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第13课《两汉的经济发展》学案.docx

    • 资源ID:81137271       资源大小:33.23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3课《两汉的经济发展》学案.docx

    第13课两汉的经济发展学案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1、驾驭两汉时期水利兴修;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及商业旺盛的表现。2、总结两汉时期经济旺盛的缘由,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实力。3、相识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傲慢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学习重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学习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缘由。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全面阅读教材,标注学问点,并完成下列内容:1、农业的进步:两汉时期是怎样对黄河进行治理的?在当时有何意义?2、手工业的发展:农业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两汉手工业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哪些行业上,又有哪些世界领先的成就?3、商业的旺盛:(1)汉武帝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实行了哪些措施?(2)结合课本内容简要叙述一下汉代东西二京的状况。(组内探讨)(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1)通过学习,你如何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你能用简洁的图示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探讨)(2)两汉时期,经济旺盛的缘由有哪些?试分析一下。(三)拓展延长1、黄河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害河”,两汉时期曾治理黄河取得很大成效;你认为我们今日应如何有效地治理黄河,使它造福与人类?2、看教材75页西汉长安平面图,联系你所在城市,比较一下,有什么明显区分?为什么?(四)系统总结完成下表:两汉经济的发展类别成就农业兴修水利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手工业丝织品冶铁业商业、城市(五)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官员背柴草,堵塞决口的皇帝是()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文帝D.汉景帝2、东汉时独创的水排,属于()A.农业生产工具B.浇灌工具C.冶铁工具D.纺织工具3、两汉时期领先世界的技术有水排钢材制作方法瓷器的独创独创铁农具()A.B.C.D.4、我国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始于()A.秦朝B.汉朝C.战国D.春秋5、汉朝城里特地的商业区叫()A.铺B.坊C.市D.市场二、填空题1、秦朝统一运用-铜钱,汉武帝时统一铸造-钱。2、东汉的南阳太守-,独创了-,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3、西汉的都城在-,东汉的都城在-。三、活动与探究汉武帝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加上他奢侈迷信,重用酷吏,人民境况越来越差,武帝晚年,西汉社会出现动荡,农夫不断暴动。面对危机,汉武帝毅然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己诏”,宣布停止征战,减轻赋税,除去暴政。从今,汉武帝将留意力集中到复原民力,发展农耕上,一场严峻的社会危机过去了。所以史书记载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对此你怎么看?课下搜集有关秦汉的历史资料,对汉武帝作出评价。(六)当堂反思:我的收获-我的不足-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驾驭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驾驭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驾驭两汉时商业旺盛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特地),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实力目标 1.通过思索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育学生综合归纳的实力。 2.通过思索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旺盛的缘由,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实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相识,培育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加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育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实力。 3.通过列表形式培育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实力。 4.情感、看法、价值观 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究出终极的经济缘由,总结肯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亲密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以两汉时兴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规定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化。 5.两汉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傲慢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 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重点突破 利用书中的地图、文字资料、图片及学生查找的补充资料,通过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两汉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进步。