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优选-与子女比邻而居 住宅方位对应子女.docx
住宅优选:与子女比邻而居 住宅方位对应子女 上海财经高校日前发布的“2009上海万名老人养老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居家养老”仍是上海老年人在养老方式上的第一选择,72.8%的老人表示喜爱与子女一起住或住在子女旁边。住在同一屋檐下,一家人简单磕磕绊绊。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比邻而居可以说是我们公认首选的家庭住宅模式,这样既相互照看,又互不干扰。 故事一:房子大也不能解决的问题 林阿姨年逾八十,老伴过世后独居在一套洋房内。一年前,儿子把她接到自己家,一来想好好照看老人,二来洋房出租可以带来丰厚的收入。于是三代同堂的生活拉开了序幕。起初一家子挺和谐的,可是时间一长,冲突就多了起来。 孙女喜爱听摇滚乐,做作业时喜爱开得很响,林阿姨一听,人就不舒适,“咚咚咚”的鼓点震得她差点没犯心脏病。 儿子是做业务的,平常应酬多,周末也常有挚友来家里吃饭。面对这么多生疏人,林阿姨觉得自己走进走出不便利,而且晚上客人不走,自己睡不着。 同老人一起住,儿子一家也觉得别扭,做任何事情像被监视一样,还随时要做好被埋怨的心理打算。儿子想想或许是家里房子小,所以相互之间干扰大。于是,便买了套大三房一厅。不过,预想中的和谐共处并没有出现,家里一如既往是“冲突每天有,吵架三六九”。 房子大了,用电也多,这电费就蹭蹭蹭往上涨。媳妇喜爱厅里留一盏灯,老人却觉得费电,有时候见儿子、媳妇进了卧房,林阿姨就关上厅里的顶灯。过会儿媳妇出来拿东西,见厅里漆黑一片,就又打开。如此来来回回多次,最终,婆媳间吵开了。 “这好好的灯,就这么一会儿开、一会儿关,不要坏掉的啊!” “电么要省省用呀,我看你们这个月电费几百块了!” “又不是没钱!” “好,好,你们有钱,你们有钱就不要打我那套洋房的办法!” 儿子原本想尽孝心,不想招来了一堆麻烦。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如何来维持家庭和谐,其中大有讲究。每代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观念、习惯上的差异的确是很难调和的。 故事二:比邻而居好照应 鱼和熊掌不行兼得 去年,因为世博规划的原因,小张父母的房子面临拆迁,这事让一家人又是高兴又是忧:喜的是最终能摆脱设施简陋的老房子,改善住宅环境了。忧的是动迁补偿拿房还是拿钱,始终下不了决心房,两套两室一厅,位于郊区;现金,在市区够买一套两室一厅,小户型。 安排的房子他们去看过了,宽敞、采光好,又都是2楼的,上下便利。这两套房子的诱惑是很大的:一套老人自己住,还有一套平常可以租出去,或者孙辈须要结婚什么的,能撑撑场面。要是拿现金,老人盘算着觉得划不来,再为子女想想,就更加坚持不要。 能照看到老人是关键 那些天晚上,小张也是翻来覆去地没睡着,总想着这件事:郊区清净,房子也好,可二老终归年纪大了,子女在身边总是好照应。再说老人有心脏病,万一出了什么事情,叫辆车的时间唯恐都耽搁不起,更别说要开那么远的路了考虑一再,一周后小张开了个家庭会议,向父母坦陈了自己的想法。一起先二老听不进去,觉得这样亏大了。小张费尽口舌,他们才牵强同意在女儿小区里添置了一套房。二老嫌女儿不听自己的话,搬的时候不情不愿的,心心念念着郊区敞亮的大房子,埋怨女儿买的新居子又小又陈旧。不过,这接下来的日子会怎样,还是要过了才知道的。 峰回路转笑开颜 前两天,小张满面春风地从居委会领到了一张“五好家庭”证书,这是小区管理处组织了“三代人和谐相处”调查后颁出的。 原来,自从两家人比邻而居之后,各自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先女儿每周都要打电话、乘车去探望二老,现在随时想到,几分钟就可以打个照面。