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81139670
资源大小:25.15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育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实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像之处,相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相识青蛙的变态发育;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改变,以及导致这一改变的缘由,培育学生爱护环境,关注环境改变的意识,增加爱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教学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课前打算:打算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视察思索-分析探讨-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过程:创设情景:黄梅季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让学生结合生活阅历,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导入新课。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视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问题:1、青蛙都能鸣叫吗?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总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卵-蝌蚪-青蛙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协助呼吸。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协助呼吸。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可都必需生活在水中。上表说明,两栖动物由繁盛到衰弱,与环境的变迁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而成体须要在潮湿的陆地上生活,随着气候向干燥方向的改变,使得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缩减,这干脆影响了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2、畸形蛙: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3、假如采集一些蛙卵放到鱼缸中培育,应当为蛙卵的发育供应什么样的环境条件?答:蛙卵发育须要肯定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等条件,所以,培育蛙卵的水环境应是水质澄澈,向阳暖和,水中最好放一些水草。蛙卵发育成蝌蚪后,应用一些碎饭粒或碎菠菜饲喂蝌蚪。还应饲喂煮熟的蛋黄和水蚤等动物性饲料。还应常常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当蝌蚪长出四肢时,应在水中放置一块石块或木板,以便蛙能登陆到陆上生活。课堂练习:课后题课堂作业:多媒体展示课堂小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布置预习:鸟的生殖和发育课后作业:查找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资料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本节分析本节是第七单元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三节,两栖动物作为从水生到陆生的一个过渡类群,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行或缺的一环,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独特性,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相识各种各样的两栖动物,本部分内容教材主要以图片形式出现,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空间;二是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课标中要求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来实现的;三是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本部分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相识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的思想。学情分析学生对青蛙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存环境、繁殖现象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于繁殖的生物奇妙却是一知半解,甚至存在错误的相识,好在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合作实力、实践实力和创新实力和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实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进一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在科学探究中接着发展合作实力、实践实力和创新实力。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通过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合作探讨、总结归纳等活动,主动主动地获得新知,体验驾驭新知的成就感。2通过小组探讨沟通发展合作、沟通的实力、提出问题的实力、解决问题的应变实力、与人交往的实力。