从而使学生相识到,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供应了有利的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胜。 教学难点 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缘由。 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难点突破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两汉时期的经济成就,找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从而归纳出两汉经济发展的缘由。 教学方法 1.联系讲解法。对于黄河在两汉时常决口的缘由要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 2.图示讲解法。这一课涉及到一些农具名称、手工业生产工具名称。因时间久远,学生平常接触又不多,只能用投影或电脑注示,老师边演示边讲,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3.归纳法。对于两汉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可让学生用看书归纳的方法,这样可使学问更系统、条理一些,有利于增加记忆效果。 4.探讨法。对于西汉盐铁官营和在城市里的一些规定,可采纳探讨法。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教具打算 电脑 课时支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效果 导入: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导入框中的内容。“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黍禾,衣裳食京师,亿万之口。”这首歌谣是当年民间赞颂汉武帝接受白公建议开凿白渠,给百姓带来的好处。白渠在长安旁边,长200里,引泾水注入渭水,浇灌田地45万亩。从这里不难看出,汉武帝重视兴修水利。两汉时除了白渠以外还有哪些水利工程?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那时的手工业、商业也很旺盛,城市兴盛。这节课将带你回到汉代,看看那时的旺盛景象。 导入语例示二 (老师挂“秦汉关中水利图”)同学们,我们现在来看这张“秦汉关中水利图”。图中连接泾水和渭水的这个水利工程叫白渠,是汉武帝时接受白公的建议开凿的,白渠在长安旁边,长200里,浇灌田地达45万亩。对关中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班固在汉书·沟洫志里记载当时百姓得其利而歌其功曰:“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汉代,除了白渠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都为汉王朝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本课的第一个问题,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板书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进步 1.水利的兴修 老师引导同学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她一方面用她宽广的胸膛哺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创建了光辉绚丽的华夏文明:一方面她又桀骜不驯,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决口、改道,给两岸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仅在汉朝,就多次决口,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峻破坏。因此,治理黄河、使黄河变害为利,就成了两汉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前两段的大字内容。看看两汉是怎样治理黄河的。看完之后,要求同学们要把主要内容复述一次。 老师过渡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 老师引导除了治理黄河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水利工程建设? 老师补充除了白渠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如:漕渠、成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老师可指图讲解) 板书修建白渠等水利工程 老师讲解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起先有了黄河的称呼。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中游气候温柔,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潮湿,湖泊较多。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起先遭到破坏。商鞅变法时因大规模垦殖而遭遇破坏的西安旁边塬区森林和秦岭北坡边缘森林,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干脆后果是水土流失严峻,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起先泛滥。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时常常关切的大事。汉武帝与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相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的表现。他们实行的措施,使汉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农耕区域扩大。不过,同学们应当明白一点的是汉武帝也不是一起先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相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第一个子目下面的第一段小字内容,说一说,田 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汉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 老师过渡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为农具的改进。 板书2.农具的改进 老师指导请同学们看第一子目里其次段小字内容,把农业在汉代发展的表现全找出来。 老师引导我们先来看一下农具的改进: 板书耕作工具: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法 播种工具:耧车 老师讲解(用模型演示或图片显示,不具备条件的让学生看课本上插图)西汉时犁、镢、铲、锹、镐、锄、镰、耙、刀等铁农具已广泛运用。铁犁有大中小之分,以适应不同的土质和耕作条件。在考古发掘中,不少地方出现了铁犁壁。