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docx
高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学问点总结(第一章) 高一地理必修二学问点总结(第一章)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化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诞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难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凹凸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凹凸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限制人口(中国实行安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激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斗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卑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躲避卑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文化沟通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迁入地供应廉价劳动力。 (2)弊: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肯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给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学问点系统总结: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高二地理学问点系统总结: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态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球体。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纬度的改变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经度的改变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改变明显 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比例尺大小的推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凹凸起伏。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教学目标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别的行星。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缘由。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一般性和特别性。教学难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缘由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斗转星移这些现象我们都是很熟识的,你们当中有谁知道在地球上这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吗?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其它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里将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天体类型A、恒星由炙热气体组成,自身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B、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C、行星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自身不能发光。D、卫星环绕行星运行的、质量很小的一种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颗卫星。E、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似乎从空中的某一点向外散射开,这种现象叫做流星体。F、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此外,还有其它的星际物质。其中,恒星和星云是两种最基本的天体(附:练习巩固对天体特征学问的理解和相识)天体系统的层次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各级天体系统的组成如下:A、地月系月球绕地球转动形成地月系。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自然卫星。B、太阳系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构成太阳系。C、银河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构成银河系。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其相类似的天体系统,人称河外星系。D、总星系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天体系统共分为四个等级,根据从低级到高给的依次依次为:行星系恒星系星系总星系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别的行星1、地球是一颗一般的行星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划分依据:距日距离、质量、体积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2、地球是一颗特别的行星表现:地球上存在生命缘由:A、日地距离适中适于生命姓的发展的温度条件B、质量和体积适中吸附大气,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C、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运动原始海洋的形成。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的惟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究其缘由,除其所处的位置及自身条件外,还和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很大的关系。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样,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平安的宇宙环境之中。课堂小结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特别的行星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缘由课堂练习针对每个教学目标而选取的题目,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学问并对所学学问巩固。第一章从试验学化学学问点总结 第一章从试验学化学学问点总结 课标要求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试验为基础的实证探讨方法。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别、提纯和溶液配制等试验技能。3树立平安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平安运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试验工作习惯。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试验,记录试验现象和数据,完成试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沟通。5初步相识试验方案设计、试验条件限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探讨中的应用。要点精讲1.1化学试验的基本方法1.1.1化学试验平安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1.1.2混合物的分别和提纯1常用的物理方法依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别。混合物的物理分别方法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1)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过滤时应留意: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2)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别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依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削减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别NaCl和KNO3混合物。(3)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别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别,叫分馏。操作时要留意: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4)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别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在萃取过程中要留意: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限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5)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干脆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别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别I2和SiO2的混合物。2、化学方法分别和提纯物质对物质的分别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依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别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别。用化学方法分别和提纯物质时要留意: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不能损耗或削减被提纯物质的质量试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别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须要加入过量的分别试剂,在多步分别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别和提纯:(1)生成沉淀法(2)生成气体法(3)氧化还原法(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6)离子交换法常见物质除杂方法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3、物质的鉴别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别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精确视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改变、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推断、推理。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常见气体的检验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2)Na+、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呈黄色、浅紫色(通过钴玻片)。(3)Ba2+能使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Mg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5)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6)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7)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访潮湿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8)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快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马上显红色。2Fe2+Cl22Fe3+2Cl(9)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10)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9)HCO3取含HCO3盐溶液煮沸,放出无色无味CO2气体,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向HCO3盐酸溶液里加入稀MgSO4溶液,无现象,加热煮沸,有白色沉淀MgCO3生成,同时放出CO2气体。(10)PO43含磷酸根的中性溶液,能与AgNO3反应,生成黄色Ag3PO4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11)NO3浓溶液或晶体中加入铜片、浓硫酸加热,放出红棕色气体。1.2、化学计量在试验中的应用1.2.1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定义:表示肯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单位摩尔,符号mol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微粒与物质的量公式:n=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2)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质量与物质的量公式:n=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1.2.2气体摩尔体积(1)物质的体积确定:微粒的数目微粒的大小微粒间的距离微粒的数目肯定固体液体主要确定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确定微粒间的距离体积与物质的量公式:n=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2)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3)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单位:mol/l公式:CB=nB/V,nB=CB×V,V=nB/CB溶液稀释规律:C(浓)×V(浓)=C(稀)×V(稀)1.2.3物质的量在化学试验中的应用1.肯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1)基本原理:依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匀称。定容:接着往容量瓶中当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摇匀贮存溶液。留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运用前必需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干脆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 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