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以及导致这一改变的缘由,培育酷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描述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2相识青蛙与环境及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1相识青蛙的受精方式2描述青蛙的发育方式3分析两栖动物与环境及人类的关系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资料分析法,让学生在提问、设想、表达、沟通等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获得科学描述的实力,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前打算多媒体课件,视频,青蛙不同发育时期的图片、白板等材料用具,学案等。教学过程(设计者:许崇菊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ppt展示图片。我们是伴随着故事长大的一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大家都很熟识,请细致视察图片,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1:1蝌蚪的妈妈是哪种动物?2从外部形态上来看,蝌蚪像青蛙吗?自主学习并完成自主探究1。沟通自主探究内容,分析纠错。青蛙为什么是蝌蚪的妈妈呢?蝌蚪先长出后腿,又长出前腿,尾巴渐渐消逝,变成青蛙。蝌蚪是怎么发育来的?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改变?今日,我们一起来全面深化地学习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板书: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设计意图:由于地域限制,有些地方的学生对黄梅季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景象并不熟识,也很难想象,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是中国本土最广泛传播的儿童故事之一,具有普遍性,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用这个故事情节导入,学生兴奋性很高,几乎全员参加。探究新知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一)青蛙的生殖你见过真正的小蝌蚪吗?见过。依据生活阅历,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2:1假如你见过蝌蚪,你是在哪儿见到的?2在什么季节见到的?3蝌蚪是由什么发育来的?自主学习并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2。沟通自主探究内容,分析纠错。青蛙的受精卵又是如何形成的?春末夏初是青蛙的繁殖季节,这时,假如你留心的话,在池塘边你会听到什么?青蛙的鸣叫声。全部的青蛙都能鸣叫吗?不能。只有雄蛙才能鸣叫。PPT展示雄蛙鸣叫图片。这是一幅雄蛙正在鸣叫的图片,细致视察图片并探讨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1:1雄蛙的鸣叫与什么结构有关?2雄蛙鸣叫的意义是什么?自主学习并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1。沟通合作探究内容,分析纠错。PPT展示答案。雌蛙被雄蛙吸引后,假如你留心的话,会视察到什么现象?抱对现象。PPT展示雌雄蛙抱对图片,请视察图片并探讨学案合作探究2:1青蛙的受精卵是怎么形成的?2雌雄蛙抱对的意义是什么?3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还是体外受精?试写出学案中合作探究2。播放青蛙的受精过程视频。请观看雌雄蛙受精过程视频,就上述问题写出你的观点。沟通合作,分析纠错。PPT展示答案。PPT展示青蛙的受精卵图片,这幅图片上展示的是青蛙经体外受精形成的受精卵,视察受精卵及其放大图片,探讨完成学案合作探究3:受精卵上面的颜色有什么特点?这有什么意义?探讨学案中合作探究3。沟通合作,分析纠错。青蛙的生殖过程要经验哪几个阶段?试完成学案归纳总结1:1青蛙的生殖过程:雄蛙雌雄蛙,进行受精形成。2青蛙的生殖过程必需在环境中进行。完成学案中归纳总结1。沟通总结。设计意图: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层层引导学生通过对鸣叫及抱对的意义、受精方式、受精卵表面颜色深的意义的分析,向学生渗透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行为等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青蛙的生殖过程离不开水的缘由。(二)青蛙的发育过渡。完成学案自主探究3:一个生命个体的发育是从的形成起先的。沟通合作。PPT展示图片:受精卵青蛙。这是一个青蛙的受精卵,假如幸运的话,将来会发育成一只青蛙。请思索并完成学案自主探究4:受精卵必需经过细胞的哪些改变才能发育成青蛙?试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4。沟通合作,评价总结,PPT展示答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教材学问前后联系,微观发育过程与宏观发育过程相结合,形成线性学问体系,使学生能运用学过的学问,利用已有阅历和学问体系解决问题,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其实,青蛙的发育远不是那样简洁,它经验了一个形态、结构和生理上的困难过程。请观看有关青蛙发育过程的视频资料(播放视频),留意视察青蛙发育的详细过程。探讨总结青蛙的发育过程。这里一些青蛙发育各时期的图片,请依据你的生活阅历和刚才对青蛙发育过程的了解,小组内同学合作,根据你们认为的青蛙发育过程重新排序,粘贴在白纸板上。(分发材料:青蛙发育各时期图片、白纸板)小组合作,排序青蛙的发育过程,粘贴在白纸板上。巡回指导。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小组的成果?并说出你们排序的依据。展示不同的排序结果,相互评价。,现在全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请大家绽开辩论,哪种观点更合理。各自陈述理由,进行辩论。究竟哪种观点合理呢?我们来看生物学家探讨的结果:PPT展示青蛙发育过程的图片。依据以上学习,完成学案归纳总结2:1归纳青蛙的发育的四个阶段:。2青蛙的发育过程必需在环境中进行。完成学案中归纳总结2。沟通答案。请排序不合理的小组调整青蛙发育各时期的图片依次。完善排序。