(占2.02%),肝肾阴虚兼痰瘀互结型14例(占1.88%),风寒湿痹证13例(占1.69%),热毒痹阻证12例(占1.56%),气阴两虚证8例(占1.04%),风湿热痹证6例(占0.78%),痰瘀阻络型5例(占0.64%),肾阳虚衰证4例(占0.51%),脾虚湿胜型4例(占0.51%),风热型1例(占0.12%)阴阳两虚1例(占0.12%),正虚毒瘀型1例(占0.12%),气虚血瘀型1例(占0.12%)。 2.2 对770病例症状进行聚类分析 得冷则舒,红斑皮疹,遇热加重,发热, 脉数,关节发红, 苔黄,舌质红,关节灼痛,苔腻,脉滑,苔厚,属于湿热痹阻型。 舌苔厚腻,脉弦滑,关节畸形,肢体僵硬,皮下囊肿,扳机指,皮下结节,关节硬肿,属于痰浊痹阻型。 喜温喜按,苔薄白,迟脉,足跟难受,脉沉,四肢发冷,舌质淡胖,遇劳加重,腰膝酸痛,肢体无力,疲乏乏力,关节变形,脉无力,大便稀溏,脉细,属于脾肾阳虚型。 关节冷痛,遇寒加重,肢体沉重,苔白厚腻,难受猛烈,触之不热,阴雨加重,肢体拘挛,皮色不红,得温痛减,舌质淡白,脉弦,苔白,脉紧,触之发冷,属于寒湿闭阻型。 脉络迂曲,舌有瘀斑,部位固定,痛处拒按,皮下硬结,夜间加重,面色黧黑,关节青紫,关节刺痛,口干不饮,舌紫黯,属于瘀血痹阻型。 精神乏累,腰膝酸软,苔少,脉细数,关节酸痛,关节变畸,潮热,触之发热,足跟酸痛,关节发红,耳鸣,头晕目眩,舌红少津,五心烦热,肌肉萎缩,面色红。 寒热错杂型在频数统计中占第一位,但聚类分析的图中未反映出来,因属于寒的症状,聚到寒湿闭阻型,属于热的症状又聚到湿热型了,故聚类分析的图难以作出,笔者依据频数统计结果也把该型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证型。 3 结 论 确定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证型为:寒热错杂、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痰浊痹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同时依据聚类分析结果确定各证型的主要症状。 4 讨 论 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探讨指导原则将中医证候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5种证型,本结果与之相比增加了寒热错杂,痰浊痹阻两种证型。 关于寒热错杂型,笔者在临床探讨中发觉,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虽有单纯的寒证、热症,但以寒热错杂最为多见,在770例中就有174例属于该证型。分析174例寒热错杂型形成的病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部分患者素体阳气偏盛,当感受风寒湿邪,寒邪凝滞经络,形成了内有实热、外有风寒湿的寒热错杂证。一部分患者因素体阴虚阳亢,有阴虚火旺之象,当感受风寒湿邪时,风寒之邪凝滞经络,闭阻关节,形成了内有虚热、外有风寒的寒热错杂证。另一部分患者因寒证过用温热药物,耗伤阴津,导致寒邪化热,形成寒热相兼,错综困难的寒热错杂证。其病机是由寒邪或寒湿之邪侵袭肌肉关节,痹阻气血,经络壅滞不通,邪郁化热所致。病机特点是以寒为主,兼有化热。在笔者病例调研的770例中寒热错杂型所占比例最大,占22.60%,与一些文献报道相符,如名老中医俞根初认为类风关早中期最多见的证型为寒热错杂型,邓兆智对82例确诊为类风关患者进行辨证分析有热象者49例,占59.76%,寒热错杂者39例,占47.56%,认为活动期类风关以寒热错杂型居多。 在笔者前期文献探讨中肝肾亏虚型,排在第一位,而笔者病例调查的结果寒热错杂型排在第一位,如何说明此结果呢?笔者认为这与笔者调查的病例以门诊患者为主,病情处于活动期有关。而文献报道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分型是从总体上把握的,其中的病例活动期者有之,缓解期者也有之,又因本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久病伤及肝肾,故多数文献的分型均有肝肾亏虚型,因此肝肾亏虚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就高,而笔者调查的病例都是因为病情活动才来就诊,缓解期的患者很少,所以寒热错杂型所占病例就大。 关于痰浊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肿痛,都有久肿难消的特点,中医认为关节肿胀时间较短者,多为湿邪所致,湿邪黏腻濡滞,一旦流注关节,难以速去,湿邪越聚越粘,而形成痰浊,湿未成痰时,关节漫肿,按之松软,难受并不猛烈,湿已成痰则关节硬肿,难受较剧,故关节久肿,硬肿者多属痰浊痹阻。前期文献探讨后初步拟定的参考标准中只有痰瘀痹阻型,但在做小样本病例调查中发觉,痰浊痹阻型较多见,随即将痰瘀痹阻型分为痰浊闭阻和瘀血痹阻两型。在笔者调查的770例中,痰浊痹阻型就有96例,占12.47%,前期文献探讨中128篇文献中,痰瘀阻络占31.25%。这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老中医赵绍琴教授很有见地提出“类风湿之关节肿痛,皆宜作痰治之”,闻名风湿病专家朱良春教授强调治疗类风湿的关节肿痛,早期祛湿,中期化痰,后期涤痰化瘀。可见痰浊痹阻是本病常见证型,应加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之中。 总之,本探讨通过临床调查方法,采纳数理统计方法,得出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型及各证型主要的症状,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候量化供应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