孙女在旁边的小学上课,张伯伯下午放学时间就去接他,两个人一路有说有笑的,感情特殊好。接下来让孙女先在自己家呆着,写作业、吃晚饭,女儿女婿下班回来一起在父母家吃饭,然后一家三口相携回家。逢年过节,女儿一家忙着张罗,让父母来聚聚,享受天伦之乐。邻居们看着挺艳羡的,都说小张爸妈老来得福才是真的福。 虽然说,在金钱和住房条件上,小张一家损失了不少,但是,三代人相互照应,一家子和和谐睦、其乐融融。即使各自家里有了冲突,也可以做到眼不见为净。都说华蜜无价,这样也算是值了吧。 比邻而居的好处 1、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三代人冲突少 住在同一屋檐下,难免有舌齿相嗑的冲突。尽管我们提倡和谐相处、相互谅解,不过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与其相互忍让,不如保持距离,大家都自由。 2、感情上不疏远,生活上有照看 老年人对子女的依靠以及子女对老人的一份责任是割舍不断的,所以亲人间须要“分而不散”的居住方式,有各自施展得开的空间,又能相互照看,这才是通盘考虑、左右逢源。 TIPS:比邻而居距多远:“一碗汤不冷” 所谓“一碗汤不冷”,就是形容住得近,又有段距离,好比我这边做了热汤,走路送到你家来,还是热的。一幢楼的楼上楼下;一个小区相邻的几幢楼;或者隔开几条公路,都属于这个距离范围。 比邻而居,向谁靠拢? 比邻而居也须要考虑许多问题,诸如:第三代的就学,老人对于熟识环境的依靠、对清静生活的需求,还会面临地段好而房价贵等问题。在购房时,选择怎样的住宅,选择与谁比邻,这些问题都要考虑。 案例一:儿子小学毕业后,就为老人换房 小王的住房离开娘家挺远的,当时为了让儿子上娘家旁边的一所好小学,就把儿子的户口迁入父母家里,然后每天接送孩子上学。 小王在想,等儿子小学毕业读了中学,就不会常去老人家了,这样关照父母方面多少会欠缺。所以,她打算动员老人搬家,由她出钱给父母在自己家旁边买套一室一厅。老人原先的房子可以租出去,或者卖了。总之要父母在身边,就安心了。 案例二:老房子住惯了,子女往父母处搬 张阿姨从小住在石库门房子里,习惯了左邻右舍热喧闹闹的生活环境。后来旧房改造,原本要拆迁的老房子在政府资助下,反而成了文物要予以保留。张阿姨把房子里里外外装修了一下,住得倒很舒坦。几年前老伴先她而去,她就始终一个人住着。女儿不放心她,曾多次向她提出搬到自己家一起住,而她也的确在女儿家住过一阵子,可没住几天就要回去。说究竟,还是这么多年的老邻居感情深厚,舍不得搬。女儿劝服不了老人,就干脆顺了她的心愿,让她住在石库门老房子,而自己一家在旁边另买一套两房一厅。 案例三:市区房价高,子女住宅旁边买二手房 五年前,施先生乘着房价还没有飙升的时候抄了底,在市区黄金地段购得二房一厅。交通便捷,周边的教化、卫生设施方面都非常不错。近些日子,施先生打算将父母接到自己家旁边来住。可近年来房价上涨太快,旁边小区的新居2万元每平方都算是低价位了,现在要在旁边买一套新居子给老人住,施先生的财力无法担当。于是,施先生在小区旁边购得一套二手房,设施完备,主子因为急于套现所以报价较低,比新居省去了整整一半的钱,落得皆大高兴的结局。 案例四:生活设施完善,父母一同搬往郊区 冯女士在市郊一个成熟社区购得一套房子,因为夫妻两人都有车,上班很便利。 由于这个社区非常人性化,尤其针对养老这一块有周到的服务机构。于是,冯女士准备把父母也接过来。 冯女士的父母年纪大了,也想清静清静。正好女儿提出要在她的小区里购买新居,特别兴奋。买了一套小户型,几个月后就搬了过去。两老早上在街心花园里打打拳,空闲了就去老年活动室打几副牌,特别满意。 为老年人购房需考虑 首先,尽量选择楼层相对低的电梯房。 住房尽可能在三四层楼以内,老人走得动可练脚劲,走不动了,可以搭乘电梯。 其次,地段很重要,生活设施要完善。 老年人活动范围相对较小,最好医院、菜场、超市、餐饮等就在家门口,周边有公园、剧场那更完备。 第三,大部分老年人喜爱清静的住房环境。 周边不能太吵,有公园、临水、绿化好的住宅是老年人最喜爱的,最好配有熬炼的场所。