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创建性设计并运用教具(自制青蛙发育过程图片及白板)协助教学。根据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首先依据已有生活阅历和视频感性相识青蛙的发育过程,然后再通过自制教具反馈学生的认知状况,查找问题,实行探讨沟通方式有针对性地的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实现学生的学问、实力的综合发展。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图片资料,结合刚才看过的视频资料,针对外鳃消逝、长出内鳃的早期蝌蚪和成蛙,探讨:(PPT展示)1蝌蚪和青蛙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在外部形态上,蝌蚪和青蛙分别有哪些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3在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外部形态上发生了哪些改变?4在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内部结构上发生了哪些改变?探讨沟通。在探讨沟通基础上,完成学案合作探究4:蝌蚪与成蛙在生活环境、运动方式、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等的比较。完成表格。沟通完善。昆虫在发育过程中,其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显著不同,这种发育方式属于变态发育。你认为青蛙的发育方式是否属于变态发育?为什么?分析问题,接着完成表格: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青蛙的发育方式属于变态发育。尽管昆虫和青蛙的发育方式都属于变态发育,但昆虫和青蛙的发育过程是不同的。设计意图:深化教材。教材只是简洁给出变态发育的概念,不少学生对此相识不深刻,理解不到位,不利于两栖动物与昆虫在发育方面的区分。对此,教学设计通过对比长出内鳃的蝌蚪与成蛙在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等方面的区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变态发育的概念。这充分体现生本位思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突破难点。通过我们的学习,完成学案归纳总结3:青蛙生殖发育的主要特点的:生殖、体受精、发育。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我们不仅要爱护青蛙,还要爱护青蛙的同类。阅读课本,完成学案自主学习1:1与青蛙属于同一类别的动物还有哪些?2大鲵、蝾螈与青蛙、蟾蜍相比,在形态上有什么差异?3为什么归属同一类动物?完成自主学习1。PPT展示:蟾蜍、大鲵、蝾螈图片,沟通分析。尽管它们在形态上有一些差异,但是与青蛙一样,也是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发育过程也经过了变态发育,因此它们同属于两栖动物。三、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很早以前,人们对青蛙就有了较深化地相识。宋朝辛弃疾就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了一句喜闻乐见的好词(PPT展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朗诵。为什么说有蛙声就预示着有一个丰年呢?青蛙能歼灭多少害虫呢?PPT展示:小资料(据统计,一只青蛙一天要吃掉六、七十条害虫,一年累计下来要吃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被称为田园卫士。)完成学案自主学习2。完成学案自主学习2,沟通。评价。青蛙与人类关系亲密,是人类的好挚友。然而,青蛙生存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请看课本第16页资料分析,完成学案合作探究5:1造成青蛙数量削减和质量下降的缘由分别有哪些?2青蛙数量的削减和质量的下降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影响?3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们可以实行怎样的措施来爱护青蛙?完成合作探究5。沟通分析。设计意图:利用教材重点阐明白青蛙削减的缘由和现状,延长分析青蛙与人类的关系小资料、青蛙数量削减和下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利用详细事例,使学生对青蛙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更切身的了解,突破了情感教化目标。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有了哪些更深化全面的了解?以小组探讨沟通后展示,看哪组驾驭的更系统全面。沟通收获。设计意图: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学问串联,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培育团队精神,把课题小结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可以培育学生归纳总结的实力,达到学问共享的目的,还可以起到反馈学问驾驭状况、刚好订正错误学问的作用。随堂检测春季气候转暖时,青蛙进行繁殖。试分析青蛙的繁殖行为:(1)雌蛙和雄蛙抱对,雌蛙将卵细胞排到水中,雄蛙也将精子排入水中,然后_和_在水中结合成_,完成受精作用。(2)蛙的受精卵在_中依次经和阶段发育成成蛙,因此该过程的发育是_。(3)池塘里蝌蚪密度过大时,蝌蚪能从肠里排出有毒物质,这种物质会使幼小的蝌蚪死亡。这种行为对于青蛙的意义是。答案:(1)精子卵细胞受精卵(2)水蝌蚪幼蛙变态发育(3)有利于种族持续作业布置完成教材17页练习和学案中的课后训练。板书设计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生殖过程:鸣叫抱对受精卵特点:有性生殖、体外受精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特点:变态发育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变态发育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关系:现状:数量削减、质量下降爱护措施:教学反思1以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为线索,从情境导入到青蛙的生殖、发育,再到、与人类的关系,最终综合上升到两栖动物,层层递进,由个体到整体,思路显明,并注意每个环节的过渡,使本节课前后连接紧密,浑然一体,系统性强,、。