犁壁能翻土成垄,也能碎土和深耕,是犁的重大更新,这一农具的出现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牛耕是当时普遍的耕田形式。武帝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协作。即以二牛挽犁;一人牵牛,一人扶犁,一个限制犁的深度。到西汉末年,牛耕技术又有改进,用二牛抬杠的形式,扶犁者同时用牛鼻穿环来限制牛的方向,用犁箭限制犁的深度,由一人操作即可,又叫二牛一人犁耕法。这是牛耕技术的重大进步。耧车也是赵过独创。耧车是播种机械,有三个铁制耧足,同时播三行,所以又称三脚耧。一人一牛,一天可播种一顷地,效率很高。运用这种耧下种,深浅一样,行距匀称,利于作物生长。 老师过渡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农作物的种植,并用板书表示出来。 板书3.农作物的种植 老师引导课本上提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植桑树,还出现了千亩桑麻的大规模经营。”请同学们想一下,种桑、种麻是为了什么? 老师引导养蚕可以收蚕丝,丝可以制成丝织品,麻可以织布。而丝织、麻织都属于手工业的范畴。那么广泛地种桑种麻就可以说明一个问题,是什么? 老师过渡桑、麻的广泛种植的确可以反映出汉代丝织业、麻织业的发达,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手工业的发达。那么,汉代的手工业除了纺织业以外,还有哪些部门?发展水平如何?这是我们今日学习的其次个问题“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板书二、手工业的发展 1.丝织业的发展 老师引导请同学们看其次子目第一段的内容。依据课本列举出丝织业发展的表现。 老师板书工具先进:提花机 织技超群:花纹精致 染技非凡:色调多样 老师讲解丝绸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传统产品,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叫丝绸之路。种桑养蚕最早的是中国,而且长期是世界上惟一种桑养蚕的国家。 19721973年发掘了长沙马王堆墓。给我们供应了实物证据。仅在一号墓中,就出土了丝织品成衣五十多年(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还有绣枕、香巾、鞋袜和香囊等。丝织品种类有纱、罗、绮、锦、绒等,汉代已有者大多有之,简直就是一个汉代丝绸博物馆。其中一件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薄如蝉翼,轻软透亮,总重量才49克,令人称赞不已。 老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汉代的冶铁技术。还是请同学们看书。在中间找出汉代冶铁业进步的表现。 板书2.冶铁技术的进步 板书水排、水力鼓风冶铁 铁农具数量增多、钢材制作兵器 老师讲解水排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独创的,其用途是水力鼓风。 水排鼓风与过去的皮囊鼓风、畜力鼓风比较起来,具有节约人力、畜力、供风稳定,能量大、炉温高、提高冶铁质量的优点。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水排的工作原理,以加深印象。 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运用,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的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老师过渡关于汉代手工业方面的成就,我们先讲这么多,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图示: 投影显示 同学们,从这个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是商业发展的前提。前面我们学过了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汉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否促进了商业的进步。 板书三、商业的兴盛 1.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 老师引导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不是讲商业兴盛吗?怎么课本上的标题是“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板书怎么又写出“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与商业的兴盛有什么关系?同学们不要焦急,请先把课本上第三个子目的内容看了,你就会明白一些,假如再联系前面我们学过的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背景,你就会明白一大半了。假如老师再讲解一下,你就全明白了。 老师提问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的目的是什么? 老师引导前面我们讲汉武帝大一统时期到他实行大一统有一个客观背景(即大一统实行的必要性)是商人势力膨胀,诸侯坐大。由于经商致富快,尽管汉代商人地位很低,但还是有人弃农经商。到汉代中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家财万贯,权势很大,不利于中心的集权统一,因此,汉武帝时起先实行抑制商人的措施,其中统一铸币权和盐铁官营就是实现经济上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老师过渡同学们请看一下汉代商业兴盛的其次个表现是什么? 板书2.城市的旺盛、长安和洛阳 老师引导同学们从城市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找出两汉城市旺盛的表现。 老师讲解我们以课本上供应的“西汉长安平面图”为例,来看一下汉代城市的盛况。长安是西汉的首都,位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10公里渭河南岸。城墙周长25.7公里,比当时西方闻名的罗马城大3倍。全城有12座宽敞的城门和八街(纵街)十陌(横街),中心大街南北长达5.5公里,特别宽广。城内有宫殿、官署、武库,有商业和手工业区,有居民区,布局整齐。商业分城东3市,城西6市,合共9市。市中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列肆,商业繁盛,下面我们详细看图,长安城地势南高北低。由于当时先建宫殿(先建长乐宫,又建未央宫),后建城墙以及地形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城的平面成不规则形态。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角,长乐宫位于东南角,西市南叫桂宫,东市南叫北宫,长乐宫的北面叫明光宫。长安城墙用黄土筑成,高10米以上,上窄下宽,墙基宽16米。城的每面各有三座门。每个城门有三个门洞。各宽八米,可容四辆车通行。城内主要街道,都与城门相通。当时街道两侧都植有树木。商业区是西市和东市,商业活动和手工业作坊都集中在这里。表明白汉代特有的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氛围。 我们再以“东汉市集画像砖”为例,来看一下两汉的商业活动详细状况。这个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广汉周村,砖左边有一门,门上题“东市门”。