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docx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洁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育应用所学学问合理、敏捷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实力。 导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导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打算: 老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导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果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果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料):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料):这样不公允,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料):应当比较平均成果。 师:对,应当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果。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果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爱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许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方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觉?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沟通,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仔细! 二、互学-小组沟通,展示点拨 1.小组沟通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沟通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料):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料):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料):可以把全部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点拨 汇报预料 生1(预料):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终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料):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全部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料):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学问) 生4(预料):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 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当怎么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状况。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我们首先回到可得起先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挚友捐书的状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组的成果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果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44 其次小组口算成果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合计 正确题数 10 12 14 36 第一小组:(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其次小组:(10+12+14)3 =12(道)答:其次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3.评价小结 通过今日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岁。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22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终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 =524=13(个) 北京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状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例如,跟学生休戚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很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学问,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阅历与实力。因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意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主动参加中学会数学思索,在获得基本数学学问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看法,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四(1)班有30人,数学月测试总分是2496,四(4)班有35人,数学月测试总分2687。问通过以上信息哪个班成果好?为什么?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觉、经验、感悟到了求平均数的重要性,在沟通、合作中相识到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这一点我深感欣慰,孩子们在自学的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比起以前单纯地教给孩子们解题方法,更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其次,这节课与以往教学平均数的呈现方式不同。在这节课上我注意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剧烈需求,在经验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 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再次,关注了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课改提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小河游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急?使孩子们在探讨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学问要敏捷。 本节课的缺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究、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学有价值的数学,培育孩子们解决问题的实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化地投入,因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本节课的缺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究、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学有价值的数学,培育孩子们解决问题的实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化地投入,因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其次,这节课与以往教学平均数的呈现方式不同。在这节课上我注意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们 产生对平均数的剧烈需求,在经验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再次,关注了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课改提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小河游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急?使孩子们在探讨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学问要敏捷。 本节课的缺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究、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学有价值的数学,培育孩子们解决问题的实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化地投入,因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相识条形统计图、并能依据统计图表进行简洁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状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学问,不仅是为了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二、说学情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学问,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实力。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驾驭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须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纳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洁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洁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相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洁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验用平均数学问解决简洁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自不待言了,重点是XX,难点是XX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方法,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视察法、比较法、发觉法和探讨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育学生擅长思索,并信任自己有实力找到获得新知的途径。 接下来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程起先我会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这样一个情境: 出示两个粉笔盒甲和乙,甲盒中有9根粉笔,乙盒有5跟粉笔,我想请同学们帮忙,怎么样才能让两个粉笔盒中的粉笔一样多? 由于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难,学生进过简洁思索后能很快得出只须要把甲盒中的粉笔拿一根到乙盒中。这是我会请学生代表来体会移动粉笔的这一过程。 当操作完成后我会提问:现在每个盒子中都有7根粉笔,这个7是什么数呢? 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这个数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平均数,让我们来一起相识它吧。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爱好,让学生在移动粉笔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数,在把多的分给少的过程中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并顺当引入课题】 这样就过渡到了我的下一个教学环节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会说,同学们,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课外时间同学们可以留心收集矿泉水瓶,这不仅可以爱护环境,还可以让废物得到再利用,为我们生活节约资源。并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水泉瓶的统计图。 给肯定时间让细致视察统计图,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他们四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多吗?同学们想一想,假如要求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呢?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会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探讨,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并用课件展示统计图的改变过程。 在学生理解这一动态过程后我会总结:我们通过把多的矿泉水一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水泉瓶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求出他们四个人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理解,我会再次举例:我们要求6、7、8三个数的平均数,就可以把8移1给6,这一三个数就变成了7,它们的平均数就是7。 之后我会再次提问,要求他们每人平均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还可以怎么想呢?把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需先求什么?预设学生能够回答要求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那么怎么求呢?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引导分成四份其实就是总数除以4,这时我会趁热打铁,顺势总结出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可以用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来计算。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驾驭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体现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也让学生在好玩的教学情境中获得学问极大挑动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在学生初步驾驭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我会再次呈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状况。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计很好的实现了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讲解,也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也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问学生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寻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3、巩固提高,随堂练习 下面是四年级的4个班的学生回收废纸的状况:第一个星期回收了56千克,其次个星期回收了48千克,第三个星期回收了40千克。 (1)平均每个星期回收多少千克废纸? (2)平均每个班回收了多少千克废纸? 【设计意图:这个习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学问点,并培育学生用数学学问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 4、拓展延长,小结作业 小结环节我会这样提问: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在课后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学问,驾驭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洁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实力及收集信息的实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导学内容: 平均数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洁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育应用所学学问合理、敏捷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打算: 老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导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果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果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料):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料):这样不公允,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料):应当比较平均成果。 师:对,应当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果。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果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爱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许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平均数教案 一、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方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觉?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沟通,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仔细! 二、互学-小组沟通,展示点拨 1、小组沟通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沟通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料):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料):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料):可以把全部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点拨 汇报预料 生1(预料):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终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料):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全部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料):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学问) 生4(预料):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 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当怎么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状况。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我们首先回到可得起先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挚友捐书的状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组的成果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果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44 其次小组口算成果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合计 正确题数 10 12 14 36 第一小组:(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其次小组:(10+12+14)÷3 =12(道)答:其次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3、评价小结 通过今日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岁。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22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附:板书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终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 =52÷4=13(个) 小学四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题。 一、素养教化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依据简洁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二)、实力训练点 培育学生分析、综合的实力和操作实力。 (三)德育渗透点 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学问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 2、指导学生试算,驾驭“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的含义;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四、教具学具打算 例2水杯挂图、小黑板、卡片若干、长方体积木16块。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用卡片出示) (38+52)÷3(7620)÷7 说出20÷5表示的意义。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通过此题,使学生复习“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结果是每杯水的实际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上题这样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常听说这样的说法,例如:“火车提速后,平均速度达到每小时120千米”,“我们班的语文平均成果是91分”,“某足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是26岁,平均身高是182厘米”等等,像这些平均速度、平均成果、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都是“平均数”。今日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平均数怎样求呢?它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肯定要细致体会。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探讨: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探讨结果,老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状况下,假设水面高度同样高时水面的高度值。 (4)、老师出示第27页水杯图的上半部,问:怎样做才能使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同样高,而得到这4杯水的水面平均高度值呢? (5)、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打算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6)、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其次种:干脆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人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人3厘米杯中,就可干脆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老师出示第27页水杯挂图下部分(标有平均高度虚线)。 老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刚才通过操作,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改变,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才相等了。也就是说,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改变。而现实生活中,许多求平均数的状况是不允许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160厘米。这个160厘米代表的是两个身高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一部分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说,求平均数并不要;变原来的实际值。由此可见,通过干脆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许多状况下,是行不通的。假如我们不通过操作,干脆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便利呢?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感知平均数。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建立平均数概念。) (8)、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9) 、区分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结果每个杯子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肯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不要求发生改变。 (10)、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第1、3题。 先读题,口述解题思路,再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通过订正进一步明确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教学例3: (1)、出示例3: (2)、读题,分析题意,组织学生探讨: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干脆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 (3)、依据探讨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其次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其次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做一做”第2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在书上干脆填空即可。) (计算不是难点,引导学生试算,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七第1题。 2、小明上学期学习进步很快,数学第一单元检测成果是75分,以后每单元都比上一单元提高4分,求他上学期数学五个单元的平均成果是多少? 此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提示试用其他方法解答,主要解法有: 基本方法,先分别求出各次成果,再求平均数。 75+(4+4×2+4×3十4×4)÷5。 75+4+4。 (四)、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1、练习七第2题。 2、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单位:厘米) 七、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是一种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代表; 2、感受极端数据对平均值的影响并主动寻求解决的策略; 3、学生经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 4、从学生对小学平均数的感性相识入手,到中学将平均数公式化的探究, 渗透由特别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重点 敏捷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体会平均数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及影响平均数的因素 学习方法 诱导探究自主学习与合作沟通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图片导入,引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探究新知 环保部门某天对我市的空气含尘量进行检测,下面是某天每2h测得的数据: (单位:g/cm) 0.030.040.030.020.040.010.030.030.040.050.010.03 依据这些数据,怎样说明这一天的空气含尘量? 经过对图表进行分析,我们最终选择_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体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设计意图:从图形的角度分析数据,直观感受数据的波动状况及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从“形”的角度为“平均数”的引入做铺垫。】 三、概念归纳 一般地,假如有n个数据x1,x2,xn,那么(x1+x2+xn)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读:bá)表示,即=_ 对于一组数据,我们常用平均数来作为刻画它的集中趋势的一种方法。 四、沟通提高 下面是某班学习爱好小组6名同学的数学分数: 100,80,75,76,73,40. 1、视察并分析数据,你能求出这组数据平均数吗? 2、要想提高这组同学的平均成果,我们可以怎么办? 3、通过对上题的解决,你能说出平均数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吗? 4、你能说出平均数的作用和特点吗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例1在一次校内经典诵读竞赛中,8位评委对甲、乙两个班级的评分状况如下: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8号 甲 9.0 9.0 9.1 9.8 8.8 9.2 9.5 9.2 乙 9.4 9.6 9.2 8.0 9.5 9.0 9.2 9.3 如何确定班级最终得分?你的评价依据是什么? 思索:本例中若只去掉一个最高分或去掉一个最低分,再将其余评委评分的平均数作为最终得分是否可取?请你给出一个评分规则。 【设计意图:1、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活用平均数,而不要照搬照套,一成不变;2、养成一个擅长归纳的好习惯。】 聚焦社会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其次位,但是我国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