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阅历、活动、图片、视频等手段,遵循情景问题探究应用策略,问题设计层次性强,注意过程设计与学生主体参加,注意学问的生成和重要概念的构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环节中,个别学生对爱护两栖动物不以为然,情感看法价值观的教化须要加强。备课资源1两栖动物简介两栖动物(Amphibia)包括全部没有卵壳卵、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皮肤袒露,表面没有鳞片、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体的潮湿;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进行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两栖动物可以爬上陆地,但是不能一生离水,因为可以在两处生存,称为两栖。它是脊椎动物从水栖到陆栖的过渡类型。现在大约有三千多种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冷血动物。两栖动物由鱼类进化而来。长期的物种进化使两栖动物既能活跃在陆地上,又能游动于水中。2两栖动物种类与动物界中其他种类相比,地球上现存的两栖动物的物种较少,目前正式被确认的种类约有4350种,分无足目、无尾目和有尾目三目。无足目或称蚓螈目(通称为蚓螈),是现代两栖动物中最低等最奇妙、人们了解的最少的一类。蚓螈没有四肢,是现存唯一完全没有四肢的两栖动物,带骨退化,也基本无尾或仅有极短的尾,身体瘦长且身上有许多环褶,看起来极似蚯蚓,多数蚓螈也象蚯蚓一样穴居,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蚓螈的虽然有眼睛,但是比较退化,有些隐藏于皮下或被薄骨覆盖,而在鼻和眼之间有可以伸缩的触突,可能起到嗅觉的作用。一些蚓螈背面的环褶间有小的骨质真皮鳞,这是比添加图片较原始的特征,也是现代两栖动物中唯一有鳞的代表。全部的蚓螈都是肉食性动物,主要捕食土壤中的蚯蚓和昆虫幼虫。不少蚓螈是卵胎生,但是也有一些是卵生。蚓螈共有160余种,分布于大多数热带地区,但是不出现于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和加勒比海诸岛,而在印度洋的塞舌尔群岛却有分布。蚓螈可以分成6个科。有尾目是两栖动物中最不特化的一目,终生有尾,多数有四肢,幼体与成体比较近似。有尾目有水生的也有陆生和树栖的。有尾目成员中的个体差异是两栖动物中最大的,最大的中国大鲵(Andriasdavidianus)身长可达1.8米,而最小的墨西哥的一些索里螈(Thoriussp.)身长不到3厘米。有尾目出现于侏罗纪,东亚和欧洲也有肯定数量,南美洲只有少数成员,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大洋洲则没有分布。无尾目包括现代两栖动物中绝大多数的种类,也是两栖动物中唯一分布广泛的一类。无尾目的成员体型大体相像,而与其它动物均相差甚远,仅从外形上就不会与其它动物混淆。无尾目幼体和成体则区分甚大,幼体即蝌蚪有尾无足,成体无尾而具四肢,后肢长于前肢,不少种类擅长跳动。无尾目的成员统称蛙和蟾蜍,蛙和蟾蜍这两个词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划分,从狭义上说二者分别指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员,但是无尾目远不止这两个科,而其成员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称呼,一般来说,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擅长跳动的称为蛙,而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而不善跳动的称为蟾蜍,事实上有些科同时具有这两类成员,在描述无尾目的成员时,多数可以统称为蛙。无尾目历史悠久,三叠纪便已经出现,直到现代仍旧繁盛,除了两极、大洋和极端干旱的沙漠以外,世界各地都能见到,但在在热带地区和南半球尤其是拉丁美洲最为丰富,其次是非洲。无尾目可分为原始的始蛙亚目和和进步的新蛙亚目,或进一步将始蛙亚目划分为始蛙亚目、负子蟾亚目和锄足蟾亚目。对于科的划分也有许多不同看法。始蛙亚目(或进一步分成始蛙亚目、负子蟾亚目和锄足蟾亚目)的成员的有未与脊椎愈合的肋骨出现,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特征,代表无尾目中比较原始的类型,其中滑蹠蟾类被认为是最原始无尾目,而锄足蟾类被认为是处于原始类型和进步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始蛙亚目的种类远不及新蛙亚目丰富。3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两栖动物3个目的体形异,它们的防卫、扩散、迁移的实力弱,对环境的依靠性大,虽然有各种生态爱护适应,但比其它纲的脊椎动物种类仍旧较少,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种生境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最高分布海拔可达5000米左右。它们大多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藏,黄昏至黎明时活动频繁,酷热或寒冷时以夏蛰或冬眠方式度过。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没有防卫敌害的实力,鱼、蛇、鸟、兽都是它们的天敌。4两栖动物的种类分布中国由于生物环境的多样性,现有两栖类动物302种。云南由于特别的地理和困难多样的自然环境,具有非常丰富的两栖类物种,约100余种,占全国两栖类动物种数的40%。关注它们的生存状态,进一步爱护人类这一挚友。除了海洋和大沙漠以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的各种生境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可达5000米。个别种类能耐半咸水。在热带、亚热带湿热地区种类最多,南北温带种类递减,仅个别种类可达北极圈南缘。有水栖、陆栖、树栖和穴居等。产热和散热机能不够完善,一般于黄昏至黎明时在隐藏处活动频繁,酷热或寒冷季节以夏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