砖右端是市楼,楼内题“市楼”二字。市楼又名“旗亭”,是市场交易管理机构。楼顶上装饰一只凤,二楼上悬挂一个鼓,早、晚击鼓以通告开闭市门。楼下端坐二人,可能是管理市场的官吏。市门与市楼之间为交易场所,有摆摊贩卖的,有列肆坐售的,有讨价还价的。这块画像砖,生动地反映了东汉市集交易繁忙的景象。 老师引导除了我们上面讲过的以外,两汉时期,在城市管理方面还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肯定的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需种树,否则要受罚。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请同学们探讨之后,亮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汉武帝时,黄河下游决口,十几个郡遭遇洪灾。武帝下令治理黄河,经过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西汉末年黄河水患又严峻起来,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经过几十万人一年的辛勤劳动,疏通黄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黄河下游两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又变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八百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学生回答有,白渠。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田蚡是为了个人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田蚡在阻挡汉武帝治河时的理由是“江河之患是上天的事,不要以人力强行堵塞,强行堵塞未必听从天意”。所以迷信的汉武帝听了他的话,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 学生回答种桑是为养蚕,种麻为了织布。 学生回答汉代的丝织业和麻织业发达,由此反映了汉代的手工业也是发达的。 学生看书 学生列举运用提花机,染色技术很高,能织出精致的花纹和万紫千红的色调。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为了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中心的财政收入,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学生回答城市的旺盛。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规模大: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规模宏大,人称东西二京。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长安人口有五十万左右,东汉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 布局上:长安城内的街道宽敞笔直。两旁绿树成荫,还有较为完备的排水沟,下水道。 商业活动:城里有特地的商业区,叫做“市”。市场上商品繁多,有生产原料、工具,有日常用品,还有各种食品,望去令人眼花瞭乱。 学生探讨 学生探讨 学生回答答案一:这些规定太过于死板,买东西很不便利。另外,笼统地规定不分益鸟、害鸟都不得“弹射”,也不科学。 答案二:这些规定很对,有利于市场管理和环境爱护。 答案三:略 老师总结我们看问题应当一分为二地看。不能简洁地用对与不对来概括。对于这些规定,我们应当看到它好的一面,比如爱护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等。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对商业活动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不利于商业的发展等。 通过图片和资料的展示,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的爱好。 指导学生看书,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 由农业的发展一步步推导出手工业的发展,最终导致商业的旺盛。 培育学生归纳,概括的实力。 激发学生爱好,培育独立思索的实力。 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类别 成就 农业 兴修水利 汉武帝治理黄河,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生产工具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独创播种工具耧车 耕作技术 牛耕普遍运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 南北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桑麻的广泛种植 手工业 丝织 运用提花机,丝织品精致 冶铁 南阳太守杜诗独创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驾驭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2.驾驭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3.驾驭两汉时商业旺盛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特地),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2.实力目标1.通过思索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育学生综合归纳的实力。2.通过思索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旺盛的缘由,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实力。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相识,培育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3.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加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育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实力。3.通过列表形式培育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实力。4.情感、看法、价值观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究出终极的经济缘由,总结肯定的经济规律。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亲密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4.