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案分析.docx

    • 资源ID:81140333       资源大小:25.83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案分析.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案分析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第1课时)共2课时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学习目标1、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比照注释大致读懂课文,做到重点词句翻译精确,句意清楚,语序合理。 重点难点驾驭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语法现象。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及要求:(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陶渊明及其生活经验、时代背景。(2)借助工具书驾驭本课字词。2、预习自测(1)本文选自,作者(365427),又名,字,号,世称。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代表作有组诗,散文等,本文是的序。 (2)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 俨然阡陌屋舍黄发垂髫怡然便要还家 皆叹惋邑人郡下诣太守刘子骥问津 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一、自主学习1、组内沟通预习内容。2、结合课文注释及资料整理下列一词多义的现象。 寻:寻向所志舍:便舍船 寻病终屋舍俨然 乃:见渔人,乃大惊向:寻向所志 乃不知有汉眈眈相向 其:欲穷其林之:忘路之远近 其中往来种作闻之,欣然规往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到处志之 得其船遂:遂迷,不复得路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遂与外人间隔 志:到处志之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寻向所志不足为外人道也 3、文中不仅有一词多义,还有一些词语是同义词,仿照示例来归纳。 示例:“此中人语云”中的“语”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道”都有“说”的意思。 意思是“都”“沿”“邀请”“说”的词语也不止一个,分别从文中圈画出并归纳。 4、组内互译课文,勾画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二、精讲互动(组内探讨翻译以下词语) 1、古今异义: 无论妻子俨然 绝境鲜美如此 交通不足仿佛 2、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到处志之 3、以组为单位翻译课文,相互查漏补缺。 三、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词说明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俨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3、下列各句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说明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将下列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课堂小结本文由很多词语沿用至今,如: 作业布置预习其次课时内容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第2课时)共2课时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张魏萍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3、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志向及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预习内容及要求:熟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与方法一、自主学习:1、依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发觉桃林进入桃源()桃源()桃源()桃源2、依据上面的问题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理清线索。3、组内相互复述课文,并从环境、生活、民风三个方面来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桃花源。二、精讲互动1、小组通过探讨下列的问题,了解本文层层设疑悬念迭出的写法。(1)分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准确吗?(2)渔人对什么“甚异之”?又为什么“甚异之”?(3)为什么渔人出而复寻时,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已全部消逝?(4)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欣然规往”却“未果,寻病终”?2、结合背景探讨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学问链接: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倒戈,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相互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爱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学问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三、达标训练1、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妙的自然环境、安静的社会环境、桃源人华蜜生活的句子分别是: (3)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忱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4)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缘由是什么? 2、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1)文中的“要”读作_,“间”读作_。“要”的意思是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个意思的词,它是_。 (2)“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是个_短语。 (3)桃源中人“皆叹惋”的缘由是: 3、探讨:陶渊明的志向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今日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志向? 课堂小结全文以为线索,把发觉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 的志向社会,寄予了作者的政治志向,反映了广阔人民的意愿。 作业布置完成本课练习册。课后反思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驾驭、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依次、品尝语言。 3.理解作者志向社会的实质。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索陶渊明为什么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志向。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酷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苦痛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妙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闻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溢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予在美妙的向往之中。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志向的追求和渴望。 二、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名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担心,有志难酬。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最终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今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写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美丽的田园风光,抒发他酷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夫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当然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予了自己的社会志向。“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家立业的志向社会;桃花源记就是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传奇色调。作品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广阔农夫追求美妙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颖情节、有美丽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留意断句与感情。 2.自由朗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朗读,读准字音,精确断句。 四、结合注释阅读,自己独立翻译课文,可以同时质疑。 五、沟通翻译状况,进行相互评价。 六、综合体会。 1.把握古今异义词。 (1)鲜美:古义:艳丽漂亮;今义: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义:交织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4)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条件不同和结果不变。 2.出自本文的成语。 (1)落英缤纷: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妙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方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方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4)世外桃源: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妙的地方。