以两汉时兴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规定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化。5.两汉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傲慢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教学重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重点突破利用书中的地图、文字资料、图片及学生查找的补充资料,通过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两汉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进步。从而使学生相识到,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供应了有利的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胜。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缘由。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难点突破通过引导学生归纳两汉时期的经济成就,找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从而归纳出两汉经济发展的缘由。教学方法1.联系讲解法。对于黄河在两汉时常决口的缘由要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2.图示讲解法。这一课涉及到一些农具名称、手工业生产工具名称。因时间久远,学生平常接触又不多,只能用投影或电脑注示,老师边演示边讲,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3.归纳法。对于两汉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可让学生用看书归纳的方法,这样可使学问更系统、条理一些,有利于增加记忆效果。4.探讨法。对于西汉盐铁官营和在城市里的一些规定,可采纳探讨法。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效果导入: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请看导入框中的内容。“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黍禾,衣裳食京师,亿万之口。”这首歌谣是当年民间赞颂汉武帝接受白公建议开凿白渠,给百姓带来的好处。白渠在长安旁边,长200里,引泾水注入渭水,浇灌田地45万亩。从这里不难看出,汉武帝重视兴修水利。两汉时除了白渠以外还有哪些水利工程?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那时的手工业、商业也很旺盛,城市兴盛。这节课将带你回到汉代,看看那时的旺盛景象。一、农业的进步1.水利的兴修老师引导同学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她一方面用她宽广的胸膛哺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创建了光辉绚丽的华夏文明:一方面她又桀骜不驯,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决口、改道,给两岸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仅在汉朝,就多次决口,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峻破坏。因此,治理黄河、使黄河变害为利,就成了两汉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前两段的大字内容。看看两汉是怎样治理黄河的。看完之后,要求同学们要把主要内容复述一次。老师过渡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老师引导除了治理黄河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水利工程建设?老师补充除了白渠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如:漕渠、成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老师可指图讲解)板书修建白渠等水利工程老师讲解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起先有了黄河的称呼。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中游气候温柔,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潮湿,湖泊较多。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起先遭到破坏。商鞅变法时因大规模垦殖而遭遇破坏的西安旁边塬区森林和秦岭北坡边缘森林,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干脆后果是水土流失严峻,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起先泛滥。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时常常关切的大事。汉武帝与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相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的表现。他们实行的措施,使汉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农耕区域扩大。不过,同学们应当明白一点的是汉武帝也不是一起先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相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第一个子目下面的第一段小字内容,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汉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老师过渡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为农具的改进。板书2.农具的改进老师指导请同学们看第一子目里其次段小字内容,把农业在汉代发展的表现全找出来。老师引导我们先来看一下农具的改进:板书耕作工具: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法播种工具:耧车老师讲解(用模型演示或图片显示,不具备条件的让学生看课本上插图)西汉时犁、镢、铲、锹、镐、锄、镰、耙、刀等铁农具已广泛运用。铁犁有大中小之分,以适应不同的土质和耕作条件。在考古发掘中,不少地方出现了铁犁壁。犁壁能翻土成垄,也能碎土和深耕,是犁的重大更新,这一农具的出现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牛耕是当时普遍的耕田形式。武帝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协作。即以二牛挽犁;一人牵牛,一人扶犁,一个限制犁的深度。到西汉末年,牛耕技术又有改进,用二牛抬杠的形式,扶犁者同时用牛鼻穿环来限制牛的方向,用犁箭限制犁的深度,由一人操作即可,又叫二牛一人犁耕法。这是牛耕技术的重大进步。耧车也是赵过独创。耧车是播种机械,有三个铁制耧足,同时播三行,所以又称三脚耧。一人一牛,一天可播种一顷地,效率很高。运用这种耧下种,深浅一样,行距匀称,利于作物生长。老师过渡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农作物的种植,并用板书表示出来。板书3.农作物的种植老师引导课本上提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植桑树,还出现了千亩桑麻的大规模经营。”请同学们想一下,种桑、种麻是为了什么?老师引导养蚕可以收蚕丝,丝可以制成丝织品,麻可以织布。而丝织、麻织都属于手工业的范畴。那么广泛地种桑种麻就可以说明一个问题,是什么桑、麻的广泛种植的确可以反映出汉代丝织业、麻织业的发达,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手工业的发达。那么,汉代的手工业除了纺织业以外,还有哪些部门?发展水平如何?这是我们今日学习的其次个问题“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板书二、手工业的发展1.丝织业的发展老师引导请同学们看其次子目第一段的内容。依据课本列举出丝织业发展的表现。老师板书工具先进:提花机织技超群:花纹精致染技非凡:色调多样老师讲解丝绸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传统产品,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叫丝绸之路。种桑养蚕最早的是中国,而且长期是世界上惟一种桑养蚕的国家。19721973年发掘了长沙马王堆墓。给我们供应了实物证据。仅在一号墓中,就出土了丝织品成衣五十多年(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还有绣枕、香巾、鞋袜和香囊等。丝织品种类有纱、罗、绮、锦、绒等,汉代已有者大多有之,简直就是一个汉代丝绸博物馆。其中一件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薄如蝉翼,轻软透亮,总重量才49克,令人称赞不已。老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汉代的冶铁技术。还是请同学们看书。在中间找出汉代冶铁业进步的表现。板书2.冶铁技术的进步板书水排、水力鼓风冶铁铁农具数量增多、钢材制作兵器老师讲解水排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独创的,其用途是水力鼓风。水排鼓风与过去的皮囊鼓风、畜力鼓风比较起来,具有节约人力、畜力、供风稳定,能量大、炉温高、提高冶铁质量的优点。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水排的工作原理,以加深印象。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运用,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的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老师过渡关于汉代手工业方面的成就,我们先讲这么多,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图示:投影显示同学们,从这个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是商业发展的前提。前面我们学过了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汉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否促进了商业的进步。板书三、商业的兴盛1.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老师引导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不是讲商业兴盛吗?怎么课本上的标题是“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板书怎么又写出“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与商业的兴盛有什么关系?同学们不要焦急,请先把课本上第三个子目的内容看了,你就会明白一些,假如再联系前面我们学过的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背景,你就会明白一大半了。假如老师再讲解一下,你就全明白了。老师提问统一货币和盐铁官营的目的是什么?老师引导前面我们讲汉武帝大一统时期到他实行大一统有一个客观背景(即大一统实行的必要性)是商人势力膨胀,诸侯坐大。由于经商致富快,尽管汉代商人地位很低,但还是有人弃农经商。到汉代中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家财万贯,权势很大,不利于中心的集权统一,因此,汉武帝时起先实行抑制商人的措施,其中统一铸币权和盐铁官营就是实现经济上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老师过渡同学们请看一下汉代商业兴盛的其次个表现是什么?板书2.城市的旺盛、长安和洛阳老师引导同学们从城市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找出两汉城市旺盛的表现。老师讲解我们以课本上供应的“西汉长安平面图”为例,来看一下汉代城市的盛况。长安是西汉的首都,位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10公里渭河南岸。城墙周长25.7公里,比当时西方闻名的罗马城大3倍。全城有12座宽敞的城门和八街(纵街)十陌(横街),中心大街南北长达5.5公里,特别宽广。城内有宫殿、官署、武库,有商业和手工业区,有居民区,布局整齐。商业分城东3市,城西6市,合共9市。市中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列肆,商业繁盛,下面我们详细看图,长安城地势南高北低。由于当时先建宫殿(先建长乐宫,又建未央宫),后建城墙以及地形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城的平面成不规则形态。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角,长乐宫位于东南角,西市南叫桂宫,东市南叫北宫,长乐宫的北面叫明光宫。长安城墙用黄土筑成,高10米以上,上窄下宽,墙基宽16米。城的每面各有三座门。每个城门有三个门洞。各宽八米,可容四辆车通行。城内主要街道,都与城门相通。当时街道两侧都植有树木。商业区是西市和东市,商业活动和手工业作坊都集中在这里。表明白汉代特有的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氛围。老师引导除了我们上面讲过的以外,两汉时期,在城市管理方面还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肯定的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需种树,否则要受罚。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请同学们探讨之后,亮出自己的观点。第26页 共26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

    注意事项

    本文(第13课《两汉的经济发展》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