也指空想的不存在的世界。 七、思索探讨,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是怎么发觉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复前行,欲穷其林。”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状况了解吗?用原文回答。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人们依据渔人作的标记再去找寻桃花源,结果怎样? “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八、依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依次,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觉桃花源。 其次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九、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1.复述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2.用下列词语造句:(1)无人问津(2)豁然开朗(3)怡然自乐 十、作业。 1.总结出古今异义的词语。 2.背诵课文。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听读,想象画面。思索: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师生共同学习体会桃花源“漂亮、欢乐、奇异”的特点。 1.桃源之“漂亮”。 (1)指名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请选择一个景点描绘出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参考:桃花源土地平坦如砥,名花香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齐,土地肥沃,漂亮的池塘中鱼儿恣意畅游,桑林竹树之间鸟儿尽情欢唱。田间小路交织相通,村落之间鸡犬相闻。男男女女往来耕作,乐其业。老老小小无忧无虑,安其居。环境美丽富裕,安静祥和。 (3)老师小结:在大家的描绘中,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漂亮的图画,桃源是漂亮的:它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静谧祥和。 2.桃源之“欢乐”。 (1)桃源是漂亮的,也是充溢快乐的,哪些人感受到了桃源的“欢乐”?他们分别因什么而欢乐? 老人和孩子。老人衣食无忧,颐养天年。孩子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2)学生小结:桃花源的欢乐在于这里民风淳朴,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3.桃源之“奇异”。 (1)引导:漂亮而神奇的桃源在何处呢? (2)评说: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老师可作适当启发。 “景”奇,桃林美景奇、桃源内环境奇。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踪”奇,后人再去找寻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3)老师小结: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溢了神奇感,更增加了人们对桃花源的新奇和憧憬。 三、深层研讨。 1.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到处志之”,而后来太守等人找寻桃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行即?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示意桃源是一个虚构的志向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行能存在的。隐含了无力变更社会现实的无奈慨叹。 2.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志向社会?我们今日应当怎么看? (1)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比照的。这里景色美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同等,和平安静,人民安家立业,生活自由欢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确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志向境界。这志向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广阔人民的愿望。(2)作者的这一志向是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但它又带有肯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根本无法实现。 四、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要求学生创建性地复述课文。 五、作业。 1.探讨性作业:查找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及其诗文,分析陶渊明的特点,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总结出来。 2.基础性作业:背诵课文。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1.相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志向。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依次,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点。3.了解古今词义的改变。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教学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依次教学时数:用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爱好。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老师范读课文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详细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留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5.比照注释,理解课文。(留意重点词语的说明。)(假如程度好的班级,可以比照课文,干脆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惊诧。穷:穷尽,走到头。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艳丽漂亮,落花纷纷。渔人特别惊诧。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终点。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觉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似乎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漂亮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织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兴奋兴地逍遥自在地消遣。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静和乐的世外天地。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知。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款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嘱咐他说:“这里的状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2、3段为其次部分,是故事的发展。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知了这些状况。太守马上派人跟他前往,找寻从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牢靠。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兴奋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为故事的第三部分。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其次课时教学过程:1.请同学复述课文。2.分析课文: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根据发觉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依次。(完成目的一)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觉桃林的经过。(开端)其次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予社会志向。2段写桃花源中安静安乐的生活环境。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具体?明确:文章的详略支配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确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志向。反映广阔人民憧憬安定、华蜜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洁。(完成目的一)提问:依据课后练习四,谈谈我们该怎样相识作者的志向社会?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比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苦痛和不满,但是要想变更这种现实又根本不行能,于是他向往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安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同等的志向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志向的写照。这志向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广阔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肯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行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背诵课文。5.作业:(1)完成课后作业一、二、三、五。(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下一页桃花源记教案芳草鲜美 上一页12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

    注意事项

    本文(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案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